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9)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9)
1. 初生
滑氏云:小兒三歲以內,看男左女右,手虎口三關。紋色紫熱紅傷寒,青驚風,白疳病,黃色淡紅,乃平常小恙。其筋文宜藏,不宜暴露。若見黑色,則為危險。再脈紋見下截風關為輕,中截氣關為重,上截命關尤重耳,直透三關為大危。
葉天士曰:嬰兒肌肉柔脆,不耐風寒,六腑五臟氣弱,乳汁難化,內外二因之病自多。然有非風寒,竟敢外感,不停滯,已屬內傷,其故何與?嘗思人在氣交之中,春夏地氣之升,秋冬天令之降,呼去吸入,當時消息。間有穢濁吸入,即是三焦受邪,過暮原直行中道,必發熱煩躁。
倘幼醫但執前藥,消導表散,清火通便,病輕或有幸成,病重必然顛覆。錢仲陽云:糞履不可近襁褓小兒,余言非無據矣。四十年來,治效頗多,略述其概云。
春溫一症,由冬令收藏未固。昔人以冬寒內伏,藏於少陰,入春發於少陽,以春木內應肝膽也。寒邪深伏,已經化熱,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,苦寒直寢裡熱,熱伏於陰,苦味堅陰,乃正治也。知溫邪忌散,不與暴感門同法。若因外邪先受,引動在裡伏熱,必先辛涼以解新邪,繼進苦寒以清裡熱。
況熱乃無形之氣,幼醫多用消滯,攻治有形,胃汁先涸,陰液劫盡者多矣。
備用方:黃芩湯、涼膈散、蔥豉湯。新邪引動伏邪,清心涼膈散,服之亦愈。
風者,春月受風,其氣已溫。經謂春氣病在頭,治在上焦。肺位最高,邪必先傷,此手太陰氣分先病,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,血分亦傷。蓋足經順傳,如太陽傳陽明,人皆知之。肺病先治,逆傳心包絡,幼科多不知者。俗醫見身熱咳喘,不知肺病在上之旨矣,妄用大黃大苦沉降丸藥,致脾胃陽和傷極,陡變驚癇,莫救者多矣。
風溫肺病,治在上焦。夫風溫春溫忌汗,初病投劑,宜用辛涼。若雜入消導發散,不但與肺病無涉,劫盡胃汁,肺乏津液,上供頭目,清竅徒為熱氣熏蒸,鼻乾如煤,目瞑,或上竄無淚,或熱深肢厥,或狂躁溺澀,胸高氣促,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徵。斯時若以肺藥,少加一味清降,使藥力不致直趨腸中,而上痹可開,諸竅自爽。
無如城市庸醫,僉云結胸,皆用連、蔞、柴、枳苦寒直降,致閉塞愈甚。若此症初因發熱喘嗽,首用辛涼清通上焦,如薄荷、連翹、牛蒡、象貝、桑葉、沙參、梔皮、蔞皮、花粉。若色蒼熱勝煩渴,用石膏、竹葉,辛寒清散,疹症亦當宗此。若日數漸多,邪不得解,芩、連涼膈,亦可選用。
至熱邪逆入膻中,神昏目瞑,鼻竅無涕淚,諸竅欲閉,其勢危急,必用至寶丹,或牛黃清心丸。病減後餘熱,只甘寒清養胃陰足矣。
春日暴暖急冷,先受溫邪,繼為冷束,咳嗽痰喘最多。辛解燥濕只用一劑,大忌絕谷。若甚者,晝夜豎抱勿倒三四日。夫輕為咳,重為喘,喘急則鼻掀胸挺。
白話文:
初生
滑伯仁說:三歲以下嬰兒,男孩看左手,女孩看右手虎口三關的紋路顏色。紫色是熱症,紅色是傷寒,青色是驚風,白色是疳病,黃色或淡紅色則是一般的小恙。嬰兒的筋脈紋理應該隱藏,不應該外露。如果看到黑色,則非常危險。此外,脈紋如果只見下截風關,病症較輕;見中截氣關,則較重;見上截命關,則最重;如果直透三關,則極度危險。
