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 (23)
卷三 (23)
1. 溫病
如言而愈。
李韞玉母,年逾四旬,素有脅痛肝火之病,深秋感冒。醫與表散,數劑熱猶未退。以不大便,投大黃丸、元明粉下之,遂脅痛大作,暈厥欲脫。更醫,治以人參、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藥,厥止復煩躁,汗時出,不眠,小便赤澀。醫恐虛脫,日投參、朮、薑、桂,每汗出,則加五味、黃耆、龍骨以斂之。
又時時欲利,則加補骨脂、肉豆蔻以固之。如是四十餘日,已服參數兩,病益進而食不進。診之,脈躁數,時大時小,微有寒熱,舌黑而強,鼻煤溢出,額頰唇口如墨,小便惟滴點,兩手索刺如柴,第神氣不昏,語音猶亮。此由表邪未清,誤下邪陷入里,且傷其真陰,致肝急而厥,又誤投辛熱固澀,熱邪與熱藥鬱結臟腑。今幸元氣尚存,猶可活也。
治法仍當汗下,否則邪何由去?或訝曰:是症仍可再用攻表乎?曰:不可,第可用不攻表之藥下耳。疏方以生地、杞子各五錢,麥冬二錢,沙參三錢,蔞仁一錢五分,黃芩一錢。或謂前醫深恐泄瀉,今所用皆一派寒滑,服之必利下無疑。將弗服,又或曰:前醫治經月餘,且辭不治,曷進此以窺進退。
服一劑,果利數行。然病人殊不困,遂日進一劑,四日則利下頻數,日夜十餘次,所下穢惡不堪,青紅黑白,而黃者絕少,腹痛後重。唯飲食漸進,舌本漸柔,鼻煤漸退,小便漸長,仍前方加熟地五錢,黃連五分。夜乃汗出,其汗亦極臭穢,半月汗乃止,利漸減,乃加生熟地一兩,減黃連,增白芍、甘草,凡五十餘劑,病始瘥。計服蔞仁斤許。
姚氏婦,年逾四旬,素有胃痛疾,蓋肝火上逆也。夏月患感冒,發熱頭痛,眩暈不眠,善嘔。初服發散未減,改以二陳、左金治嘔,嘔未愈而腰連小腹痛不可忍。議為邪入厥陰症,將危殆,欲用四逆回陽之劑。診之,脈數而弦,手見紅疹,面殊清白,舌兩旁及尖皆紫色,中則微黃,口乾不甚喜飲。
斷為肝膽之火熾甚,遇暴寒折之,不得宣泄,乃上衝胃絡作嘔,故頭偏甚於左。紅疹見於四末者,木鬱則乘脾也。其初與逍遙自愈,乃用燥散之劑,更擾其陽,而傷其陰,是以腰腹窘痛。症本厥陰,然非傳經,亦非直中也。今標屬陽明,宜用竹葉石膏湯,入杞子一兩,飲下嘔止,腰腹之痛亦除。
惟頭痛仍在,改與逍遙湯加川芎、當歸。時方黴雨,至夜半忽霹靂一聲,病人覺四肢痛脹異常。此少陽之郁,本諸外淫,因雷復得發越也,已而頭痛如失。次日診之,脈既和平,與四物去川芎,加女貞、石斛,平調而愈。余表甥嘗病疫,因熱深厥深,一名醫亦與四物湯,幸病人自知為熱症,不之服,用小柴胡、白虎湯合進而愈。
宋復華兄俞氏姊,初夏病感,天癸即來,病隨愈,蓋熱隨血去也。越七日,遇端節,食雞子五枚,酒二杯,又進飲半甌,臨窗少坐,少頃即頭痛發熱。次日,前醫詢知病源,以山楂三錢,穀芽三錢,葛根三錢,其他消散,大約稱是,連進三劑,勢將大劇。余至,則前醫已在與一鄰醫議處方。
白話文:
溫病
李韞玉的母親,四十多歲,素來就有脅肋疼痛、肝火旺盛的毛病,深秋時節感冒。醫生給她用了疏散風寒的藥物,服用了幾劑藥,但高燒仍然未退。由於她不大便,醫生又給她服用了大黃丸和芒硝瀉下,結果導致脅肋疼痛加劇,昏厥將死。換了個醫生,用人參、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溫補藥物治療,昏厥停止了,但又煩躁不安,時而冒汗,睡不着覺,小便短赤澀痛。醫生擔心她虛脫,每天都給她服用人參、蒼朮、乾薑、肉桂等藥物,每次出汗後,就加用五味子、黃耆、龍骨等收斂止汗的藥物。
而且她時常想上廁所,醫生就又加用補骨脂、肉豆蔻等藥物來固澀止瀉。這樣治療了四十多天,已經服用了好幾兩的人參,病情卻越來越重,而且吃不下東西。診脈發現,脈象躁急而數,時而有力時而無力,略有寒熱,舌頭黑而硬,鼻孔流出黑鼻涕,額頭、臉頰、嘴唇、嘴巴都像塗了墨一樣黑,小便只能滴幾滴,兩隻手像柴火一樣瘦削,只是精神還不昏迷,聲音還算洪亮。這是因為表邪沒有清除,誤用瀉下藥導致邪氣侵入內里,並且傷了她的真陰之氣,導致肝氣急迫而昏厥,又誤用辛溫燥熱的藥物收斂,熱邪和熱藥一起鬱結在臟腑之中。現在幸好元氣還沒有耗盡,還是有救的。
治療方法仍然應該採取汗下,否則邪氣怎麼才能去除呢?也許有人會奇怪地問:這種情況還能再次使用攻表藥物嗎?答案是:不能,只能用不攻表的方法來瀉下。我開了個方子,用生地、枸杞子各五錢,麥冬二錢,沙參三錢,蔞仁一錢五分,黃芩一錢。也許有人會說,之前的醫生很害怕瀉下,現在用的藥都是寒涼滑利之品,服用後肯定會瀉下不止。病人可能會不服藥,也有人會說:之前的醫生治療了一個多月,而且已經推辭不治了,怎麼能用這個方子來試探病情進展呢?
