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6)

1. 瘄疹

俗以黃連、汞粉下其邪穢之糞,此亦由不潔餘氣入兒臟中,本先因微寒,又遇風寒,邪氣相搏,而痘疹成也。未出欲作之時,熱動五臟,則五臟之證先見。初欲病時,先呵欠煩悶,驚悸,乍涼乍熱,手足冷,面腮頰赤燥,咳嗽噴嚏,此五臟症俱見也。呵欠煩悶者,肝也。時發驚悸者,心也。

乍涼乍熱,手足冷者,脾也。面腮頰赤燥,咳嗽噴嚏者,肺也。惟腎無候。以在腑下,不能食故也。凡瘡疹乃五臟毒,若出歸一症,汗水泡心為斑,脾為疹。腎雖無症,其後惡者,疹變倒靨而黑陷,則歸腎也。此由不慎風冷,而不能食,內虛所致也。今太尉疹子無他症,當用平和藥為治,因用抱龍丸數服愈。

(海藏云:本先因微寒入一句,並由不慎風冷而不能食內虛一句,勿認作寒症,用抱龍丸,即知斑疹之多熱也。)

吳橋治侄孫始孩,累日發熱蒸蒸,驚搐惛憒,眾醫不知所以。橋曰:麻也,寒邪外乘,閉而不出,是呱呱耳。飲藥已數,中氣乃傷,藥不足恃也。當置沸湯一瓶,撤其蓋,令保母抱子坐湯側,稍擁被圍之,湯氣自遠熏蒸,少飲藥內托,麻出而解。後汪氏子病如子,亦用此法並效。

薛立齋治一小兒,患疹作痛,發熱煩渴,欲服清涼飲下之。診其脈不實,舉指不數,此邪在經絡也,不可下,遂用解毒防風湯,二劑而愈。此症小兒多患之,須審在表在裡,及邪之微甚而治之。王海藏曰:前人云,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?曰:首不可下者,謂斑未見於表,下則邪氣不得伸越,此脈症有表而無里,故禁首不可下也。

尾不可下者,謂斑毒已顯於外,內無根蒂,大便不實,無一切里症,下則斑逆陷,故禁尾不可下也。

一兒作癢發熱,以消毒犀角飲,一劑作吐瀉,此邪氣上下俱出也,毒自解。少頃,吐瀉俱止,其症果消。吐瀉後,脈見七至,此小兒和平之脈也,邪已盡矣。不須治,果愈。潔古云:斑疹之病,其為症各異。發焮腫於外者,屬少陽三焦相火也,謂之斑。小紅行皮膚之中不出者,屬少陰君火也,謂之疹。

凡顯斑疹,若自吐瀉者,慎勿亂治而多吉,謂邪火上下皆出也。斑疹並出,小兒雖禁,是以別生他症也。首尾不可下,大抵安理之藥多,發表之藥少。秘則微疏之,令邪氣不擁,並令其次第出,使兒易見也。身溫暖者順,身涼者逆。

沈明生治沈翰臣婦,咳嗽發熱。或認為不足,遂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分,既而咳逆更劇。診之,脈浮且數,風熱干乎肺家,宜用疏表之劑。服下,遍身發出紅疹。二劑咳瘥緩,而仍未透,更用辛涼等味以清表熱。仍嗽,復作瀉不已,咸歸咎寒涼。沈笑曰:非也。肺受風邪,邪變為熱。

經云:邪並於陽,則陽熱而陰虛。始則疹在欲出未出之際,火上炎於手太陰而作嗽,今則疹在欲收未收之時,熱下移於手陽明而作瀉,是屬斑疹家常候,何足怪乎?行且止矣。果越兩日,而嗽寧瀉止,身涼疹退。按斑疹之候雖異,斑疹之治略同。是歲丁未濕土司天,而春夏之交,燥旱殊甚,蓋猶襲乎昨歲燥金在泉之餘氣耳。

白話文:

瘄疹

民間常以黃連、水銀粉來排出邪穢的糞便,這是因為不潔之氣進入嬰兒臟腑所致。本病起因是先受微寒,又遇到風寒,邪氣互相搏鬥,而導致痘疹。痘疹未發時,熱邪擾動五臟,則五臟的症狀會先出現。初期發病時,先有呵欠、煩悶、驚悸、忽冷忽熱、手足冰冷、面頰赤紅乾燥、咳嗽噴嚏等,這些都是五臟的症狀。呵欠煩悶屬肝,時發驚悸屬心,忽冷忽熱、手足冰冷屬脾,面頰赤紅乾燥、咳嗽噴嚏屬肺,唯獨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,因為腎臟位於腑下,不容易察覺。

