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10)

1. 初生

備用方:葦莖湯、涼心涼膈散、涼膈散、瀉白散、葶藶大棗湯、白虎湯、至寶丹、清心牛黃丸、竹葉石膏湯、喻氏清燥救肺湯。

夏為熱病,然夏至以前,時令未為大熱,故經以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。二熱之病,幼醫易眩。夏暑發自陽明,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。後賢劉河間創議迥出諸家,謂溫熱時邪,當分三焦投藥,以苦辛寒為主。長夏濕令,暑必兼濕,暑傷氣分,濕亦傷氣,汗則耗氣傷陽,胃汁大受劫爍,變病由此甚多。

發泄司令,里真甚虛,張用逵云: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斂,不必用下,可稱要言不煩矣。

夏令受熱,昏迷若驚,此為暑厥,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。其邪入絡,與中絡同法。牛黃、至寶丹,芳香利竅可效。神蘇以後,用清涼血分,如連翹心、竹葉心、元參、細生地、鮮生地、二冬之屬。此症初起,大忌風藥。初病暑熱傷氣,竹葉石膏湯,或清肺輕劑。大凡熱深厥深,四肢逆冷,但看面垢齒燥,二便不通,或瀉不爽為是,大忌誤認傷寒也。

秋深初涼,稚年發熱咳嗽證,與春月風溫異。但溫乃漸熱之稱,涼即漸冷之意。春月為病,猶冬藏固閉之餘,秋令感傷,恰值夏月發泄之後,(徐靈胎曰:通人之言。)其體質之虛實不同,但溫自上受,燥自上傷,理亦相等,均是肺氣受病。世人誤認暴感寒,混投三陽發散津之屬,僅一二劑亦可。

更有粗工,亦知熱病,與瀉白散,加芩、連之屬,不知愈苦助燥,必增他變。當以清涼甘潤之方,氣燥自平而愈,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。

秋燥一症,氣分先受,治肺為急。若延綿數十日之久,病必入血分,又非輕浮肺藥可醫。須審體質症端,古謂治病當活潑潑地為盤走珠耳。

翁姓子方數月,秋燥潮熱,咳嗽如瘧,幼科用發散藥,二日不效。忙令禁乳,(徐靈胎曰:不禁可。)更醫用瀉白散加芩、連。二日,晝夜煩熱,喘而不咳,下痢黏膩,藥後竟痢藥水,延余診之。余曰:稚年以乳食為命,餓則胃虛氣餒,肺氣更不爽矣。與玉竹、甘草、炒廣皮、竹葉心,一劑熱緩。

繼與粳米、南棗、廣皮、甘草、沙參,二劑與乳少進,令夜抱勿倒,三日痊愈。

深秋入冬,暴冷折陽,外感發熱,頭痛身痛,嘔惡,必從太陽。若渴能飲水者,裡熱見症,即非純以表散。傷寒每以風傷衛,用桂枝法,寒傷榮,用麻黃法。小兒肌疏易汗,難任麻、桂辛溫,表邪太陽,治用輕則紫蘇、防風一二味,身痛用羌活,然不過一劑。傷風症亦肺病為多,前、杏、枳、桔之屬。

辛勝即是汗藥,其蔥豉湯,乃通用要方。若肢冷寒戰,嘔吐自利,或身無熱,即從中寒里症,三陰須分。但小兒科太陰中寒最多,厥陰間有。若冬令應寒,氣候溫暖,當藏反泄,即能致病,名曰冬溫。溫為欲熱之漸,非比寒症得汗而解。若涉表邪一二,裡熱必由七八。生癮疹丹痧,非徒風寒。

白話文:

初生

備用方:葦莖湯、涼心涼膈散、涼膈散、瀉白散、葶藶大棗湯、白虎湯、至寶丹、清心牛黃丸、竹葉石膏湯、喻氏清燥救肺湯。

夏天容易患熱病,但夏至之前,天氣還不是非常炎熱,所以古籍將夏至前的熱病稱為「溫病」,夏至後的熱病稱為「暑病」。這兩種熱病,對幼童來說都很容易造成頭暈目眩。夏暑之病源於陽明經,古人常用白虎湯為主方。後世名醫劉河間另闢蹊徑,認為溫熱邪氣,應當分三焦投藥,以苦寒辛涼為原則。長夏濕熱交加,暑熱必兼夾濕氣,暑熱傷及氣分,濕邪也傷及氣分,出汗則耗損元氣和陽氣,胃液也受到嚴重損傷,因此產生各種疾病。

