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16)

1. 丹石毒

劉表在荊州,與王粲登障山,見一岡不生百草,粲曰:此必古塚,其人在世,服生礬石,熱蒸出外,故草木焦枯。鑿看,果礬石滿墓堂。(《客齋隨筆》。)

按:仲宣元識若此,何仲景預告以眉發脫落而不之信耶?事見舊按,第文太略。

洪容齋云:予仲兄文安公鎮金陵,因秋暑減食,當塗醫湯三益,教以服礬石圓,已而飲啖日進,遂加意服之。越十月而毒作,鼻衄血鬥余。自是數日不止,竟至津液皆竭。迨於捐館,偶見前語,使人追痛,因書之以戒來者。(同上。)

按:陰虛火盛之人,初服桂、附、薑、萸等燥熱剛藥,始則甚得其力,所謂劫治也。昧不知止,久而決裂,莫可挽回。余目擊其敝者,數十人矣。此亦與初服礬石圓,而飲啖日進同也。

毛公弼守泗洲,泄痢久不愈,及罷官歸,遂謁龐安常求治。安常診之曰:此丹石毒作,非痢也。乃煮葵菜一釜,令公弼食之。且云:當有所下。明日,安常規之曰:毒未去,問食幾何?曰:才進兩盂。安常曰:某煮此藥,銖兩升合,自有制度,不盡不可。如是再煮,強令進之。

已乃洞泄,爛斑五色。安常視之曰:此丹毒也,疾去矣。但年高人久痢,又乍去丹毒,腳當弱,不可復餌他藥。因贈牛膝酒兩瓶,飲盡遂強如初。(《獨醒雜言》曾達臣。雄按:葵菜善解毒,小兒食之稀痘。)

虞都巡者,曾達臣先人同僚也,自言常服石燕。其法取雄者十枚,煅以火透紅,則出而漬酒中,候冷復煆,既煆復漬,如是者無算。度干酒一升,乃取屑之,每早作以二錢匕,擦齒上,漱咽以酒。虞時年五十,服此藥二年,膚髮甚澤,才如三十許人,自謂服藥之功。一日勿覺熱氣貫兩目,睛突出,痛不堪忍而死。因人服金石藥,鮮有不為其所毒者。(同上。)

臨川周推官平生孱弱,多服丹砂、烏、附藥,晚年發背疽。醫悉歸罪丹石,服解毒藥不效。瘍醫老祝脈之,曰:此乃極症,正當多服伏火丹砂及三建湯。乃用小劑試之,復作大劑。三日後用膏敷貼,半月而瘡平。凡服三建湯一百五十服。(《齊東野語》見《本草綱目》。意其人必詖陰之體,故耐大熱之劑。)

張路玉治孫古修,誤服伏火丹砂中毒。察其本元素虧,近因虛火上炎,舌下腫脹,延及兩頤。醫用苦寒清熱太過,神思不寧。藥中每服加丹砂五錢,甫進一劑,覺胸中有物觸者數次。請政於醫,復出丹砂視之,色黑而晦,丹爐中伏火砂也。醫令易砂,更服四劑,日夜煩躁不寧,背時灑淅惡寒,頭面烘熱,大汗,脛膝逆冷如冰,忽忽氣逆欲絕。張診之,六脈澀數模糊。

次驗唇舌,俱色如汗泥,而腫厚濕滑。若系熱極似陰,必無濕滑之理。若系寒犯三陰,必無反厚之理。惟酒食內蘊,徽醬色現則有之。審其二便調適,胸腹柔和,決無食停胃腑之理。以脈合症,洵為陰受熱鬱最急者。恐其喘汗欲脫,乃以生脈、六味合劑,以救肺腎。一服神稍安,汗稍斂。

白話文:

丹石毒

劉表在荊州時,與王粲登上障山,看見一座山岡寸草不生。王粲說:「這一定是古墓,墓主人生前服用過明礬石,熱氣蒸騰而出,所以草木枯焦。」他們挖掘查看,果然墓穴裡滿是明礬石。(出自《客齋隨筆》)

