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5)

1. 諸蟲

強之,曰:醫以療痛,今反加痛,吾何藥焉?時巳申刻,知其驕蹇性成,亦不再強。改以芫花醋炒過三分,海金沙一錢,為末,白湯調下。(仿更衣丸意。)至晚瀉一次,下稠痰半盞,足痛減大半,稍能動止。初更後忽腹中大痛,促進診,行至後堂,家人出曰:病者卒矣。曰:此必痛厥,非竟死也。

(臨症者不可不知。)且視之,至則冷汗淋漓,兀坐溺器,面青息斷。診之,手冷如冰,六脈俱在,但沉伏耳。知為痛極使然,用薑湯灌之乃蘇。徐語侍女適來腹中痛甚,火氣迸出,肛門如焚,大響一聲,不知瀉下何物。視之,乃血鰍一條,長六寸余,鱗目悉具,尚能遊動。

眾問如何,曰:此蛔物也,得下幸耳。但此劑實為行痰,初不如其有蟲如是。蓋芫花乃殺蟲之品,故偶中,亦疾人之福也。次日,手足皆能動,仍以二陳湯加苡仁、紅花、五加皮,四帖脫然。(雄按:病變萬端,病機百出,天下事莫難於醫。)

葉潤齋年近四十,心膈嘈雜,好啖肉,尤好啖雞,一日不可缺,缺即身浮力倦,神魂無措,必急得乃大嚼入腹,腹又大痛,痛極則吐酸水稠涎,然後稍定,少頃又思啖矣。其痛苦之態,喊叫之聲,聞見酸鼻,而彼則甘心焉。或勸其勿啖肉,謂久病脾虛,肉入難化,故作楚也。

曰:吾豈不知?蓋痛甚苦尚能熬,若嘈雜則遍身淫淫蘇蘇,左右無可奈何,手足無所把捉,頃刻不能自存,有逾於死也。孫診之,六脈大小不等,觀其色,唇紅面黃,曰:據色脈乃蟲病也。先與雄黃丸一服,以膩粉五分,使君子末一錢,用雞子打餅,五更空心飼之。(方可錄。

)辰下長蟯十條,內有二大者,長足有咫,自首貫尾皆紅,下午又下小蟲百餘。自此不嗜肉,而嘈雜良愈。

龔子才治一婦,年四旬,心胃刺痛,時痛時止,(蟲痛。)不思飲食,食即吐,手足厥冷,胸中痞悶,口乾作渴,曰:此胃中有蟲也。以二陳湯加檳榔、枳實、烏梅、花椒、黑薑、苦楝根皮、生薑,煎一服,下蟲一大碗而愈。

孫一奎在吳下時,有吳生譚震者,博雅士也。一日偶談及鼓脹,吳乃詰予曰:鼓有蟲否乎?予卒不敢應,俯思久之,對曰:或有之。《本事方》云,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,只腹脹而四肢不腫者為蠱。注曰,蠱即鼓脹也。由是參之,古人曾以鼓蠱同名矣。且蠱以三蟲為首,豈無旨哉。

蓋鼓脹,即今雲氣虛中滿是也。以其外堅中空,有似於鼓,故以名之。彼蠱症者,中實有物,積聚既久,理或有之。吳曰:子誠敏也。予堂嫂病鼓三載,腹大如箕,時或脹痛,四肢瘦削,三吳名劑,歷嘗不瘳。吳俗死者多用火葬,燒至腹忽響聲如炮,人皆駭然。乃見蟲從腹中爆出,高三丈許,燒所之天為昏,俄爾墜地。

白話文:

諸蟲

醫生治療疼痛,卻反而加重了病情,我還能用什麼藥呢?當時已經是申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,知道病人脾氣暴躁倔強,便不再強求。改用芫花用醋炒過三分,海金沙一錢,研成粉末,用白開水送服(仿更衣丸的藥方)。晚上瀉了一次,排出半碗稠厚的痰液,腳痛減輕了一大半,稍微能動了。初更(晚上七點到九點)後,突然腹痛劇烈,我趕去診治,走到後堂,家人出來說:病人死了。我說:這一定是痛厥(因疼痛導致的昏厥),還沒死呢。

