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六·痘證 (5)
卷二十六·痘證 (5)
1. 諸家痘瘡方論
發齊已四五日,用涼血解毒湯藥,伍氏名四聖飲,非扁鵲原方。(徐靈胎曰:方極平穩。)生地、連翹、銀花、紅花、甘草、天蟲、桔梗、紫草,(徐靈胎曰:純是涼血之品。)血熱加丹皮、犀角;火盛加黃連、石膏、羚羊角;有斑加金汁、元參;頭面不起加川芎、雞冠血;咽喉痛加射干、玄參、山豆根;狂亂躁擾加地龍汁;毒重血凝加豬尾血、冰片。近世涼血解毒,多用地丁銀花湯煎藥。
凡看痘,初起要根盤,其痘易長綻。倘光瘦不肥,多險。成漿之後,務要根盤,即花一線圈紅緊附,頂滿滾圓,是為毒化。若頂陷頂皺,根盤黯僵,其毒與氣血交凝。實宜攻,虛宜補,實火宜清,攻不宜早。看來火色大赤,痘形色濕潤,方可攻托。否則搔擦,立至干剝,毒陷不治。
虛有氣虛血虛之分,血虛為熱,氣虛為寒。但虛熱與實熱不同,虛熱用滋清方藥。痘頂屬氣,根盤屬血,氣領血載,毒得煅煉化漿。凡體強質實者多火,以清涼之劑,火解漿成,誤補則癰。癰者,壅也。其氣虛血弱,色必淡白,形不雄偉,或頂陷,或皮皺,內症則噁心少食便溏。
年少未進穀食者,腸胃薄劣,最多虛症。七日以來,元氣用事,不能勝毒,使之外出,多有內陷致變者。余最究心是症,調之應手取效,魏氏保元湯,聶氏參歸鹿茸湯,陳氏木香異功散。腸滑不禁,用七味豆蔻丸、白朮散、理中湯,多獲奇效,甚者必用三服。(徐靈胎曰:用補之方,盡於此矣。
)
大凡兒肌白嫩者,多虛症,蒼黑者,多實火,雖為大概,亦屬至要。白嫩發痘,色必鮮豔,勿謂便是善症;蒼黑髮痘,色必暗晦,勿便許為凶。總以神氣安靜,顏色日換,形象漸長便吉。六七日,伍氏內托散:生黃耆、甘草、陳皮、川芎、當歸、防風、白糯米、天蟲、角刺、銀花。血熱者不用耆、芎、歸。
表虛者,去天蟲、角刺。血熱仍用丹皮、地黃、紫草、連翹、羚羊、豬尾、雞冠、雞鳴散達表之藥,豬尾膏通里之藥。
保元湯:人參、黃耆、炙草。加川芎、當歸,名芎歸保元。虛寒加肉桂,升頂加鹿茸,氣滯正氣加廣皮、厚朴,瀉加木香、肉果,質弱加坎炁、河車,嘔逆加丁香、厚朴。參歸鹿茸湯:人參、當歸、鹿茸、黃耆、龍眼肉、炙草。木香散:人參、木香、丁香、桂心、大腹皮、青皮、訶子、半夏、甘草、前胡、赤苓。
異功散:人參、木香、官桂、廣皮、當歸、茯苓、丁香、附子、肉果、厚朴、半夏、白朮。豆蔻丸:肉果、枯礬、訶子、龍骨、赤石脂、木香、砂仁。白朮散:四君加藿香、木香。
七八九日,頻用清涼,痘火色既退,漿不能透,或有半漿,頂有箬笠之形,不克充灌,今人多用桑蟲漿生用,雞冠血生用,同酒漿和服。倘攻起少頃後呆滯者,須用補托。
白話文:
諸家痘瘡方論
發病四五天了,可以用涼血解毒的湯藥,伍氏的四聖飲,並不是扁鵲的原方。(徐靈胎說:這個方子非常平和。)藥方包括生地、連翹、金銀花、紅花、甘草、天蟲、桔梗、紫草。(徐靈胎說:這些都是純粹涼血的藥材。)如果血熱,就加丹皮、犀角;如果火盛,就加黃連、石膏、羚羊角;如果有斑點,就加金汁、玄參;頭面沒有長痘的,就加川芎、雞冠血;咽喉痛就加射干、玄參、山豆根;狂躁不安就加地龍汁;毒性重、血液凝結就加豬尾血、冰片。近來涼血解毒,大多使用地丁銀花湯。
