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1)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1)
1. 初生
或外受之邪與里邪相搏,亦令入於經絡,或飲醇厚味,裡熱熾烈,而衛氣不與榮分相和,或不正直入內侵,即有腹痛下痢諸症,其治法、按症,必以里症為主。稍由清散,誤用辛溫,禍不旋踵矣。
錢氏《直訣》云:心主驚,實則叫哭發熱,飲水而搐。虛則臥而悸動不安。又視其睡,口中氣昏,或合面睡,及上竄咬牙,皆心熱也。若心氣實,則喜仰臥。
肝主風,實則目直,大叫呵欠,項急煩悶。虛則咬牙呵欠。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,肚熱,飲水喘悶,目赤發搐。肝有風則目連札,得心熱則發搐,或筋脈牽繫而直視。風甚則身反張強直。不搐,心不受熱也,當補腎治肝。
脾主困,實則困睡,身熱飲水。虛則吐瀉生風,面白腹痛,口中氣冷,不思飲食,或吐清水。或呵欠多睡者,脾氣虛而欲發驚也。
肺主喘,實則悶亂喘促,有飲水者,有不飲水者。虛則哽氣,長出氣。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。肺盛復感風寒,則胸滿氣急,喘嗽上氣。肺臟怯,則唇白悶亂,氣粗喘促。哽氣者難治,肺虛甚也。
腎主虛,無實也,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。茲胎稟虛怯,神氣不足,目無睛光,面白顱解,此皆難育不壽。或更加色欲,變症百出,愈難救療。或目畏明下竄者,蓋骨重而身縮也。咬牙者,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。(以上辨五臟虛實寒熱。)
喜汗者,厚衣臥,而額汗出也。盜汗者,肌肉虛,而睡中汗出也。胃虛汗者,上至項,下至臍也。六陽虛汗者,上至頭,下至項,難治。
夜啼者,小兒筋骨血脈未成而多哭,脾臟冷而痛也。當與溫中藥,或花大膏主之。若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。驚啼者,邪氣乘心也,當以安神丸主之。
若浴後拭臍不幹,風入作瘡,令兒撮口甚者,是脾虛也。若頻撮口,是氣不和也。並舌熱者,胃臟微熱。令舌絡牽緊,時時舒熱,或飲水者,脾胃虛而津液少也。黃面、慣肌瘦、五心煩熱者,疳積也。大便未已而弄舌者凶。
解顱者,生下囟門不合也。長必多愁少笑,目白睛多,面色㿠白,或體消瘦,皆腎虛。胎肥者,生下豐厚,目睛粉紅,大便乾難,時出涎水。
胎熱者,生下有血色,時叫哭,身熱淡黃,目睛多赤,大便色黃,急欲食乳,並用浴體法主之。
胎怯者,生下面白,肌肉瘦弱,大便白水,身無血色,哽氣多噦,亦用浴體法。
急欲乳不能食者,此風邪由臍而蘊熱心脾,致舌厚唇燥,不能吮乳也。
龜胸龜背者,由兒初生下,風客於脊,入於骨髓,致成龜背。若肺熱脹滿,攻於胸膈,即成龜胸。並用龜尿點其骨節,自愈。(取尿法,用青蓮葉,安龜在上,用鏡照之,其尿自出。)
失音吐瀉,或大便後,雖有聲而不能言,又能咽物者,非失音,此腎怯不能上接於陽也。凡口噤不止,則失音語遲。
白話文:
初生
