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八·小兒科 (5)

1. 瘄疹

柴嶼青治候補汪某,年二十餘,因感時氣出疹,過服石膏等劑,身熱泄瀉,兩耳皆聾,絕不思食。脈之,兩尺微弱,舌上乾燥,毫無津液。本屬陰虧,況大寒之劑,不但傷陽,亦且傷陰。用麥冬五錢,滋陰以清虛熱,陳皮以和胃氣,加西河柳一錢,以清疹毒。次日,熱微瀉止,舌亦覺潤。

惟左寸脈微洪,加小生地二錢,木通一錢,菊葉一錢,三日,熱退思食。因是月應選,身軟耳聾,慮不能過堂掣籤,謂已平復,十九日當投補劑,定可痊愈。後果如言,竟得赴選。(此案可法,蓋灼知病源,故不以八珍十全籠統塞責也。)

萬密齋治吳道松,四肢病疹。或治之三日,疹不出,煩躁甚,欲用荊防敗毒散。曰:此皆發熱之藥,無解毒之用,況天大熱,又無時令之藥一二味在內,則陽愈勝,陰愈虧,陰陽不和,此疹之所以不出也。以東垣涼膈散,加元參、升麻,一服疹出,三日起。(議論極是,但涼膈重劑,非熱毒甚,亦難輕用。

至用升麻於涼膈劑中,則有相濟之妙,而無過升之弊矣。)

甘氏子發熱,疹三日不出,身涼神倦,坐臥不寧。此毒不外出,毒火內伏也,故煩而坐臥不安。用升麻葛根湯加麻黃、石膏以發之。一服,疹盡出,色白不紅,此血虛也。用四物湯加防風,一服色紅而愈。

楊氏子疹後痢下鮮血,用當歸梢、生地、白芍、條芩炒、黃連炒、人參、甘草、枳殼、烏梅而愈。凡出疹利血者,此方皆效。

錢乙診睦親宮中十大王瘡疹云:曰:瘡疹始終出,未有他證,不可下,但當用平和藥,頻與乳食,不受風冷可也。如瘡疹三日不出,或出不快,即微發之。(鼠黏子湯之類。)如瘡發後,不多出即加藥。(如一日一帖,即加至二貼。)加藥不出,即大發之。(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。

)如發後不多,及脈平無症,即瘡本稀,不可更發也。有大熱者,當利小便。小熱者,當解毒。(利小便,四聖散之類。)若不快,勿攻勿下,止用抱龍丸治之。若有大熱能食者,大黃下一二行即止。若黑紫干陷者,百祥丸下之,不黑慎勿下。身熱煩躁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,面赤悶亂,大吐,此當利小便。

不瘥者,宜宣風散下之也。若五七日痂不焦,是內熱氣蒸於皮中,故瘡不得焦痂也,宜宣風散導之,用生犀角磨汁解之,使熱不生,必著痂也。(此條議論有極是者,有未盡協者,分別觀之可也。)

睦親宮十太尉瘡疹,眾醫治之。王曰:疹未出,屬何臟腑?一醫言胃氣熱,一醫言傷寒不退,一醫言在母腹中有毒。屬何臟也?醫曰:在脾胃。錢氏曰:何以驚悸?皆無所對。錢氏曰:夫胎在腹,月至六七,則已成形,食母腹中穢液,入兒五臟,食至十月,即穢液滿胃。至生時,兒口猶不潔,產母以手拭淨,則無疾病。

白話文:

瘄疹

柴嶼青治療一位二十多歲的汪姓男子,因感染時疫而長疹子,過度服用石膏等藥物後,出現發熱、腹瀉,雙耳失聰,完全不想吃東西。診脈發現,兩尺脈微弱,舌頭乾燥,沒有津液。這屬於陰虛,況且服用大量寒涼藥物,不僅傷陽氣,也傷陰氣。於是用麥冬滋陰清虛熱,陳皮和胃氣,再加西河柳清解疹毒。第二天,發熱減輕,腹瀉停止,舌頭也感覺濕潤了。

