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二 (29)
卷二十二 (29)
1. 針灸
一日之間,止忌一時是也。
又云:癰疽疔腫、喉痹客忤尤為急。凡作湯藥不可避凶日,覺病須臾,即宜便治。又云:凡人卒暴得風,或中時氣,凡百所苦,須臾灸療,漸久後皆難愈。此論甚當。夫急難之際,命在須臾,若必待吉日而後治,已淪於鬼錄矣。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。惟平居治病於未形,選天德月德等日,服藥針灸可也。
論灸
灸有補瀉,不可輕議。大率沉結寒冷之症,施之為宜。蓋陰寒濕氣凝留血脈,湯劑熨引,不能獨治。方是時,惟火艾足以爍其勢,豈非火能運行陽氣,驅逐陰邪,其效有速於藥石者?即老壯不同,強弱異稟,灼治之法,夫豈一端?故多有逾於數百壯,少或止於三五七九之數,要皆詳審而行之。若夫陽病灸之,則為大逆。
是以論傷寒者,謂微數之脈,既汗之後,脈浮,熱甚,三者悉不可灸。惟少陰皆惡寒,吐利,脈不足,與夫脈從手足厥之類,三者為可灸焉。通明乎此,觸類以往,又安有灸焫之妄也?故曰:不須灸而強與之灸者,令人火邪入腹,干錯五臟,重其煩躁。須灸而不與之灸,使冷結重凝,久而彌固,氣上衝心,無地消散,可不鑑哉!
論刺
其病攣痹,其治宜微針。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治以灸刺。明九針之用,經絡補瀉之法也。故榮衛異刺,以分血氣之虛實。井榮異刺,以分五行之子母。募腧異刺,以分背腹之陰陽。春夏異刺,以分人氣之淺深。大抵虛補實瀉,無過不及之傷,以輔其平者,刺法之大要也。然有病勢未深,可刺而即愈者,所謂病之始起,可刺而已。
或痹不仁,腫痛,可灸刺而去之是也。有病傳諸經,必上下俱刺者,所謂刺熱刺瘧,病甚,為五十九刺是也。然刺之為言,同於擊刺之刺,以為利也,害在其中。黃帝謂徐人安靜,手巧而心審諦者,可使行針艾。張機謂針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人,凡以用之,不可不慎也。況九針異體,取病有殊,十二節異法,用有輕重。
必明日月星辰,四時八正之在天;寒暑燥濕,經水盈虛之在地;肥瘠壯弱,虛實盛衰之在人。然後呼吸補瀉,出入迎隨,惟意之從,豈特知募腧部分,皮肉筋骸,飢飽勞逸而已哉?故曰: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。(雄按:方閱此篇,適聞陳漢題令媳,為關琴楚之女孫,患疾赴越,就陳某治之,針入而血流不止,須臾而逝,益見仲聖之言為不誣也。)
論砭石
上古針法垂布於天下,制砭石有小大者,乃隨病所宜。用石代針,一曰針石,二曰砭石,三曰鑱石,其實一也。破堅決肉,砭射腫熱者,則決之以砭石。良由邪氣暴戾,則微針不能及。況又病有氣血盛實,逆於肉裡蓄結癰腫之類,非砭石則不能射之,此所謂血實宜決之。又形樂志樂,病生於內者,治之以砭石。
白話文:
[針灸]
治療疾病,忌諱的時間只有一小部分,並非整天都忌諱。
癰疽、疔腫、喉痹、客忤等疾病,病情尤其緊急,需要立即治療。服用湯藥不必避開凶日,一旦發現病情,就應該馬上治療。 許多疾病,例如突然中風或受時氣影響導致的各種痛苦,若能及時用灸法治療,效果較好,拖延久了就難以治癒。這一點非常正確。在危急關頭,性命攸關,如果一定要等到吉日才治療,人早就死了。所以不能拘泥於忌諱。只有在平時,疾病尚未顯現時,才選擇天德、月德等吉日服藥針灸。