新生兒若外感邪氣與內在的邪氣相搏,侵入經絡;或因飲食過於肥甘厚膩,導致內熱旺盛,衛氣不能與營氣相和;或邪氣直接入侵內臟,都會出現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治療時,必須以治療內在疾病為主,應採用清熱散邪的方法。若稍有不慎,誤用辛溫燥熱的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。
錢氏《直訣》中說:心主驚恐,心氣實證表現為哭鬧、發熱、喝水後抽搐;心氣虛證則表現為臥不安席、心悸。觀察其睡眠狀況,若口中氣息昏沉,或面朝下睡覺,或睡覺時上竄咬牙,都是心熱的表現。若心氣實,則喜歡仰臥。
肝主風,肝氣實證表現為眼睛直視、大叫、打呵欠、頸項僵硬、煩躁;肝氣虛證則表現為咬牙、打呵欠。肝熱則會用手摸衣領或亂摸東西,腹部發熱,喝水後喘悶,眼睛發紅、抽搐。肝有風邪則眼睛連續眨眼,若兼有心熱則會抽搐,或筋脈牽引而直視。風邪嚴重則身體反弓僵直。若不抽搐,則表示心臟未受熱邪侵犯,應補腎治療肝病。
脾主運化,脾氣實證表現為嗜睡、身體發熱、愛喝水;脾氣虛證則會吐瀉、生風、面色蒼白、腹痛、口中氣息冰冷、不想吃東西,或吐清水。若呵欠連連、嗜睡,則是脾氣虛弱,將要驚厥的徵兆。
肺主呼吸,肺氣實證表現為胸悶、呼吸急促,有的會喝水,有的則不喝水。肺氣虛證則表現為哽咽、呼吸長而慢。肺熱則會用手抓撓眉毛、眼睛、鼻子、臉。肺氣盛而再次感受風寒,則會胸悶氣急、咳嗽、呼吸困難。肺臟虛弱則會嘴唇蒼白、胸悶、呼吸急促。哽咽難治,是肺氣虛弱的嚴重表現。
腎主藏精,無實證,只有在瘡疹病時,腎氣實則會出現皮膚顏色變黑、凹陷。若胎兒先天稟賦不足,神氣不足,眼睛無神,面色蒼白,頭顱鬆軟,這些都是難以養育、壽命不長的徵兆。若再加上房事過度,則會出現各種異常症狀,更加難以治療。若眼睛畏光、下視,是骨骼沉重、身體蜷縮的表現。咬牙則是腎水不足,不能制約心火所致。(以上是辨別五臟虛實寒熱的說明。)
喜汗是指穿著厚衣服睡覺,額頭卻出汗。盜汗是指肌肉虛弱,睡覺時出汗。胃虛汗是指汗從頸項流到肚臍。六陽虛汗是指汗從頭到頸項,難以治療。
夜啼是指嬰兒筋骨血脈未成而哭鬧不止,是脾臟寒冷疼痛所致。應給予溫中藥物治療,或用花大膏敷貼。若因虛弱而受寒邪侵襲,則嘴唇發青。驚啼則是邪氣侵犯心臟所致,應服用安神丸。
若洗澡後臍部未擦乾,風寒侵入則會生瘡,嬰兒吮吸嘴唇厲害,這是脾虛。若經常吮吸嘴唇,則是氣機不和。舌頭發熱,是胃部輕微發熱。舌苔緊密,時而舒張發熱,或愛喝水,這是脾胃虛弱,津液不足的表現。黃臉、消瘦、五心煩熱,是疳積(小兒消化不良)。大便未解而伸舌,預後凶險。
解顱是指出生後囟門閉合不良。長大後必然多愁善感、少笑,眼白多,面色萎黃,或身體消瘦,都是腎虛的表現。胎兒肥胖,出生後體格豐滿,眼珠粉紅,大便乾燥難解,時常流口水。
胎熱是指出生後面色紅潤,經常哭鬧,身體發熱,面色淡黃,眼珠發紅,大便黃色,急於吃奶,可用沐浴法治療。
胎怯是指出生後面色蒼白,肌肉瘦弱,大便稀薄如水,身體無血色,哽咽、嘔吐頻繁,也可用沐浴法治療。
急於吃奶卻不能吃,這是風邪由臍部侵入,蘊積於心脾,導致舌苔厚膩、嘴唇乾燥,不能吮吸乳汁。
龜胸龜背是指嬰兒出生後,風邪侵入脊柱,進入骨髓,導致形成龜背。若肺熱脹滿,侵犯胸膈,則形成龜胸。可用龜尿點在骨節上,可自行痊癒。(取龜尿的方法:用青蓮葉,將龜安放在上面,用鏡子照射,龜尿就會流出來。)
失音吐瀉,或大便後,雖然發出聲音但不能說話,但能吞咽食物,這不是真正的失音,而是腎氣虛弱,不能上承陽氣。凡是口噤不張,則為失音,說話遲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