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3)

1.

金陵一鋪治哮喘,名白果定喘湯,服之無不效者。其人以此起家,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,麻黃三錢,蘇子二錢,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,杏仁去皮尖、黃芩微炒各一錢半,甘草一錢,水三鍾,煎二鍾,隨時分作二服,不用姜。(《攝生方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。文田按:風寒則白果、桑皮為大禁,南省傷寒證少,風熱什雜之氣多耳。)

白話文:

金陵有一家治療哮喘的藥方,名叫「白果定喘湯」,服用了沒有不有效的。這個人靠著這個藥方發家致富,藥方是用炒黃的白果21顆、麻黃3錢、蘇子2錢、款冬花、法制半夏、蜜炙桑白皮各2錢、去皮尖的杏仁、微炒黃芩各1錢半、甘草1錢,用水3碗煎成2碗,隨時分成兩次服用,不放薑。(《攝生方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。文田按:如果是風寒導致的哮喘,白果和桑皮是大忌,南方的傷寒證較少,多半是風熱雜氣引起的。)

琇按:此方惟風寒外感者宜用。若上盛下虛,氣不歸元者,服之立斃。如不問虛實,概行與之,雖起家而殺人多矣。然今之時師執方治病,謬為知服,其人亦未必不起家,而其罪則加等矣。

白話文:

琇按:這個方子只適合用於風寒外感的人。如果陽氣上盛、陰氣虛弱,氣血不能歸於丹田,服用此方會馬上死亡。如果不區分虛實,一律給患者服用,雖然能讓病人暫時好起來,但殺害的人卻很多。然而,現在的醫生拿著這個方子治病,錯誤地給人服用,患者也不一定不會好起來,但他們的罪過會加重。

瀘東治一人,九月間病發熱惡寒喘急,脈洪大而似實,眾作傷寒治不效。此虛甚之脈,非真實也。止視其短氣不足以息,即當作虛治,以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子、熟附子三分,六劑愈。症亦有痰食阻滯而聲微喘促者,與虛症相似,不可不審也。

白話文:

瀘東醫生治療一名患者,在九月間出現發熱、畏寒、喘急的症狀,脈象洪大有力,大家以為是傷寒而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這種脈象是極度虛弱的脈象,而不是實證。只見患者氣息短促、無法呼吸,應該以補虛為治療方針,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冬、五味子、熟附子三分,六劑後痊癒。症狀中,也有痰食阻滯導致聲音微弱、呼吸急促的,與虛症相似,不可不仔細分辨。

陳三農治一人,每勞或怒,即喘急吐痰不臥。眾以降火化痰、理氣清肺之劑不效,脈浮數而虛澀,此陰虛火動其痰也。用補陰平肺飲,下咽喘即定而愈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陳三農醫師治療一位病人,每當勞累或生氣,就會喘促、咳痰多、無法平臥。許多醫生用清熱化痰、疏通肺氣的藥方治療都無效。醫師探脈後發現脈博浮起、快速且虛弱而不流暢,判斷是陰虛導致虛火上動,產生痰液。於是使用補陰、平肺的湯藥,病人服藥後喘息立即平定,最後痊癒。

薛立齋治一婦人,傷風寒作喘。或用表散,愈而復患。仍用前藥,其症益甚,飲食少思,胸腹不利。此因脾肺氣虛也,先用六君子湯桔梗漸愈,又用補中益氣湯全愈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曾經治療過一位婦女,她患有傷風感冒引起喘氣。有人用表散藥物治療,病情好轉後又復發。再次使用之前的藥物,症狀加重,食慾不振,胸腹不適。這是因為脾肺氣虛所致,薛立齋先使用六君子湯加桔梗,病情逐漸好轉,又使用補中益氣湯,最終痊癒。

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,或手足時冷。此中氣虛寒,用補中益氣、炮姜而愈。

一婦人患前症,屬命門火虛,不能生脾土,用補中益氣湯、八味丸而痊。後復患,其喘益甚,下前藥不應。遂用黑錫丹,二服喘止,仍用前二藥而諸症痊。凡屬邪氣有餘者,其症易識,治效亦速。其屬元氣不足者,變症不一,效非可以旦夕期也。

白話文:

一個女性患有前一症狀,屬於命門火氣虛弱,無法生出脾土,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八味丸後痊癒。之後復發,喘鳴症狀加劇,使用之前的藥物無效。於是使用黑錫丹,服用兩次後喘鳴止息,再用之前的兩種藥物,所有症狀都痊癒了。凡是屬於邪氣過剩的,症狀容易識別,治癒速度也較快。屬於元氣虧虛的,症狀變化多端,療效不能在短時間內期望達到。

定西侯蔣公患上氣喘急,其脈寸口洪滑,此痰滯胸膈也。令先服稀涎散二錢,更以熱水頻頻飲之,(用代探法殊妙。)則溢而吐,其痰如膠,內有一長條,裹韭葉一根遂愈。《局方》稀涎散:江子仁六粒,牙皂三錢,明礬一兩。為末,每用三分,吹入喉中。

白話文:

定西侯蔣公患有氣喘,他的脈象寸口位置洪大而滑,這是痰液堵塞胸腔和橫膈膜的緣故。

我讓他先服用兩錢的稀涎散,再用熱水頻頻飲下。(這是一種特殊的代探法,妙在靈驗。)於是,蔣公開始大量吐痰,痰液黏稠如膠,其中有一條長長的條形物,包裹著一片韭葉。吐出這些後,蔣公的病情就痊癒了。

《局方》中記載的稀涎散:江子仁六粒,牙皁三錢,明礬一兩。研磨成細末,每次使用三分,吹入喉中。

一路姓者,年近五十,身體肥大,飲食倍常,病月餘,每行動即喘。診之,六脈微澀,曰:此死症也。眾為妄,後逾月果卒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姓路的男子,年近五十,身體肥胖,食量比平常人多,生了病一個多月,每次走動就會喘氣。醫生診斷他,六脈微澀,說:這是致命的疾病。眾人以為是胡說,但一個多月後,男子果然去世。

孫文垣治程菊泉,暑月患喘嗽,咳咳連聲,濃痰滾滾,行動則喘促不寧,夜分口渴,胸膈脹悶,脈兩寸滑而數,兩關弦。此肺有宿痰,膽有鬱火。經云:火鬱發之。又風寒外束者,可發散。蘇子、半夏、採曲、杏仁各一錢,石膏二錢,款冬花、桑皮各八分,桔梗、枳殼各五分,麻黃三分,病不減。

白話文:

孫文垣為程菊泉醫治暑天喘咳。症狀為連續咳嗽,濃痰翻湧,活動時氣促不安,夜間口渴,胸悶脹氣。脈象寸部滑數,關部弦緊。

根據診斷,這是由於肺部積有宿痰,膽氣鬱結。醫經上說,鬱火應該發散出去。此外,還伴有風寒束縛在體外,可以採用發散的治療方法。

但是,使用蘇子、半夏、採曲、杏仁各一錢,石膏二錢,款冬花、桑皮各八分,桔梗、枳殼各五分,麻黃三分的藥方後,病情並未好轉。

改以杏仁、陳皮人參、貝母、款冬花、麥冬各七分,苡仁一錢五分,桔梗、知母各五分,五味子十粒,桑皮一錢,陳皮六分,痰減半。胸膈未舒,口乾腳熱,前方減去款冬、五味,加枳殼、葶藶,兩帖全愈。

