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7)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7)
1. 瘄疹
是以初當涼解,而不利乎溫散;次當寒潤,而不利於溫補。六味地黃丸之屬,雖若相宜,然質濁味厚,不惟不能達表,抑且錮蔽外邪。施諸疹退而餘熱未清之時,稍為近理。今初熱始嗽,輒為用之,是非滋陰,乃滋害也。況以丸為湯,已非古人本意,而專投泛用,尤乘病變之機。
自來善用六味者,(何曾善用,止可謂之濫用。)無過薛立齋。假使九原可作,視近日之湯法盛行,能無掩口葫蘆哉。
痧疹者,手太陰肺,足陽明胃,二經之火熱也。小兒居多,大人亦時有之。殆時氣溫疫之類,其症類多咳嗽,多嚏,眼中多淚,多泄瀉,多痰,多熱,多渴,多煩悶,甚則躁亂咽痛,唇焦神昏,是其候也。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,藥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,以升發之。惟忌酸收,最宜辛散。
誤施溫補,禍不施踵。辛散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;清涼如元參、栝蔞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;甘寒如麥冬、生甘草、蔗漿;苦寒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,皆應用之物也。量症輕重,製劑大小,中病即已,無太過焉。
痧疹乃肺胃熱邪所致,初發時多咳嗽,宜清熱透毒,不得止咳。疹後咳嗽,但用貝母、栝蔞根、甘草、麥冬、苦梗、元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,消痰壅,則自愈,慎勿用五味子收斂之劑。多喘,喘者,熱邪擁於肺也,慎勿用定喘藥,惟應大劑竹葉、石膏,加西河柳兩許,元參、薄荷各二錢。如冬天寒甚,疹毒為寒氣鬱於內,不得透出者,加蜜酒炒麻黃,一劑立止。
凡熱勢甚者,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,切忌過用升麻,服之必喘。多泄瀉,慎勿止瀉,惟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則瀉自止。(藜按:此卻未妥,瀉乃肺移熱於大腸,仍以清肺為主。)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熱邪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疹後泄瀉及便膿血,皆由熱邪內陷故也,大忌止澀,仍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、甘草、扁豆、黃連。便膿血則加滑石,必自愈。
疹後牙疳最急,外用雄黃、牛糞,先煅存性,研極細,加真冰片一分,研勻吹之,內用連翹、荊芥穗、元參、乾葛、升麻、(藜按:二味宜再酌。)黃連、甘草、生地,煎好,加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,緩則不可救藥。疹後元氣不復,脾胃虛弱,宜用白芍、炙草為君,蓮肉、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冬、龍眼肉為臣,多服必漸愈,慎勿輕用參、術。
疹後生瘡不已,餘毒未盡也,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元參、甘草、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煎飲之良。(《廣筆記》。)
葉天士曰:痧屬陽,肺經邪初起,必從表治。症見頭痛喘急,咳嗽氣粗,口惡。一日二日即發者輕,三五日者重。陽病七日外,隱伏不透,邪反內攻,喘不止,必腹痛秘悶,危矣。治法宜苦辛清熱,涼膈去硝、黃。
白話文:
瘄疹
初期應以清熱解表為主,不宜溫散;之後即使出現寒濕症狀,也應避免溫補。雖然六味地黃丸似乎適用,但其藥性平和卻藥性厚重,不僅達不到表層,反而會阻礙邪氣排出。只有在疹子退去,但餘熱未清時使用,才略微合適。現在熱病剛起,就服用,這不是滋陰,而是滋害。況且將丸藥當作湯藥服用,已非古人本意,更何況泛用,更是乘虛而入。
自古以來善用六味地黃丸者,(實際上並非善用,只能說是濫用。)沒有超過薛立齋。如果他能看到如今湯劑盛行,不知作何感想。
痧疹是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火熱之邪。多見於小兒,成人也偶爾會發生。大致是因時氣溫疫所致,症狀多為咳嗽、噴嚏、流淚、腹瀉、痰多、發熱、口渴、煩悶,嚴重者則出現躁動、咽痛、嘴唇乾燥、神志昏迷等。治療應以清涼發散為主,藥物宜選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類藥物,以達到宣通之效。最忌諱酸收,最宜辛散。
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。辛散藥物如荊芥穗、葛根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;清涼藥物如玄參、栝樓根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;甘寒藥物如麥冬、生甘草、甘蔗汁;苦寒藥物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連翹,都是可以使用的藥物。根據病情輕重,調整藥物劑量,治癒即可,不必過度。
痧疹是由於肺胃熱邪所致,初期多咳嗽,應清熱解毒,不可止咳。疹子消退後咳嗽,可用貝母、栝樓根、甘草、麥冬、苦梗、玄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,消除痰滯,自然痊癒,切勿使用五味子等收斂藥物。如出現喘息,是因為熱邪壅塞於肺部,切勿使用止喘藥,應大量使用竹葉、石膏,再加少量西河柳、玄參、薄荷。如果冬天寒氣重,疹毒因寒邪鬱積於內而不能透出,可加入蜜酒炒麻黃,一劑即可見效。
如果發熱嚴重,則可用白虎湯加西河柳,切忌過量使用升麻,服用後會加重喘息。如出現腹瀉,切勿止瀉,可用黃連、升麻、葛根、甘草,則腹瀉可自止。(藜按:這點並不妥當,腹瀉是肺熱移至大腸,仍應以清肺為主。)疹子發作時不忌諱腹瀉,腹瀉能使陽明經的熱邪排出,這也是表裡雙解的道理。疹子消退後腹瀉和排膿血,都是由於熱邪內陷所致,切忌止澀,仍應用升麻、葛根、白芍、甘草、扁豆、黃連。排膿血者可加滑石,必能自愈。
疹子消退後牙疳(牙齦潰瘍)最為危急,外用雄黃、牛糞(先煅燒存性,研磨成細末),加入冰片少許,研勻吹敷患處;內服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葛根、升麻、(藜按:此二味藥需酌情使用)黃連、甘草、生地,煎好後,加入犀角汁少許調服,緩則不可救藥。疹子消退後元氣未復,脾胃虛弱,宜用白芍、炙甘草為主藥,蓮子肉、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冬、龍眼肉為輔藥,多服則漸漸痊癒,切勿輕易使用人參、黃芪。
疹子消退後瘡瘍不斷,是餘毒未盡,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荊芥穗、玄參、甘草、生地、鱉甲、胡麻、黃連、木通,濃煎服用。(《廣筆記》)
葉天士說:痧疹屬陽邪,肺經邪氣初起,必須從表治。症狀表現為頭痛、喘促、咳嗽、氣粗、口臭。發病一兩天者病情輕,三五天者病情重。陽證七天後若邪氣隱伏不透,邪氣反攻內臟,喘息不止,必伴有腹痛、胸悶,病情危重。治療應苦辛清熱,瀉熱通腑,去除硝石、黃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