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六·痘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·痘證 (3)

1. 諸家痘瘡方論

然眼目之功,須宗翁氏,而匯治講究,參之諸家可矣。(徐靈胎曰:痘症因時而變,不但歷代不同,隔數十年亦有小變。錢仲陽時,所說痘症痘形,與今大不相同,其方亦迥別。神而明之,必合曆代之言而參觀之也。)

大凡發熱三日,而後見點是其常,即以熱勢參詳見症,定其吉凶。翁仲仁《金鏡錄》甚明,茲不復贅。

傷寒邪由外入,痘子熱從內起。但時邪引動而出,與傷寒兩途。

周歲小兒,初熱即現驚搐昏迷之狀最多,世俗謂驚痘最好,此言未必盡然。方書云:先驚後痘者生,先痘後驚者死。頻頻驚厥,最多悶痘。蓋痘由腎至肝,至心脾及肺,自里至外,自深至淺。未發之前,痘熱先已內動,目現水晶光芒,腎熱也。水生木而入肝,木生火而入心,火生土而入脾,土生金而入肺。

其先天痘毒,從至陰以達陽,全藉身中元氣領載充長,以化毒為漿。(徐靈胎曰:豈可先用惡藥傷元?)漿必膿厚,蒼老而始結痂,毒已外泄,元氣內返,斯無變症。周歲以內,身小元弱,常有熱一日即止,亦有順痘。但須看神氣靜躁,熱勢輕重,見點徐徐而出,既出即長,熱緩安乳,便是好症。

若神氣雖安,熱亦不盛,痘點雖不多,形呆色鈍,或作頭耎足弱,脈懈不束筋骨,隱隱嘆息,或短氣如喘,或嘔或瀉,(徐靈胎曰:皆由氣血不足,毒氣不能外發之故。)最多悶症。(徐靈胎曰:句句真傳。)若二三日間,痘苗已長,色亦頗好,竟夜終日煩躁不止,最妨隱處發疔,及發斑夾疹等症。

一發熱煩躁,標點雖見,熱躁愈加,細詢無忽,再參兼症。為六氣鬱遏者,從時氣治;為內傷停滯者,從里症治。亦有表裡兩解者,亦有下奪者。但下法寒涼之中,必須活血理氣,防其凝澀冰伏。(徐靈胎曰:此乃痘中兼症,非明於內外科者不能。)

初起必三次而出,熱止即齊,其增點亦有陸續發出者,須看顏色靈活生氣,頃刻轉機變化為要。察形辨症,治法用藥,表藥活血疏肌,次則涼血解毒。實熱便閉者,微下之。虛弱氣怯者,忌進疏解寒涼。間有虛寒弱稚,初發身不大熱,四肢皆冷,吐乳瀉乳,痘點不長,聞聲悠悠欲絕,望色慘淡無形,恰在一二朝間。余見程氏女,年甫半齡,布痘極多,痘形耎,色淡白,前痘迭見。

近地幼科,僉用荊、防、蒡、蟬、紅花、楂肉、木通、胡荽、筍尖之屬。方雖寫,而示以凶危,延余診視。余曰:毒重氣虛,法在不治。但身無熱,見症虛寒,不因厲氣表邪,焉用表藥?考萬氏始終以脾胃為主,以理中湯加丁、桂與服,(徐靈胎曰:前症皆虛寒之體,此等藥其效如神。)一劑肢暖嘔止。

再服,利緩痘起。再用參、歸、鹿茸二服,以錢氏異功散而愈。

白話文:

諸家痘瘡方論

觀察眼睛和神志,需參考翁氏的說法,再參考其他醫家的論述,就能融會貫通。痘症會隨著時間而改變,不僅不同朝代的痘症不同,即使相隔數十年,也會有些微變化。錢仲陽時代的痘症和痘形,與現在大不相同,治療方法也迥異。要真正明白痘症,必須參考歷代醫家的觀點。

一般來說,發熱三天後才出現痘疹是常見的現象。要根據發熱的程度以及其他症狀,判斷吉凶。《金鏡錄》中翁仲仁的論述已十分詳細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

