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 (26)
卷二十 (26)
1. 二便不通
故東垣天真丹,以牽牛鹽水炒黑,入佐沉香、官桂、杜仲、破故紙,治下焦陽虛也。
陳良甫曰:一男子病風淫末疾,或用快藥利之,患肺痿咯膿血,至大便不通而死。惜哉。
易思蘭治一儒官,仲秋末患便秘症。初因小便時秘,服五苓散、八正散、益元散俱不效。一醫診得二尺俱無脈,作下元陰虛水涸,用八味丸治之,日一服,三日大便亦秘,口渴咽乾,煩滿不睡。用脾約丸、潤腸丸,小便日數十次,惟點滴而已,大便連閉十日,腹滿難禁。眾議急用三一承氣湯下之,服後微利隨閉,又加小腹繞臍滿痛。
復用舟車丸、遇仙丹,每空心一服,日利三五次,裡急後重,糞皆赤白。如此半月,日夜呻吟,惟飲清米飲及茶盂許。九月終,易診之,兩寸沉伏有力,兩關洪緩無力,兩尺不見。易曰:關尺無恙,病在膈上,此思慮勞神氣秘病也。
以越鞠湯投之,香附醋炒一錢,蘇梗、連翹、山梔、川芎各六分,蒼朮、黃芩各八分,神麯一錢,桔梗四分,枳殼五分,甘草三分,服一盂噯氣連出,再一盂大小便若傾,所下皆沉積之物,渾身稠汗。因進薑湯一盂,就榻熟睡,睡覺覓粥。次早復診,六脈無恙,調理氣血數日全愈。
易自注曰:人身之病,上下表里,雖有不同,不過一氣為之流通耳。氣之通塞,均於脈息辨之。今兩尺皆無,眾以為如樹之無根,不知今年己卯燥金司天,君火在泉,己土運於中,正是南面以象君位。君火不行,兩尺不相應,今兩尺隱然不見,正為得卯年之令。若尺脈盛於寸,則為尺寸反矣。
經曰:尺寸反者死。豈八味丸所能治乎?然而裡急後重,赤白相雜,痛則欲解,有似乎滯下,但滯下之脈,見於兩關,今關脈不浮不緊不數,其非滯下明矣。既非滯下,而用承氣、舟車、遇仙等藥,則元氣大傷,而病愈增矣。其病源在上焦氣秘,而下焦不通也。心脈居上,兩寸之脈當浮,今不浮而沉,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。
氣鬱不行,則升降失職,是以下竅秘結,二便不順,吸門不開,幽門不通,正此謂也。譬如注水之器,閉其上竅,則下竅不通,水安從出?用香附之辛,以快滯氣;蘇梗通表裡之竅;連翹辛香升上,以散六經之鬱火;蒼朮、神麯,健脾導氣,散中結於四肢;炙甘草以和中;少加桔梗,引黃芩、枳殼盪滌大腸之積;山梔去三焦屈曲之火,而利小腸;川芎暢達肝木,使上竅一通,則下竅隨開。表氣一順,則裡氣自暢,是以周身汗出,二便俱利,正所謂一通百通也。
氣秘者,病之本;便閉者,病之標。專治其本,故見效速也。
吳孚先治曹庶常,小便不通,多服分利之藥,遺尿一夜不止,既而仍復秘塞,點滴不行。此利藥太過,腎氣虧極,急用補中益氣湯,送腎氣丸遂痊。
白話文:
二便不通
東垣的《天真丹》,用牽牛子用鹽水炒黑後入藥,再加入沉香、官桂、杜仲、破故紙,治療下焦陽虛。
陳良甫說:有個男子患風淫所致的疾病,服用峻猛的瀉藥通便後,得了肺痿,咳出膿血,最後大便不通而死,真是可惜。
