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七 (1)
卷二十七 (1)
1. 手足
徐仲光治一兒,痘後溏泄,腿腫,睡臥不寧,足三陰虛也,四君子湯加陳皮、歸、芍、枸杞、澤瀉、石斛、川牛膝,繼以八味丸而愈。
一兒痘後勞役,痢雖愈,而脛膝結核成鶴膝風,此足三陰虛而邪襲之也。驅風散間八味丸加苡仁、牛膝、菟絲、當歸。
一兒痘,先從腳底出起,逆上至頭面,回至心窩,內攻而死。此症早治,俟其頭面出齊,重用升提,保元湯加川芎,及先護心,以黃連解毒湯一劑,使其起灌收痂,自上而下,可保無事。
白話文:
徐仲光治療一個小孩,患痘後腹瀉,腿腫,睡不安穩,這是足三陰經虛弱的症狀。於是使用四君子湯,再加入陳皮、當歸、芍藥、枸杞子、澤瀉、石斛、川牛膝,之後又服用八味丸,病就好了。
另一個小孩,痘疹痊癒後操勞過度,雖然痢疾好了,但脛膝關節卻腫脹,成了鶴膝風的樣子,這是足三陰經虛弱,邪氣入侵造成的。於是使用驅風散,間或服用八味丸,並加入薏苡仁、牛膝、菟絲子、當歸治療。
還有一個小孩長痘,先從腳底長起,往上蔓延到頭面,再回到心窩處,內陷而死。這種情況應該及早治療,等到痘疹長滿頭面時,要大力使用升提的藥物,服用保元湯加川芎,並預先保護心臟,服用一劑黃連解毒湯,使痘疹由上往下順利癒合結痂,就能平安無事。
2. 膿期
朱應我治其侄孫,七個月,見標三日,點粒甚朗,但紅白不甚分明,混混暗暗,似少神彩,即以帶補帶表藥,以和其陰陽。至七日,猶不活動,速以人參黃耆保元湯帶血藥進之。至十一二朝,亦灌淡漿,而臉色菜黃且暗,速加參、耆。至十七八九朝,詢之,日則疲睡,精神短少,略無嬉笑之容,熟察右一邊疤皆白暗,右手足皆萎僵不動,至左邊疤紅,而手足亦動躍如常,用以揉麵者,系左手也。不早治,恐成痿廢。
以補中益氣湯二劑,柴胡多升麻一倍,又加黃柏,雖不見兒喜,而右手足之浮腫漸退。原方用升麻升清氣於左旋,用柴胡升清氣於右旋,故用柴胡多於升麻,所以治其右也。加黃柏,使足力湧出。用方得宜,其症漸愈。
此症右手足腫大不紅,初以為濕痰流注,不成腫毒,所以用補中益氣湯,可以消平。至二十三日復視之,神氣猶減,右手足仍不能起動,遂加桂技二分。越二三日猶不定耐,改方為十全大補。見其右手能握物,而右足背生癤,高穿出膿,其安停藥侯消息,此亦得將息法也。聽之,計服過參六七錢,幸徐徐元氣少復,得以再用平補而愈。
未周之兒,用藥至三十餘帖,亦非常法也。
徐仲光曰:一痘養漿,而內卻無水,乾涸空虛,此氣虛伏陷也。若得人事清爽,飲食如常,痘無損處,宜補中益氣湯、歸茸湯主之。若喘脹嘔泄,煩悶外剝者,不治。
一痘漿充滿,根血淡紅,痰涎壅盛,日晡潮熱,皆謂氣不足,以保元加芎、歸、貝母、陳皮,治之不愈,不知此乃陰虛火盛生痰也。以六味地黃丸料,內加參、附、肉桂溫之,而痰絕熱去,又與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一痘漿充滿痰盛,少食便溏,此乃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精微,津液凝滯所致,以六君子湯加炮姜。
一痘漿足,忽泄瀉,身冷自汗,此本於脾胃氣虛也,以保元合附子理中湯愈。或加肉果。
一痘漿不易充足,而色淡白,亦脾胃氣虛也,以大保元湯主之,又歸茸湯益之。
一痘漿足,而色不易蒼臘,乃脾弱之故,脾主結痂也。用保元加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官桂、蓮肉,收厚靨而愈。若收如麩薄,只以參苓白朮散主之。
一痘七日,無漿倒靨,獨根窠斂束,以保元加山甲、官桂,又以水湯浴洗頭面手足,良久復起,成膿而愈。
一痘九日,平塌無漿,自口以下俱紅綻,能食便溏,乃元氣不足,不能上升於面,以保元加白朮、白芍、官桂、肉果、升麻,十一朝,空地滿出增痘,俱行漿。又與異功散而愈。
一痘正面漿足結痂,身肢無漿,能食便溏,完穀不化,乃脾陰不足,不能以充灌,用參苓白朮散加附子、菟絲、肉果,又與河車散而愈。
一痘八日,空殼無漿,因氣血不足,不能振作以制其毒,用補中益氣治之,發疔四五處而愈。經曰:發癰發疔者生也。
白話文:
膿期
作者記述了治療一位七個月大的孩子患痘的過程。起初痘疹顏色不明顯,用了一些兼顧表裡、調和陰陽的藥物,但效果不佳,於是加用人參黃耆保元湯等溫補藥物。幾天後,孩子面色發黃暗淡,再次加重參、耆用量。十七八天后,孩子精神萎靡,嗜睡,右側肢體發白僵硬,左側肢體則正常活動。醫生擔心孩子會因此癱瘓,於是改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用柴胡、升麻和黃柏。雖然孩子最初對藥物反應不佳,但腫脹逐漸消退。醫生解釋了藥物配伍的用意,柴胡升清氣於右側,黃柏使足力湧出。之後孩子病情好轉,但右手仍不能動,於是加用桂枝。效果仍不理想,便改用十全大補湯,孩子右手開始能握物,但右足背長了癤子並流膿,醫生認為這是身體自我調節的過程,便暫停用藥,觀察病情。經過一段時間治療,孩子元氣逐漸恢復,再用平和的補益藥物便痊癒了。
作者指出,治療這個孩子用了三十多副藥,非常罕見。
文中還列舉了其他幾種不同情況下的痘疹治療方法,總體來說,這些治療方法都圍繞著補益元氣、調整脾胃功能展開,並根據不同症狀,選擇不同的藥物組合,例如:氣虛、陰虛火盛、脾胃虛弱、脾胃氣虛等,都各有針對性的藥方治療。 最後,作者引用醫書中的說法,“發癰發疔者生也”,說明發癰發疔是身體自愈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