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溫病
數者,陽氣不足也,澀弱者,陰血不足也,此陰陽俱虛之候,不可汗,尤不可下。主表者曰:汗既不出,何謂陽虛?曰:此症雖有外邪,因內損甚,氣餒不能逼邪外出而作汗,法當補其正氣,則汗自得,而邪自去矣。若再發之,徒竭其陽,而手足厥逆之症見矣。其主下者曰:仲景云,身熱譫語者,有燥矢也,何不可下?曰:經謂譫語者,氣虛獨言也。
此症初止自言自語,因發散重虛其陽,所以妄言見鬼,即《難經》所謂脫陽者見鬼也。王海藏曰,傷寒之脈,浮之損小,沉之損小,或時悲笑,或時太息,語言錯亂失次,世疑作譫語狂言者非也,神不守舍者耳。遂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,薑、棗煎服,一日二劑。至晚,汗濈濈而來,清晨身竟涼,頭不痛。
第人事未甚省,此陽氣少復,陰氣未至耳,仍用前湯吞六味丸。旬日猶未精采,調理月餘而愈。蓋此人因房室之後,而繼以勞也。
韋汝經,春初肆業於蕭寺,其房屋新創,不甚謹密,天寒夜坐,至一二更,倦怠倚幾而睡,洎醒,身覺寒甚,頭微痛。天明自服參蘇飲,二劑未得汗,他無所苦,但頭痛數日不止。或謂其體弱,必攻苦勞神,上氣不足而痛也,令以補中益氣湯,倍人參服之,便覺神昏悶,胸膈不舒,從早至夕,粒米不進,晚發熱,呃逆,睡臥不安。醫以脈帶數,是火也,用知、貝、芩、連、竹茹輩投之,反遍身壯熱,呃逆不止。
亟診之,面赤戴陽,鬱冒嘔呃,左脈浮數而弦,右脈尚和,乃曰:病輕藥誤耳,不汗而劇,得汗即解矣。乃以火鬱湯倍麻黃,強覆,大汗之,至晚諸症如失。明日索藥。曰:昨見幾上尚有補中益氣湯一帖,服此足矣。
琇按:補中益氣湯為東垣治內傷外感之第一方。後人讀其書者,鮮不奉為科律,然不知近代病人,類多陰分不足,上盛下虛者,十居九焉。即遇內傷外感之症,投入輒增劇,非此方之謬,要知時代稟賦各殊耳。
陸麗京曰:陰虛人誤服補中益氣,往往暴脫,司命者其審諸。
朱睛川內,先感風邪,後傷飲食,發熱頭疼,中脘痞悶。醫以牛黃散下之,瀉兩三行,而熱不減,痞亦不寬。兩服,瀉兩三行,熱不減而痞更甚。又醫曰:瀉而熱不減者,虛熱也;通而脹不減者,虛痞也。乃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補之。初服無進退,至四劑,神昏不省人事,手足厥冷,舌有黑苔,脈浮數而空。
喜面不黑黯猶可救,乃以枳實五錢,黃連三錢,人參七分,麥冬一錢,五味子十粒,燈心煎湯下。二劑,人事稍清,六脈略有神,熱亦減半。又二劑,熱仍劇,大便五日不下,姑以潤字丸三錢下之,便通而熱退。自此一日不服人參,則自汗,力不能支,三日不投潤字丸,則便閉而熱發,直至人參服過一斤,潤字丸數兩而後愈。
白話文:
溫病
脈象數代表陽氣不足,脈象澀弱則代表陰血不足,這是陰陽俱虛的徵兆,不可發汗,更不可瀉下。有人主張應該發汗,說:「汗都出不來,怎麼說是陽虛呢?」這是因為雖然有外邪,但內傷很嚴重,正氣不足以驅邪外出而發汗,治療方法應當補益正氣,汗水自然會出來,邪氣自然會去除。如果再次發汗,反而會耗竭陽氣,導致手足厥逆等症狀出現。有人主張應該瀉下,說:「《傷寒雜病論》說,身熱神志不清的人,有燥熱內結的症狀,為什麼不能瀉下呢?」但經書上說神志不清是氣虛導致的胡言亂語。