發汗治療要掌握分寸,內裡卻非常虛弱。張用逵說:暑病初期應當使用辛涼藥物,接著用甘寒藥物,然後再用酸味藥物瀉下或收斂,不必使用下瀉藥物,這簡潔明瞭的說明了治療要點。

夏令受熱,神志不清,甚至驚厥,這是暑厥,是由於熱邪阻塞孔竅所致。邪氣入絡,與中絡之法相同。牛黃、至寶丹等芳香開竅的藥物可以奏效。神志恢復後,應當用清涼藥物治療血分,例如連翹心、竹葉心、元參、細生地、鮮生地、冬花、冬桑葉等等。此病初期,最忌諱使用風藥。初患暑熱傷氣,可用竹葉石膏湯,或其他清肺的輕劑。凡是熱邪深入,厥逆嚴重,四肢冰冷,但見面色晦暗、牙齒乾燥、二便不通,或瀉而不爽,即是此症,切忌誤認為傷寒。

深秋初涼,幼童發熱咳嗽,與春季的風溫不同。溫病是指逐漸加重的熱病,涼病是指逐漸加重的寒病。春季生病,是因冬季閉藏之氣尚未完全舒展;秋季生病,則是夏季發泄之後。 (徐靈胎說: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。)他們的體質虛實不同,但溫病是從上而來的,燥邪也是從上而來的,道理是一樣的,都是肺氣受病。世人誤以為是突然感受寒邪,濫用三陽經發散藥物,用上幾劑就會好轉。

更有粗心的大夫,也懂得熱病的治療,使用瀉白散,再加入黃芩、連翹等藥物,卻不知道這樣愈加苦燥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應該使用清涼甘潤的藥方,使燥熱之氣自然平復而痊癒,切勿使用苦燥的藥物損傷胃液。

秋燥症狀,首先是氣分受損,治肺為急。如果延綿數十日,病邪就會入血分,就不是普通的清肺藥物可以治療的了。必須仔細審察體質和病症的根本,古人說治療疾病要靈活多變,如同盤旋的珠子一樣。

翁姓孩子的病情持續數月,秋燥潮熱,咳嗽如瘧疾,兒科大夫使用發散藥物,兩天無效。急忙囑咐禁食母乳,(徐靈胎說:不必禁食。)其他大夫使用瀉白散加黃芩、連翹,兩天後,晝夜煩熱,喘息卻不咳嗽,大便稀溏黏膩,服藥後竟拉出藥水樣大便,於是請我診治。我說:幼童以乳食為命,飢餓則胃虛氣弱,肺氣更不舒暢了。於是給他服用玉竹、甘草、炒黃柏、竹葉心,一劑藥後熱象減輕。

接著給他服用粳米、大棗、黃柏、甘草、沙參,兩劑藥後,可以少量餵奶,晚上抱著孩子,不要讓他躺下,三天後痊癒。

深秋入冬,突然遇冷,陽氣受損,外感發熱,頭痛身痛,嘔吐,必然是從太陽經受邪。如果渴而能飲水,這是裡熱的表現,就不能單純從表散寒。傷寒常因風邪侵犯衛氣,用桂枝湯治療;寒邪侵犯榮衛,用麻黃湯治療。小兒肌膚疏鬆,容易出汗,難以承受麻黃、桂枝的辛溫之性,太陽經表邪,治療宜用輕劑,如紫蘇、防風一兩味,身痛用羌活,但一般不超過一劑。傷風病也多為肺病,例如前胡、杏仁、枳實、桔梗等藥物。

辛味藥物大多是發汗藥,蔥豉湯是常用的方劑。如果四肢冰冷,寒戰,嘔吐腹瀉,或者沒有發熱,則是中寒裡證,三陰經要區分。但小兒科以太陰經中寒最多見,厥陰經間或有之。如果冬季應該養藏,天氣卻溫暖,導致陽氣外泄,就會生病,叫做冬溫。溫病是逐漸加重的熱病,與寒症得汗而解不同。如果表邪較輕,裡熱則較重。生癮疹丹痧,不僅僅是風寒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