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五·產後 (8)
卷二十五·產後 (8)
1. 感症
案云:診得六脈皆數,右寸脈大而軟,關尺兩部沉候弦急,左寸洪數,關部三候皆虛數,尺中空大。夫右寸軟大,肺氣虛也。關尺沉候弦急,關主中州,尺司火位,沉里也,弦肝脈也,此因中氣虛而木邪犯位,木氣動而火從之也。左寸洪數,心經虛火也。關中虛數,肝無血養也。
尺中空大,腎水虛也。是脈本屬陰虛,而寒邪乘之,留連不已,以至於此。今所見症,五更發熱者,寅卯木旺之時,肝火挾邪,隨時而動也。上午寒熱,得汗熱減者,邪稍泄而勢稍緩也。咳嗽之聲,結而不暢,此久嗽傷肺,肺氣虛而邪不得越也。胸腹時脹而微鳴,此肝木犯脾,肝主脹者也。
合脈與症,是為虛中挾實,不得樞轉外出之候也。《大全》曰:產後血氣虛弱,飲食未平,不滿百日,將養失所,風冷客於氣血,顏容憔悴,飲食難消,感於肺,故咳嗽口乾,遂覺頭昏,百節疼痛。榮衛受邪,氣通於肝,流注臟腑,須臾頻發,咳嗽無汗,寒熱如瘧,蓐勞之候,往往如此。
景岳云:虛弱之人,外邪初感,不為解散,而作內傷,或用清涼,或用滋補,以致寒邪鬱伏,久留不解,而寒熱往來,或為咳嗽,其症全似勞損。欲辨之者,察其表裡病情,或身有疼痛,而微汗則熱退,無汗則復熱。或大聲咳嗽,脈雖弦緊,而不甚數,即病至一兩月,而邪猶未解,此似損非損症,毋再誤也。
今此症實類此,當用小柴胡湯,轉動樞機,藉少陽之生氣,由內而外,自下而上,則陰陽和而伏邪解散矣。去半夏加牛膝。半夏能啟陰氣,產後陰虧而兼口燥,故去之。胸腹時脹,脾陰多郁,宜加牛膝以導之。藥病相當,自應如桴鼓也。
(雄按:今春余荊人,娩子頗艱,至三朝,忽渾身麻冷,俄即壯熱大渴,汗出不解,耳鳴目淚,舌絳無津,胎色黃燥,腹痛拒按,脘悶不飢,惡露仍行,小溲極熱,按脈弦滑,右甚,是胎前吸受溫邪,而痰熱素盛,氣機窒滯,血去陰傷,故見證如是之劇也。予元參、丹參、白薇、知母、花粉、竹茹、豆卷、旋覆、桑葉等服之,熱即退而脈不減,且不飢,仍予是藥。
越二日後,麻冷而復熱,舌較潤,胎稍薄,知治已中窾,尚嫌力薄也,前方加石菖蒲、枳實、楝實、蔞仁投之,熱亦退;即退,並吐膠痰數碗,略進稀糜。間一日,又發寒熱,或疑為瘧,或云產時用力勞傷,或慮將成蓐損,議論紛紛。予置若罔聞,仍主前藥,熱果漸短,渴亦甚減。
逾日,寒熱猶來,確守原方,至十一朝,始解黑燥矢,而諸恙悉解,且漸進谷,計服此方已十大劑矣。繼惟粥食調養,竟不與藥。戚友聞之,莫不駭異。然非獨斷獨行,斷艱奏續。設泥初產而用生化行瘀,或視為瘧,而以柴胡桂溫散,則必驟變。即知為陰虛熱感,而與四物等養血,亦必邪氣糾纏,延為蓐損。
白話文:
感症
