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 (18)
卷三 (18)
1. 溫病
王氏子,於四月間患感冒昏熱,喘脹便閉,腹中雷鳴,服硝、黃不應。脈之氣口弦滑,按之則芤,其腹脹滿,按之則濡。此痰濕挾瘀濁陰固閉之候,與黃龍湯去芒硝,易桂、芩、半夏、木香,下瘀垢甚多。因宿有五更咳嗽,更以小劑異功加細辛潤之。大抵腹中奔響之症,雖有內實當下,必無燥結,所以不用芒硝,而用木香、芩、半也。
用人參者,藉以資助胃氣,行其藥力,則大黃輩得以振破敵之功,非謂虛而兼補也。當知黃龍湯中用參,則硝、黃之力愈銳,用者慎之。
錢順所素有內傷,因勞力感寒,發熱頭痛。表散數劑,胸膈痞悶不安;以大黃下之,痞悶益甚。更一醫,用消克破氣藥,過傷胃氣,遂厥逆昏憒,勢漸危。脈六部微細如蛛絲,舌上焦黑,燥涸異常。此熱傷陰血,不急下之,真陰立槁,救無及矣。因以生地黃連湯去黃芩、防風,加人中黃、麥冬、酒大黃,另以生地黃一兩,酒浸,搗汁和服。半夜下燥矢六七枚,天明覆下一次,乃與生脈散二帖。
以後竟不服藥,日進糜粥調養,而大便數日不行,魄門迸迫如火,令用導法通之,更與異功散調理而安。
楊乘六治沈氏婦感症,身熱口苦,脅痛頭眩。或投以表劑發散,身熱益甚,舌黑唇焦,口渴煩躁,手足腫痛,大便艱澀,小便短赤,寢食俱廢。脈之,浮數無序,乃肝鬱致感,因發散太過,血少陰虛,而火燥生風也。以滋水清肝飲倍熟地,一劑諸症悉退。次用歸脾湯去木香,加白芍、丹皮調理而愈。
逾年產後,復因勞力致感,乃恐蹈前轍,不敢發散,一味養陰,以致大便不實,飲食不進,氣促如喘,晝夜不眠,閤眼即見一白髮老嫗,坐立面前,胸中戰跳,恍惚不寧。仍邀診,曰:脫陽者見鬼,非真有鬼也。蓋陽氣大虧,則神不守舍,其所見者,即其不守舍之元神也,所以男病必見男形,女病必見女形。且虧在某臟,則某色獨見。
脈之,浮細如絲,沉則緩大無力,面色㿠白,眼光散大,舌乾而嫩,且白滑。此中虛挾感,逼以寒涼,致陽氣益虛,而陰氣乘之耳。乃與參附養榮湯,倍棗仁、白芍、五味,服後則老嫗不見,而熟睡矣。繼用補中益氣加白芍、五味,數劑全愈。
簡某病感症,發熱飽悶,神思昏沉,不更衣者八日矣。諸醫投發表攻中不效,且益甚。脈之,滑而有力,面壅熱通紅,氣粗,舌苔黃厚而燥,按其胸微痛。此感症兼食,俗名停食傷寒是也,乃用逍遙散加熟地二兩。或曰:如許發熱,又兼飽脹,何堪復用補藥?曰:此乃發表攻裡之劑,用之以代麻、桂、硝、黃者也。(此法固妙,要當用於發表攻中之後。
)第服此,則汗至而便通,熱自退,脹自除矣。一劑淋漓汗下,二劑下黑矢十餘枚,諸症悉愈。或問其旨,曰:此症初起,本一逍遙合小柴胡,發汗開肌,助脾消食則愈矣。乃風燥混表,腸胃乾枯,宿物燥結,愈不能出。仍用逍遙散,重加熟地養陰,使陰水外溢,則汗自至,陰氣下潤,則便自通也。
白話文:
溫病
王氏之子四月間患感冒,伴隨高燒昏迷、呼吸困難、便秘、腹鳴,服用硝石、黃連無效。脈象浮滑,按之則空虛,腹部脹滿,按之則柔軟。這是痰濕夾瘀濁,陰氣閉阻的表現,於是使用黃龍湯去芒硝,換成桂枝、黃芩、半夏、木香,瀉下許多瘀濁之物。因其素有五更咳嗽,又加少量異功散和細辛潤肺。總之,腹部鳴響的症狀,雖然有內實需要瀉下,但並非燥結,所以不用芒硝,而用木香、黃芩、半夏。
