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三 (16)
卷二十三 (16)
1. 崩漏
脈之,沉小而澀,兩關尤甚,且無神,曰:此肝脾兩傷之候也。以七旬之年,兩月之病,非補何以能瘳?第余之補,異乎人之補,無慮也。與熟地二兩,以一兩炒炭,杞子一兩,白芍炒、棗仁炒各五錢,酒連三分,四劑而淋漓止。去連四劑,而腫脹消,諸症亦愈。
姚氏婦早寡,年三十餘,因月事暴至,遂崩漏不止,勢甚猛。脈之,兩寸上溢,兩尺甚弱。據脈不可與補中益氣,據症又不可不暫升提,以挽其下陷。先與熟地、杞子、白芍、棗仁,重劑服之,果不應。急以蓖麻仁十數粒,去殼研,入麝一分,捏作餅子,用綠雲膏貼臍上,再服前藥,血去漸緩。少頃再服藥,覺血不行,即令揭去之,又服數劑全愈。
裴兆期治一富室婦,崩暈交作,已三逾日。諸醫治法,不外阿膠、地黃、當歸、白朮、山藥、人參及止崩暈之藥,益劇。裴診之,六脈小而堅,右關細滑有力。且多呃呃欲吐之狀,心下按之硬滿而痛,飲食不進,大便不通。此正與王節齋夫人崩暈證相類,受病在腸胃無疑。法當先行腸胃中積滯,使真氣流行,脾得健運而統血,則崩自止,暈自寧矣。
遂屏去諸藥,先用導滯丸,一服不動,再一服大便始通,神少清而崩亦可止。改服開胃醒脾藥,崩暈頓減。繼服大補脾丸,甫半月,飲啖起居如故。若泥血病而專用血藥,其與刻舟求劍者何以異?
張飛疇治郭孝聞室,暑月經行時,涼臥風中,先下淋漓,加以惱怒跌哭,遂崩脫不止,小腹中如線下垂,貫心掣痛,常發熱頭痛,遍體煩疼。服止血藥不應,而進參、耆,忽昏憒不省,崩脫愈甚。深夜忽遽邀往,脈得弦大而芤,獨左寸尤滑,知衝任二脈受病,明是風入胞門所致。
久之風從木化,血愈傷而火愈熾,非旋覆花湯、金鈴子散兼進,不能清其風熱,降其逆氣也。況此症多有火淫血室,濕結子戶,及鬱結傷脾,怒動肝火,及驚恐失跌,種種不同。若用通套升發補斂之藥,烏能獲效哉?遂如法治之而愈。
婦人崩中下血,多因溫熱傷脾胃而致。蓋脾統血,傷則失守也。醫不知其脾濕而化,與固脫之劑,血雖止而濕轉郁矣。是以崩中之後,多成脹滿黃病,醫多不能識此。
沈堯封曰:崩症熱多寒少,若血大至,色赤者是熱非寒。倘色紫黑,出絡而凝,其中有陽虛一症。經云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脈外之陽虛,失於護衛,則脈中之榮血漏泄。既出經絡,脈凝而不流,漸漸變紫變黑,然必須少腹惡寒,方可投溫。
一婦血崩,日服人參、阿膠,血不止。用地榆二錢,生地四錢,生白芍三錢,川黃連五分,黃芩一錢五分,炒甘草八分,蓮鬚一錢,丹皮一錢五分,黑梔子一錢,生牡蠣二錢,煎服即效。因其帶多,偶以苦參易芩,血復至,用芩即止。去連,血又至,加連即止。又一婦患崩月餘,發暈幾脫,是方加參一錢,服之即定,十劑而安。
白話文:
崩漏
一位七十歲的婦人,患崩漏已兩個月,脈象沉弱而澀,尤其手腕內側兩關處更甚,且脈象無神,這是肝脾兩虛的徵象。這麼大的年紀,病程又這麼久,非用補益之法不可治愈。我的補法與眾不同,不必擔心。我給她用了熟地黃二兩(一兩炒炭)、枸杞子一兩、炒白芍藥五錢、炒棗仁五錢,以及酒三錢,四劑藥後,淋漓不止的出血就停止了。再服用四劑藥,腫脹消退,其他症狀也痊癒了。