不過左寸脈略微洪大,便又加了生地黃、木通、菊葉。三天後,熱退了,也開始想吃東西。因為這月要參加選拔,身體虛弱,耳朵失聰,擔心無法通過考試,但他認為病情已經好轉,說十九天后會再服用補藥,一定能痊癒。結果正如他所說,最終順利參加了選拔。(這個案例值得借鑒,因為準確地知道了病因,所以沒有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藥方一概而論。)

萬密齋治療一位名叫吳道松的病人,四肢長疹子。有人治療三天,疹子卻沒有長出來,病人煩躁不安,想要用荊防敗毒散。萬密齋說:這些都是發熱的藥物,沒有解毒的作用,況且天氣炎熱,也沒有加入一些應時的藥物,這樣陽氣愈盛,陰氣愈虧,陰陽失調,這就是疹子長不出來的原因。於是用了東垣涼膈散,再加元參、升麻,一劑藥疹子就長出來了,三天後病就好了。(這個論述非常正確,但是涼膈散是重劑,如果不是熱毒很嚴重,也不敢輕易使用。

在涼膈散中加入升麻,則有相輔相成的妙用,而沒有升麻過量的弊端。)

甘氏之子發熱,疹子三天長不出來,身體發冷,精神疲倦,坐臥不安。這是毒邪不能外發,毒火內伏的緣故,所以煩躁不安,坐臥不寧。於是用了升麻葛根湯,再加麻黃、石膏使其疹子發出來。一劑藥,疹子全部長出來了,顏色發白不紅,這是血虛。於是用四物湯加防風,一劑藥疹子顏色就變紅了,病就好了。

楊氏之子疹子發出後,出現下痢鮮血,於是用了當歸梢、生地、白芍、炒黃芩、炒黃連、人參、甘草、枳殼、烏梅,病就好了。凡是疹子發出後伴隨血痢的,這個方子都適用。

錢乙診治睦親宮中一位患有瘡疹的太尉,說:瘡疹從開始到結束,沒有其他症狀,不能下瀉,只能用平和的藥物,經常給他吃奶水,避免受風寒即可。如果瘡疹三天長不出來,或者長得不好,就稍微幫助它發出來。(像鼠黏子湯之類的)。如果瘡疹發出後,長得不多,就加藥。(比如,一天一劑藥,就加到兩劑)。加藥後還長不出來,就大力幫助它發出來。(像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獨活、麻黃、桂枝之類的)。如果發出後不多,脈象平和沒有其他症狀,那就是瘡疹本身就少,不能再強行促使它發出來了。如果發熱厲害,就要利小便;如果發熱不厲害,就要解毒。(利小便,用四聖散之類的)。如果症狀不好轉,不要攻伐,不要下瀉,只用抱龍丸治療。如果發熱厲害但能吃東西,用大黃瀉下一次或兩次就夠了。如果疹子顏色發黑、紫暗、凹陷,用百祥丸治療,如果不是黑色,就不要用。如果發熱煩躁,腹部脹滿喘息,大小便不通暢,臉紅悶亂,嘔吐,就要利小便。

如果病症沒有好轉,就要用宣風散來治療。如果五六天了瘡疹的痂皮還沒有結痂,這是因為體內熱氣蒸騰於皮膚之中,所以瘡疹不能結痂,要用宣風散來疏導,用生犀角磨成汁來解熱,使熱不生,就會結痂了。(這一條論述,有些非常正確,有些不太完善,要區別看待。)

睦親宮中十位太尉得了瘡疹,很多醫生都治療過。太尉問:疹子還沒發出來,屬於哪個臟腑?一個醫生說胃氣熱,一個醫生說傷寒沒有退,一個醫生說是在母腹中就有毒。問屬於哪個臟腑?醫生說在脾胃。錢氏問:為什麼會心悸?大家都回答不上來。錢氏說:胎兒在母腹中,到六七個月時,已經成形了,吃的是母腹中的污穢之物,進入孩子的五臟,吃到十月,污穢之物就充滿了胃部。等到出生時,孩子的嘴還不乾淨,產婦用手擦乾淨,就沒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