使用人參,是為了增強胃氣,促進藥力發揮,使大黃等藥物能更好地發揮攻邪的作用,並非因為虛弱而特意補益。需知黃龍湯中用參,會使硝石、大黃的藥力更強,用藥者需謹慎。
錢順素有內傷,因勞累受寒,發熱頭痛。服用幾劑表散藥物後,胸膈痞悶不適;服用大黃瀉下後,痞悶更甚。另請一醫生,使用消積破氣的藥物,過度損傷了胃氣,導致厥逆昏迷,病情危重。脈象六部皆微細如蛛絲,舌苔焦黑乾燥,異常。這是熱傷陰血,不宜再瀉下,否則真陰枯竭,就無藥可救了。於是使用生地黃連湯去黃芩、防風,加入人中黃、麥冬、酒大黃,另用生地黃一兩,酒浸搗汁服用。半夜瀉下乾燥的糞便六七枚,天明又瀉下一次,然後服用兩帖生脈散。
之後不再服藥,每日食用稀粥調養,但大便數日不通,肛門灼熱難忍,於是使用導法通便,並服用異功散調理,病情才得以痊癒。
楊乘六治療沈氏婦女感症,症狀為發熱、口苦、脅痛、頭暈。曾服用表劑發散,但發熱更甚,舌黑唇焦,口渴煩躁,手足腫痛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飲食俱廢。脈象浮數無序,這是肝鬱導致感邪,因發散過度,導致血少陰虛,而出現燥熱生風。於是使用滋水清肝飲,加倍熟地黃,一劑藥後諸症皆退。然後服用歸脾湯去木香,加入白芍、丹皮調理,痊癒。
產後一年多,再次因勞累受寒,擔心重蹈覆轍,不敢發散,只一味養陰,導致大便不實,飲食不進,氣促如喘,晝夜不眠,閉眼即見一位白髮老嫗坐在面前,胸中驚悸,心神恍惚不安。再次求診,醫生說:脫陽的人會看見鬼,並非真的有鬼。這是因為陽氣大虧,神氣不守舍,所見景象,是其不守舍的元神所致,所以男性病人會看見男性形象,女性病人會看見女性形象。而且虧損在某個臟器,就會看見某種特定的顏色。
脈象浮細如絲,按之則沉緩无力,面色蒼白,眼神呆滯,舌乾而嫩,且白滑。這是陰虛夾感,又服用寒涼藥物,導致陽氣更加虛弱,陰氣乘勢而上。於是使用參附養榮湯,加倍棗仁、白芍、五味子,服藥後老嫗不見了,病人得以熟睡。然後繼續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芍、五味子,數劑藥後痊癒。
簡某患感症,發熱飽脹,神志昏沉,八天不更衣。多位醫生服用發表攻裏藥物無效,病情反而加重。脈象滑而有力,面紅髮熱,氣粗,舌苔黃厚乾燥,按壓胸部略微疼痛。這是感邪兼食積,俗稱停食傷寒,於是使用逍遙散加熟地黃二兩。有人問:如此發熱,又兼飽脹,怎能再用補藥?回答說:這是用來代替麻黃、桂枝、硝石、大黃的藥物。 (此法雖妙,但需在發表攻裏之後使用。)服用此藥後,汗出而大便通暢,發熱和脹滿自退。一劑藥汗出淋漓,二劑藥瀉下黑色糞便十餘枚,諸症痊癒。有人詢問其治療的原理,回答說:此病初期,本應使用逍遙散合小柴胡湯,發汗解表,幫助脾胃消化即可痊癒。但由於風燥混雜於表,腸胃乾燥,宿食燥結,不易排出。因此再次使用逍遙散,並加重熟地黃養陰,使陰液外達,汗液自然排出;陰氣下行潤燥,大便自然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