(臨症者不可不知。)我趕緊去看,病人冷汗直流,兀自坐在便盆上,臉色青紫,呼吸停止。診脈,手冷得像冰塊,六脈都能摸到,只是脈象很沉很弱。知道是疼痛劇烈造成的,用薑湯灌下去,病人就醒過來了。侍女慢慢地說,剛才腹部疼痛非常劇烈,好像火氣迸出來一樣,肛門像火燒一樣,突然一聲巨響,不知道瀉出了什麼東西。一看,原來是一條血鰍,長六寸多,鱗片眼睛都齊全,還能遊動。

大家問我怎麼回事,我說:這是蛔蟲,能瀉出來就好。但是這個藥方實際上是治療痰的,一開始沒想到會有蟲。因為芫花是殺蟲的藥物,所以偶然間奏效,也算是病人的福氣。第二天,手腳都能動了,我又用二陳湯加薏苡仁、紅花、五加皮,連服四劑,病就好了。(雄按:病情變化多端,致病原因千奇百怪,天下最難的事莫過於行醫。)

葉潤齋將近四十歲,心口煩悶嘈雜,喜歡吃肉,尤其愛吃雞,一天不吃就渾身乏力,精神萎靡,必須趕快吃雞肉才能緩解,但吃完肚子又會劇痛,痛到極點就會吐出酸水和濃稠的唾液,然後稍微好點,過一會兒又想吃了。他痛苦的樣子,喊叫的聲音,讓人聞之作嘔,但他自己卻甘之如飴。有人勸他不要吃肉,說他久病脾胃虛弱,肉類不易消化,所以才會這樣。

他說:我當然知道!但是疼痛雖然很痛苦,還能忍受;如果心口嘈雜起來,渾身就會發麻,手足無措,一刻也活不下去,比死了還難受。孫醫生診脈,發現六脈大小不一,觀察他的面色,嘴唇紅潤,臉色發黃,說:根據脈象和面色判斷,這是蟲病。先給他服用雄黃丸一劑,再用滑石粉五分,使君子末一錢,用雞蛋做成餅,五更(凌晨一點到三點)空腹服用。(藥方可以記錄。)

辰時(早上七點到九點)瀉出了十條長蛔蟲,其中兩條很大,長達一尺多,從頭到尾都是紅色的,下午又瀉出了一些小蟲,共一百多條。從此以後他不愛吃肉了,心口嘈雜的症狀也好了。

龔子才治療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,心胃刺痛,時痛時止(蟲痛),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,手腳厥冷,胸悶,口乾舌燥,他說:這是胃裡有蟲。用二陳湯加檳榔、枳實、烏梅、花椒、黑薑、苦楝根皮、生薑,煎一劑,瀉出了一大碗蟲,病就好了。

孫一奎在吳地時,有一位吳地學者譚震,博學多才。有一天偶然談到鼓脹病,吳地學者就問我說:鼓脹病是否有蟲?我一時不敢回答,沉思良久,回答說:可能會有。《本事方》說,肚臍、腹部、四肢都腫脹的是水腫,只有腹部腫脹,四肢不腫的是蠱脹。注釋說,蠱脹就是鼓脹。由此可見,古人曾把鼓脹和蠱脹混為一談。而且蠱是由三種蟲子引起的,豈不是更有道理嗎?

鼓脹,就是現在說的氣虛導致腹部脹滿。因為它外堅內空,像鼓一樣,所以叫鼓脹。蠱脹是因為肚子裡有東西,積聚很久,是有道理的。吳地學者說:你真是敏銳啊!我堂嫂患鼓脹病三年了,肚子大得像簸箕,時常脹痛,四肢消瘦,三吳的名醫都治不好。吳地風俗,死者多用火葬,燒到肚子時,突然發出像炮竹一樣的響聲,大家都嚇了一跳。然後看到蟲子從肚子裡爆出來,高達三丈多,燒到天空都變黑了,很快就落到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