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六·痘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·痘證 (7)

1. 諸家痘瘡方論

解餘毒藥,全以不傷胃氣為主。若用芩、連,必須酒製,翟、聶二氏辨之詳矣。平和無奇,斷不敗事,(徐靈胎曰:名言。)如三豆飲之屬。若金銀花一味,本草稱解毒不寒,余見脾胃虛弱者,多服即瀉。伍氏用連翹飲子,亦取平和。

痘毒癰瘍,熱症十有七八,虛寒十有二三,甚至骨出腐敗,亦有愈者。但外科大忌用火煉升藥。其診看之法,亦如瘍毒,須分陰陽耳。

痘疳濕盛生熱,強者用苦寒清降,以苦能去濕也。若阻咽廢食,以及穿腮破頰者,難治。

年長出痘,男女欲已動,其初即視膝痛腰痠,咽喉窒痛欲閉,苦辛寒藥,必不效驗。宜甘鹹寒,滋水制火,佐以解毒。六七日來,痛勢日緩,聶氏有參麥清補方,余每用錢氏六味加龜膠、元參、秋石,獲效者甚多。若漿不肯起,頻吐黏涎者凶。

凡惡痘凶危瞬刻,如諸悶症,不過三五日。已發而縮,其危最速,總在七日內。再若矇頭、鎖喉、懸鏡、纏腰、蜘窠、蠶種等,為十惡症。其袁氏十八惡症,今人未嘗齒及。如此等痘,治之無益,徒招怨尤。更有糖沙夾斑,十朝危期。又根枝雖好,布於歲內幼小之兒,必八九風波不治。

半漿毒陷之變,必斃於十一二四之期。若能食者,十救一二。痘至八九旬日外,無漿則里毒不化,必嗆啞瘙癢,痰潮不食,眼開。條款難以盡言,危期速矣。常有忽然連串片片之痘裂水,形如松脂桃膠外露,轉眼堆聚,內症漸安,變凶轉吉。更有旬朝內外,干板涸如焦鍋巴狀,毫無生氣,忽從地角承漿諸處,裂縫流臭水,漸升頭額,堆腫高厚若糊臉,名曰發臭。毒泄即當補托,遲則氣脫。

(徐靈胎曰:秘訣。)

白話文:

諸家痘瘡方論

治療痘瘡剩下的毒邪,都以不傷胃氣為首要原則。如果要用黃芩、黃連,必須用酒炮製,翟氏、聶氏二位醫家對此已有詳細的論述。用藥平和,沒有奇特的偏方,就不會壞事(徐靈胎說:這是至理名言)。像三豆飲之類的藥方就屬於此類。但像金銀花單味藥,雖然本草書上說它解毒而不傷寒氣,但我觀察到脾胃虛弱的人,服用太多反而會腹瀉。伍氏的連翹飲子,也是採取平和的治法。

痘瘡癰瘍,大多數是熱症(佔七到八成),虛寒的只佔一到二成。即使是骨頭外露腐爛的情況,也有人治癒的。但是外科治療最忌諱用火煉製升藥。診斷痘瘡的方法,也像診斷癰瘍一樣,必須區分陰陽。

痘瘡兼有疳積濕盛生熱的情況,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苦寒的藥物清熱降火,因為苦味能除濕。但如果出現咽喉阻塞、飲食廢絕,以及穿腮破頰等情況,就難以治療。

成年人長痘,男女都已發育,初期常表現為膝蓋疼痛、腰痠背痛、咽喉腫痛欲閉,這時服用苦寒辛味的藥物,一定不會有效。應該使用甘鹹寒涼的藥物,滋陰降火,再配合解毒藥物。六七天後,疼痛逐漸緩解,聶氏有參麥清補方,我常用錢氏六味地黃丸再加龜膠、玄參、秋石,療效很好。如果痘漿遲遲不出現,經常嘔吐黏液,那就凶多吉少。

凡是痘瘡危急的情況,像各種悶症,大多都在三五天內結束。痘疹已經長出來又縮回去的,危險最迅速,通常都在七天內決定生死。再者,像矇頭、鎖喉、懸鏡、纏腰、蜘蛛網狀、蠶卵狀等,都是十種惡性痘瘡。袁氏所說的十八種惡性痘瘡,現在的人很少提及了。像這些痘瘡,治療也沒有用,反而會招致怨恨。還有糖沙夾斑的痘瘡,十天內是危險期。還有就是痘疹雖然長得好,但發生在一年內年幼的小孩身上,必定會經歷八九次反覆發作,難以治癒。

痘漿只有一半,毒邪內陷的情況,必定會在十一天到十四天內死亡。如果還能進食的,十個病人中大概能救活一兩個。痘瘡持續到八九十天以上,沒有痘漿,表示裡面的毒邪沒有化解,必定會出現聲音嘶啞、瘙癢難忍、痰多咳嗽、不思飲食、眼睛睜不開等症狀。條條款款說不盡,危急時刻很快就會來臨。有時會突然出現連續一片片痘疹裂開流出水液,形狀像松脂或桃膠外露,轉眼間就堆積起來,而內在症狀卻漸漸好轉,從凶險轉為吉利。還有一種情況,在十天左右內外,痘疹乾燥枯竭,像焦鍋巴一樣,毫無生機,突然從下巴、承漿等處裂開流出臭水,逐漸向上蔓延到額頭,腫脹隆起,像糊在臉上一樣,叫做「發臭」。毒邪排出後就應該補益扶持,晚了就會氣虛脫亡。

(徐靈胎說:這是秘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