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麻木

王損庵治大理卿韓珠泉,遍身麻木,不能舉動。以神效黃耆湯加減授之,用黃耆一兩二錢,參、芍各六錢,他稱是一服減半。彼欲速效,遂並二服為一服,服之旬日,其病如失。論以元氣未復,宜靜養完固,而後可出。渠不能從,盛夏遽出見朝謁客,勞煩累日,忽馬上欲墜,僕從者扶歸。

邀診視,辭不治,數日歿。嗚呼!行百里者,半於九十,可不戒哉。(《治法匯》)

張路玉治沈步云,解組後,以素稟多痰,恆有麻木之患,為疏六君子湯,服之頗驗。而性不喜藥,入秋以來,漸覺肢體不遂。脈之,得軟滑中有微之象,仍以前方去陳皮,加歸、耆、巴戟,平調半月而安。然此症首重樽節,方可保全,毋徒恃藥力為也。

巴慈明婦,產後眩暈心悸,神魂離散,若失臟腑之狀,開眼則遍體麻木,如在雲霧之中,必緊閉其目,似覺少可,晝日煩躁,夜則安靜。服四物等則嘔逆不食,薑、附等則躁擾不寧。其脈虛大而數,按之則散,舉之應指。此心火浮散之象,因艱產受驚,痰飲乘虛襲入心包絡中,留伏膈上,有入無出,致綿延不已。

蓋目開則諸竅皆開,痰火堵塞心竅,所以神識無主;目閉則諸竅皆閉,痰火潛伏不行,故得稍安。與東垣所云閤眼則陽氣不行之麻迥別。況晝甚夜輕,明是上焦陽位之病,與理痰清火之劑,諸症漸寧。然或因驚恚,或因飲食,不時舉廢,此伏匿膈上之痰,無從搜滌也。乘發時用獨參湯下紫雪,開通膈膜,仍與前藥,調補半年而愈。

黃履素曰:餘年四十七時,忽患小指麻軟,時作時止,每夏愈而冬甚。素聞指麻當防中風,因講求預防之法。有言宜卻風化痰者,其說大謬。有言宜順氣活血者,謂氣行則痰自消,血活則風自滅,其言近是。及讀《薛氏醫案》治蔣州判中滿吐痰,頭暈指麻云:中滿者,脾氣虧損也;痰盛者,脾氣不能運也;頭暈者,脾氣不能升也;指麻者,脾氣不能用也。遂以補中益氣湯,加茯苓、半夏以補脾土,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而愈。

後惑於《乾坤生氣方》云:凡人手指麻軟,三年後有中風之疾,可服搜風天麻二丸以預防之,乃朝餌暮服,以致大便不禁,飲食不進而歿。夫預防之理,當養氣血,節飲食,戒七情,遠帷幙可也。若服前丸以預防,適所以招風取中也。讀之怏然,遂確守其法,蓋於今十有三年矣。

陸養愚治丁慕云,患麻木,左手足不能舉,惡風,或時自汗,服小續命十劑不效。或謂風症宜大汗之,小續命湯參以補養氣血之品,故不效耳。因倍風藥,減參、芍輩,二劑汗如雨,反覺一身盡痛,遊走不定,並左手足不能舉,昏沉厥逆,甚危。診之,陽脈弦細而數,陰脈遲澀而空。

謂此雖似風,然昔人云:麻者氣虛,木者血虛,手足不任者脾虛,具此三虛,止宜調養氣血,則風症自除。小續命正以風藥過倍,血藥殊少,何反倍風藥而去參、芍?宜其劇矣。仲景云:大法夏宜汗,以陽氣在外也。春月陽尚稚,初出地下,大汗之,使衛氣亟奪而失守,營血不隨,所以遍身走痛,昏沉厥逆,皆氣血垂絕之象也。

白話文:

麻木

王損庵治療大理卿韓珠泉,全身麻木,無法動彈。用神效黃耆湯加減後給他服用,藥方用黃耆一兩二錢,人參、白芍各六錢,其他藥材則是一劑減半的量。韓珠泉想要快速見效,便將兩劑藥合在一起服用,服藥十天後,病情好轉得像痊癒了一樣。醫生判斷他的元氣尚未恢復,應該靜養調補身體,之後才能出門。但他沒有聽從醫囑,盛夏時節就急忙出門上朝接見賓客,勞累多日,突然在馬上就要跌落,被僕從扶回家。

再次邀請醫生診治時,他拒絕治療,幾天後就去世了。唉!行百里者半九十,這件事不能不讓人警惕啊!

