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四 (2)
卷二十四 (2)
1. 子癇
仍進前藥乃蘇,日漸得安,七日而痊。或問曏者榆村程氏婦與此同,而彼七日死何也。橋曰:往者吾不及見,無敢以口給臆之。今病者故中氣虛,妊子食母氣且盡,母失所養而震驚,出其不虞,氣下陷而火上炎,痰壅心絡,故憒憒欲死,非真死也。又謂見鬼物者何?經曰:脫陽者見鬼,此無足怪。
(雄按:此必挾痰。如果脫陽,則為敗證,安神寧志,豈能即愈?)
沈堯封曰:妊婦病源有三大綱:一曰陰虧,人身精血有限,聚以養胎,陰分必虧;二曰氣滯,腹中增一障礙,則升降之氣必滯;三曰痰飲,人身臟腑接壤,腹中遂增一物,臟腑之機括,為之不靈,則津液聚為痰飲。知此三者,庶不為邪說所惑。妊婦卒倒不語,或口眼歪斜,或手足瘛瘲,皆名中風。
或背腰反張,時昏時醒,名為風痙,又名子癇。古來皆作風治,不知卒倒不語,病名為厥,乃陰虛於下,孤陽逆上之謂也。口眼歪斜,手足瘛瘲,或因痰滯經絡,或因陰虧不吸肝陽,內風暴動。至若腰背反張一證,臨危必見戴眼,其故何歟?蓋足膀胱經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循肩膊內,夾脊,抵腰中。足太陽主津液,虛則經脈時縮,故腰背反張。
經曰:瞳子高者,太陽不足,謂太陽之津液不足也。脈縮急則瞳子高,甚則戴眼。治此當用地黃、麥冬各等藥,滋養津液為主。胎前病陽虛者絕少,慎勿誤用小續命湯。
沈堯封治錢鵠雲室,飲食起居無恙,一夜連厥數十次,發則目上竄,形如屍,次日又厥數十次,至晚一厥不醒,以火炭投醋中,近鼻熏之,不覺。切其脈,三部俱應,不數不遲,並無怪象。診畢,其父問可治否?沈曰:可用青鉛一斤,化烊,傾盆水內,撈起再烊,再傾三次,取水煎生地一兩,天冬二錢,石斛三錢,甘草一錢,石菖蒲一錢服之。是晚止厥六次,亦甚輕。
照方再服,厥遂不發,後生一子。計其時乃受胎初月也,移治中年,非受胎者亦甚效。
白話文:
服用之前的藥物後,病人就甦醒過來,病情一天天好轉,七天後痊癒。有人問:之前榆村程氏婦人的病症相同,為何卻在七天內去世?橋氏回答:我當時沒見到那位病人,不敢妄加揣測。這位病人是因體內元氣虛弱,妊娠期間胎兒消耗母體的元氣殆盡,母親缺乏營養供應而驚恐,突然發病,元氣下陷而陽氣上炎,痰液阻塞心脈,所以昏迷欲死,但並非真的死亡。又問:為何會看到鬼物?經書上說:陽氣衰竭的人會看到鬼,這並不足為奇。
(雄氏批註:此病必定夾雜痰症。如果真是陽氣衰竭,那就屬於危重病症了,安神寧心的治療方法,怎麼可能很快就痊癒呢?)
沈堯封說:孕婦的疾病,主要有三大原因:一、陰虛:人體精血有限,孕育胎兒需要消耗大量的精血,陰氣必然不足;二、氣滯:腹中多了一個胎兒,就會阻礙氣機的升降;三、痰飲:人體臟腑相連,腹中多了個胎兒,臟腑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,導致津液停滯,形成痰飲。了解這三點,就不會被錯誤的說法所迷惑了。孕婦突然昏倒不說話,或者口眼歪斜,或者手腳抽搐,都叫做中風。
如果背腰反弓,時而昏迷時而清醒,叫做風痙,也叫做子癇。古人通常用治療風的方法來治療,卻不知道昏倒不說話,病名叫做厥,是陰氣虛弱於下,陽氣孤獨地逆上所致。口眼歪斜,手腳抽搐,可能是因為痰滯阻礙經絡,也可能是因為陰虛不能吸納肝陽,導致內風暴動。至於腰背反弓這種症狀,危急時會出現眼球上翻,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足少陰膀胱經(太陽經)的經脈,從目內眥(眼睛內角)開始,上行額頭至頭頂,沿著肩胛內側,經過脊柱兩旁,到達腰部。足太陽經主司津液,如果虛弱,經脈就會收縮,所以腰背會反弓。
經書上說:瞳孔放大,是太陽經不足,也就是太陽經的津液不足。脈搏收縮急促就會瞳孔放大,嚴重時會眼球上翻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用生地黃、麥冬等藥物,主要滋養津液。孕期之前陽虛的病人很少,要小心不要誤用小續命湯。
沈堯封治療錢鵠雲的妻子,她飲食起居都正常,一夜之間卻多次發作厥證,發作時眼睛上翻,形狀像死人一樣,第二天又多次發作,到晚上一次發作後就昏迷不醒,用火炭投進醋里,靠近鼻子熏,也沒有反應。沈堯封診脈,發現三部脈象都正常,沒有異常現象。診脈完畢,其父詢問能否治癒,沈堯封說:可以用青鉛一斤,熔化後倒進盆水裡,撈起來再熔化,再倒進盆水裡,這樣重複三次,取水煎生地黃一兩,天冬二錢,石斛三錢,甘草一錢,石菖蒲一錢給她服用。當天晚上厥證發作六次,但症狀已經減輕。
按照這個方子再次服用,厥證就沒有再發作,後來生下了一個孩子。這時正值受孕初期,即使是治療中年婦女,即使不是孕婦,療效也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