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六·痘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·痘證 (6)

1. 諸家痘瘡方論

伍氏攻發藥,用老人牙,煅研極細,加麝香少許,每服二三分,名黑靈丹。

上天蟲,乃疏表風藥,山甲乃攻經隧風藥。一味為末,酒漿服,曰獨勝散。

凡蟲蟻皆攻,無血者走氣,有血者走血。飛者升,地行者降。凡漿足,聲音啞者不妨。驟喘痰升者,大忌。(徐靈胎曰:喉中痘足,聲亦啞。)翁仲仁云:挫喉聲啞,漿行飽滿亦無妨。蓋痘漿因熱氣以煉成,必升騰以達頭面。肺位最高,熱上蒸迫,肺先受損,是以聲出不揚。倘喘急扶肚抬胸,乃火毒歸肺,必不治矣。

火毒歸肺,幼科每用珠子、牛黃膏,連三服多不效。余遵孫真人葦莖湯,或仲景葶藶大棗湯,間有效者。肺氣壅遏,苦寒直下,已過病所,故無效。(徐靈胎曰:真屬妙談,須參之。)

方書以六七日以前寒戰屬氣虛,六七日以前咬牙屬胃熱,六七日以後咬牙屬血虛,亦屬定論。

八九日癢塌咬牙,痘不起漿,或灰白,或涸或癟,危險極矣。速速溫補,亦可望生。翁仲仁云:塌陷咬牙,便實聲清猶可治。聲清,則上無熱壅。痰聚便實,則腑陽未至盡泄,所以溫補得效耳。木香散,異功散。

八九日順痘,漿色蒼黃,毒氣悉化,亦云垂成,須謹防護持。搔損流膿裂血,倘正氣大泄,毒從虛陷,常有不治之患。斯時預囑伴母勿懈,使痂靨乾結,肌肉完固,便是全功。若痘已破碎,聲不啞者,毒不陷也,無妨。(徐靈胎曰:秘訣。)伍氏方用芍藥湯:炒白芍、薏仁、茯苓、地骨皮、銀花、百合、山藥、建蓮。

十一二日,漸次成痂之際,極好之症,必有咳嗽,或夜暮身熱。世俗幼科,僉云毒氣未盡,概投苦寒,多有胃減廢食,釀成痘勞童怯者。吾嘗論痘自腎臟骨髓之中,由肝主筋,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從內之外,毒乃渙釋。收疤之時,真氣歸里,肺合皮毛,是為未傳。

處位高,體清肅,從前灌脹成痂,蒸迫之氣,受虧已極,氣泄為咳矣。況投利濕下注藥而結痂,其上焦已經轉燥,若毒仍留伏,焉能收靨?此斷斷然也。再論幼稚,陽常有餘,陰未充長,布痘至於結痂,一身脂液大損,其陰氣告匱可知。故暮夜屬陰時,為煩為熱者,正《內經》云陰虛生內熱也。

西郊吳氏女,年甫四歲,痘系順症,幼科調治至漿滿成痂之日,忽發煩躁,夜熱不寐,晨起安然。醫用保元,及錢氏五味異功散加芍藥與服,熱躁益加。又更一醫,曰:毒氣未盡,乃誤補之故,用桑蟲漿暨涼解藥,服後躁甚,而添泄瀉。邀余診視,睹漿痂形色,詢平素起居,時日當午,即用六味地黃湯,(徐靈胎曰:所謂養陰之法。)一服而安。

此二條,人多忽而不究,故辨及之。若旬朝後嗽,大法以甘寒生津胃藥:蔗漿、麥冬、沙參、綠豆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玉竹、甜杏仁。

白話文:

諸家痘瘡方論

伍氏治療痘瘡發熱的藥方,使用老人的牙齒煅燒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再加入少許麝香,每次服用二三分,稱為黑靈丹。

上天蟲是疏散表邪風寒的藥物,穿山甲則是攻治經絡裡風寒的藥物。將兩種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,稱為獨勝散。