診斷痘瘡,初期要看痘根是否扎實,痘根扎實痘容易長大成熟、破裂。如果痘疹瘦小不飽滿,大多危險。痘疹成熟後,務必觀察痘根是否扎實,也就是痘疹周圍有一圈紅色緊密相連,頂端飽滿圓潤,這是毒素轉化的標誌。如果痘頂凹陷或皺縮,痘根暗淡僵硬,說明毒素與氣血凝結在一起。實證應該攻邪,虛證應該補益;實熱證應該清熱,攻邪不宜過早。觀察痘疹顏色是否紅赤,形狀是否濕潤,才能考慮攻托。否則搔抓痘疹,很容易導致痘疹乾燥脫落,毒素內陷,難以治療。
虛證分為氣虛和血虛兩種,血虛表現為熱象,氣虛表現為寒象。但是虛熱與實熱不同,虛熱應該用滋陰清熱的藥方。痘頂屬氣,痘根屬血,氣主導,血承載,毒素經過鍛鍊轉化成膿液。體質強壯的人多為實熱證,應用清涼藥物,使火毒消退,膿液形成;如果誤用補藥,則會形成癰腫。癰腫,就是氣血阻塞的意思。氣虛血弱的人,痘疹顏色一定淡白,形狀不飽滿,或者痘頂凹陷,或者皮膚皺縮,內在症狀則有噁心、少食、便溏。
年幼未進補食物的人,腸胃嬌嫩,最容易出現虛證。七天之內,元氣主事,不能戰勝毒邪,導致毒邪外洩,許多人出現毒邪內陷而病情加重。我對此病症研究最深入,調整治療後效果顯著,魏氏保元湯,聶氏參歸鹿茸湯,陳氏木香異功散等方劑都可應用。腸滑洩不止,使用七味豆蔻丸、白朮散、理中湯,多能收到奇效,病情嚴重者需服用三劑。(徐靈胎說:用補益的方子,都包含在這裡了。)
一般來說,孩子皮膚白嫩的,多為虛證,皮膚蒼黑的多為實熱證,雖然這是大概的規律,但也非常重要。皮膚白嫩發痘,痘疹顏色一定鮮豔,不要認為這就是好的徵兆;皮膚蒼黑發痘,痘疹顏色一定暗晦,也不要因此就認為是凶兆。總之,精神安靜,顏色一天天好轉,痘疹一天天長大就是吉利的徵兆。六七天時,可以使用伍氏內托散:生黃耆、甘草、陳皮、川芎、當歸、防風、白糯米、天蟲、角刺、金銀花。血熱者不用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。
表虛者,去掉天蟲、角刺。血熱者仍用丹皮、生地黃、紫草、連翹、羚羊角、豬尾血、雞冠血,以及雞鳴散等達表之藥,豬尾膏是通裡之藥。
保元湯:人參、黃耆、炙甘草。加川芎、當歸,名芎歸保元湯。虛寒加肉桂,痘疹頂部凹陷加鹿茸,氣滯加廣皮、厚朴,大便溏瀉加木香、肉豆蔻,體質虛弱加牡蠣、河車丸,嘔吐逆氣加丁香、厚朴。參歸鹿茸湯:人參、當歸、鹿茸、黃耆、龍眼肉、炙甘草。木香散:人參、木香、丁香、桂枝、大腹皮、青皮、訶子、半夏、甘草、前胡、赤小豆。
異功散:人參、木香、桂枝、廣皮、當歸、茯苓、丁香、附子、肉豆蔻、厚朴、半夏、白朮。七味豆蔻丸:肉豆蔻、枯礬、訶子、龍骨、赤石脂、木香、砂仁。白朮散:四君子湯加藿香、木香。
七八九天,頻繁使用清涼藥物,痘疹顏色已經退去,膿液不能充分排出,或者只有半成膿液,痘頂呈現像斗笠一樣的形狀,不能完全充盈,現在很多人使用桑蟲、雞冠血生用,與酒一起服用。如果攻邪後不久病情停滯,就必須使用補托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