傷寒是外邪入侵所致,痘症的熱邪則是內生。但有時外邪會誘發痘症,這與傷寒是兩條不同的病理途徑。

周歲以下的小兒,初期發熱就出現驚厥、昏迷等症狀的情況很多,民間認為驚厥後出痘是最好的,但這未必正確。醫書記載:先驚厥後出痘者活,先出痘後驚厥者死。頻繁驚厥,大多是痘疹鬱滯不通。痘疹的毒氣由腎經傳至肝經、心經、脾經、肺經,由內向外,由深到淺。痘疹未發之前,痘熱已在體內運行,眼睛出現水晶般的光芒,這是腎熱的表現。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所以痘熱循經而行。

痘毒的先天之氣,由陰經到達陽經,完全依靠人體的元氣來輸送和滋養,以將毒氣轉化為膿液。怎麼能一開始就用傷元氣的藥物呢?膿液必須濃稠、顏色灰暗才能結痂,毒氣才能排出體外,元氣才能回歸,這樣才不會出現併發症。周歲以內的孩子,身體小、元氣弱,有時發熱一天就停止了,也能順利出痘。但必須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(是否安靜或躁動)、發熱程度、痘疹是否慢慢長出,長出後痘疹是否順利增大,發熱是否緩解,能否安靜哺乳,這些都是判斷病情好壞的重要指標。

如果精神狀態雖然安靜,發熱也不嚴重,痘疹雖然不多,但痘疹形狀呆滯、顏色暗淡,或者出現頭軟、腿軟、脈象虛弱無力、筋骨不堅、時常嘆氣、呼吸急促、嘔吐或腹瀉等症狀(這些都是因為氣血不足,毒氣不能外發造成的),大多是痘疹鬱滯不通。這些都是肺腎不足的真傳。如果一二三天內,痘疹已經長大,顏色也很好,卻終日煩躁不安,最容易在隱蔽部位長出疔瘡,以及出現斑疹等併發症。

一旦出現發熱煩躁,即使痘疹已經出現,但煩躁加重,就必須仔細詢問病史,並參考其他症狀。如果是六氣鬱遏所致,就從時氣入手治療;如果是內傷停滯所致,就從裡證入手治療。也有一些情況需要同時治療表裡兩證,或者需要瀉下。但瀉下療法中,寒涼之藥必須配合活血理氣的藥物,防止藥物凝滯,造成病情加重。痘疹中的併發症,如果不通曉內外科的醫理,是無法應對的。

痘疹初起,通常會分三次長出,發熱停止後,痘疹數量就會穩定下來,但也有痘疹陸續長出的情況。必須觀察痘疹顏色是否鮮活有生機,以及病情變化速度。觀察痘疹的形狀和辨別症狀,治療方法和用藥,首先使用疏通肌膚、活血的藥物,然後再使用涼血解毒的藥物。如果出現實熱便秘,可以輕輕瀉下;如果體虛氣弱,則禁忌使用寒涼疏解的藥物。有的虛寒體弱的孩子,初期發熱不嚴重,四肢冰冷,嘔吐或腹瀉,痘疹不長,聲音低微,面色蒼白無神,病情危重,可能在一兩天內就死亡。我曾經遇到過一位程姓女孩,年僅半歲,痘疹很多,痘疹形狀柔軟,顏色淡白,痘疹反復出現。

當地兒科醫生都使用荊芥、防風、紫蘇、蟬蛻、紅花、山楂肉、木通、芫荽、竹筍尖等藥物。雖然開了處方,但預後凶險,家屬請我診治。我說:毒氣重、元氣虛,這種情況不適合治療。但因為孩子沒有發熱,症狀是虛寒,不是因為表邪引起的,所以不需要使用疏表藥物。我參考萬氏的療法,以脾胃為主,使用理中湯加丁香、肉桂,一劑藥下去,孩子四肢溫暖,嘔吐停止。

再次服用,大便通暢,痘疹開始長出。再用人參、當歸、鹿茸各兩劑,再用錢氏異功散,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