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六·痘證 (4)
卷二十六·痘證 (4)
1. 諸家痘瘡方論
凡看痘,先論兒體強弱,辨肌色。如色白多氣虛,色蒼多血熱。形象尫羸有宿病,或渴乳。肌柔白嫩者,痘必鮮明;蒼黑皮粗者,色必暗晦。羸瘦病質,色燥形枯,必須辨明,依期長養,內症安和。
病軀出痘,即平順無逆,亦難調理。歌訣云:形體羸瘦骨如柴,肌肉枯焦神思衰;遍體鋪排如此痘,縱能漿足亦堪嗟。
一初見腰痛足耎,不能起立者死,此毒伏於腎。
一初見腰腹脹,胸高,續增喘噦者死。
一初見目睛呆瞪,或暗無光,或黑白高低,皆屬緊悶症。
一初見痘,煩躁不止,即防疔斑。疔必現於隱處,多死。
一初見痘,痘不續發,斑色深紫,漸變藍黑,亦六日內死。
一初見痘,紫斑漸起,痘反隱伏,此名紫斑白悶。
一初見痘,痘斑間雜,若似灑珠點墨,必死。
以上皆論初見看法,以定凶危。發齊熱退後,皆無諸惡症。翁仲仁云:三日四日,痘出當齊,點至足心,勢方安靜。若論幼小之兒,氣血易周,常有未及三日而發齊者。年長之體,四日以外,猶有增發者。痘子稀少,數不盈百,不必點至足心。仲仁大意謂發齊安靜,無慮變症,然須辨明痘形痘色,是何等呈色。
身體強壯,痘屬上中,方可許其無慮。倘幼小弱質,或病後,或帶別病,而後布痘,未可見痘好浪許。再以冬夏氣候審詳,可以百千無誤。今世用方,初見宜解肌疏表通套法。荊芥、(四日不用。)防風、(三日不用。)前胡、(四日不用。)牛蒡子、(四日不用。)紫草、(二三日便滑,忌。
)木通、紅花、甘草、赤芍、天蠶、楂肉、川芎、連翹、桔梗、廣皮、蟬蛻。(三四日不宜用。)
方書中未見點用升麻葛根湯,(徐靈胎曰:此是開宗第一方。)今人不用。伍氏方法,見點忌升麻。後人謂葛根表疏亦忌。此輕揚升表通套藥,若里症急,須兩解。
伍氏方,一二日用羌防透肌湯,今人不用,惡其辛溫氣雄也。一二日壯熱氣促,煩渴便秘,痘粒不發。仲仁云:若非風寒壅遏,定是氣虛不振。愚謂近世布痘,每盛發於君相風木燥金司令,蓋非火不發也。火鬱發之,升陽散火是已。但前症若裡熱甚重,煎灼脂液,(徐靈胎曰:必有此二句,後方方可用。
)苟非苦寒下奪,佐以升表,不能治也。費建中方,頗為中的,石膏、大黃、連翹、赤芍、青皮、(腹痛用。)楂肉、紫草、木通、丹皮、(辛涼入血。)犀角,(辛涼通血。)發齊後,用黃連。凡寒涼清火解毒,必佐活血疏暢,恐凝滯氣血也。實熱便秘,通用涼膈散、防風通聖散、前胡枳殼湯、四順清涼飲。
痘四日發足,伍氏遵古方用牛蒡子熟末三分,用荸薺汁,酒釀,燉熱調勻,臨服,刺入生雞冠血十餘滴與服。毒輕者,即起光潤之色。世皆宗之。
白話文:
諸家痘瘡方論
觀察痘疹,首先要評估孩子的體質強弱,辨別膚色。膚色白皙多為氣虛,膚色蒼白則多為血熱。體形瘦弱、有宿疾或嗜睡的孩子,皮膚柔軟白嫩的,痘疹必鮮明;皮膚蒼黑粗糙的,痘疹顏色必暗淡。體弱瘦削,皮膚乾燥枯萎的,必須仔細辨別,注意調養,使內在症狀平和。