凡是瘡疹都是五臟的毒素,若疹子發出來,汗出、出水泡屬心,出疹子屬脾。即使腎臟沒有明顯症狀,若病情惡化,疹子變成凹陷發黑,則歸屬於腎。這是因為不慎受風寒,導致無法進食,內虛所致。太尉的疹子沒有其他症狀,應該用平和的藥物治療,服用抱龍丸數次便痊癒了。(海藏說:原文中「本先因微寒入」一句,以及「由不慎風冷而不能食內虛」一句,不要誤認為是寒症,用抱龍丸治療,就能知道斑疹是屬於熱症。)

吳橋治療侄孫的嬰兒,連日高燒、驚厥、神志不清,眾多醫生都束手無策。吳橋說:這是麻疹,寒邪外襲,閉塞不出,就像嬰兒啼哭一樣。已經服用多種藥物,中氣受損,藥物已無效。應將一瓶沸水打開蓋子,讓保姆抱著孩子坐在沸水旁邊,稍微用被子圍住,讓熱氣遠距離熏蒸,少量服用內托藥物,麻疹就會發出來而痊癒。後來汪氏的孩子也得了同樣的病,也用這個方法,同樣有效。

薛立齋治療一個小兒,患疹子疼痛,發熱煩渴,想服用清涼藥物。診脈發現脈象不實,脈搏跳動不規律,這是邪氣在經絡中,不可下瀉,於是用解毒防風湯,兩劑就痊癒了。這種症狀小兒多有,必須仔細判斷邪氣在表還是裡,以及邪氣的輕重來治療。王海藏說:古人說,疹子初期和末期都不能下瀉藥物,這是為什麼呢?初期不能下瀉,是因為斑疹尚未出現在體表,下瀉藥物會導致邪氣無法外泄,這類脈症有表症而無裡症,所以禁止下瀉。末期不能下瀉,是因為斑毒已經明顯地出現在體表,內裡沒有根源,大便不實,沒有任何裡症,下瀉藥物會導致斑疹內陷,所以也禁止下瀉。

一個孩子發癢發熱,服用消毒犀角飲,一劑藥物就引起嘔吐腹瀉,這是邪氣上下都排出去了,毒素自然消解。一會兒,嘔吐腹瀉都停止了,症狀果然消失了。嘔吐腹瀉後,脈象顯示七次脈搏跳動,這是小兒正常的脈象,邪氣已經排盡了。不需要治療,果然痊癒了。潔古說:斑疹的病症各有不同。皮膚外發紅腫的,屬於少陽三焦相火,稱為斑。皮膚上出現小的紅色疹子不外透的,屬於少陰君火,稱為疹。

凡是出現斑疹,如果能自行嘔吐腹瀉的,要謹慎不要亂治,多半會痊癒,這是邪火上下都排出的緣故。斑疹同時出現,雖然小兒常會禁受不住,但因此而產生其他疾病。疹子初期和末期都不能下瀉,總之,安理的藥物多,發表藥物少。如果病情閉塞,就要稍微疏通一下,讓邪氣不致壅塞,並讓邪氣順次排出,使病情容易好轉。身體溫暖的是順利,身體冰冷的是逆順。

沈明生治療沈翰臣的妻子,咳嗽發熱。有人認為是陰虛不足,於是用六味地黃湯滋陰,結果咳嗽加劇。診脈發現脈象浮數,是風熱犯肺,應該用疏表藥物。服用後,全身發出紅疹。兩劑藥後咳嗽緩解,但疹子尚未完全消退,又用辛涼藥物清解表熱。咳嗽仍然存在,又開始腹瀉不止,大家都歸咎於寒涼藥物。沈明生笑道:不是這樣。肺受風邪,邪氣化為熱。

經書上說:邪氣與陽氣相搏,則陽熱而陰虛。開始時疹子將出未出,火邪上炎於手太陰經而咳嗽,現在疹子將退未退,熱邪下移於手陽明經而腹瀉,這是斑疹的常見症狀,有什麼好奇怪的呢?很快就會停止了。果然過了兩天,咳嗽和腹瀉都停止了,身體變涼,疹子退去。總之,斑疹的症狀雖異,但治療方法大致相同。這一年是丁未年,濕土司天,春夏之交,乾旱異常,大概是承襲了前一年燥金司天的餘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