凡是蟲蟻等症狀,無血的屬氣虛,有血的屬血虛。飛行的病邪向上走,地行的病邪向下走。痘瘡漿液充足,聲音嘶啞的情況下並無大礙。但如果突然氣喘,痰液上湧,則非常危險。(徐靈胎說:喉嚨裡痘瘡漿液充足,聲音也會嘶啞。)翁仲仁說:痘瘡導致喉嚨嘶啞,但痘瘡漿液飽滿卻沒有妨礙,這是因為痘瘡漿液是由熱氣凝結而成,必然會上升到頭面部。肺部位置最高,熱邪上蒸迫使肺部首先受損,所以聲音發不出。如果出現氣喘、腹部脹滿、胸部抬高的情況,那是火毒侵犯肺部,必然無法治愈。

火毒侵犯肺部,小兒科常使用珍珠、牛黃膏治療,連續服用三劑多數無效。我遵照孫真人葦莖湯,或張仲景葶藶大棗湯的方劑,間或有效。這是因為肺氣壅塞,苦寒的藥物直瀉下焦,已經越過病灶,所以無效。(徐靈胎說:這真是精妙的見解,必須仔細研讀。)

方書中記載,發病六七天前寒顫屬於氣虛,六七天前咬牙屬於胃熱,六七天後咬牙屬於血虛,這也是一定的規律。

發病八九天,痘瘡發癢、塌陷、咬牙,痘瘡不長漿液,或者顏色灰白,或者乾燥癟陷,則極其危險。必須迅速溫補,或許還能保住性命。翁仲仁說:痘瘡塌陷、咬牙,但大便通暢、聲音清晰,還是可以治療的。聲音清晰,則表示上焦沒有熱邪壅塞;大便通暢,則表示腑中陽氣尚未完全耗泄,所以溫補才能有效。木香散、異功散可以應用。

發病八九天痘瘡順利發展,痘瘡漿液顏色蒼黃,毒氣完全化解,也可以說是痊癒的徵兆,但必須謹慎護理。如果搔抓損傷,導致流膿裂血,正氣大泄,毒邪乘虛而入,常常會導致死亡。此時一定要叮囑家人和母親不要懈怠,讓痘痂乾燥結實,肌肉恢復完整,才是治療的成功。如果痘瘡已經破裂,但聲音不嘶啞,則毒邪沒有內陷,沒有大礙。(徐靈胎說:這是秘訣。)伍氏方劑使用芍藥湯:炒白芍藥、薏苡仁、茯苓、地骨皮、金銀花、百合、山藥、蓮子。

十一天到十二天,痘瘡逐漸結痂,這是最好的徵兆,但往往會出現咳嗽,或者夜間發熱。民間小兒科醫生普遍認為毒氣未盡,大多使用苦寒藥物治療,常常導致胃氣虛損、飲食減少,造成痘瘡後體弱的後遺症。我曾經論述痘瘡從腎臟、骨髓開始,由肝主筋,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毒邪從內向外逐漸消散。痘瘡結痂時,真氣歸於內臟,肺氣與皮毛相合,這就表明毒邪已經排出。

痘瘡位於高處,身體清肅,之前痘瘡脹滿結痂,蒸迫之氣已經損耗殆盡,氣泄就會導致咳嗽。況且使用利濕瀉下藥物導致結痂,上焦已經轉為乾燥,如果毒邪仍然潛伏,怎麼能夠使痘痂收斂?這絕對不可能。再說幼兒陽氣常有餘,陰氣未充盛,痘瘡直到結痂,全身津液損耗巨大,陰氣虧虛是可以預料的。因此,夜晚屬陰時,煩躁發熱,正是《內經》所說的陰虛生內熱。

西郊吳氏的女兒,年僅四歲,痘瘡屬於順利發展的類型,小兒科醫生治療到痘瘡漿液飽滿結痂時,突然出現煩躁不安,夜間發熱失眠,早晨起來卻安然無恙。醫生使用保元湯,以及錢氏五味異功散加白芍藥治療,熱躁反而加重。又換了一位醫生,說毒氣未盡,是誤用補藥的緣故,於是使用桑蟲漿以及清熱解毒藥物,服藥後煩躁更甚,而且還增加了腹瀉。邀請我診治,觀察痘瘡漿液和痘痂的形態,詢問平時的起居,時值中午,我便使用六味地黃湯。(徐靈胎說:這就是所謂的養陰方法。)一劑藥就痊癒了。

這兩條病例,很多人都不注意研究,所以我詳細說明。如果十天以後咳嗽,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甘寒生津潤胃的藥物:甘蔗汁、麥冬、沙參、綠豆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玉竹、甜杏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