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麻木

急用大料十全大補湯,濃煎灌之,少蘇;為灸風池、百會、肩井、曲池、間使、三里六穴各數壯,以防中臟之危。自此諸症漸減,飲食漸進。第大便常結,痞悶微熱,此汗多津液不足,故下不去,則上不舒,以潤字丸五分,日二服。便行猶燥,以八物倍歸,加麥冬、知母以潤之,少佐檳榔、木香、豆仁以調其氣。

可不必。自後每燥結,服潤字丸五分,甚則一錢,月餘全愈。

張文叔傳木香丸、續命丹二方。戊辰春,中書左丞張仲謙,患半身不遂,麻木,太醫劉子益與服之,汗大出,一服而愈。故錄。(《寶鑑》羅有治張案,在江選。)

李東垣治杜意逵,患左手右腿麻木,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,已三四年矣。諸醫不效,求治。曰:麻者氣之虛也,真氣弱,不能流通,至填塞經絡,四肢俱虛,故生麻木不仁。與一藥,決三日效。遂制人參益氣湯,服二日,手心便覺熱,手指中間如氣脹滿。至三日後,又覺兩手指中間如手擦,傍觸之,曰真氣遍至矣。

遂於兩手指甲傍,各以三稜針一刺之,微見血如黍黏許,則痹自息矣。後再與調理而愈。

繆仲淳治顧仲恭,心腎不交,先因失意久郁,及平日勞心,致心血耗散。去歲十月晨起,尚未離床,忽左足五指麻冷,倏已至膝,便不省人事,良久而蘇,乍醒乍迷,一日夜十餘次。醫者咸云痰厥,繆云:純是虛火。服丸藥一劑,今春體覺稍健。至四月後,丸藥不繼,而房事稍過,至六月初十,偶出門,前症復發,扶歸,良久方醒。

是日止發一次,過六日,天雨稍感寒氣,前症又發二次,現今兩足無力,畏寒甚,自腹以上不畏寒。繆曰:人之五臟,各有致病之由,謹而察之,自不爽也。夫志氣不遂則心病,房勞不節則腎病,心腎交病,則陰陽將離,離則大病必作,以二臟不交故也。法當清熱補心,降氣豁痰以治其上,益精強腎,滋陰增志以治其下,則病本必拔。

以心藏神,腎藏精與志故也。平居應獨處曠野,與道流韻士討論,離欲道之根,極性命之源,使心境清寧,暫離愛染,則情念不起,真精自固,陰陽互攝,而形神調適矣。湯方:貝母三錢,茯苓三錢,遠志一錢五分,棗仁五錢,蘇子二錢,石斛三錢,麥冬五錢,甘草炙五分,木瓜三錢,牛膝八錢,石菖蒲一錢,入牛黃末一分,天竺黃一分,竹瀝一杯,臨臥、飢時各一服。三劑後,加人參五錢,枇杷葉三片,霞天膏五錢。

丸方:遠志、天冬、麥冬、茯神、茯苓各六兩,棗仁八兩,生地八兩,杜仲四兩,白芍六兩,甘草炙三兩五錢,黃柏六兩,牛膝十兩,五味六兩,蜜丸。空心及臨臥服五六錢,石斛湯加竹瀝送下。

白話文:

麻木

病人急症服用十全大補湯濃縮煎劑灌服,稍稍緩解;同時用艾灸風池、百會、肩井、曲池、間使、足三里六個穴位,以預防危及臟腑。從此之後,各種症狀逐漸減輕,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。但是大便經常乾燥,伴隨腹部痞悶和輕微發熱,這是因為出汗太多,津液不足,導致大便不通,所以上焦也不舒服。於是服用潤字丸五分,每日兩次。如果大便仍然乾燥,就用八物湯加倍的當歸,再加入麥冬、知母滋陰潤燥,少量添加檳榔、木香、豆蔻仁理氣。

如果大便不燥結,則不必服用。之後每次大便乾燥結滯,就服用潤字丸五分,嚴重時服用一錢,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。

張文叔流傳的木香丸、續命丹兩方,戊辰年春天,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,伴有麻木,太醫劉子益讓他服用這兩種藥物,大量出汗,服用一次便痊癒了,所以記錄下來。(《寶鑑》羅有治張案,在江選。)

李東垣治療杜意逵,患左手右腿麻木,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也經常麻木到手腕,已經三年四載了。其他醫生都無效,於是來求治。李東垣說:麻木是氣虛的表現,真氣虛弱,不能暢通運行,導致經絡阻塞,四肢都虛弱,所以出現麻木不仁。給他開了一劑藥,三天見效。於是製成人參益氣湯,服用兩天,手心就感覺發熱,手指中間像氣體脹滿一樣。到第三天,又感覺兩手指中間像被手擦過一樣,旁邊觸摸,他說真氣已經到達了。

於是就在兩手指甲旁邊,各用三稜針刺一下,稍微見到像黍米一樣黏稠的血,痹症就消失了。之後再調理一段時間就痊癒了。

繆仲淳治療顧仲恭,心腎不交,之前因為失意鬱悶很久,加上平時勞心傷神,導致心血耗散。去年十月早晨起床,還沒下床,突然左腳五個腳趾麻木冰冷,很快麻木到膝蓋,就昏迷不醒,過很久才甦醒,醒來又昏迷,一天一夜十多次。其他醫生都說是痰厥,繆仲淳說:純粹是虛火。服用丸藥一劑,今年春天身體感覺稍微好轉。到四月以後,丸藥沒有繼續服用,房事又過度,到六月初十,偶然出門,舊症復發,被人扶回家,很久才醒過來。

這天只發作一次,過了六天,天下雨,稍微感受寒氣,舊症又發作兩次,現在兩腿無力,怕冷很嚴重,但是腹部以上不怕冷。繆仲淳說:人的五臟,各有致病的原因,仔細觀察,就不會錯了。志氣不遂就會導致心病,房事過度就會導致腎病,心腎疾病相交,就會陰陽將要分離,分離就會發生大病,這是因為兩個臟腑不相交的緣故。治療方法應該清熱補心,降氣豁痰治療上焦,益精強腎,滋陰增志治療下焦,那麼病根就會被拔除。

因為心藏神,腎藏精和志的緣故。平時應該獨處曠野,與道家和文士一起談論,遠離情慾的根源,探求生命和性命的根本,使心境清寧,暫時遠離愛慾,這樣情念就不會產生,真精自然就會固守,陰陽互相調節,而形神就會調和了。湯方:貝母三錢,茯苓三錢,遠志一錢五分,棗仁五錢,蘇子二錢,石斛三錢,麥冬五錢,炙甘草五分,木瓜三錢,牛膝八錢,石菖蒲一錢,加入牛黃末一分,天竺黃一分,竹瀝一杯,睡前和飢餓時各服用一劑。三劑後,加入人參五錢,枇杷葉三片,霞天膏五錢。

丸方:遠志、天冬、麥冬、茯神、茯苓各六兩,棗仁八兩,生地八兩,杜仲四兩,白芍六兩,炙甘草三兩五錢,黃柏六兩,牛膝十兩,五味子六兩,蜂蜜做成丸劑。空腹和睡前服用五六錢,用石斛湯加竹瀝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