一位三十多歲的寡婦姚氏,月經突然暴增,導致崩漏不止,病情非常嚴重。她的脈象,寸口脈上衝,尺脈非常虛弱。根據脈象不宜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,但根據症狀又必須暫時提升元氣,以防止下陷。我 initially 給她用了較重的熟地黃、枸杞子、白芍藥、棗仁,但效果不佳。於是緊急用蓖麻仁十幾粒去殼研磨,加入麝香一分,捏成餅狀,用綠雲膏貼在肚臍上,再服用之前的藥物,出血漸漸緩慢下來。過了一會兒再服用藥物,感覺血已經止住,便讓她揭掉藥餅,又服用幾劑藥就痊癒了。
裴兆期醫生治療一位富家婦人,崩漏昏厥,已持續三天。其他醫生治療,大多使用阿膠、熟地黃、當歸、白朮、山藥、人參等止崩暈的藥物,反而病情加重。裴醫生診脈,發現六脈細小而堅實,右關脈細滑有力,病人經常呃逆欲吐,心下按壓硬滿疼痛,飲食不進,大便秘結。這與王節齋夫人的崩暈症狀相似,病根在腸胃積滯無疑。治療方法應先疏通腸胃積滯,使氣血運行順暢,脾胃功能恢復正常,就能統攝血液,崩漏自然停止,昏厥也自然好轉。
於是停掉所有藥物,先用導滯丸,一劑藥無效,再服一劑後大便通暢,精神也稍有好轉,崩漏也減輕了。然後改用開胃醒脾的藥物,崩漏昏厥症狀明顯減輕。接著服用大補脾丸,半個月後,飲食起居都恢復正常了。如果遇到血崩的病人只用補血藥物,那和刻舟求劍有什麼區別呢?
張飛疇醫生治療郭孝聞的妻子,夏季月經期間,她臥在風中受涼,開始出現淋漓不斷的下血,又因惱怒哭泣,導致崩漏不止,小腹如同線條下垂,貫穿心臟,疼痛劇烈,經常發熱頭痛,全身煩躁疼痛。服用止血藥無效,反而服用人參、黃耆後,昏迷不省人事,崩漏更嚴重。深夜被緊急請去診治,脈象弦大而虛,尤其左寸脈滑利,知道衝任二脈受病,是風寒侵犯胞宮所致。
久病之後,風寒化為寒邪,血液受損,火邪更盛,必須使用旋覆花湯、金鈴子散等藥物才能清除風熱,降逆氣。而且這種病症,大多有陰虛火旺、濕邪阻滯、脾虛、肝火、驚恐跌傷等各種不同的病因。如果使用通用的升發補斂藥物,怎麼可能見效呢?於是根據病因進行治療,最終痊癒。
婦女崩漏下血,大多是溫熱之邪損傷脾胃所致。因為脾主統血,脾胃受損,則失於統攝血液。醫生如果不知道是脾濕化熱,而使用固脫止血的藥物,雖然血止住了,但濕邪卻會鬱積。所以崩漏之後,大多會發展成脹滿黃疸等病症,醫生往往無法識別。
沈堯封說:崩漏症熱證多,寒證少。如果出血量大,血色鮮紅,是熱證而非寒證。如果血色紫黑,凝滯成塊,則可能兼有陽虛。經書上說:陽氣是護衛身體外表的,衛氣運行於脈外,營氣運行於脈內。脈外陽氣虛弱,失於護衛,則脈內營血就會漏泄。血液離開經絡,脈象凝滯不通,漸漸變成紫黑色,但必須伴有少腹惡寒,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。
一位婦女血崩,每天服用人參、阿膠,但血不止。我用地榆二錢、生地黃四錢、生白芍三錢、川黃連五分、黃芩一錢五分、炒甘草八分、蓮鬚一錢、丹皮一錢五分、黑梔子一錢、生牡蠣二錢,煎服,很快就見效。因為她帶下多,偶爾用苦參代替黃芩,出血又來了,改回黃芩就止住了。停藥後,血又來了,再加黃連就止住了。另一位婦女患崩漏一個多月,昏厥幾欲死亡,在這個方劑中加人參一錢,服用後病情很快穩定,十劑藥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