這種病症初期只是自言自語,如果再用發散的方法,會更損傷陽氣,因此出現胡言亂語,看見鬼怪,這正如《難經》所說,陽氣脫落的人才會看見鬼怪。王海藏說,傷寒的脈象,浮脈弱小,沉脈弱小,或時悲傷哭笑,或時唉聲嘆氣,言語錯亂無序,世人誤以為是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其實只是神氣不守舍而已。於是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附子、生薑、大棗煎服,一日兩劑。到晚上,汗水就慢慢流出來了,清晨身體就涼快了,頭痛也好了。
但是神志還沒有完全清醒,這是因為陽氣稍有恢復,但陰氣還沒有充盈,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湯劑,並服用六味地黃丸。十天后病情還沒有完全好轉,調理了一個多月才痊癒。這是因為此人房事過度,之後又勞累所致。
韋汝經,春天在蕭寺讀書,住的房子是新蓋的,不太嚴密,天冷晚上坐在那裡,到一兩更天,疲倦地靠著桌子睡著了,醒來後覺得渾身很冷,頭有點痛。天亮後自己服用參蘇飲,服用了兩劑也沒有出汗,其他沒有什麼不適,只是頭痛持續好幾天。有人說他體質虛弱,一定是大傷元氣,導致上氣不足而頭痛,於是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人參服用,結果反而覺得神志昏沉、胸悶氣短,從早到晚一粒米飯都沒吃,晚上發熱、呃逆,睡也睡不好。醫生診脈發現脈象數,認為是火熱之症,於是使用知母、貝母、黃芩、黃連、竹茹等藥物治療,結果反而全身發熱,呃逆不止。
急忙診治,發現他面紅,熱像鬱結在體表,嘔逆呃逆,左脈浮數而弦,右脈還比較正常,於是說:病情輕微,卻用藥錯誤,不出汗病情反而加重了,只要出汗就好了。於是用火鬱湯加倍麻黃,用力捂汗,大量出汗,到晚上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第二天來取藥,我說:昨天你桌上還剩下半劑補中益氣湯,服用這個就夠了。
琇按: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治療內傷外感的第一方,後人讀他的書,很少有不把它奉為圭臬的,但是不知道現代病人多數陰虛不足,上盛下虛,佔了十之八九。即使遇到內傷外感,服用後反而加重病情,這不是藥方本身的問題,而是要考慮到時代和體質各有不同。
陸麗京說:陰虛的人誤服補中益氣湯,往往會突然暴亡,醫生一定要謹慎考慮。
朱睛川內,先受了風寒,然後又傷了脾胃,發熱頭痛,胃脘部脹滿不適。醫生用牛黃散瀉下,瀉了兩三便,但熱度不減,脹滿也不緩解。服用了兩劑,瀉了兩三便,熱度不減,脹滿反而更嚴重了。另一個醫生說:瀉下後熱度不減是虛熱,通利後脹滿不減是虛痞。於是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來補益。最初服用沒有好轉,到第四劑,神志昏迷不省人事,手腳冰涼,舌苔發黑,脈象浮數而虛弱。
幸好面色還不是黑黯,尚可搶救,於是用枳實五錢,黃連三錢,人參七分,麥冬一錢,五味子十粒,燈心草煎湯服用。服用了兩劑,神志稍稍清醒,六脈略微有力,熱度也減了一半。又服用了兩劑,熱度仍然很厲害,大便五天沒解,於是用潤腸丸三錢瀉下,大便通了,熱度也退了。從此以後,一天不服用人參,就會自汗,身體無力;三天不服用潤腸丸,就會便秘發熱,直到人參服用了一斤,潤腸丸服用了幾兩才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