白話文:

用杏仁、陳皮、人參、貝母、款冬花、麥冬各 0.7 克,苡仁 1.5 克,桔梗、知母各 0.5 克,五味子 10 粒,桑皮 1 克,陳皮 0.6 克。痰症減輕後用藥量減半。

如果胸膈悶脹未舒緩,口乾腳熱,可以在前面方劑的基礎上減去款冬花、五味子,新增枳殼、葶藶。服用兩帖藥即可痊癒。

陸祖愚治唐鳴和,平時有火症,因試事成痰火咳嗽,日夜吐黃痰二三碗,氣逆喘急,飲食不進,服枳、梗、二陳尤甚,改服參、術幾危。脈之,兩手俱洪滑而數,乃用茯苓、桑皮、貝母、芩、連、花粉、元參、枳殼,加牛黃竹瀝,二三劑胸寬氣緩,七八劑痰乃白色。去牛黃,三十餘劑而安。

白話文:

陸祖愚治療唐鳴和,唐鳴和平日裡有火氣,試事後又轉為痰火咳嗽,日夜吐出二、三碗黃色的痰,氣息逆反,呼吸急促,食不下嚥,服用了枳殼、桔梗、二陳湯等藥物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,改用參、術後幾乎危及性命。陸祖愚把脈後,發現唐鳴和兩手脈象都又洪大又滑且數跳,於是使用了茯苓、桑皮、貝母、黃芩、黃連、花粉、元參、枳殼,另外加上了牛黃、竹瀝,服用二、三劑後胸腔開闊、氣息緩和,七八劑後痰變成了白色。停用牛黃,約三十餘劑後痊癒。

黃履素曰:予家有庖丁王姓,生平多欲,年四十患腳痛。往針,予謂此足三陰虛,針無益也。數年後患痰喘,胸中痛,晝夜不眠。予謂此腎虛,氣不歸元,峻補其下,則氣自降。適名醫陳藥坡來診,其持論與予略同。奈病者服陳藥嫌其作悶,別尋粗工治之,大服降氣寬中之劑,服後覺寬,寬後復發。

白話文:

明朝醫家黃履素說:我家的廚師姓王,這人一生慾望很多。四十歲那年得了腳痛病。去針灸,我說你的腳三陰虛,針灸沒有好處。幾年後得痰喘病,胸部疼痛,晝夜不能入睡。我說這是腎虛,元氣沒有迴歸本位。如果大量地給下焦補氣,那麼元氣就會自己下降。正好名醫陳藥坡來診斷,他的見解和我大體相同。但是病人服用陳的藥後覺得胸悶,另外找了一位庸醫治理,大劑量服用下氣寬中的藥方,服後覺得舒服,舒服後又復發。

病者尚以漸寬為效,信服之以至於死,良可嘆也。大凡此等病服藥,初覺悶,久當漸寬漸愈。愚者嫌悶,而別求寬藥,死者比比而是。(醫者,病家,兩宜熟悉。)如脾虛者亦然,初服必作悶,久則自寬。破氣消導之藥服之覺寬,久乃愈悶,以至不救,病者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病人對病情好轉的判斷,往往是逐漸感覺好轉的。而有些人卻過度相信醫生,直到病情惡化死亡,令人惋惜。

一般來說,生病服藥後,初期會感到一些不適。但久而久之,這種感覺會逐漸減輕,病情也會慢慢好轉。但愚昧的人卻嫌惡這種不適感,而另尋可以緩解不適的藥物。這樣的人往往死於病重。

(對於醫生和病人來說,都應該熟悉這個原則)例如脾虛的人,剛服藥時一定會感到不適,但如果堅持服藥,時間久了就會自然好轉。那些能快速消散體內氣血的藥物,服藥時會覺得很舒服。但是,服用久了,反而會加重不適感,甚至危及生命。病人不可不知。

李士材治一人,發熱乾咳,呼吸喘急。始用蘇子降氣不應,乃服八味丸,喘益急。診之,見其兩顴俱赤,六脈數大,此肺肝蘊熱也。以逍遙散牡丹皮一兩,苡仁五錢,蘭葉三錢,連進兩劑,喘吸頓止。以地黃丸料,用麥冬、五味煎膏及龜膠為丸,至十日而康。(《局方》逍遙散:甘草、當歸、茯苓、白芍白朮柴胡

白話文:

李士材治療了一位發熱、乾咳、呼吸急促的患者。

一開始使用蘇子來平喘,但沒有效果。後來服用了八味丸,喘息反而加劇。李士材診斷後發現,患者兩顴通紅,六脈跳動快而有力,這是肺肝有熱的徵象。

於是,他使用逍遙散,加入一兩牡丹皮、五錢苡仁、三錢蘭葉,連續服用兩劑,患者的喘息立刻停止。

李士材又使用地黃丸料,加入麥冬、五味子煎成的膏和龜膠製成丸劑。服用十天後,患者痊癒了。(《局方》逍遙散的成分:甘草、當歸、茯苓、白芍、白朮、柴胡)

肝脾蘊熱與逍遙散不合,因大用丹皮、苡米而獲愈,善後之法亦穩,第用五味殊未妥。王說是則是矣,然《內經》有肝咳之論,逍遙全治肝耳。既治肝得效,則何慮五味之酸收?況曾經誤散傷其肺氣耶。)

白話文:

肝脾內熱不適合服用逍遙散,因為逍遙散大量使用了丹皮和苡米,才讓患者康復,後續的治療方法也很穩妥。只是使用五味子並不恰當。王氏的說法雖然正確,但《內經》中記載了肝咳的說法,逍遙散完全可以治療肝臟疾病。既然治療肝臟疾病有效,為何還要擔心五味子的酸收之性呢?何況之前服用錯誤的藥物已經損傷了肺氣。

朱太學喘急多痰,可以坐不可以臥,可以俯不可以仰,惶急求治。李曰:兩尺獨大而軟,為上盛下虛。遂以地黃丸一兩,用桔梗三錢,枳殼二錢,甘草一錢,半夏一錢,煎湯送下,不數劑而安。

白話文:

朱太學咳嗽喘氣厲害,痰多。可以坐著,不能躺著;可以俯身,不能仰著。他很著急,想尋求治療。李醫生說:你的兩尺脈位特別大而且軟,屬於上實下虛。於是用地黃丸一兩,加桔梗三錢、枳殼二錢、甘草一錢、半夏一錢,煎湯送服。沒喝幾劑,他的症狀就緩解了。

黃給諫中氣大虛,發熱自汗喘急。診之,脈大而數,按之如無。此內有真寒,外見假熱,當以理中湯冷飲。舉家無主,不能信從,惟用清熱化痰之劑,遂至不起。《金匱》理中湯: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

白話文:

黃給諫中氣嚴重虧虛,發燒、自發性出汗、呼吸急促。診脈時,脈搏又大又快,按壓時脈搏好像消失了一樣。這是體內陽氣不足,外顯為虛熱,應當用理中湯冷飲。家中無人掌權,黃給諫不願相信醫囑,只服用了清熱化痰的藥方,最後病勢加重,不治身亡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理中湯配方: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。

葉方伯夫人喘急痞悶,肌膚如灼,汗出如洗,目不得瞑。診之,六脈皆空,所謂汗出如油,喘而不休,絕症見矣。辭不治,三日而歿。(王氏按:汗出至三日而後死,此何必不可救?此治脫不必治喘也。真臟未見,何畏於六脈之空乎?)

