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一 (6)
卷二十一 (6)
1. 顛狂
(奇思幻想,得未曾有。張公真妙人也。)
範純佑女喪夫發狂,閉之室中,夜斷窗欞,登跳樹上食桃花幾盡。及旦家人接下,自是遂愈。按此亦驚恐傷肝,痰挾敗血,遂致發狂。偶得桃花利痰飲、散滯血之功,與張仲景治積熱發狂,用承氣湯,蓄血發狂,用桃仁承氣湯之意相同。(蘇鶚杜陽編本《本草綱目》。)
一婦人顛狂十年,至人授以真鬱金七兩,明礬三兩為末,薄糊為丸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初服心胸間覺有物脫去,神氣灑然。再服而蘇。此驚憂,痰血結聚心竅所致。鬱金入心去惡血,明礬化頑痰故也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龔子材治一人顛狂亂打,走叫上屋,用瓜蒂散吐出臭痰數升,又以承氣湯下之而愈。
一人氣心風,即是痰迷心竅發狂,用真花蕊石煅黃,酒淬一次,為細末,每服一錢,黃酒下。
一婦人發狂,棄衣而走,逾屋上垣,不識親疏,狂言妄語,人拿不住,諸醫束手。龔令家人將涼水亂潑,不計其數,須臾倒僕。脈之,六部俱弦數有力,此熱極生風也。用防風通聖散加生地黃、黃連、桃仁、紅花、丹皮,三劑而安。後復服祛風至寶丹而全愈。
凌漢章治金華富家婦,少寡得狂疾,至裸形野立。凌視曰:是謂喪心,吾針其心,心正必知恥,蔽之帳中,慰以好言,釋其醜,可不發。乃令二人堅持,用涼水噴而針之果愈。(《明史》。雄按:固是正論,恐難效法。)
孫文垣治吳某,以績學勞心,有星士決其發解,適以瘧作,不能終場,遂抑鬱而成顛狂,或悲或歌,或鼓掌或頓足,甚則罵詈不避親疏。診之,面白而青,兩寸短澀,左關弦,右關滑,兩尺平。此心肺之神不足,志願高而不遂,鬱結不舒,津液生痰而不生血,又攻痰克伐太過,心神不得養,故昏亂無所攝持。經云:主不明,則十二經危。
按此則宜補養,收斂精神,兼之清痰,可萬全也。用棗仁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丹參、當歸以補心安神,黃連、竹茹以清肝膽之火,元參佐之,外以龍齒、珍珠、羚羊角、牛黃、膽星、天麻、青黛、辰砂、全蠍、冰片、黃連、甘草膏為丸,金箔為衣,調理而愈。
張路玉治黃文學,譫妄顛仆,數月來,或六七日一發,或一日二三發,發則大吐涎水血沫,或一日半日而蘇,(狀同癇症。)晝夜恆見亡婢僕婦二鬼纏綿,或時昏憒不省,或時妄言妄見,精氣不時下脫,不能收攝。服二冬、二地、連、金櫻、石蓮之屬,反作瀉不食。診之,寸盛尺微,前大後小,按之忽無,舉之忽有,知為神氣浮散之候。
因與六君子加龍齒、菖蒲、遠志,送養正丹,間續而進。前後共六七服,是後譫妄顛仆,絕不復發,邪祟亦不復見。惟夢泄為平時痼疾,更與平補鎮心丹,兩月而愈。(此與前孫案症治大同。)
白話文:
顛狂
古代醫案記載,許多人因各種原因而發狂,其症狀各異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。
一個婦人因喪夫而發狂,夜裡衝破窗戶,爬上樹吃桃花,吃完後便痊癒了。分析認為,這是因驚恐傷肝,痰濁與瘀血交結所致,而桃花恰好能化痰散瘀。這與張仲景用承氣湯治療積熱發狂,用桃仁承氣湯治療瘀血發狂的道理相同。
另一位婦人顛狂十年,服用真鬱金、明礬製成的藥丸後痊癒。這是因為驚憂導致痰血結聚於心竅,鬱金能活血化瘀,明礬能化痰。
一位男子發狂亂打,上竄下跳,用瓜蒂散吐出臭痰後,再服用承氣湯而痊癒。
一位男子因氣血逆亂(痰迷心竅)發狂,服用煅燒後酒淬的花蕊石粉末後痊癒。
一位婦人發狂後脫衣亂跑,行為異常,多位醫生束手無策。後來用涼水潑醒她,再用防風通聖散加其他藥物治療,最終痊癒。
一位富家少婦因寡居而發狂,行為失常。醫生認為她是喪失心志,用冷水噴灑並針灸後痊癒。但作者認為這種方法雖有效,但難以模仿。
一位學者因過度用腦,加上瘧疾,導致精神抑鬱而發狂,症狀多變。醫生診斷其心肺神氣不足,鬱結不舒,痰多血少,用補益心脾,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而痊癒。
一位男子患有類似癲癇的疾病,發作時會吐涎水血沫,並伴有幻覺,服用多種藥物後病情加重。醫生診斷其神氣浮散,用六君子湯加其他藥物,並服用養正丹和鎮心丹,最終痊癒。 其症狀和治療方法與之前的案例類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