葉天士說:嬰兒肌肉嬌嫩,容易受風寒侵襲,六腑五臟氣弱,乳汁不易消化,因此內外因素引起的疾病很多。然而,有些疾病並非風寒外感,而是由於內傷引起,這又是怎麼回事呢?我經常思考,人體處於天地之氣的交合之中,春夏季節地氣上升,秋冬季節天令下降,人體呼氣吸氣,隨之消長變化。如果吸入了污濁之氣,則三焦受邪,邪氣順著中焦直行,就會發熱煩躁。
如果幼兒醫生只用消導表散、清火通便的藥物,病輕或許能治好,但病情嚴重則必然會失敗。錢仲陽說:糞便和鞋子不可以靠近嬰兒的襁褓,我的話並非沒有根據。四十年來,我的治療效果很多,簡單概述如下:
春溫症,是由於冬季收藏不夠穩固引起的。古人認為冬天的寒邪內伏,藏於少陰經,到了春天則發於少陽經,因為春天木氣內應肝膽。寒邪深伏化熱,古人用黃芩湯為主方,苦寒之性直達裡熱,熱邪伏於陰,苦味堅固陰氣,這是正治之法。要知道溫邪忌諱發散,不能與外感風寒同法治療。如果先受了外邪,引動了裡面的伏熱,必須先用辛涼藥解表邪,再用苦寒藥清裡熱。
況且,熱是一種無形的氣,幼兒醫生多用消滯攻治有形之邪,結果胃液先枯竭,陰液耗盡者很多。
備用方劑:黃芩湯、涼膈散、蔥豉湯。新邪引動伏邪,服用清心涼膈散也可痊癒。
春天受風,風氣已溫。經書上說春天疾病在頭,治療在上焦。肺臟位置最高,邪氣必定先傷肺,這是手太陰肺經氣分先病,治療失當就會傳到手厥陰心包絡,血分也受傷。足經循序傳變,例如太陽經傳陽明經,人人皆知。肺病應先治,逆傳心包絡,小兒科醫生多不知曉。庸醫見到發熱咳嗽喘息,不知肺病在上焦的道理,妄用大黃等苦寒下瀉的藥物,導致脾胃陽氣受損,突然變成驚癇,難以救治者很多。
風溫肺病,治療在上焦。風溫、春溫忌諱發汗,初期用藥,應該用辛涼藥。如果加入消導發散的藥物,不僅與肺病無關,還會耗盡胃液,肺臟缺乏津液,不能上輸頭目,清竅反而被熱氣熏蒸,鼻腔乾燥如煤灰,眼睛昏暗,或者上竄無淚,或者熱邪深入肢體厥冷,或者狂躁小便不通,胸部憋悶氣促,這些都是肺氣不能宣通化的症狀。此時如果用肺經藥物,少加一味清降之藥,使藥力不至於直達腸道,則上焦的鬱閉可以開通,諸竅自然舒暢。
然而,城市裡的庸醫,都說是結胸,都用連翹、蔞仁、柴胡、枳實等苦寒直降的藥物,導致閉塞更加嚴重。如果這種病症最初是因為發熱咳嗽喘息,首先應該用辛涼清通上焦的藥物,例如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子、象貝母、桑葉、沙參、梔子皮、蔞仁皮、花粉。如果面色蒼白,熱盛煩渴,用石膏、竹葉,辛寒清散,疹子也應該遵循這個方法。如果病程日數增多,邪氣不能解除,黃芩、連翹涼膈散也可以選用。
如果熱邪逆入膻中,神志昏迷,眼睛昏暗,鼻竅沒有涕淚,諸竅將要閉塞,病情危急,必須用至寶丹,或牛黃清心丸。病情減輕後,餘熱未清,只要用甘寒藥物滋養胃陰就足夠了。
春日天氣忽冷忽熱,先受溫邪,繼而受寒邪束縛,咳嗽痰喘的病人最多。用辛溫解表燥濕的藥物只用一劑,絕對禁止絕食。如果病情嚴重,晝夜豎抱嬰兒不要放下三四天。輕症為咳嗽,重症為喘息,喘息急促則鼻子張開,胸部挺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