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 (12)
卷二十 (12)
1. 淋濁
令朝服補中益氣,暮服六味地黃,(雄按:究治少厥二陰乎?抑治太陰、太陽耶?拘守二方,顢頇了事,未可為訓也。)每方各三十劑乃痊。
徐靈胎曰:治淋之法,有通有塞,要當分別。有瘀血停積塞住溺管者,宜先通;無瘀積而虛滑者,宜峻補。不但煎丸各別,並外治之法亦復多端,宜博識而詳考之。
《廣筆記》治疝氣痛,用六味地黃丸古方,加北五味三兩,肉桂二兩,枸杞子四兩,車前子米汁浸蒸三兩,將糯米一斗炊飯,乘熱下白酒藥,並前藥料和勻,如常制白酒法,三兩日後漿來,用上好燒酒五十斤,連酒漿並糟入大甕內,泥封固。一月開,去糟濾清,酒味甘香,空心或飢時隨量飲之,飲多不渴。
張飛疇治田孟先,久患膏淋,溲中有塊如橘核狀,外裹血膜,中包黃水。乃醉後入房,酒濕流入腎臟所致。遍服利水固精藥不應。溽暑中忽然憎寒發熱,喘促悶亂,腰背煩疼,脈見浮濡沉細,是淋久陰傷,暑氣襲虛之證。先與生料六味加川萆薢作湯,下消暑丸,次用前湯送木車豬苓丸,八服諸症霍然。
又孝廉蔡允恭,嚴冬患濁,小腹結硬,大發寒熱,巔痛自汗,脈得左大右澀,兩尺緊細,乃風痰毒邪入犯厥陰之經。與當歸四逆湯煎服,覆汗而熱除。即以前方去通草、薑、棗,加蠍梢陵鯉甲麝臍丸,服之令作汗,數日便消痛止。但濁猶未淨,或令嚼生銀杏而愈。世人言銀杏澀精,殊不知其專滌敗濁也。
白話文:
淋濁
某人服用補中益氣湯(早晨服用)和六味地黃丸(晚上服用),各服用三十劑後痊癒。(註:治療少陰、厥陰,還是太陰、太陽?只拘泥於這兩種藥方,草率了事,不可作為範例。)
徐靈胎說:治療淋證的方法,有通利和固澀兩種,必須區分。如果因為瘀血停積阻塞尿道,應該先通利;如果沒有瘀血,只是虛弱滑脫,就應該峻猛補益。不僅湯劑、丸劑有所不同,外治方法也很多,應該廣泛學習,仔細研究。
《廣筆記》記載治療疝氣疼痛的方法:使用古方六味地黃丸,加入北五味子三兩、肉桂二兩、枸杞子四兩、車前子(用米汁浸泡蒸熟)三兩,用一斗糯米煮飯,趁熱加入藥物和白酒,按照釀酒的常規方法,三兩日後酒漿產生,再加入五十斤上好燒酒,連酒漿和酒糟一起放入大瓮中,用泥土封好。一個月後打開,除去酒糟過濾,酒味甘香,空腹或飢餓時適量飲用,多飲也不會口渴。
張飛疇治療田孟先,久患膏淋,小便中有像橘核一樣的塊狀物,外面裹著血膜,裡面包著黃色液體。這是因為醉酒後房事,酒液流入腎臟所致。服用各種利水固精的藥物都沒有效果。在炎熱的夏天,突然憎惡寒冷、發熱、呼吸急促、胸悶煩躁、腰背疼痛,脈象浮、濡、沉、細,這是淋證久治陰氣受損,暑氣侵襲虛弱的症狀。先用生藥的六味地黃丸加川萆薢煎湯服用,再服用消暑丸,然後用之前的湯藥送服木車豬苓丸,服用八劑後諸症狀全部消失。
孝廉蔡允恭,嚴冬患淋濁,小腹硬結,寒熱往來,頭頂疼痛、自汗,脈象左邊大而有力,右邊澀滯,兩尺脈緊細,這是風寒痰邪入侵厥陰經脈。服用當歸四逆湯煎劑,出汗後熱退。然後在當歸四逆湯中去掉通草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蠍子、蜈蚣、鯉魚甲、麝香、臍帶等製成的丸藥,服用後使之出汗,幾天後疼痛消退。但淋濁還未完全痊癒,讓他嚼食生銀杏後才痊癒。世人說銀杏澀精,卻不知道它能專門清除敗濁之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