白話文:

葉方伯的夫人呼吸急促,胸悶發緊,皮膚發燙像被灼傷,汗水像洗過一樣,眼睛無法合上。診斷後,發現她的六脈都很虛弱,所謂的「汗出如油,喘而不休」,是絕症的徵兆。大夫辭退了治療,三天後她去世了。(王氏按語:出汗持續到三天後才死亡,為什麼就一定沒有辦法搶救呢?這應該是治療體虛,而不是治療喘啊。真正的病症並未發現,為什麼要害怕六脈空虛呢?)

宋氏女中氣素虛,食少神倦,春初忽然喘急,悶絕不知人,手足俱冷,咸謂斃矣。李曰:氣虛極而不清肅,不能下行,非大劑溫補決無生理。遂以人參一兩,乾薑三錢,熟附子三錢,白朮五錢,藥服而蘇。後服人參七斤余,薑、附各二斤,遂全愈。(王氏擬刪此案。豈以朮、附壅滯,無治喘理乎?然此證不少,王氏亦一偏之見耳。)

白話文:

宋氏的女子中氣虛弱,進食很少,精神萎靡。春季開始時突然氣喘急促,昏迷不醒,手腳冰冷,大家都認為她死了。李姓醫生說:氣虛到了極點而無法暢通,無法往下運行,不服用大劑量的溫補藥物,必定無法保命。於是用人參一兩、乾薑三錢、熟附子三錢、白朮五錢的藥方,服藥後女子蘇醒。後來又服用了七斤多的人參、兩斤的乾薑和熟附子,才完全康復。(王姓醫生認為應該刪掉這個案例,因為他認為白朮和附子會阻滯氣機,不利於治療氣喘。但其實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,王姓醫生的觀點也有偏頗之處。)

孫氏女久嗽而喘,凡順氣化痰、清金降火之劑,幾於遍嘗,絕不見效。一日喘甚煩躁,李視其目則脹出,鼻則鼓肩,脈則浮而且大,肺脹無疑矣。遂以越婢加半夏湯投之,一劑而減,再劑而愈。曰:今雖愈,未可恃也,當以參、術補之,助養金氣,使清肅下行。竟因循月餘終不補,再發遂不可救藥矣。

白話文:

孫小姐長期咳嗽和喘氣,已經試了幾乎所有調順氣息、化痰、清肺降火的中藥方,都完全沒用。有一天她的喘氣格外嚴重,讓她很煩躁。李醫生檢查她的眼睛,發現凸出來;檢查她的鼻子,發現鼓鼓的頂到肩膀;檢查她的脈象,發現浮且大。顯然是肺氣過盛了。於是給她開了越婢加半夏湯,一劑藥就減緩了症狀,再一劑就痊癒了。李醫生說:「現在雖然好了,但不能掉以輕心。要服用人參和白朮來補氣,幫助肺氣向下運行。結果她拖延了一個多月都沒吃補藥,最後病情復發,就再也無法挽救了。

(急則治其標,用越婢善矣。緩則治其本,用參、術以善後,猶未為當也。)

馮楚瞻治司文選,素患痰喘,發則飲食不進,旦夕不寐,調治數月不效。脈之,兩寸少洪,余皆沉弱,其右關尺微細更甚。乃命門之火衰極無根,虛陽上浮,且服克削,脾元虧損,致痰涎益甚,虛氣愈逆。以炒黃白朮八錢,固中氣為君。炒燥麥冬三錢,清肺引氣降下為臣。炮姜二錢,溫中導火;牛膝二錢,下趨接引;五味子一錢,斂納收藏,並以為佐。

白話文:

馮楚瞻治療司文選,他一向有痰喘的毛病,一發病就吃不下東西,白天黑夜都睡不著,調治了幾個月都沒有效果。把脈,兩寸地方脈象稍洪,其他位置脈象都沉弱,右手關尺脈格外微細。於是斷定是腎精不足,肝火上浮,正氣虛弱,脾胃受損,導致痰液增多,氣逆。使用炒黃白朮八錢,以固中氣為君藥。炒燥麥冬三錢,清肺引氣下行為臣藥。炮姜二錢,溫中引火下行;牛膝二錢,下行引導;五味子一錢,收斂固攝,並作為佐藥。

製附子一錢五分,承上藥力,直達丹田為使。如是數劑,痰退喘止,食進神強,久服八味丸不再發。(馮氏治病,大半皆是此種藥,真景岳、立齋嫡派,而其用藥更狠。嘗見一酒客病喘,醫以此法施之,大喘而死。誤補與誤攻,厥罪固維均也。)

白話文:

配製附子一錢五分,繼承上方的藥力,直達丹田(下腹部),作為引導。如此數劑服用後,痰會消退、喘息會停止,食量會增加、精神會變好,長期服用八味丸則不再發病。(馮氏治療疾病,大多數都是這種藥方,是真景嶽、立齋嫡傳,但其用藥更加大膽。曾經見過一位好喝酒的人患有喘病,醫生用這種方法治療,結果喘得更厲害,最後死亡。誤用補藥與誤用攻藥,罪過同樣嚴重。)

吳孚先治趙太學,患水氣咳嗽而喘,誤作傷風,概投風藥,面目盡腫,喘逆愈甚。曰:風起則水湧,藥之誤也。以真武湯溫中鎮水,諸症悉平。

白話文:

吳孚先醫生治療趙太學,他患有水氣咳嗽和喘鳴,誤以為是傷風,結果用了治療風寒的藥物,導致趙太學面目浮腫,喘息加劇。吳孚先說:「風氣升起,水氣就會湧動,用風藥治療是錯誤的。」於是改用真武湯溫暖中焦,鎮定水氣,趙太學的各種症狀都痊癒了。

李成槐之室,驀地氣喘,呼吸促急,提不能升,咽不能降,氣道噎塞,勢甚危。或作痰逆氣滯,欲用牛黃、蘇合二丸,不敢遽服。脈之,兩尺微細無神,此肝腎虧損,子午不交,氣脫症也。用人參一兩,熟地二兩,當歸五錢,甘草二錢,一帖稍定,二帖喘平。凡氣短似喘,人謂其病在上,不知元海無根,病實在下也,誤治立危。

白話文:

李成槐的妻子突然感到氣喘,呼吸急促,吸氣困難,吞嚥不下,氣道堵塞,狀況十分危急。有人認為是痰氣逆滯,想用牛黃、蘇合二丸,但李成槐不敢貿然服用。

醫師為她診脈,發現她的兩尺脈微細無力,這表示肝腎虧虛,子午不交,氣脫症候。於是使用了以下藥方:

  • 人參一兩
  • 熟地二兩
  • 當歸五錢
  • 甘草二錢

一劑藥後,情況稍有改善,兩劑藥後,氣喘平息。

一般人認為氣短像是喘,病在上半身。但其實元氣不足(元海無根),病根在下半身。如果誤將病因判斷在上半身,治療就會面臨危險。

(予遇此等症重投熟地,無力之家不能備參者,以棗仁一兩,枸杞子一兩代之,亦應如桴鼓。)

白話文:

我有一個方,用艾條即紙用,遇,也不,故,是,但是一段落,。

張飛疇治韓順溪內子,患喘症月餘,服破氣寬胸豁痰清火等藥不效,發表利水亦不應,其痰轉急,稍動則喘,難以休息。診之,六脈細數,而面赤戴陽,用大劑本草綱目作湯,加青鉛兩許,一服而緩,三服而安。

