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五·產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五·產後 (5)

1. 血虛

楊乘六治許氏婦,產後動怒,寒熱往來,脅痛口苦,(肝火病,其狀如瘧。蓋膽為肝腑,肝病則膽亦病矣。)漸次發熱晡熱。醫云風證,混加表散,腹左忽增一塊,匾大如掌,日夜作痛。或疑寒凝,或疑食滯,或疑瘀蓄,或疑痞積,雜治之,病益甚,食減肌瘦。脈之,右關弦洪,左關弦數,面色黑瘦,舌色淡黃而干,症乃怒氣傷肝經,血少而燥痛也。

蓋肝居胃左,本藏血者也,血足則其葉軟而下垂,血虧則其葉硬而橫舉,內與胃相磨,外與肌相逼,能不隱而痛乎?凡性躁多怒者,往往患此,而婦女尤多。庸妄不知,誤用香燥削克之劑,枉殺者不知凡幾,良可嘆也!以滋水清肝飲,四劑塊消痛止。繼用歸脾湯去木香,加白芍、丹皮、山梔,間服十餘劑而痊。

(必用歸脾收場,吾知其守而未化也。)

許氏婦,產後發熱,或時作寒,頭痛體倦,醫與疏邪降火,煩渴不食。楊診之,其脈浮取似數,重按則芤,左手尤甚,唇舌皆白,面無血色,用十全大補湯加炮姜。或曰:如此大熱而用薑、桂,何也?曰:陽在外,為陰之衛,陰在內,為陽之守,兩相依附者也。今產後陰血大虧,虛陽無附,浮散於外而為熱,非引浮散之陽,歸於柔陰,其熱不退,(卻不盡然。)故用溫補血氣之劑,欲其補以收之也。

又曰:薑、桂味辛而散,何云補以收之耶?曰:桂逢陽藥,固能汗散,若逢血藥,即為溫行。姜之為用,生則開肌發汗,熟則溫中散寒,至炮黑則入血,且能引氣藥以入血分而生新血,故以大補為主,以之為佐使,陰得陽生,則熱自除耳。四劑,果熱退身涼。十餘劑,諸症悉愈。

凡產後症,多屬陰虛血少,第以二地、二冬、杞子,一切養榮之劑,無不立愈。若氣血兼補,雜以薑、附剛劑,非擔延時日,即貽病者後患,臨症者宜審之。(雄按:魏氏獨擅此長,至論產後,卻是最為貼切。)

柴嶼青治錢嶼沙官侍御時,其夫人產後三日,惡露甚少,面色唇燥,口乾身熱,(與前案唇舌皆白,面無血色同。)擬用參。嶼沙以產後不宜用補為疑。柴曰:果有外感,自別有治法,今症屬不足,舍此必致貽患,不可用參之說,此不知醫者及女流之說也。遂投人參當歸散,加好桂一錢,次日口潤生津,調理半月而痊。

陸祖愚治聶巡司子婦,產後百餘日,大腸燥結,虛火上衝,便血腸鳴,腹滿短氣,內外皆熱,半月不能進飲食,或與養血清火,愈甚。診得兩脈浮洪而數,按之無神,脾腎兩脈更覺空虛,乃產後元氣耗散,真陰不足,而非實熱也。用八味丸,清晨淡鹽湯送下三錢,用四君加歸、芍、麥冬、知母、蓮肉,作煎劑,數服,諸症少緩。後以補中益氣加白芍、麥冬,一月瘳。

白話文:

血虛

楊大夫治療許氏婦人的病,她是產後動怒,出現寒熱交替、脅肋疼痛、口苦(這是肝火病,表現像瘧疾一樣。因為膽與肝臟相表裡,肝病則膽也必然會病。)症狀,漸漸加重,傍晚發熱最厲害。其他醫生認為是風證,用表散藥物治療,結果左側腹部突然長出一個像手掌一樣大的腫塊,日夜疼痛難忍。有人懷疑是寒凝,有人懷疑是食積,有人懷疑是瘀血,有人懷疑是痞積,於是亂投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,食慾減退,身體消瘦。把脈發現,右關脈弦而有力,左關脈弦而數,面色黑瘦,舌頭淡黃乾燥。診斷是怒氣傷了肝經,血虛而導致疼痛。

因為肝臟位於胃的左側,本來就負責藏血,血氣充足時,肝臟柔軟下垂;血虛時,肝臟則硬而上舉,內與胃摩擦,外與肌肉擠壓,當然會疼痛。一般性情急躁易怒的人,容易患此病,婦女尤甚。一些庸醫不懂這些道理,錯誤使用辛香燥烈的藥物,導致多少病人枉死,令人惋惜!於是楊大夫用滋水清肝飲,四劑藥後腫塊消退,疼痛停止。接著使用歸脾湯去掉了木香,加白芍、丹皮、山梔子,服用十幾劑藥後痊癒。

(必須用歸脾湯收尾,我知道她的病症雖然好了,但尚未完全康復。)

