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 (22)

1. 小便不禁

(附頻數遺瀝)

李士材治張方伯夫人,患飲食不進,小便不禁。李曰:六脈沉遲,水泉不藏,是無火也。投以八味丸料,兼進六君子加益智仁、肉桂,二劑減,數劑瘳。

俞文學憂憤經旬,忽然小便不禁,醫皆以固脬補腎之劑投之,凡一月轉甚。李診之,曰:六脈舉之則軟,按之則堅,此肝腎之陰有伏熱也。用丹皮、茯苓各二錢,甘草梢六分,黃連一錢,煎成,調黃雞湯與服,六劑而安矣。適有吳門醫者曰:既愈當大補之。數日後仍復不禁,再求治。

李曰:肝家素有鬱熱,得滋補而轉熾。遂以龍膽瀉肝湯加黃雞湯服之,四劑即止。更以四君子加黃連、山梔,一月而痊。

張三錫治一人,病風狂,服甘遂等利藥太過,小水不禁,服桑螵蛸散,未終一料而安。真桑螵蛸同桑皮炒、遠志、菖蒲、龍骨、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龜板醋炙,已上各一兩,為末,以參湯調下二錢。

薛立齋治一婦人,患小便頻數,日晡熱甚。此肝脾血虛氣滯而兼濕熱也,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。

一婦人患前症,發熱煩躁,面目赤色,脈洪大而虛。此血虛發躁,用當歸補血湯,數劑而痊。

一婦人久患前症,泥屬於火,雜用寒涼之劑,虛症悉具。曰:此脾胃虧損,而諸經病也,當補中氣為主。遂以六君、補中二湯兼服,兩月餘而愈。

劉大參年逾六旬,形氣瘦弱,小便不禁,或煩數,內熱口乾,或咳痰喘暈。此肺腎氣虛,用六味丸、益氣湯以滋化源。彼不信,反服補陰降火澀精之劑,陰囊作痛,或小便不利。仍服前藥不兩月而愈。

王執中壯年寓學,忽有遺瀝之患。因閱方書,見有用五倍子末酒調服者,服之愈。藥若相投,豈在多品?而亦無事於灸也。(《資生經》。)

白話文:

小便失禁

李士材治療張方伯夫人,她飲食不進,小便失禁。李士材診斷說:脈象沉弱遲緩,膀胱氣虛不能收攝尿液,這是缺乏陽氣的表現。於是給她服用八味丸,同時配合六君子湯加益智仁、肉桂,服用兩劑症狀減輕,幾劑藥後痊癒。

俞文學因憂慮憤怒十多天,突然小便失禁,其他醫生都用固澀膀胱、補益腎氣的藥物治療,一個月後病情反而加重。李士材診斷後說:脈象浮而軟,按之則堅硬,這是肝腎陰虛有伏藏的熱邪。於是用丹皮、茯苓、甘草梢、黃連,煎湯用黃雞湯送服,六劑藥後病情好轉。恰巧有吳門醫生說:病好了應該大補。幾天後,病人又小便失禁,再次求醫。

李士材說:肝經本來就有鬱熱,服用滋補藥物反而加重病情。於是用龍膽瀉肝湯加黃雞湯,四劑藥就停止了。之後再用四君子湯加黃連、山梔子,一個月後痊癒。

張三錫治療一位病人,患有精神錯亂,服用甘遂等瀉下藥過量,導致小便失禁。服用桑螵蛸散,還沒用完一劑就痊癒了。此方用真桑螵蛸與桑皮炒制,再加遠志、菖蒲、龍骨、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龜板(醋炙),各一兩,研末,用人參湯調服二錢。

薛立齋治療一位婦女,小便頻數,下午熱象加重。這是肝脾血虛氣滯,又兼有濕熱。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治療而痊癒。

一位婦女患有上述症狀,伴有發熱煩躁,面紅赤色,脈洪大而虛弱。這是血虛導致煩躁,用當歸補血湯,幾劑藥後痊癒。

一位婦女長期患有上述症狀,病情屬陰虛火旺,服用寒涼藥物,虛症更加明顯。醫生診斷說:這是脾胃虧損,導致全身諸經都生病,應該以補益中氣為主。於是同時服用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,兩個多月後痊癒。