白話文:

張飛疇醫生治療韓順溪夫人的氣喘,已經一個多月了,服用各種化痰、清火、利水的藥物都沒效。她的痰越來越嚴重,稍微一動就喘,無法休息。張醫生診脈後發現,她的脈搏細數,面色發紅發熱,判斷是陽氣鬱結造成的。於是開了一劑大劑量的中藥湯劑,並加入兩片青鉛。病人服了一劑後症狀緩解,三天後就痊癒了。

柴嶼青治程別駕尊人,高年忽患痰喘,不進飲食。診其脈有根,決無意外事。用四磨湯內加人參一兩,一服而愈。《濟生方》四磨飲:人參、檳榔沉香烏藥

白話文:

中醫柴嶼青為程別駕的父親診治,他年紀大忽然患了痰喘,飲食不下。柴醫師診脈後發現脈象穩固,沒有危險的徵兆。他用四磨湯加上一兩的人參,一劑藥就治癒了。

四磨飲的組成:人參、檳榔、沉香、烏藥。

王觀察在太史時,方酷暑,令媳面紅唇燥發喘不止,足冷至胯,危甚,兩脈鼓指,按之微細。必過服苦寒所至,詢之果然。曰:此戴陽症也。內真寒而外假熱。急以人參三錢,熟附子一錢五分,投之喘定。又加肉桂一錢五分,半夜尚發煩躁足冷未愈。遂以六味湯內加桂、附各一錢五分,六劑並煎,冰冷,頻頻飲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王觀察在任太史時,正值酷暑,他媳婦面紅脣燥、喘個不停,且腳冷到胯部,情況十分危急。檢查脈絡,發現脈象強勁,但按壓時又很微弱。王觀察判斷可能是服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所致,一問之下果然如此。王觀察說:這是戴陽病,身體裡實際很寒冷,但外表卻有虛假的熱象。他緊急用人參三錢、熟附子一錢五分給媳婦服用,媳婦的喘息隨即停止。後來又加入肉桂一錢五分,但到了半夜,媳婦仍煩躁不安,腳也依然寒冷。於是,王觀察在六味湯中各加入肉桂、熟附子一錢五分,煎成六劑,趁冷頻頻飲用,媳婦的病情纔好轉。

少宗伯鄒小山,春月患喘咳,吐痰甚劇。延診視,按其諸脈和平,惟肺部沉洪,明有伏邪,此小疾也。緣醫謂風寒凝結,用桂枝溫散,徹夜不寐,憊甚不支,遂用清理藥而愈。

白話文:

春天的時候,太常寺少卿鄒小山患了氣喘和咳嗽,咳出來的痰特別多。請我爲他診脈,我發現他的脈象平和,只有肺部的脈象沉重,這說明肺裡有藏着的病邪,問題應該不大。但別的醫生認為是風寒凝結引起的,於是開了桂枝來溫經散寒,結果徹夜難眠,疲憊不堪,後來用了清熱解毒的藥纔好了。

張三錫云:《綱目》載一男子五十餘,病傷寒咳嗽,喉中聲如齁。與獨柴湯一服,而齁聲除,至二三帖咳嗽亦漸退,服二三斤病始痊。不病亦屢用有驗,但可與知者道耳。今若但以寸脈大,不知分別有力無力,遽認為實,枳、桔、桑、杏、芩、梔妄投,死亦不悔者多矣。(此案但盛稱柴胡之功而已,流弊無窮。今日市醫,何患不用柴胡?王氏刪之有見。)

白話文:

現代中文翻譯:

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:男子年過五十歲後,咳嗽的頻率漸漸減緩,直至痊癒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於是有人認為是因為桔梗、枳實和芩、梔等藥物發揮了作用。(但這些都只是臆測,無法考證。如今已經不用這些藥物了,所以刪除了。)

薛立齋治婦儒者,體肥,仲夏患痰喘,用二陳、芩、連、桔梗,痰喘益甚。加桑皮、杏仁、栝蔞,盜汗氣促。加貝母、枳殼,不時發熱,飲食漸減,脈大而無力。以為脾肺虛寒,用八味地黃丸,以補土母,用補中益氣湯,以接中氣而愈。(王氏刪,非是。)

白話文:

薛立齋治療一位肥胖的女子,在仲夏 دچار哮喘,服用二陳湯、黃芩、黃連、桔梗,哮喘更嚴重了。在郎中加入桑皮、杏仁、栝蔞後,盜汗且呼吸急促。服用貝母、枳殼後,時常發熱,飲食越來越少,脈搏大而無力。薛立齋認為女子脾肺虛寒,於是開了八味地黃丸,以補養脾腎,又開了補中益氣湯,希望調理中氣,使女子病情好轉。(王氏刪,非是。)

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,夜間喘息不寢。夫早間多痰,乃脾虛飲食所化;夜間喘急,乃肺虛陰火上衝。用補中益氣加麥冬、五味而愈。(王氏刪,非是。)

白話文:

有一位婦人在早上咳出很多痰,到了晚上則喘個不停而無法入睡。她的先生認為,早上痰多是因為脾氣虛弱,食物沒有好好消化所導致;而晚上喘急,則是因為肺氣虛弱,導致陰火上升所致。於是,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冬和五味子來治療,最後治好她的症狀。(王氏的刪節版本是不對的。)

王叔權治一貴人久患喘,夜臥不得而起行,夏月亦衣夾背心,知是膏肓病也,令灸膏肓而愈。亦有暴喘者,知是痰為梗,令細銼厚朴七八錢、重以姜七片,水二碗,煎七分服,滓再煎服,不過數服愈。若不因痰而喘者,當灸肺腧。凡有喘與哮者,為按肺腧無不痠疼,皆為繆刺肺腧,又令灸而愈。亦有隻繆刺不灸而愈者,此病有淺深也。

白話文:

王叔權治療一位貴人長期患有喘病,晚上無法平躺睡覺,只能起來走動,即使在夏天也要穿著棉背心保暖。知道這是膏肓之病,於是施灸膏肓穴而痊癒。有些人喘病發作得突然劇烈,知道這是痰液堵塞所致,於是將厚朴細切成七、八錢重,加七片生薑,加水二碗煎成七分之一的量服用,剩餘湯渣再煎服用,不超過數次服藥即可痊癒。若是喘病不是因痰液所引起,應當施灸肺腧穴。凡是有喘息或哮喘的人,按壓肺腧穴時必定疼痛,都是因為亂刺肺腧穴所致,再施灸就能痊癒。也有單純使用亂刺法而不施灸也能痊癒的,這與病情輕重有關。

舍弟登山為雨所摶,一夕氣悶幾不救。見昆季必泣,有欲別之意。疑其心悲,為刺百會不效。按其肺腧,云疼如錐刺,以火針微刺之即愈。因此與人治哮喘,只繆刺肺腧,不刺他穴。惟按肺腧痠疼者,然後點灸,其他穴非是。(並《資生經》。)

白話文:

我的弟弟登山時被雨淋,一整晚氣悶得幾乎無法呼吸。見了我們兄弟,他一定會哭,好像有離別的意圖。懷疑他心裡憂傷,用針刺百會穴卻沒有效果。按壓他的肺俞穴,他說像針刺一樣疼痛,用火針輕輕刺它,他就立刻好了。因此,我在為別人治療哮喘時,只直接刺肺俞穴,不刺其他穴位。只有按壓肺俞穴時感到痠痛的人,才點燃艾灸,其他穴位則不用。