患病的軀體長出痘疹,即使過程平順無礙,也很難調理。歌訣說:體形瘦弱,骨骼如同柴火,肌肉乾枯,精神衰敗;全身佈滿這樣的痘疹,即使痘疹長得好,也是令人擔憂的。
初發時腰痛腳軟,不能站立者,將會死亡,這是毒邪伏於腎臟。
初發時腰腹脹滿,胸部高聳,接著出現呼吸困難和呃逆者,將會死亡。
初發時眼睛呆滯,或無光澤,或黑白分明高低不一,都屬於氣機阻滯的症狀。
初發時煩躁不安,要預防疔瘡。疔瘡常發生於隱蔽處,多數會死亡。
初發時痘疹不繼續增長,斑色深紫,逐漸變為藍黑色,也在六日內死亡。
初發時紫斑逐漸出現,痘疹反而隱伏,這叫做紫斑白悶。
初發時痘疹和斑點混雜,如同灑珠點墨,必死。
以上都是根據初發時的觀察,來判斷凶險程度。痘疹長齊,熱退之後,這些惡症都不會出現。翁仲仁說:三日或四日,痘疹應該長齊,遍佈到腳心,病情才會穩定。若論幼小的孩子,氣血運行迅速,常常不到三日就長齊。年長的人,四日之後,還有痘疹增長的可能。痘疹稀少,數量不足百個,不必遍佈到腳心。仲仁大意是指痘疹長齊後病情穩定,無需擔心變症,但必須辨別痘疹的形狀和顏色,判斷其呈現的狀態。
身體強壯,痘疹屬上等或中等,才可以認為沒有危險。如果孩子年幼體弱,或病後,或患有其他疾病,然後才出痘疹,不能認為痘疹良好而掉以輕心。再根據冬夏氣候仔細審察,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。現代使用的方劑,初發時宜解肌疏表,通達經絡。荊芥(四日不用)、防風(三日不用)、前胡(四日不用)、牛蒡子(四日不用)、紫草(二三日就滑利,忌用)、木通、紅花、甘草、赤芍、天蠶、山楂肉、川芎、連翹、桔梗、廣皮、蟬蛻(三四日不宜用)。
方書中未見使用升麻葛根湯,(徐靈胎說:這是開宗明義的第一個方劑。)現代人不用。伍氏的方法,見於痘疹忌用升麻。後人認為葛根疏表也忌用。這些藥輕揚升散,疏通經絡,如果裡證急迫,需要同時使用兩種解表藥。
伍氏方劑,一、二日使用羌活防風透肌湯,現代人不用,因為認為它辛溫之氣太過強盛。一、二日壯熱氣促,煩渴便秘,痘粒不發。仲仁說:如果不是風寒阻遏,一定是氣虛不振。我認為近世出痘,多發生在君相風木燥金當令的季節,蓋非火不發也。火鬱而發之,升陽散火而已。但是,如果前期裡熱很重,煎灼津液,(徐靈胎說:這兩句話必須要有,後面的方劑才能使用。)如果不使用苦寒瀉下之藥,佐以升表藥,就不能治療。費建中方劑,相當中肯,用石膏、大黃、連翹、赤芍、青皮(腹痛時用)、山楂肉、紫草、木通、丹皮(辛涼入血)、犀角(辛涼通血),痘疹長齊後,使用黃連。凡寒涼清熱解毒的藥,必須佐以活血疏通的藥物,以免氣血凝滯。實熱便秘,通用涼膈散、防風通聖散、前胡枳殼湯、四順清涼飲。
痘疹第四日長到腳部,伍氏遵古方使用牛蒡子熟末三分,用荸薺汁、酒釀,燉熱調勻,臨服時,加入十餘滴新鮮雞冠血一起服用。毒邪輕者,立即就會呈現光潤的顏色。世人都遵循這個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