許氏婦人生產後發熱,有時也發冷,頭痛乏力,其他醫生給她用了疏散邪氣、清降火邪的藥物,但她仍然煩渴、不思飲食。楊大夫診斷後發現,她的脈象浮而略數,重按則空虛無力,左手尤甚,嘴唇舌頭都發白,面色蒼白,於是使用十全大補湯加炮薑。有人問:病人發熱,為什麼還要用薑、桂呢?楊大夫回答說:陽氣在外,是陰氣的衛護;陰氣在內,是陽氣的依靠,兩者相互依存。產後陰血虧損嚴重,虛陽無所依託,浮散於外而導致發熱。如果不把浮散的陽氣引導回歸陰柔之體,熱症就不會退去。(但這話並非絕對。)所以用溫補氣血的藥物,目的是使之溫補以收斂陽氣。

又有人問:薑、桂味辛性散,怎麼說是溫補收斂的呢?楊大夫解釋說:桂枝遇到發散的藥物,固然會發汗;但遇到補血的藥物,則能溫和地運行血氣。生薑的功能,生用則開肌膚發汗,熟用則溫中散寒,炮制成黑色後則入血,而且還能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血分,生髮新血。因此,用大補藥物為主,用薑、桂為輔,陰氣得到陽氣的滋生,熱症自然會消退。四劑藥後,果然退熱,身體感到涼爽。十幾劑藥後,所有症狀都痊癒了。

一般產後病症,大多是陰虛血少,只要用生地、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枸杞子等養血的藥物,都能很快痊癒。如果既補氣又補血,還加入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不僅會延誤治療時間,還會留下後患,醫生必須謹慎。 (雄按:魏氏在這方面獨具特長,關於產後病的論述,非常貼切。)

柴嶼青大夫治療錢嶼沙官侍御的夫人時,她產後三天,惡露很少,面色嘴唇乾燥,口乾發熱,(這與前面那個病例嘴唇舌頭都發白,面色蒼白的情況相似。)打算用人參。嶼沙認為產後不宜補,有所懷疑。柴大夫說:如果確實是外感,自然有其他的治療方法,但現在的症狀是氣血不足,不用人參必然會導致後患,不用人參的說法,是那些不懂醫術的人和婦女們的說法。於是給病人服用人參當歸散,加桂枝一錢,第二天口潤生津,調理半個月後痊癒。

陸祖愚大夫治療聶巡司的媳婦,她產後一百多天,大腸乾燥不通,虛火上炎,便血腸鳴,腹部脹滿,呼吸短促,裡外都發熱,半個月不能進食。有人給她用養血清火的藥物,結果病情加重。診脈發現,她的脈象浮而有力且數,按之無力,脾腎兩脈更加虛弱,這是產後元氣耗散,真陰不足,而不是實熱。於是用八味丸,清晨用淡鹽湯送服三錢,再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白芍、麥冬、知母、蓮子,煎服,服藥幾次後,症狀有所緩解。後來又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芍、麥冬,一個月後痊癒。

馬元儀大夫治療陸氏婦人,她產後不到一個月,因為稍微活動了一下,就便血三天,徹夜難眠。這是因為新產後失血過多,虛弱更甚。凡是稍微受一點刺激,都會傷及肝臟,肝臟受損,就會出血,氣血也不守舍了。氣虛血弱,心神失養,所以睡不著覺。於是給她服用大量的歸脾湯,人參用量達一兩,加鹿茸三錢,兩個月後痊癒。(論述是正確的,但藥方未必完全恰當。)

魏玉橫說:許竹溪夫人生產後幾天,發熱自汗,面紅頭痛,厭食失眠,惡露雖然很少,但很淡,腹部時常脹痛,脈象洪大而數。他說:這是血虛,腹部脹痛,面色紅赤,病情有崩潰的趨勢,應該峻補。有人問為什麼,他說:面紅是陽氣上浮,腹部脹痛是陰氣下陷。陽氣上浮,陰氣必然下陷,這是必然的規律。於是用熟地一兩,枸杞子、棗仁各五錢,一劑。

第二天,右下腹部突然出現一個像盤子一樣大的硬塊,按壓疼痛劇烈,於是有人懷疑是瘀血,想改用活血化瘀的藥物。幸好病人平時就服用他的藥物,就再診察一次。他說:這個硬塊突然出現,而且這麼大,即使是瘀血,也不至於這麼厲害。這是因為肝脾失血,乾燥而脹痛,即使是補血藥,仍然會有這種症狀,否則就會厥逆而崩潰。現在脈象洪大已經減弱,面色紅赤也減輕,不是藥物用錯了,而是藥力不足。於是把前面的藥方加倍,再加入炒白芍五錢,炙甘草一錢,一劑藥後,硬塊漸漸變小,再服一劑,硬塊消失。

把藥量減半,服用幾劑藥後,所有症狀都痊癒了。如果把這個病例當作瘀血來治療,肯定不會有好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