服藥一劑,果然瀉下數次。但是病人並沒有感到虛弱,於是每天服用一劑,四天後瀉下頻繁,日夜十多次,瀉下的穢物難以形容,青紅黑白都有,但黃色很少,腹部疼痛,墜脹感明顯。只是食慾逐漸恢復,舌頭也漸漸柔軟,黑鼻涕也漸漸減少,小便也漸漸增多,於是在原方基礎上加用熟地五錢,黃連五分。晚上就開始出汗,汗也極其臭穢,半個月後汗才止住,瀉下也漸漸減少,於是加用生地、熟地各一兩,減少黃連的用量,增加白芍、甘草,一共服用了五十多劑藥,病情才開始好轉。總共服用了大約一斤蔞仁。
姚氏婦女,四十多歲,素來就有胃痛的毛病,這是由於肝火上逆所致。夏天患了感冒,發熱頭痛,頭暈目眩,睡不着覺,容易嘔吐。一開始服用發散藥物沒有減輕症狀,改用二陳湯、左金丸治療嘔吐,嘔吐沒有好轉,反而腰部和小腹部疼痛難忍。認為是邪氣侵入厥陰所致,病情危急,想用四逆湯回陽救逆。診脈發現,脈象數而弦,手上出現紅疹,臉色卻很清白,舌頭兩邊和舌尖都呈紫色,中間略微發黃,口乾但不怎麼想喝水。
判斷是肝膽之火太旺,遇到寒邪而受到抑制,不能宣泄,於是上衝胃絡而導致嘔吐,所以頭痛偏向左側。四肢出現紅疹,是因為肝木鬱結而乘脾土。她一開始用逍遙散自己治療,卻使用了燥熱的散劑,進一步擾亂了陽氣,傷了陰氣,所以腰腹部疼痛劇烈。病位雖然在厥陰,但並不是經脈循行傳變,也不是直接犯病。現在症狀主要表現為陽明經證,所以應該用竹葉石膏湯,加入枸杞子一兩,服用後嘔吐停止,腰腹部疼痛也消失了。
只是頭痛還在,就改用逍遙散加川芎、當歸。當時正值梅雨季節,半夜突然一聲霹靂,病人感到四肢疼痛腫脹異常。這是少陽經氣鬱結,本源於外邪侵襲,因為雷聲而加重發作,之後頭痛也消失了。第二天診脈,脈象已經平和,就用四物湯去川芎,加女貞子、石斛,調理陰血,病就好了。我的表外甥曾經患過瘟疫,因為熱邪和厥陰證都非常嚴重,一位醫生也給他用了四物湯,幸好病人自己知道是熱證,沒有服用,而是用了小柴胡湯、白虎湯合用,最後痊癒了。
宋復華兄的俞氏姐姐,初夏時節患了感冒,月經來潮,病情隨之好轉,這是因為熱邪隨著血排出體外。過了七天,遇到端午節,吃了五個雞蛋,喝了两杯酒,又喝了半碗湯,在窗邊坐了一會兒,很快頭痛發熱。第二天,之前的醫生詢問了病情的原因,用了山楂三錢,穀芽三錢,葛根三錢,以及其他消散藥物,大概認為這樣就可以了,連續服用了三劑,病情卻越來越嚴重。我到了之後,之前的醫生正在和一位鄰居醫生商量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