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 (13)

1.

杜壬治三十七太尉,忽患小腸氣痛,諸醫不效,每一發幾死。上召杜至,進藥數服無驗。太尉曰:我命不久,致良醫不能治。上召杜問所以,杜對曰:臣用古方,皆不獲愈,今自撰一方,容進上。遂合藥以進,一服十愈八九,再服全愈。因名方曰救命通心散。川烏頭一兩,用青鹽一錢,酒一盞浸一宿,去皮尖焙乾;川楝子一兩,用巴豆二十一粒,同炒候黑色,去巴豆;茴香半兩;石燕一對;土狗五枚;芥子一錢六分。為末,每服三錢,入羊石子內,濕紙煨香熟。

夜半時用好酒半升,入鹽,細嚼石子,以酒徐徐嚥下,不得作聲,其病遂去。(曹五家。今《綱目》秘此方。)

辛稼軒初自北方還朝,官建康,忽得疝疾,重墜大如杯。有道人教以取葉珠,(即薏苡仁。)用東方壁土炒黃色,然後小火煮燥,入砂盆內研成膏,每用無灰酒調下二錢即消。程沙隨病此,稼軒用之大效。(《宦遊紀聞》。)

張子和治殄寇鎮一夫,病痎瘧發渴,痛飲蜜漿,劇傷冰水。醫者莫知瀉去其濕,反雜進薑、附,(雄按:粗工每蹈此弊。)濕為燥熱,所至三焦閉溢,水道不行,陰道不興,陰囊腫墜,大於升斗。張先以導水百餘丸,少頃以豬腎散投之,是夜瀉青赤水一斗,遂失痛之所在。

又穎尾一夫病疝氣,赤腫大痛,數日不止,諸藥如水投石,張以導水一百五十丸,令三次咽之,次以通經散三錢,空腹淡酒調下,五更下臟腑壅積之物數行,痛腫皆去,不三日平復如故。

李審言因勞役飲水,坐濕地,乃濕氣下行,流入脬內,囊大腫痛不可忍,以川楝子等藥不效。求治於張,曰:可服泄水丸。審言惑之。又數日,痛不可堪,竟從張,先以舟車丸、浚川散,下青綠沫十餘行,痛止。次服茴香丸、五苓以調之,三日而腫退,至老更不作。夫疝者,乃肝病也。下青沫者,肝之色也。

王敏之病寒疝,臍下結聚如黃瓜,每發繞臍急痛不能忍,以舟車丸、豬腎散,下四五行,覺藥繞病三五次而下,其瀉皆水也。豬腎、甘遂皆苦寒,經言以寒治寒,萬舉萬全。但下後忌飲冷水及寒物,宜食乾物,以寒疝本是水故也。即日病減八分,食進一倍。又數日,以舟車丸百餘粒,通經散四五錢服之。

利下後三四日,又服舟車丸七八十粒,豬腎散三錢,乃健步如常矣。

一僧病疝,發作冷氣上貫齒,下貫腎,緊如繩挽,兩睪時腫而冷,兩手脈細而弱,斷之曰:秋脈也。此因金氣在上,下伐肝木,木畏金,抑而不伸,故病如是。肝氣磐礴,不能下榮於睪丸,故其寒實非寒也。木受金制,傳之胃土,胃為陽明,故上貫齒痛,非齒之病。肝木者,心火之母也,母既不伸,子亦屈伏,故下冷而水化乘之。

白話文:

杜壬治療一位三十七歲的太尉,這位太尉突然患上小腸疝氣疼痛,許多醫生都治療無效,每次發作都幾乎危及生命。皇上召見杜壬,他用藥幾服也沒有效果。太尉說:「我的壽命不長了,連良醫都治不好。」皇上召見杜壬詢問原因,杜壬回答:「我用古方,都未能治癒,現在我自創一方,請呈獻給皇上。」於是配好藥呈上,一服藥就好八九成,再服一次就痊癒了。因此將此方命名為「救命通心散」。藥方組成:川烏頭一兩(用青鹽一錢,酒一盞浸泡一夜,去除皮尖後焙乾)、川楝子一兩(與巴豆二十一粒同炒至黑色,去除巴豆)、茴香半兩、石燕一對、土狗五枚、芥子一錢六分。將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放入羊石子中,用濕紙煨熱後服用。

