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8)

1. 瘄疹

方書謂足陽明胃疹,如雲布密,或大顆如痘,但無根盤。方書謂手太陰肺疹,但有點粒,無片片者,用辛散解肌。冬月無汗,壯熱喘急,用麻黃、杏,如華蓋散、三拗湯。夏月無汗,用辛涼解肌,葛根、前胡、薄荷、防風、香薷、牛蒡、桔梗、木通之屬。

古人以表邪口渴即加葛根,以其升陽明胃津。熱甚煩渴,用石膏辛寒解肌,無汗忌用。

凡瘡疹辛涼為宜用,連翹辛涼,翹出眾草,能升能清,最利幼科,能解小兒六經諸熱。

春令發疹從風溫,夏季從暑,風暑蓄濕,秋令從熱爍燥氣,冬月從風寒。

疹宜通,泄瀉為順。下痢五色者,亦無妨。惟二便不利者,最多凶症,治法大忌止瀉。疹本六氣客邪,風寒暑濕,必從火化。疹既外發,世人皆云邪透,孰謂出沒之際,升必有降,勝必有復。常有疹外發,內熱不除,致咽啞齦腐,喘急腹脹,下痢不食,煩躁昏沉,竟以告斃者,皆屬裡症不清致變。須分三焦受邪屬多,或兼別病累瘁,須細體認。

上焦藥用清涼,中焦藥用苦辛寒,下焦藥用咸。(徐靈胎曰:當用清滌內邪之法。)

上焦藥氣味宜輕,以肺主氣,皮毛屬肺之合。外邪宜辛勝,里甚宜苦勝。若不煩渴,病日多,邪郁不清,可淡滲以泄氣分。(徐靈胎曰:葉氏用藥,專重氣味,此語本之《內經》,即《神農本草》亦首列之。但終當深知其藥,專治其病,各有功能,然後再於其中,擇氣味之合者而用之,方得《內經》、《本草》之旨。茲徒知其氣味,則終無主見也。)

中焦藥疹火在中,為陽明燥化,多氣多血。用藥味苦寒為宜。若日多,胃津消爍,苦則助燥劫津,甘寒宜用。下焦藥鹹苦為主,若熱毒下注成痢,不必咸以軟堅,但取苦味堅陰燥濕。

古人以疹為經腑之病,忌溫燥澀補,所謂痘宜溫暖,疹宜清涼也。然常有氣弱體虛,表散寒涼非法,淹淹釀成損怯。此但陰傷為多,救陰必扶持胃汁。氣衰者亦有之,當益氣。稚年陽體,純剛之藥忌用。幼科方書歌括曰:赤疹遇清涼而消,白疹得溫暖而解。此溫字即後人酒釀,檉木粗草紙,木綿紗之屬,(徐靈胎曰:不是此溫法。

)雖不可不和,然近年用者多無益。(徐靈胎曰:小兒外治之法最多。)

疳疹濕盛熱蒸,口舌咽喉疳蝕,若不速治,有穿腮破頰,咽閉喘促告斃矣。治之宜早,外治另有專方。若湯方法,必輕淡能解上病,或清散亦可。

疹痢乃熱毒內陷,與傷寒協熱邪盡則痢止同清,忌升提,忌補澀。輕則分利宣通,重則苦寒解毒。

白話文:

瘄疹

古代醫書認為足陽明經的疹子,像雲彩般密佈,或像痘疹般顆粒較大,但沒有根部。手太陰肺經的疹子,則只有小點,沒有片狀疹子,治療應使用辛溫解表散寒的藥物。冬天出疹子,沒有汗,發熱氣喘,可以用麻黃、杏仁等藥,例如華蓋散、三拗湯。夏天出疹子,沒有汗,則要用辛涼解表的藥物,例如葛根、前胡、薄荷、防風、香薷、牛蒡、桔梗、木通等。

古人治療外感邪氣引起的口渴,會加用葛根,因為它能提升陽明胃的津液。如果熱重煩渴,則用石膏等辛寒解表藥物,但如果沒有汗則忌用。

各種瘡疹都宜用辛涼藥物治療,連翹辛涼兼備,藥效突出,能升能清,尤其適合小兒,能治療小兒六經諸熱。

春天出疹子是風溫引起的,夏天是暑熱引起的,風暑夾雜濕邪,秋天是熱爍燥氣引起的,冬天是風寒引起的。

疹子應該讓它透發出來,瀉下是正常的。即使大便顏色異常,也沒有妨礙。唯獨大小便不通暢,才是最凶險的徵兆,治療時絕對禁止止瀉。疹子本是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中的邪氣入侵所致,必然會化為熱邪。疹子一旦外發,世人皆認為邪氣已透,但其實疹子出沒之間,有升必有降,有盛必有衰。常有疹子外發,但內熱未除,導致咽喉腫痛、牙齦腐爛、氣喘腹脹、腹瀉厭食、煩躁昏沉,最終死亡,這都是因為裡症未清導致病情變化。必須仔細辨別三焦受邪的輕重,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疾病。

上焦的藥物宜用清涼的;中焦的藥物宜用苦寒的;下焦的藥物宜用鹹寒的。(徐靈胎說:應該用清滌內邪的方法。)

上焦藥物的氣味宜輕,因為肺主氣,皮膚毛髮屬於肺的經絡。外邪宜用辛溫之藥克服,內熱宜用苦寒之藥克服。如果不煩渴,病程較長,邪氣鬱結不清,可以用淡滲的方法以排出體內邪氣。(徐靈胎說:葉氏用藥,特別重視藥物的氣味,這句話出自《內經》,《神農本草經》也首先列出藥物的氣味。但最終必須深入了解藥物的特性,針對疾病選用,了解每種藥物功能,然後再從中選擇氣味相合的藥物使用,才能體會《內經》、《本草》的真諦。僅僅知道藥物的氣味,終究沒有主見。)

中焦藥物,如果疹子是由中焦陽明經的燥熱引起的,由於陽明經氣血充盛,宜用苦寒的藥物。如果病程較長,胃液被耗損,苦味藥物反而會助長燥熱,耗傷津液,則宜用甘寒藥物。下焦藥物以鹹苦為主,如果熱毒下注引起痢疾,不必用鹹味藥物軟堅散結,只要用苦味藥物以堅固陰氣,燥濕止痢即可。

古人認為疹子是經絡臟腑的疾病,忌用溫燥澀滯的補益藥物,所謂痘疹宜溫,麻疹宜涼。但是,常有氣虛體弱者,表散寒涼的方法不適用,反而會加重病情,造成氣血兩虛。這多半是陰虛,救治陰虛必須扶持胃氣。氣虛者也會有这种情况,需要益氣。幼童陽氣旺盛,忌用純陰寒藥。小兒科醫書概括說:紅疹遇到清涼則消退,白疹遇到溫暖則痊癒。這裡的「溫」指的是後人用酒釀、檉柳枝等溫敷的方法。(徐靈胎說:這不是溫敷的方法。)雖然溫和的治療方法不可或缺,但近年來使用這種方法大多無效。(徐靈胎說:小兒的外治方法很多。)

疳疹是濕熱盛而蒸騰引起的,口舌咽喉有疳蝕,如果不迅速治療,可能穿破腮頰,咽喉閉塞,氣喘而死。治療宜早,外治另有專方。如果用湯藥治療,必須使用輕淡的藥物以解除上焦的病症,或使用清散的藥物也可以。

疹子和痢疾都是熱毒內陷引起的,與傷寒一樣,邪氣盡則痢疾止,治療方法相同,都忌諱升提藥物和收澀藥物。輕者可用分利宣通的方法,重者則用苦寒藥物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