張路玉治療沈步云,沈步云卸任後,因為體質痰多,經常有麻木的毛病,張路玉便為他開了疏導六君子湯的方子,服用後效果不錯。但沈步云不喜歡吃藥,入秋以來,肢體逐漸不靈便。醫生診脈,發現脈象柔軟滑利中帶有微弱的異常,於是沿用之前的方劑,去掉陳皮,加入黃耆、人參、巴戟天,平調半個月後病情就痊癒了。然而,這種疾病最重要的是節制,才能保全身體,不能單純依靠藥力。

巴慈明之妻,產後頭暈心悸,精神恍惚,好像臟腑出了問題,睜開眼睛全身就麻木,像是在雲霧之中,必須緊閉雙眼才能稍微舒服些,白天煩躁,晚上比較安靜。服用四物湯等藥物則嘔吐腹瀉,吃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則更加躁擾不安。脈象虛大而數,按下去則脈象散亂,抬起手指脈象便隨之應指。這是心火浮散的象徵,由於難產受驚,痰飲乘虛而入,侵犯心包絡,停留在膈上,有入無出,所以病情綿延不絕。

因為睜開眼睛則諸竅皆開,痰火阻塞心竅,所以神志不清;閉上眼睛則諸竅皆閉,痰火潛伏不動,所以稍感安寧。這和東垣所說的「閤眼則陽氣不行」的麻木症狀完全不同。況且白天症狀重,晚上症狀輕,顯然是上焦陽位有病,於是給予理氣化痰、清熱的藥物,各種症狀逐漸好轉。但如果因為驚嚇或飲食不節,病情就會時好時壞,這是因為停留在膈上的痰飲無法清除。在病情發作時,服用獨參湯送服紫雪丹,打開膈膜,同時服用之前的藥物,調補半年後痊癒。

黃履素說:我四十七歲那年,突然患上小指麻木柔軟的毛病,時發時止,每到夏天好轉,冬天加重。我素來聽說手指麻木要預防中風,於是研究預防的方法。有人說應該祛風化痰,這種說法大錯特錯;有人說應該順氣活血,認為氣血通暢,痰自然會消散,血液通暢,風自然會消失,這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。我讀到《薛氏醫案》中治療蔣州判官吐痰、頭暈、手指麻木的案例,書中說:中滿是脾氣虧損;痰盛是脾氣不能運化;頭暈是脾氣不能上升;手指麻木是脾氣不能正常運作。於是用補中益氣湯,加茯苓、半夏來補脾土,再用八味地黃丸來補腎陰,最終治癒。

後來我被《乾坤生氣方》中的一句話迷惑了:「凡人手指麻木柔軟,三年後會有中風的疾病,可以用搜風天麻丸預防。」於是我早晚服用此藥,結果導致大便失禁,飲食不進而死亡。其實預防的道理,應該養護氣血,節制飲食,戒除七情,遠離濕邪即可。如果服用天麻丸預防,反而會招來風寒而中風。讀到這裡我十分後悔,於是堅守我的方法,至今已經十三年了。

陸養愚治療丁慕云,患有麻木症,左手腳不能抬舉,怕風,有時自汗,服用小續命湯十劑無效。有人說風症應該大汗出,小續命湯加入補養氣血的藥物,所以無效。於是加倍風藥,減少人參、白芍等藥,服藥兩劑後大汗淋漓,反而感覺渾身疼痛,遊走不定,左手腳仍然不能抬舉,昏沉厥逆,病情危急。診脈,陽脈弦細而數,陰脈遲澀而空。

醫生認為雖然看起來像是風症,但古人說:「麻者氣虛,木者血虛,手足不任者脾虛」,兼具這三種虛證,只能調養氣血,風症自然會消失。小續命湯正是因為風藥過多,血藥太少,為什麼反而加倍風藥而減少人參、白芍呢?所以病情才會加重。仲景說:「大法夏宜汗,以陽氣在外也。」春天陽氣尚弱,剛剛從地下出來,如果大汗,會使衛氣迅速被奪走而失去保護,營血不能隨之運行,所以會渾身疼痛,昏沉厥逆,都是氣血將要衰竭的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