夜半時分用好酒半升,加鹽,細細咀嚼石子,慢慢用酒送服,不能說話,這樣病就好了。(出自曹五家,現今《本草綱目》秘藏此方。)

辛棄疾初次從北方回到朝廷,在建康任職時,突然患上疝氣,腫脹很大,像個杯子一樣。一位道士教他用薏苡仁(葉珠),用東牆的土炒至黃色,然後用小火炒乾,研磨成膏,每次用無灰酒調服二錢即可消腫。程沙也患有此病,辛棄疾用此方效果很好。(出自《宦遊紀聞》)

張子和治療一位在殄寇鎮的士兵,他患痎瘧,口渴,大量飲用蜂蜜水,又大量飲用冰水,病情加重。醫生們不知道如何瀉去他的濕氣,反而又用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(雄按:粗心的醫生常常犯這個錯誤),結果濕邪被燥熱之氣阻遏,三焦閉塞,水道不通,陰道失調,陰囊腫大下垂,比升斗還大。張子和先用導水丸百餘丸,過一會兒又用豬腎散,當夜瀉出青綠色水液一斗,疼痛也消失了。

又有一位穎尾的士兵患疝氣,陰囊紅腫疼痛劇烈,數日不愈,各種藥物都無效,張子和用導水丸一百五十丸,讓病人三次服用,然後服用通經散三錢,空腹用淡酒送服,五更時分瀉出臟腑壅積之物數次,疼痛腫脹都消失了,三天後就痊癒了。

李審言因為勞累飲水,又坐在潮濕的地方,濕氣下行,流入膀胱,陰囊腫大疼痛難忍,用川楝子等藥物無效。他向張子和求治,張子和說:「可以服用泄水丸。」李審言懷疑,過了幾天,疼痛難忍,只好遵從張子和的治療,先服用舟車丸、浚川散,瀉出青綠色液體十餘次,疼痛止住了。然後服用茴香丸、五苓散調養,三天後腫脹消退,直到老年也沒有再發作。疝氣,是肝臟的病變。瀉出青綠色液體,是肝臟的顏色。

王敏之患寒疝,臍下有腫塊,像黃瓜一樣,每次發作時,繞臍劇烈疼痛難忍,服用舟車丸、豬腎散,瀉出四五次,感覺藥物在病灶處停留三五次後才排出,瀉出的都是水液。豬腎、甘遂都苦寒,醫書上說用寒性藥物治療寒證,屢試不爽。但是瀉下後忌飲冷水及寒涼食物,宜食乾物,因為寒疝本是水濕之邪引起的。當天病情減輕了八成,食慾增加了一倍。又過了幾天,服用舟車丸百餘粒,通經散四五錢。

瀉下後三四天,又服用舟車丸七八十粒,豬腎散三錢,就能像平常人一樣健步如飛了。

一位僧人患疝氣,發作時冷氣上達牙齒,下達腎臟,緊繃得像繩子拉扯一樣,兩個睾丸時常腫脹冰冷,兩手脈象細弱,診斷為秋令脈象。這是因為金氣在上,下克肝木,木畏金,受抑制而不能舒展,所以才會這樣。肝氣鬱結,不能下行滋養睾丸,所以這種寒證並非真正的寒邪。木受金克,傳至胃土,胃屬陽明,所以上達牙齒疼痛,並不是牙齒的疾病。肝木是心火的母親,母親受抑制,兒子也就衰弱,所以下焦冰冷,水濕之邪乘虛而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