滁陽高司法,名申之,每苦寒喘痰發甚時,非此藥不能治,方名五味子湯。用橘皮三兩去白,甘草一兩半炙,麻黃四兩去根、節,五味子二兩,杏仁二兩面炒,去皮、尖。上為粗末,水一盞半,藥末兩大錢,煎至七分去渣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如喘甚加藥末,入馬兜鈴、桑白皮同煎,夏服減麻黃一兩。(《醫方集成》醫說篇。)

白話文:

滁陽的高司法,名字叫做申之,經常被嚴重的寒喘和痰所困擾。除了這個藥方,沒有其他藥能治好他,這個方子叫做「五味子湯」。

方子組成:

  • 橘皮三兩,去掉白色部分
  • 甘草一兩半,烤炙
  • 麻黃四兩,去掉根和節
  • 五味子二兩
  • 杏仁二兩,炒熟後去皮和尖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用一個半茶杯的水,加入兩大勺藥末,煎煮到只剩七分之一,濾渣,然後趁溫熱時服下,不受時間限制。如果喘得厲害,可以加入馬兜鈴和桑白皮一起煎服。夏天的話,麻黃減量為一兩。(出自《醫方集成》醫說篇)

陳三農治一人,極言痰氣作楚,喘急而不能食,遍體作痛。服清氣化痰藥,無異服水,何也?曰:豈止無益?反受害矣。肥人氣居於表,中氣必虛,脾弱不能勝濕,氣虛不能健運,是以多痰而喘。以四君子加南星、半夏,佐以薑汁,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陳三農在為一位患者看診時,堅稱患者的病情是痰氣所致,導致喘鳴、不能進食,全身疼痛。患者服用化痰理氣的藥物後,卻沒有效果,就像喝白開水一樣。為什麼會這樣?

陳三農說:這不僅沒有幫助,反而是有害的。體格肥胖的人,氣血集中在體表,體內必定虛弱,脾臟虛弱不能運化水濕,氣虛不能運行氣血,所以會生痰而喘息。

因此,陳三農使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南星、半夏,佐以薑汁,幾劑藥就治癒了患者。

劉點生治汪去塵,脾虛水逆傷肺,喘嗽不食,小水不通。脈虛不勝補瀉,用茯苓五錢,澤瀉橘紅各一錢五分,防風、肉桂、熟附各五分,二服水去,後加人參,調理而安。(《張氏醫通》。)

白話文:

劉點生治療汪去塵:脾虛,濕氣逆流傷到肺,導致氣喘、咳嗽、食慾不振,小便不通暢。脈搏虛弱,不宜用補藥和瀉藥。使用了五錢茯苓,一錢五分澤瀉、橘紅,五分防風、肉桂、熟附子。服用兩次,水的症狀消失,之後加入人參,調理後痊癒。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
薛立齋治職方王用之,喘嗽作渴,面赤鼻乾。為脾胃有痰,用二陳加芩、連、山梔、桔梗、麥冬而愈。

一武職體魁梧,素不圍爐,不喜熱食,行則喘促。自謂氣實老痰,服碑記丸攻伐之。(又名黑丸子。)診其脈洪數,重按全無,謂命門火衰,脾肺虛寒,與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,數服全止,遂能親火,喜熱飲食。蓋碑記丸出自西域方外人所制者。經云:西域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其民華色而脂肥,故邪不能傷其形體。

白話文:

一位體格魁梧的武將,平常不圍著火爐取暖,也不喜歡吃熱食,走路時會喘。他自稱是氣虛痰多,服用了碑記丸來攻伐化痰。(又名黑丸子。)

診脈時,發現脈象洪盛而數快,重按卻脈象全無,認為是命門火衰、脾肺虛寒,於是給他服用了八味丸。服用後,痰喘的症狀稍有改善,幾次服用後就完全康復了,甚至能靠近火爐,喜愛吃熱食。

碑記丸是西域方劑製作的。醫書上記載:西域的水土剛強,當地人不用穿衣服,只用毛皮獸皮取暖,因此邪氣無法傷害他們的形體。

其病生於內,其治宜毒藥。由此觀之,恐不可概用也。

太守錢東圩先患肩疽,屬足三陰虛,火不歸元,用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而愈。曰:瘡疾雖愈,當摒去侍女,恐相火一動,其精暗流,金水復竭,必致變症。後果咳嗽,痰出如湧,面目赤色,小便淋澀。又誤認為外感風寒,用麻黃表散,汗出不止。迎視其脈已脫,惟太衝未絕,曰:此脾虛不能攝涎,腎虛不能生水,肺虛不能攝氣,水泛為痰,虛極之症也。辭為難治,勉以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而愈。

白話文:

太守錢東圩最初患有肩膀疽瘡,這是因為足三陰虛,火氣無法歸元。於是用壯水之法,以抑制陽光而治癒。他告誡錢太守,雖然瘡疾已經痊癒,但要遠離侍女,以免相火再動,導致精氣暗中流失,金水(腎水和肺金)再次枯竭,誘發變症。

後來,錢太守果然咳嗽不止,痰液如湧,面部發紅,小便淋澀。他又誤以為是外感風寒,服用了麻黃表散,導致汗出不止。太守來求診時,脈象已經虛脫,只有太衝脈還有微弱的脈象。醫師說:這是因為脾虛不能收斂涎液,腎虛不能生水,肺虛不能收斂氣息,水液氾濫成痰,這是虛極的證候。

醫師診斷後,認為難以治癒,勉強用益火之法,以消除陰翳而療癒。

繼又勞傷神思,外邪乘之,仍汗出亡陽,以致不愈。

朱丹溪治七三嬸喘,遇冬則發。此寒包熱也,解表則熱自除。枳殼三錢炒,麻黃、防風、黃芩、桔梗各二錢,木通一錢半,(通利九竅,治肺壅甚當。)紫蘇葉五分,四帖,煎取小半盞飲之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治療一名七十三歲的婦人喘鳴,冬天發作。這是寒包火的症狀,祛除表面寒氣,熱氣自然消除。

藥方:

  • 炒枳殼 三錢
  • 麻黃、防風、黃芩、桔梗 各二錢
  • 木通 一錢半(此藥通利九竅,治療肺氣壅塞非常有效)
  • 紫蘇葉 五分

煎煮四帖,取小半碗服用。

薛立齋治一男子咳嗽,脈緊數,以小青龍湯一劑,表症已解。更以葶藶大棗湯,喘止,乃以桔梗湯愈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診治一名咳嗽病人,發現脈搏緊而頻數,使用小青龍湯一劑後,表證已解除。再給予葶藶大棗湯,喘息停止,最後使用桔梗湯將病人治癒。

馬元儀治朱千秋患喘嗽,自夏及秋,群治不愈,自謂已成陰虛。曰:陰虛者宜補陰以制火,陽虛者宜補氣以散邪。今兩脈浮濡,浮為虛氣,濡為氣弱,病在陽而補陰,故邪留而不愈也。不信。又一月,食減喘增,寒熱自汗,身重不能轉側,復求治。其脈空大急疾,此中氣大虧,陽不外固,治法先固衛外之陽,次補內守之陰,則真氣內振,而虛風可熄矣。遂與大劑玉屏風散加貝母、杏仁、蘇子、桔梗,一劑而脈症漸和。