易思蘭治療一位儒官,仲秋末患便秘。一開始小便不通,服用五苓散、八正散、益元散都沒效果。一位醫生診斷其寸口脈(手腕兩寸處脈象)皆無脈象,認為是下元陰虛、津液枯竭,於是用八味丸治療,每天一劑,服藥三日大便依然不通,口渴咽乾,煩躁滿悶,睡不著。於是又用了脾約丸、潤腸丸,結果小便一天幾十次,但每次都只是點滴狀,大便卻連續不通十天,腹部脹滿難忍。大家認為應當立即服用三一承氣湯瀉下,服藥後稍微通便就又閉塞了,還伴隨小腹部繞臍而痛。
又用了舟車丸、遇仙丹,每次飯前服用一劑,每天通便三五次,但出現裡急後重(腹瀉後仍有便意),大便顏色赤白相雜。這樣持續半個月,日夜呻吟,只喝少量米湯和茶水。九月底,易思蘭診治,發現兩寸脈沉而有力,兩關脈洪而緩弱無力,兩尺脈則不見。易思蘭說:關脈和尺脈沒問題,病在膈上(胸膈),這是思慮勞神導致氣機阻滯的病。
於是使用越鞠湯,其中香附用醋炒一錢,蘇梗、連翹、山梔、川芎各六分,蒼朮、黃芩各八分,神麴一錢,桔梗四分,枳殼五分,炙甘草三分,服用一碗後,噯氣連連湧出,再服用一碗後大小便如同傾瀉而出,排出的都是積滯的廢物,渾身冒出稠密的汗。於是又喝了一碗薑湯,上床睡著了,醒來後吃了點粥。第二天早上再次診脈,六脈皆無恙,調養氣血數日後痊癒。
易思蘭自己註解說:人體疾病,無論上焦下焦、表裡,雖有所不同,但都與氣的流通有關。氣的通暢或阻塞,都可從脈象上辨別。現在兩尺脈皆無,眾人認為如同樹木無根,卻不知那年是己卯年,燥金司天(五行學說中,燥金當令),君火在泉(君火衰弱),己土運於中(己土當令),正是南面以象君位(君火代表心臟,心臟功能不足)。君火運行不暢,兩尺脈就不應,現在兩尺脈隱然不見,正是因為適逢卯年之令。如果尺脈盛於寸脈,就是尺寸反矣(寸脈弱於尺脈)。
經書上說:尺寸反者死。八味丸怎麼能治得好呢?然而裡急後重,赤白相雜,疼痛欲瀉,似乎像滯下(大便不通),但滯下的脈象應見於兩關脈,現在關脈不浮不緊不數,就不是滯下。既然不是滯下,而使用承氣湯、舟車丸、遇仙丹等藥,則元氣大傷,反而加重病情。其病根在上焦氣機阻滯,下焦不通。心脈在上焦,兩寸脈應當浮,現在卻沉,下焦脈沉,便知是氣機阻滯。
氣機鬱結不通,則升降失職,所以下竅秘結,二便不順,吸門(食道)不開,幽門(胃幽門)不通,正是這個道理。譬如盛水的容器,閉塞其上竅,則下竅不通,水怎麼能流出來?用香附的辛味,以疏通滯氣;蘇梗通達表裡之氣;連翹辛香升上,以散發六經的鬱火;蒼朮、神麴,健脾益氣,疏散中焦積滯於四肢;炙甘草以調和脾胃;少加桔梗,引導黃芩、枳殼盪滌大腸積滯;山梔清三焦鬱火,並利小腸;川芎暢達肝氣,使上焦一通,則下焦隨之開通。表氣一順,則裡氣自暢,所以周身汗出,二便俱利,正是所謂一通百通。
氣機阻滯是病的根本,便秘是疾病的表象。專治其本,所以見效迅速。
吳孚先治療曹庶常,小便不通,服用很多瀉藥,遺尿了一夜不止,之後又再次閉塞,小便點滴不通。這是因為瀉藥服用過度,腎氣虧虛,於是急用補中益氣湯,服用腎氣丸,病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