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20)

1. 邪祟

令以一次服之,果得安寢,竟不再發,相傳以為神異。蓋以祟附於身,與人之神氣交持,亦逼處不安,無隙可出。故用諸多靈物之遺形,引以羊肉之膻,俾邪祟轉附骨角,移徒大便而出,仿上古遺精變氣,祝由遺事而充其義耳。又熊去疾髫齡,患一奇症,食飲如常,但脈細神呆,氣奪色夭。

乃翁曰:此何病也?喻曰:病名殗殜,《左傳》所謂近女室晦,即是此病。彼因近女,又遭室晦,故不可為。令郎受室晦而未近女,是可為也。即前方少加牛黃丸,服旬日而安。今壬午,去疾已舉孝廉矣。

狐之迷人,先用口向女子陰戶一展,其人即昏迷不省。或男子則向陽物一展,亦令昏迷。方用真桐油抹於陰戶、陽物上,其狐即大嘔而去,妙不可言,秘之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
朱丹溪治一婦人如癇,或作或輟,恍惚不省人事。一日略甦醒,診視,忽聞床上有香氣,繼又無所知識。朱曰:氣因血虛,亦從而虛,邪因虛入,理或有之。遂以秦承祖灸鬼法灸治,病者哀告曰:我自去,我自去,我自去。即愈。

徐秋夫療鬼穴,凡有病著鬼邪,須針鬼穴,鬼去病除,其應如神。

一針石名鬼官,(人中是也,針入三分。)二針名鬼信,(少商是也,針入三分。)三針名鬼節,(隱白是也,針入三分。)四針名鬼心,(大陵是也,針入三分。)五針名鬼路,(行間是也,針入三分。)六針名鬼枕,(風府是也,針入三分。)七針名鬼關,(頰車是也,針入三分。

)八針名鬼門,(承漿是也,針入三分。)九針名鬼臂,(間使是也,針入五分。)十針名鬼額,(正髮際是也,針入二分。)十一針名鬼會,(正統是也,針入一分。)十二針名鬼額,(陽陵是也,針入三分。)十三針名鬼身,(異名舌縫是也,針入舌縫中間一分,出紫血。

治身腫難言,心經邪熱,微出血便效。)

陳自明治一女子,為邪所交,腹作痞,與太乙丹一錠,服之隨下惡物,其邪仍至。又服半錠,每夜更爇二三錠,使煙氣盈屋,遂不再至。(方見蠱門。雄按:太乙丹即紫金錠,非今世之太乙丹也。)

金劍峰之子患妖症,吐舌數寸許,每以足居上,首居下,顛倒而行。劍峰偶送一道士出門,復入中堂,目見一婦人在戶內,走入屏風中,乃碎屏風火之,魅不復見,而其子亦瘥。(《云間雜誌》。)

蔡石戶抱病三年,耳中日聞鬼嘯。凡有所往,鬼必相隨。初甚悕,久之習聞,殊不為怪,病愈鬼嘯亦息。(同上。)

臨海章安鎮有蔡木匠者,一夕手持斧斤,自外道遊東山,東山眾所殯葬之處。蔡沉醉中,將謂抵家,捫其棺曰:是我榻也。寢其上,夜半酒醒,天且昏黑不可前,未免坐以待旦。忽聞一人高叫,棺中應云:喚我何事?彼云:某家女病損症,蓋其後園葛大哥淫之耳。卻請法師捉鬼,我與你同行一看如何?棺中雲:我有客至,不可去。

白話文:

邪祟

古人認為一些疾病或怪異現象是邪祟作祟造成的,因此發展出許多獨特的治療方法。例如,有一種療法是利用多種靈物(可能是草藥或其他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)的殘留物,加上羊肉的膻味,誘導邪祟附著在骨頭或角上,然後隨著大便排出體外。這種方法的理念類似於古代的「遺精變氣」和「祝由」療法。

另一個例子是治療一種名為「殗殜」的怪病。此病症狀是脈搏細弱、神志呆滯、氣息衰弱、面色蒼白。治療方法是在原有藥方中添加牛黃丸,服用十天左右即可痊癒。

此外,還有一些治療狐妖迷惑人的方法。例如,用真桐油塗抹在女性陰戶或男性陽物上,可以讓附著的狐妖嘔吐並離開。

另外還有利用針灸治療鬼邪的方法,針刺特定的穴位(鬼官、鬼信、鬼節、鬼心、鬼路、鬼枕、鬼關、鬼門、鬼臂、鬼額、鬼會、鬼額、鬼身),可以驅除鬼邪,治癒疾病。

也有一些案例利用特殊藥物(如太乙丹,這裡指的是一種古代藥物,而非現代所知的太乙丹)或驅邪儀式(如焚燒屏風)來治療因邪祟導致的疾病,例如腹脹、吐舌、顛倒行走等症狀。

還有一些病例顯示,長期受鬼邪纏身,例如長期聽到耳邊鬼嘯,最後竟然會習慣,疾病痊癒後,鬼嘯聲也消失了。

最後一個案例描述一位木匠醉酒後誤將棺材當作床睡,半夜醒來遇到一個索命冤魂,原來是其女兒被葛大哥所害,才導致女方生病,需要請法師捉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