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一 (11)

1.

詢之,數年前,果受驚幾死。今因驚致損,因損致痰,然鎮驚消痰,皆無益也。惟有補其火,養其包絡,俾其氣不散,則痰不能侵擾而為害。且君火漸旺,則能生土以攝水,其痰不消而自消矣。養榮湯去遠志、棗仁、五味、白芍,一劑是晚即不發。五日連服十劑,皆貼然安臥。

至晚留方而別。(因其病久而虛,故治法如此,否則益錮其痰矣。)

薛立齋診鴻臚王之室人,素有癇症,遇勞役怒氣則發,良久自省。一日,因飲食勞役失宜,發而半日方省,不能言語。或以為風中於臟,用祛風化痰順氣之劑及牛黃清心丸,病益甚。六脈浮大,兩寸虛而不及本部,不進飲食,曰:此脾胃之氣傷也。若風中於臟,禍在反掌。彼不信,仍用風藥,後果卒。

劉宏壁治一女,年方及笄,忽染怪病,醫莫能識。邀視,牙關緊閉,手足抽搐,目睛上瞪,晝夜兩發。(非癇而何?)蘇後腹內攪痛,欲吐不得,冷汗淋漓。(皆肝木為祟。)察其邪不在表裡,而在上下,上部有熱。下部有寒,胸胃互異,寒熱交戰。投以黃連湯,勢漸殺。再數劑,輒頌更生。

蓋連以治熱,姜以治寒,桂枝、半夏祛風化痰,參、棗、甘草輔心和中,使正氣建立,邪氣分散,如心應手矣。

琇按:癇症多由肝病,兼挾痰火。方中薑、夏以豁痰,連、桂以平肝,甘草緩肝而和脾,參、棗補脾而壯肺,肺盛則木亦自平。劉用此獲愈當矣。然目之為怪痰,而曰上熱下寒,迨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者也。(闡發精透,醫案中如此等方論不相關照者甚多,皆認證未真而適遇對症之方,因而獲愈。故用方者,亦不知所以獲效之故也。)

白話文:

[癇]

這個病人幾年前受過驚嚇,差點喪命。現在因為受驚導致身體受損,受損又導致痰多,但治療驚嚇和痰症的藥物都沒有效果。只有補益心火,滋養包絡,讓元氣不散失,這樣痰邪就不會侵擾身體造成危害。而且,心火漸漸旺盛,就能夠生土以制水,痰邪自然會消退。我用養榮湯,去掉了遠志、棗仁、五味子、白芍藥,當天晚上服用一劑後病症就不再發作了。連續服用五天,共十劑,病人就安穩地睡覺了。傍晚我留下藥方後告辭。(因為他病情久,身體虛弱,所以採用這種治療方法,否則會加重痰邪。)

薛立齋診治鴻臚寺王某的妻子,她素來就有癇症,一勞累或生氣就發病,過很久才能恢復。有一天,因為飲食和勞動不當,發病半天後才清醒,不能說話。有人認為是風邪侵犯臟腑,便使用祛風化痰順氣的藥物和牛黃清心丸,結果病情加重。脈象浮大,寸關尺三部脈象虛弱,她不吃東西,我診斷這是脾胃之氣受損。如果真是風邪入臟,後果不堪設想。對方不相信,繼續使用祛風藥物,結果病人去世了。

劉宏壁治療一位妙齡少女,她突然患上奇怪的疾病,其他醫生都診斷不出。我受邀前去看診,發現她牙關緊閉,手腳抽搐,眼睛向上翻,白天晚上都會發作。(這不是癇症是什麼?)病發後,她腹部絞痛,想吐卻吐不出來,出冷汗。(都是肝木之邪作祟。)我觀察到邪氣不在表裡,而在上下,上部有熱,下部有寒,胸胃症狀相反,寒熱交戰。我用黃連湯治療,病情逐漸好轉。再服用幾劑藥,她就痊癒了。

黃連治療熱邪,生薑治療寒邪,桂枝、半夏祛風化痰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輔助心臟,調理脾胃,使正氣建立,邪氣消散,療效如願以償。

我認為:癇症大多是由於肝病,兼夾痰火。方中生薑、半夏豁痰,黃連、桂枝平肝,甘草緩解肝氣並和調脾胃,人參、大棗補益脾胃,壯大肺氣,肺氣盛則肝氣自然平緩。劉宏壁用此方治癒病人是正確的。但是,把這種病症稱為怪病,又說上熱下寒,只知道是這樣,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。(這分析透徹,醫案中很多這樣的方論不互相印證,都是因為診斷不準確,恰好遇到對症的藥方,因而治癒。所以,用藥的人也不知道藥物起效的原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