劉大參年過六十,形體消瘦,小便失禁,有時小便頻數,內熱口乾,有時咳嗽痰多、氣喘、暈眩。這是肺腎氣虛,用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來滋養臟腑。他不相信,反而服用滋陰降火、固澀精液的藥物,結果陰囊疼痛,小便不利。後來還是服用之前的藥物,不到兩個月痊癒。

王執中壯年在外求學,突然出現小便失禁。他翻閱醫書,看到用五倍子末用酒調服的方劑,服用後痊癒。藥物對症,不在藥物種類的多寡,也不需要針灸治療。(出自《資生經》)

2. 大便不通

徐靈胎曰:便閉之症,總以腸中血枯而有伏火者為多,開肺順氣等法,偶或有之,非盡然也。

安康郡太守苦風秘,陳為處二仁丸:杏仁去皮尖,麵炒;黃麻仁,另研;枳殼去穰,麵炒為末;訶子炒去核,為末。上用煉蜜為丸梧子大,每服二三十丸,溫水下。未利,增之乃愈。

薛立齋治一老婦,大便欲去而難去,又不堅實,腹內或如故,或作脹,兩關尺脈浮大。薛以為腸胃氣虛血弱,每服十全大補湯加肉蓯蓉,去後始快。若間二三日不服,腹內仍脹,大便仍難。

一婦人大便秘澀,諸藥不應,苦不可言,令飲人乳而安。

張子和曰:頃有老人,年八十歲,臟腑澀滯,數日不便,每臨後時,頭目昏眩,鼻塞腰痛,積漸食減,縱得食,便結燥如彈。一日,友人命食血臟葵羹、油渫菠蔆菜,遂頓食之,日日不乏,前後皆利,食進神清。年九十歲,無疾而終。《圖經》云:菠蔆寒,利腸胃,芝麻油炒而食之,利大便。葵寬腸,利小便。年老之人,大小便不利最為急切。此亦偶得瀉法耳。

子和表兄病大便燥滯,無他症,常不敢飽食,飽則大便極難,結實如鐵石。或三五日一如圊,目前星飛,鼻中血出,肛門連廣腸痛,痛則發昏,服藥則病轉劇。巴豆、芫花、甘遂之類皆用之,過多則困,瀉止則復燥。如此數年,遂畏藥,性暴急不服,但臥病待盡。兩手脈息俱滑實有力,以大承氣湯下之,繼服神功丸、麻仁丸等藥,使食菠蔆菜及豬羊血作羹,百餘日充肥,親知駭之。

粗工不知燥分四種:燥於外則皮膚皺揭,燥於中則精血枯涸,燥於上則咽鼻焦乾,燥於下則便溺結秘。夫燥之為病,是陽明之化也,水液衰少,故如此。然可下之,當擇之。巴豆可以下寒,甘遂、芫花可以下濕,大黃、朴硝可以下食。《內經》曰:辛以潤之,咸以軟之。《周禮》曰:以滑養竅。

龔子才治一男子,年六十七,因怒,左邊上中下三塊,時動而脹痛,揉之則散去,心痞作嘈,食則胃口覺滯,夜臥不寧,小便澀,大便八日不通。一醫以大承氣湯,一醫以化滯丸,一用豬膽導法,一用蜜導,俱不效。診之,六脈弦數有力,此血不足,氣有餘,積滯壅實。大黃末三錢,皮硝五錢,熱燒酒調服,下黑糞如石數十枚。

如前再進,下糞彈盆許遂安。後以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酒蒸大黃、黃連、梔子、三稜、莪朮、枳殼、青皮、木通、甘草,十數劑而愈。

李時珍治一宗室,年幾六十,平生苦腸結病,旬日一行,甚於生產,服養血潤燥藥,則泥膈不快,服硝、黃通利藥,則若罔知,如此三十餘年矣。診其人體肥,膏粱而多憂鬱,日吐酸痰碗余乃寬,又多火病。此乃三焦之氣壅滯,有升無降,津液皆化為痰飲,不能下滋腸腑,非血燥比也。

白話文:

大便不通

徐靈胎認為,便秘大多是因為腸道血虛、內有伏火所致。雖然開肺順氣的方法有時也有效,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。

安康郡太守患便秘,陳醫師用二仁丸治療:杏仁去皮尖,炒至微黃;黃麻仁研磨;枳殼去瓤,炒成粉末;訶子炒去核,磨成粉末。以上藥物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溫水送服。如果沒有通便,就增加服藥量,直到痊癒。

薛立齋治療一位老年婦女便秘,患者想排便卻排不出,大便也不堅硬,腹部時而正常,時而脹痛,兩關尺脈浮大。薛立齋認為是腸胃氣虛血弱,便用十全大補湯加肉蓯蓉治療,服藥後病情好轉。但如果間隔二三日不服藥,腹部就會再次脹痛,大便仍然困難。

一位婦女便秘嚴重,各種藥物都無效,痛苦不堪,最後喝人奶才痊癒。

張子和說:曾經有一位八十歲的老人,臟腑機能衰弱,數日未排便,每次想排便時,都會頭暈目眩、鼻塞腰痛,食慾減退,即使吃了東西,大便也乾硬如彈丸。有一天,一位朋友建議他吃血、葵菜羹和油炒菠菜,他便照做,每天都吃,結果前後通便,食慾增加,精神煥發。他活到九十歲,無疾而終。《圖經》記載:菠菜性寒,能通利腸胃,用芝麻油炒食,能通便;葵菜能通利腸道,利尿。老年人大小便不通最為危急,這也是偶然發現的通便方法。

張子和的表兄患便秘,沒有其他症狀,平時不敢吃飽,吃飽後就非常難以排便,大便堅硬如鐵石。有時三五天才排一次便,眼前會出現星點狀閃光,鼻出血,肛門及直腸疼痛,疼痛時會昏厥,服用藥物病情反而加重。巴豆、芫花、甘遂等藥都用過,用多了會身體虛弱,瀉下停止後便秘又會復發。這樣持續幾年,他便害怕服藥,脾氣暴躁,拒絕服藥,只是臥床等死。其脈象滑實有力,張子和用大承氣湯瀉下,接著服用神功丸、麻仁丸等藥物,並讓他吃菠菜和豬羊血羹,百餘日後身體恢復健康,親友都感到驚訝。

粗淺的工匠不知道燥邪分四種:燥邪在表,皮膚乾燥起皺;燥邪在裡,精血枯竭;燥邪在上,咽喉鼻腔乾燥;燥邪在下,大小便不通。燥邪致病,是陽明經的化熱所致,水液虧少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但可以瀉下治療,需謹慎選擇藥物。巴豆可以瀉寒,甘遂、芫花可以瀉濕,大黃、朴硝可以瀉食。《內經》說:辛味可以潤澤,鹹味可以軟化。《周禮》說:用潤滑的藥物滋養竅穴。

龔子才治療一位六十七歲的男子,因發怒,左側腹部上中下三處脹痛,按揉後疼痛消散,心下痞悶,嘈雜,吃東西感覺胃部阻塞,夜臥不安,小便澀滯,大便八日不通。一位醫生用大承氣湯,一位醫生用化滯丸,一位醫生用豬膽導瀉,一位醫生用蜂蜜導瀉,都無效。診脈,六脈弦數有力,這是血虛氣盛,瘀滯壅塞。他用大黃末三錢,芒硝五錢,熱燒酒調服,瀉下黑色堅硬糞便數十枚。

再次服用同樣藥物,瀉下糞便滿盆,病情痊癒。然後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酒蒸大黃、黃連、梔子、三稜、莪朮、枳殼、青皮、木通、甘草,服藥十幾劑痊癒。

李時珍治療一位宗室成員,年近六十,長期患便秘,十天才排便一次,比生產還痛苦,服用養血潤燥的藥物,會感到胸膈堵塞不舒服,服用硝石、大黃等通便藥物,則沒有任何反應,這樣持續三十餘年了。診斷此人體胖,飲食膏粱厚味,又多憂鬱,每天嘔吐酸痰一碗後才感覺舒服,還有許多火症。這是三焦之氣壅滯,氣機升而不降,津液都化為痰飲,不能下降滋潤腸腑,這並非血燥之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