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三 (13)
卷二十三 (13)
1. 崩漏
氣有一息不運,則血有一息不行。欲治其血,先調其氣。或曰:是固然矣。然嘗見有調氣而血不愈者,有不調氣而治血亦愈者,何也?易曰:此所因不同也。有因血而病氣者,有因氣而病血者,能以脈症辨之,而氣血之先後定矣。如人有稟來血弱者,有偶傷力失血者。假使血虛氣必盛,陰虛火必熾。
其症咳血,咯血,便血,作渴,日晡潮熱,五心煩熱,甚則咽喉腫痛,此因血而氣病者也。治宜養陰降火,而以氣藥兼之。此症右肺主氣,時值正秋肺氣當令,脈宜浮短,今反沉大,失其令矣。大者火也,沉者氣也。沉而且大,是血鬱而不運也。肝木至秋當微弱,今反弦大而結。
肝木結者,血積於內也。此病原因怒氣傷肝,肝火鬱結,血不歸經而妄行,乃因氣而病血也。惟其所因氣,而所以治氣為先也。夫血活則紅,血凝則黑。爪甲黑者,血凝而不散也。今用藥以行其氣,至子時一陽初動,氣行則血行,肝血一行,其血即活,斯黑變紅矣。至午時一陰復生,肝乃乙木,乙木生於午,肝氣得令,邪不能容,故積血於此時盡出,積出則氣運血行,而病已矣。藥不在多,貴得其宜。
四神散雖數味常藥,然以香附行氣為之君,烏藥助香附行氣為之臣,蘇梗通十二經之關竅,白芷化腐血生新血為佐,加當歸引氣入心而生新血,撫芎引氣入肝,舒肝之鬱而去舊納新,神麯引氣入脾,暢脾結而統新血,白朮健脾胃而和中氣為使。以行氣為主,活血輔之,此活血先調氣之法也。
吳孚先治俞氏婦,血淋念載,已成痼疾。因幼孫出痘危險,忽下血兩晝夜不止,汗瀉交作,暈數次,(思慮恐懼,三陰並傷也。)脈向弦大而革者,忽變而數疾欲脫,奄奄一息。用人參、黃耆各一兩,制附、炮薑、棗仁各三錢,五味、龍骨各一錢。或疑附子太熱,且謂何不用血藥?曰:血脫補氣,古人精義。
謂有形之血,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,所當急固。又脾胃氣血,俱喜溫而惡寒,薑、附宜服也。二劑脈漸轉,前方加歸、芍等藥,血症已除。然脈氣不和,非三年調攝,未易復也。自後參、耆不輟,計服補劑六百餘帖,膏丸數料而起,並宿疾亦瘳。
一婦半月前小產,繼以血崩舌硬,心搖,汗出發潤,日夜俱熱,耳閉不聞,目視不見,身浮浮如在舟車,六脈細數欲脫。用人參二兩,黃耆二兩,白朮一兩,熟地二兩,當歸五錢,炮薑、制附、棗仁各三錢,龍骨一錢五分,一劑頓減,二劑精神爽慧。
陸養愚治玉笠雲母,年四十九,經事已止半年,一日忽暴崩不止,昏暈厥逆。脈之,兩手沉微如絲,急以八珍湯加附子、薑炭灌之,半時方醒。連進二大劑,乃止十之七八。至十劑後,方能止。後數月復崩,亦昏暈,或以犀角地黃湯加藕節、阿膠之屬,不止。脈仍沉弱,以附子、乾薑、鹿茸,俱燒存性,同釜底墨酒調服之即止。
白話文:
崩漏
氣息不通,則血流不行。要治療出血,必須先調和氣血。有人說:這是當然的。但是,也見過調和氣血卻出血不止的,也有不調和氣血卻出血自癒的,這是為什麼呢?《易經》說:這是因為致病原因不同的緣故。有的因出血而導致氣虛,有的因氣虛而導致出血,能通過脈症辨別,就能確定氣血治療的先後順序。例如,有人天生血弱,有人因外傷失血。假若血虛,氣必盛;陰虛,火必熾。
症狀有咳血、咯血、便血、口渴、午後潮熱、五心煩熱,嚴重者咽喉腫痛,這是因出血而導致氣虛的。治療應以滋陰降火為主,並輔以行氣藥物。此症右肺主氣,秋季肺氣當令,脈象應當浮短,但卻沉大,失常了。脈象沉大,大者為火,沉者為氣,沉而且大,是血瘀滯不通。肝木在秋季應該虛弱,但卻弦大而結。
肝木結,是血積於內。此病是因怒氣傷肝,肝火鬱結,血液不循經絡而妄行,這是因氣虛而導致出血。由於是氣虛導致的出血,所以治療應以調氣為主。血液暢通則鮮紅,血液凝滯則發黑。指甲發黑,是血液凝滯不通。現在用藥以行氣,到子時一陽初動時,氣行則血行,肝血運行,血液就會恢復鮮紅。到午時一陰復生時,肝屬乙木,乙木生於午,肝氣得令,邪氣不能存在,所以積血此時會全部排出,積血排出,氣血運行,病就好了。用藥不在多,貴在對症。
四神散雖然只有幾味常用藥,但以香附行氣為主藥,烏藥助香附行氣為臣藥,蘇梗通十二經的關竅,白芷化腐血生新血為佐藥,加當歸引氣入心而生新血,川芎引氣入肝,舒肝鬱結而舊血排出新血產生,神麴引氣入脾,疏通脾胃積滯而統攝新血,白朮健脾胃而調和中氣為使藥。以行氣為主,活血為輔,這是活血先調氣的方法。
吳孚先治療俞氏婦女,血淋多年,已成痼疾。因幼孫出痘危險,突然出血兩晝夜不止,汗出瀉下交作,暈厥數次(思慮恐懼,三陰俱傷)。脈象弦大而滑數,突然變為數疾欲脫,奄奄一息。用人參、黃耆各一兩,制附子、炮薑、棗仁各三錢,五味子、龍骨各一錢。有人懷疑附子太熱,並且問為什麼不用活血藥?他說:血脫先補氣,這是古人的精義。
認為有形的血液,不能很快生成,而微弱的氣,應當緊急固護。脾胃氣血,都喜溫惡寒,所以用薑、附是適宜的。服藥兩劑,脈象漸轉,前方再加當歸、芍藥等藥,出血症狀已除。但是脈氣不和,非三年調攝,很難恢復。此後繼續服用人參、黃耆,共服補益藥劑六百多帖,以及膏丸等藥物,才得以痊癒,宿疾也好了。
一位婦女半個月前小產,繼而血崩,舌硬,心悸,汗出粘膩,日夜發熱,耳聾目盲,身體浮腫如在舟車上,六脈細數欲脫。用人參二兩,黃耆二兩,白朮一兩,熟地二兩,當歸五錢,炮薑、制附子、棗仁各三錢,龍骨一錢五分,一劑就見效,兩劑精神就好了。
陸養愚治療玉笠雲母,四十九歲,經期停半年,一日突然暴崩不止,昏暈厥逆。診脈,兩手脈沉微如絲,急忙用八珍湯加附子、生薑炭灌下,半小時後才清醒。連服兩大劑,才止住七八成。到服藥十劑後,才完全止住。幾個月後又出血,也昏暈,用犀角地黃湯加藕節、阿膠等藥,仍然止不住。脈象仍然沉弱,用附子、乾薑、鹿茸,都燒存性,用釜底墨酒調服,就止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