按:王粲(仲宣)當時就能識別出這是明礬石中毒的跡象,那仲景先生預言服用丹石會導致眉毛頭髮脫落,為何不被當時的人相信呢?此事見於舊文獻記載,但記載過於簡略。

洪容齋說:我的仲兄文安公在金陵任職時,因夏暑減少飲食,當地醫生建議他服用三益湯,並教他服用明礬石丸。之後,他的飲食日益增加,於是更加刻意服用明礬石丸。一個月後毒性發作,鼻子流血不止。持續數日,甚至體液都耗盡了。直到去世,偶然才看到之前的記載,令人追悔莫及,因此寫下此事以警示後人。(出自《客齋隨筆》)

按:陰虛火盛的人,一開始服用桂枝、附子、生薑、茱萸等燥熱峻猛的藥物,起初效果很好,所謂「劫治」也。但不知道節制,服用時間久了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。我親眼見到這樣受損的人,已經數十個了。這和一開始服用明礬石丸,然後飲食日益增加的情況是一樣的。

毛公弼在泗州任職時,久患痢疾不愈,卸任回家後,去拜訪龐安常求治。龐安常診脈後說:「這是丹石中毒引起的,不是普通的痢疾。」於是煮了一鍋葵菜,讓毛公弼食用,並說:「應該會有所好轉。」第二天,龐安常再次診脈,問:「吃了多少?」毛公弼說:「只吃了兩盂。」龐安常說:「我煮這藥,分量有嚴格的規定,不能吃不完。」於是再次煮了一鍋,強迫他吃完。

之後,毛公弼腹瀉不止,大便呈現五彩斑爛的顏色。龐安常查看後說:「這是丹毒,病已好了。但是你年紀大了,久患痢疾,又突然解除了丹毒,腳應該會無力,不能再服用其他藥物。」於是贈送了他兩瓶牛膝酒,喝完後便恢復如初。(出自《獨醒雜言》曾達臣。雄按:葵菜善解毒,小兒食用可減輕痘症。)

虞都的巡官,曾達臣先人的同僚,自己說經常服用石燕。方法是取十枚雄石燕,用火煅燒至通紅,取出放入酒中浸泡,待冷卻後再煅燒,如此反覆多次。用一升酒浸泡,然後研磨成粉末,每天早晨用二錢匕擦拭牙齒,用酒漱口吞咽。虞都當時五十歲,服用這種藥物兩年,皮膚頭髮非常潤澤,看起來像三十多歲的人,他自己認為是服藥的功效。有一天,他突然感覺熱氣貫穿雙眼,眼球突出,疼痛難忍而死。所以,服用金石藥物的人,很少有不中毒的。(出自《獨醒雜言》)

臨川的周推官,平時身體虛弱,經常服用丹砂、烏頭、附子等藥物,晚年患了發背疽。醫生都認為是丹石中毒,服用解毒藥物無效。一位經驗豐富的瘍醫診脈後說:「這是危重症狀,應該多服用伏火丹砂和三建湯。」於是先用小劑量試驗,然後加大劑量。三天後用膏藥敷貼,半個月後瘡瘍痊癒。總共服用了三建湯一百五十劑。(出自《齊東野語》,見於《本草綱目》。推測此人體質一定是虛寒,所以能耐受大熱的藥物。)

張路玉治療孫古修,因誤服伏火丹砂中毒。觀察到他本體元氣虧虛,近期虛火上炎,舌下腫脹,蔓延到兩腮。醫生用苦寒清熱的藥物治療過度,導致他神志不安。藥方中每劑都加丹砂五錢,剛服用一劑,就感覺胸中有東西觸動數次。於是向醫生請教,醫生又拿出丹砂觀察,顏色黑而暗淡,是丹爐中伏火的丹砂。醫生讓換丹砂,又服用了四劑,日夜煩躁不安,時而發冷惡寒,頭面發熱,大汗淋漓,脛膝冰冷如冰,呼吸急促,幾乎要昏厥。張路玉診脈,六脈澀數模糊。

再次檢查唇舌,顏色像汗漬一樣,又腫又厚又濕潤。如果這是熱極似陰,就不會有濕潤的現象;如果這是寒邪侵犯三陰,就不會有腫厚的現象。只有飲食內積,才會出現這種顏色。仔細詢問他的大小便情況,胸腹柔軟,確定沒有食物停滯在胃腑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這是陰受熱鬱最嚴重的症狀。擔心他會因出汗過多而虛脫,於是用生脈散、六味地黃丸來救治肺腎。服用一劑後,精神稍好,汗也少了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