此病例脈象顯示六脈皆數,右寸脈大而軟,關尺兩部脈沉弦而急,左寸脈洪數,關部三脈皆虛數,尺脈中空而大。右寸脈大而軟,說明肺氣虛弱;關尺脈沉弦而急,因關脈主中焦,尺脈主命門之火,脈沉則為裡證,弦則為肝脈,這表示中氣虛弱,肝邪犯脾,肝氣動而心火隨之亢盛;左寸脈洪數,表示心經虛火旺盛;關脈虛數,說明肝血不足;尺脈中空而大,表示腎水虧虛。總之,此脈象顯示陰虛體質,又被寒邪乘虛而入,久久不能痊癒。
臨床症狀:五更發熱,因寅卯時肝木旺盛,肝火挾邪外動;上午寒熱,汗出則熱退,說明邪氣略有洩出,病情略緩;咳嗽聲重而氣短,是久咳傷肺,肺氣虛弱,邪氣不能外泄;胸腹時脹且有鳴聲,是肝木犯脾,肝氣鬱滯所致。
綜合脈象和症狀,此病屬於虛中夾實,邪氣不得外出的病症。《大全》中記載:產後血氣虛弱,飲食不調,未滿百日,調養失當,風寒之邪侵犯氣血,導致面色憔悴,食慾不振,肺受邪而咳嗽口乾,頭昏,周身疼痛。榮衛受邪,邪氣循經絡流注於肝,再遍及臟腑,時發寒熱,咳嗽無汗,寒熱如瘧疾,這是產後病常見的症狀。
景岳先生說:體虛之人,外邪初感,未及祛除,就化為內傷,若用清熱或滋補藥物,反而會使寒邪鬱結,久久不愈,出現寒熱往來,咳嗽等症狀,與勞損類似。辨別方法:觀察表裡證候,如有身體疼痛,微汗則熱退,無汗則復熱;或咳嗽劇烈,脈象弦緊,但不甚數,即使病程已達一個月到兩個月,邪氣仍未去除,這看似勞損,卻不是勞損,切勿誤診。
此病例與此類似,應當使用小柴胡湯,疏通氣機,借助少陽的生發之氣,由內向外,由下向上,使陰陽調和,邪氣自然消散。方中去半夏,加牛膝。半夏能啟發陰氣,產後陰液虧虛,兼見口乾,故去之;胸腹脹滿,脾陰鬱滯,故加牛膝以疏導之。藥證相符,療效應如桴鼓之應。
(雄按:今春,我治療一位荊州產婦,分娩艱難,到第三天,突然渾身麻木冰冷,隨即壯熱口渴,汗出不止,耳鳴流淚,舌紅無津,胎色黃燥,腹痛拒按,脘腹脹滿不飢,惡露不止,小便熱痛,脈象弦滑,右脈尤甚。這是懷孕期間感受溫邪,痰熱體質,氣機阻滯,血虛陰傷,導致如此嚴重的症狀。我用元參、丹參、白薇、知母、花粉、竹茹、豆卷、旋覆花、桑葉等藥治療,熱退而脈象未變,仍然不飢,繼續服用此方。
兩天后,又出現麻木冰冷然後發熱,舌苔較潤,胎色略淡,知道治療已見效,但力量尚不足,在原方中加石菖蒲、枳實、楝實、蔞仁。熱退後,吐出膠樣痰數碗,開始進食稀粥。一天后,又發寒熱,有人懷疑是瘧疾,有人說是產時用力過度所致,有人擔心會變成產後勞損,眾說紛紜。我置之不理,仍用原方治療,熱勢果然減輕,口渴也減輕許多。
第二天,寒熱仍在,我堅持原方,到第十一天,大便通暢,諸症皆消,食慾逐漸恢復,共服藥十劑。之後只用粥食調養,不再服藥。親友聞之,無不驚異。然而,我並非獨斷獨行,而是根據病情變化,靈活調整治療方案。如果一開始就使用生化行瘀的藥物,或者誤認為瘧疾而用柴胡桂枝湯溫散,病情一定會急劇變化。如果誤認為是陰虛熱感,而使用四物湯等補血藥物,則邪氣會纏綿不愈,轉而成為產後勞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