論灸法
灸法有補瀉之分,不可輕易決定。一般來說,對於沉滯、寒冷的病症,施灸比較合適。因為陰寒濕邪凝滯在血脈中,單靠湯藥和熨貼,無法徹底治療。此時,只有艾火的灼熱,才能化解陰邪,因為火可以運行陽氣,驅除陰邪,其療效比藥物更快。 老年人和壯年人,體質強弱不同,灸法的處理方法也不一樣。灸的壯數,有的超過數百壯,有的只需要三、五、七、九壯,必須根據病情仔細判斷。但是,如果是陽性病症,施灸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所以,治療傷寒,如果脈象微弱,汗出後脈浮,而且發熱嚴重,這三種情況都不宜灸治。只有少陰證(表現為惡寒、吐瀉、脈象虛弱)以及手足厥冷等情況,才可以用灸法治療。明白了這些,就可以觸類旁通,就不會有錯誤地使用灸法了。 不該灸而強行灸治,會導致火邪入侵腹部,損害五臟,加重煩躁。該灸而不灸,則會使寒邪凝結加重,久而久之,病情加劇,氣血上衝,無處消散,後果不堪設想!
論刺法
對於攣痹等疾病,宜用細小的針進行治療。如果心情愉悅但身體痛苦,疾病來源於經脈,則可以使用灸法和針刺法治療。必須了解九針的使用方法和經絡的補瀉原則。所以,要根據榮衛經絡的不同,區分氣血的虛實;根據井穴和榮穴的不同,區分五行的母子關係;根據募穴和腧穴的不同,區分背腹的陰陽;根據春夏的不同,區分人體氣血的淺深。總之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不該過度也不該不及,以達到平衡,這是針刺法的最重要原則。有些疾病,病情不深,可以通過針刺而立即痊癒,這指的是疾病初期就可以用針刺法治療。
肢體麻痺不仁、腫痛,可以用灸法和針刺法治療。有些疾病傳遍全身經絡,則需要上下同時針刺,比如治療熱病、瘧疾,病情嚴重時,可以使用五十九針法。但是,針刺治療,如同用利器一樣,雖然可以治療疾病,但危險也存在其中。黃帝認為,只有那些性格安靜、手法靈巧、心思細膩的人,才能施針灸。張機說,針灸可以治療活人的疾病,卻不能起死回生,因此使用時一定要謹慎。況且,九種針的形狀不同,治療的疾病也不同;十二種經絡的針刺方法不同,用力的輕重也不同。
必須了解天體的運行規律,比如日月星辰的運行,四季八節的變化;地氣的變化,比如寒暑燥濕,經水盈虛;人體的狀況,比如肥胖瘦弱,虛實盛衰。然後才能根據呼吸的規律,運用補瀉手法,迎合氣血的運行,隨心所欲地進行治療,這不僅僅是知道募穴、腧穴的位置,以及皮肉筋骨的結構,了解飢飽勞逸等因素就夠了的。所以說,能洞察病情細微之處,就能避免治療上的危險。 (雄按:讀到這段文字時,恰好聽到陳漢題令媳(關琴楚之女孫)因病去越地,請陳某治療,針刺後血流不止,不久就去世了,這更加證明了仲景的論述是正確的。)
論砭石
上古的針法傳播天下,砭石的大小也不同,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砭石。用砭石代替針,針石、砭石、鑱石,實際上都是一樣的。對於堅硬的腫塊和肌肉,以及腫脹發熱的疾病,可以用砭石來治療。因為邪氣很盛,細針無法處理。況且,有些疾病是氣血盛實,逆流於肌肉組織內部,形成癰腫等病症,只有砭石才能刺破它,這就是所謂的“血實宜決”。如果心情愉悅但身體痛苦,疾病來源於內部,則可以用砭石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