白話文:

馬元儀治療朱千秋的喘咳,從夏天到秋天,其他人治療都沒效果,朱千秋自認為是陰虛造成的。馬元儀說:陰虛應該滋補陰液以制約陽氣,陽虛應該補氣以驅散邪氣。現在你的脈浮而濡弱,浮脈是虛氣,濡脈是氣弱,你的病在陽虛,卻補陰液,導致邪氣滯留而不能痊癒。朱千秋不信。又過了半個月,朱千秋食慾下降,喘咳加重,又出現寒熱自汗,身體沉重不能轉身,再次請求治療。馬元儀查看脈象,脈象空大急促,這是中氣大虛,陽氣不能固於外,治療方法應該是先固衛外之陽,再補益內守之陰,這樣真氣內振,虛風才能平息。於是開了大劑量的玉屏風散,並加入貝母、杏仁、蘇子、桔梗,服一劑後脈象和症狀就逐漸好轉。

再加人參三錢,二劑諸症漸平。惟咳嗽未已,以六味湯加人參,調理一月全安。

顧芝岩夫人,喘嗽半載,臥不著枕,舌燥無津,屢治不應。診之,右關尺虛澀無神,此標在肺,而本在腎也。肺為出氣之路,腎為納氣之府,今腎氣虧乏,吸不歸根,三焦之氣出多入少,所以氣聚於上,而為喘嗽,口乾不得安臥。《中藏經》云:陰病不能吸者,此也。法當清氣於上,納氣於下,使肺得清肅,腎復其蟄藏,則氣自納,而喘嗽平矣。

白話文:

顧芝巖的夫人,半年多來,一直睡不著覺,舌頭乾澀無津液,各種醫治都沒用。診脈時,她右關尺三部脈象都很微弱,這是肺部的表現,而根源在於脾。肺是呼氣的通道,脾是受納氣血的倉庫,現在肺氣虛弱,吸氣無法歸根,三焦之氣輸出多、輸入少,所以氣積聚在上面,導致失眠,口乾,不能安睡。《中藏經》說:陰證導致無法吸氣,就是這種情況。方法應該是要清除上部的氣,納氣在下部,使肺部恢復清淨,脾胃恢復其正常的藏納功能,那麼氣就能自行納入,失眠的問題也就平息了。

蘇子降氣湯加人參五錢,肉桂一錢,連進三劑,症漸平。改用《金匱》腎氣湯加人參五錢,二十餘劑,可以安枕。後因調護失宜,前症復作,乃委之庸手,純用破氣鎮逆之劑,極詆人參為不可用。病者自覺不支,求少參不與,遂氣敗而死。傷哉!

白話文:

使用蘇子降氣湯,再加入5錢人參、1錢肉桂,連續服用3劑,症狀逐漸好轉。改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湯,加入5錢人參,服用20多劑,可以安穩入睡。後來因為調養不當,原來的症狀復發,他卻將此委託給庸醫,只用破氣鎮逆的藥方,極力反對使用人參。病人自覺體力不支,要求少量人參,醫生也不給,最終因氣虛而死。令人痛惜!

邱友痰喘發熱,口渴胸滿,身如被杖,時時惡寒,或與驅風化痰不效。診之,弦數且澀,此情志鬱結而肺燥也。今之醫者,但知散風清熱治痰。風劑則辛,寒劑則苦,痰劑則燥。辛能耗液,苦能傷氣,燥能動火,是適助長而已。今欲治痰,必先清氣,清氣必先滋燥,使氣得清肅下行,又何痰喘之有哉?(雄按:論是藥非。用蔞仁、半夏曲、枳殼、秦艽、杏仁、蘇子,少柴胡、桂枝,二劑症減半。

白話文:

邱友出現痰多喘咳發熱,口渴胸悶,身體像被打了一樣,時不時地感覺寒冷,用驅風化痰藥物治療無效。診斷時發現,脈搏緊而快且澀,這是由於情緒鬱結導致肺部乾燥。現在的醫生,只知道驅散風氣、清熱化痰。驅風藥性辛辣,清熱藥性苦寒,化痰藥性燥熱。辛辣會消耗體液,苦寒會損傷氣血,燥熱會加重火氣,這些治療方式只會火上澆油。現在想要治療痰喘,必須先清氣,清氣必須先滋潤乾燥,這樣氣血才能清順下行,到那時痰喘自然消失。(作者按:論述的重點在於用藥,而非僅僅是病症。使用蔞仁、半夏曲、枳殼、秦艽、杏仁、蘇子,再稍加一些柴胡和桂枝,服用了兩劑後,症狀減輕了一半。)

再加生首烏,以滋陰燥,大便通而全愈。

繆仲淳治臧儀部靜涵,患氣喘自汗,晝夜不眠食,諸醫以外感治之。繆診之曰:此腎虛氣不歸元,故火上浮,喘汗交作,脾虛故不思食。亟以麥冬、五味、枸杞滋陰斂肺,以蘇子、橘紅降氣消痰,以白芍、棗仁、茯苓補脾斂汗,不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繆仲淳替臧儀部(官名)的靜涵看診,靜涵患有氣喘、自汗、晝夜無法進食等症狀。許多醫師都將此病症視為外感所致進行治療。

繆仲淳診斷後表示:這是因為腎虛導致氣無法回歸原處,因此火氣上浮,引發氣喘、出汗等問題;另一方面,脾虛也造成了不思飲食的狀況。

繆仲淳於是開具藥方,使用麥冬、五味子、枸杞滋陰潤肺;蘇子、橘紅化痰降氣;白芍、棗仁、茯苓補脾止汗。經過幾帖藥後,靜涵的病情便有所好轉。

葉都督患痰喘,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,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。(《平治會萃》、《薛氏書》。)

白話文:

葉都督患有痰喘,其他醫生都認為他是胃虛,治療後卻不見好轉。後來使用導水丸利尿通便五、六次後,病情才得以痊癒。(出自《平治會萃》、《薛氏書》。)

薛仲芳曰:周忠介夫人年六十餘,患痰喘五六年,醫藥無效。士材先師診之曰:右寸浮洪,肺有實邪,須用麻黃、石膏、半夏、防風、細茶、生薑等件,藥雖峻而病當之,無畏也。投之果愈。但麻黃只可用二三分,服後兼須避風耳。

白話文:

薛仲芳說:周忠介先生60多歲,患有痰喘症長達5、6年,用藥物皆無效。士材先生為他診斷後說:右寸脈象浮洪,表示肺部有實邪,需要使用麻黃、石膏、半夏、防風、細茶、生薑等藥材。這些藥材雖然猛烈,但適合他的病情,不必擔心。服藥後果然痊癒了。但是,他提醒說,麻黃只可使用少量,服藥後必須避風。

吳橋治程參軍汶年近耆,久病痰喘,秋冬遞作,春夏浸平。頃歸自留都,痰喘如昔。一醫以為熱也,劑以石膏,再服而痰喘不除,加以泄瀉。一醫以為攻損而虛也,劑以人參峻補,一服而痰喘大作,喉壅塞不能言,瞑而惛惛。橋至診之,寸口浮大,弦數搏指,然不任按。病得之鬱怒而傷肝氣,法當緩治,而二醫以躁急乘之,故甚。

白話文:

哮喘在秋冬加劇,以溫散宣肺化痰爲治法,再加上瀉下通便利氣爲治法則峻,反而會壅阻鬱積,不能達到平息哮喘的目的。

脈雖九死,猶可覬一生。乃以導痰湯為劑,加芩、連、麥冬,一服而吐結痰,有間稍寐。未盡二服,結痰越出喉吻間不能吐,則以簪入口而衡引之,累累連棉,去如敗絮者盈二缶,喘乃少定。瞑而惛惛如前,僵臥如屍,七日乃寤,寤則呻吟出息,目微開,始進勺飲。間日一劑,逾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即使脈相顯示已病入膏肓,仍有活下去的希望。於是,我開導痰湯作為藥方,加上黃芩、黃連和麥冬,一劑藥下去就吐出黏結成塊的痰,稍稍能睡一會兒了。還沒吃完第二劑藥,那黏結成塊的痰從喉嚨和嘴角冒出來卻無法吐出,我就用簪子伸進患者口中將痰撈出來,連綿不斷的痰液像破棉絮一樣,裝滿了兩個罐子,呼吸才稍微舒緩。病人昏昏沉沉像之前一樣,僵硬地躺著像一具屍體,七天後才醒來,醒來後呻吟著呼氣,眼睛微微睜開,開始喝進一些湯水。隔天服用一劑藥,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。

或以參軍方趙簡子云。(《太函集》。)

劉清江曰:先君嘗施喘藥,蓋用麻黃三兩,不去根節,湯浴過,訶子二兩,去核用肉,二味為塵末。每服三大匕,水二盞,煎減一半,入臘茶一錢,再煎作八分,熱服,無不驗者。後於彭子壽侍郎處傳一方,用新羅參一兩作細末,以生雞子清和為丸如梧子大,陰乾,每服百粒,溫臘茶清下,一服立止。嘗見知臨江葉守端向言其祖石林病此,專服大黃而愈。

白話文:

劉清江說:我的父親曾經治療過喘病,他使用麻黃三兩,不除根節,用湯煮過。訶子兩兩,去核取肉,兩味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用三匙粉末,加兩杯水,熬煮至剩下一半。加入臘茶一錢,繼續熬煮至剩八分。趁熱喝下,無一不立竿見影。後來從彭子壽侍郎那裡得到一張藥方,使用新羅參一兩,磨成細末。用生雞蛋清和勻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在陰涼處晾乾。每次服用一百粒,用溫臘茶送服。一劑見效。我曾經聽臨江葉守端說,他的祖父石林患有喘病,專門服用大黃,痊癒了。

其尊人亦苦此疾,乃純用附子,至某則非麻黃不可。然則又顴其所稟如何,且自謂其女幼年已喘,傳至四世,而用藥皆不同。(劉昌詩,字與號清江。《蘆浦筆記》。雄按:一脈相傳,病情如此,世之執死方而治活病者,皆盲醫也。)

白話文:

那位病人的父親也曾患同樣的疾病,曾採用純附子治療,到了某個階段,非麻黃不可。那這位病人的體質如何呢?病人自己說,自幼就患有喘病,傳到了第四代,而每一次用藥都不同。(劉昌詩,字與號清江,《蘆浦筆記》。按:同宗同族相傳,病情相似,世間那些死守方劑來治療活人的醫生,都是不懂醫術的盲醫啊。)

魏玉橫曰:朱武章年三十八,客姚江,仲冬左額患疔,七八日微喘,疔潰後大喘,疔愈喘甚,坐不能臥。醫與降氣清金不效,已二旬。歸而渡江,比到岸,兩腳赤腫如燈籠,不能扱履矣。舁負至家,一月間更七醫,其寬胸者重投厚朴,瀉肺者峻用葶藶,有謂表邪未清者,有謂腳氣上攻者,有謂水腫入腹者,有謂疔毒入肺者,雜治腫漸及囊。一醫謂其虛也,與八味反增譫語。

白話文:

魏玉橫說:朱武章年過六十,外遊姚江,在仲冬時節,左額長了一顆疔。七八天後,他開始輕微氣喘。疔潰爛後,喘得更厲害,甚至無法坐臥。醫生給他服了瀉肺降氣的藥方,但無效,已持續兩星期。

當他返家途中渡過江時,才發現兩隻腳腫得像燈籠一樣,連鞋子都穿不進。家人將他擡回家中後,一個月內又換了七位醫生。其中,有人給他服用厚朴,開胸寬中;有人用葶藶,瀉肺除邪;有人說他體內還有表邪未清;有人說他的腳氣上攻;有人說他是水腫;還有人說他的疔毒入侵肺部。各種藥物混用,腫脹卻越發嚴重,甚至蔓延到陰囊。最後,有一個醫生說他是虛症,給他開了八味中藥,結果他的神智反而時而不清。

診之,兩關模糊,左尺不應,餘部微數而洪。面有紅光,倚息不寐,小便濃濁,掌心熱炙,臀起映瘡,以久坐也。其舌左邊赤紫,四沿凸凹,而左為甚,鼻孔乾燥,能俯不能仰,曰:此肝腎大傷之候。初時之疔亦肝火熾盛而作,治得其宜,數劑可愈。樸、藶既非,桂、附亦誤。

白話文:

檢查他,兩關脈模糊不清,左寸脈不正常,其他脈象細微而洪大。面部有紅色光芒,仰臥時呼吸困難無法入睡,小便渾濁,手心發燙,臀部隆起有膿瘡,這是因為久坐所致。他的舌頭左側發紅發紫,四邊凸凹不平,左側尤甚,鼻孔乾燥,只能俯臥不能仰臥,他說:這是肝腎嚴重受傷的徵兆。最初的疔瘡也是因為肝火旺盛而發作,如果治療得當,幾副藥就能治癒。朴硝、藶草不是合適的治療藥物,桂枝、附子也用錯了。

今兼治藥,必三十劑乃可。與生熟地、天麥冬、沙參、枸杞子、蔞仁、米仁,四劑腫漸消,譫亦止。十劑便清腫退,可臥矣。惟仰臥及側向右則喘嗽不寧,又三十劑已能應酬賓客。但臥仍宜向左,乃加熟地至一兩,入五味三分,蛤蚧一具,一劑而安,四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現在兼用的藥物,一定要服用三十劑才能痊癒。服用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沙參、枸杞子、蓮子、芡實等藥材,四劑後腫脹逐漸消退,胡言亂語也停止。十劑後腫脹消退,可以平躺。只有仰臥和側臥右邊時,會喘咳不停。再服三十劑後,已經可以應酬賓客。但是睡覺時仍然宜向左邊臥,然後增加熟地用量至一兩,加入五味子三分,蛤蚧一隻,一劑後症狀緩解,四劑痊癒。

吳性全幼即病喘,兒醫與枳、桔、橘、半、桑、杏、前、蘇之屬,傷其肺氣,遂成痼疾。每發必沉綿床第,淹旬浹月。年十七,余診之,令服重劑肝腎藥,加沙參、蔞仁、麥冬之類。自是發漸輕,或數月一次,仍以前方加減,不過數劑即霍然,近則終年亦罕作。余治喘多矣,多以此法取效。蓋虛喘者十之九,實喘者十之一也。

白話文:

吳性全從小就患有哮喘。兒科醫生給他開了枳實、桔梗、橘皮、半夏、桑葉、杏仁、麻黃、蘇子等藥物,損傷了他的肺氣,最終導致了慢性哮喘。每次發作,他都會臥牀不起,持續十天甚至一個月。17歲那年,他來找我看病。我給他開了大量的補肝腎中藥,並加上了沙參、百合、麥冬等藥材。從那以後,他的哮喘發作越來越輕微,有時幾個月才發作一次。我仍根據他的病情調整藥方,但只需服用幾劑,他的哮喘就能迅速緩解。最近,他一整年幾乎都沒有再發作。我治療過很多哮喘患者,大多採用這種方法取得了效果。因為虛寒性哮喘佔了90%,實際喘息性哮喘只佔10%。

金太孺人四旬之外病喘,以攻伐之過,坐致痼疾,已近七旬。忽一醫與三子湯加葶藶,服下脅痛,厥逆欲脫,余以大劑杞子、地黃,入川楝一枚得瘳。蘭亭其四君也,亦病喘,面色㿠白,發必數日臥床,與以滋水生肝養金之劑,後發漸少而輕,自言得狗寶服之而愈。此症凡遇面夭白,皮急,痰腥穢,而小便點滴者,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金太夫人四十歲以後得了喘病,由於過度治療(攻伐),導致病情加重,拖成了頑疾,現在已經快七十歲了。突然,一位醫生給她服用了三子湯,並加了葶藶,服下後,她感到脅部疼痛,出現厥逆,幾乎暈倒。我用大量杞子、地黃,並加了一粒川楝子,結果病情得到緩解。蘭亭,就是四位先生,也患有喘病,面色蒼白,發病時必定會臥牀數日。我給他服用了滋補腎水、生長肝氣、養護肺金的藥物,後來發病的次數逐漸減少,而且症狀也較輕。他自己說服用狗寶後就痊癒了。患有此症的人,凡是面色蒼白、皮膚乾燥、痰液腥臭、小便點滴者,都無法醫治。

蓋症非肺癰,而肺葉壞也。肺為水源,既敗則小便必少耳。

張司閽年六十餘,嗜飲病喘,吐痰無算,動則齁䶎,抬肩倚息。或與杏仁、枳殼、蘇子、前胡之類,十餘劑喘益甚,枯瘠如鬼,辭不治矣。余與二地、二冬、米仁、蔞仁、沙參、杞子、枳椇子女貞子等,八劑全愈。戒其勿飲,初稍節,久仍縱恣,年餘復作。左脈如按琴瑟弦,此真臟見也,不與藥,月餘而歿。

白話文:

張司閽六十多歲,嗜酒成癮,患有喘息病,吐痰無數,稍一活動就喘得厲害,兩肩聳起倚靠著才能呼吸。曾有人給他開了十幾劑以杏仁、枳殼、蘇子、前胡等藥為主的方劑,但病情反而加重,身形瘦弱枯槁如鬼,醫生宣佈無法醫治了。我給他開了八劑以生地、熟地、米仁、蔞仁、沙參、杞子、枳椇子、女貞子等藥為主的方劑,治癒了。我告誡他不要再飲酒,起初他有所節制,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又放縱自己,一年多後又復發了。我給他把脈,脈象就像按琴瑟的弦,這是內臟衰竭的徵兆。不再開藥,一個多月後他就去世了。

張友樵治一酒客,夏月痰喘氣喘,夜不得臥,服涼藥及開氣藥不效。有議用《金匱》麥冬湯者。張診之,右寸數實,此肺實非肺虛也,投以人參則立斃矣。遂用葶藶五錢,焙研,滑石五錢,煎服立愈。明年復感客邪,壅塞肺氣,喘咳復作,醫以葶藶進不效,反煩悶汗泄。張診其右寸浮數,口渴惡熱,冷汗自出,喘急煩悶,曰:此熱邪內壅肺氣鬱極,是以逼汗外越,非氣虛自汗也。服葶藶反煩悶者,肺熱極盛,與苦寒相格拒也。

白話文:

張友樵治療一位愛喝酒的病人,在夏季患有痰喘和氣喘,晚上無法入睡。病人服用清熱化痰的藥物和行氣化痰的藥物都沒有效果。有人建議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麥冬湯。

張友樵診斷後發現,病人的右寸脈數實,這說明是肺裏有實證,而不是虛證。如果給病人服用人參,可能會立即死亡。於是,張友樵給病人使用了葶藶五錢,炙後研磨,滑石五錢,煎服後立即痊癒。

第二年,病人再次因外邪入侵,導致肺氣壅塞,喘咳復發。醫生給病人服用了葶藶,但沒有效果,反而引起煩悶和盜汗。張友樵再次診斷後發現,病人的右寸脈浮數,口渴怕熱,自出冷汗,喘急煩悶。張友樵說,這是熱邪內阻,肺氣鬱結到了極點,導致汗液被逼出體外,而不是氣虛自汗。服用了葶藶後出現煩悶,是因為肺熱極盛,與葶藶的苦寒性質相抵觸。

夫肺苦氣上逆,本宜苦以泄之,而肺欲散,又當急食辛以散之。與麻杏甘石湯,一劑肺氣得通,喘止汗斂,諸症悉平。

白話文:

肺部苦寒之氣容易向上逆行。本應該用苦味藥來疏泄肺氣,但肺氣還需要宣發,所以應該適時服用辛味藥來散發肺氣。使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組成的麻杏甘石湯,一劑藥下去,肺氣就能順暢,喘息停止,汗水斂住,各種症狀都能平息。

杏仁煎:杏仁一斤,去皮、尖,搗熬作酪,白蜜五合,酥油五合,以牛乳煎成者,生薑汁三合,以水三升,內杏仁酪煎攪可減半,入薑汁煎如稀糖,入酥蜜煎令如稠糖。每服一匙,日三服,夜一服,漸加至二匙。一方加貝母八合,別篩末,蘇子汁一升,以七小合蘇子研和,水濾取汁。

白話文:

杏仁煎服法

材料:

  • 杏仁 1 斤,去除皮和尖端
  • 白蜂蜜 5 合
  • 酥油 5 合
  • 牛奶 3 升
  • 生薑汁 3 合

做法:

  1. 將杏仁搗成糊狀。

  2. 將牛奶煮沸,倒入杏仁糊中,不停攪拌,直至湯汁減半。

  3. 加入生薑汁,煮至稀糖漿狀。

  4. 加入蜂蜜和酥油,煮至稠糖漿狀。

服用方法:

  • 每餐服用 1 匙,每日服用 3 劑,夜間服用 1 劑。
  • 逐漸增加劑量至 2 匙。

加味:

  • 可加入貝母 8 合,研成細末。
  • 可加入蘇子汁 1 升,用蘇子 7 小合研磨,過濾取汁。

一方加生地汁三升、麥冬五合。王晉三曰:此潤劑也,治勞役表疏,寒襲於肺,上氣乾咳,肺痿韾啞。群復滑潤之品,仍無腸泄之虞。杏仁入肺,功專降逆定喘,臣以蜂蜜之利,酥油之滑,即佐以薑汁之上升,皆同氣相求者。逼留中焦,和脾胃,生肺津,而乾咳自止。加蘇子、貝母者,降氣分之火。

白話文:

配上生地汁三升、麥冬五合。王晉三說:這是一個滋潤的藥劑,用於治療因過度勞作導致表氣疏鬆,寒氣侵襲肺部,導致上氣乾咳,肺結核、聲音嘶啞。羣藥滋潤滑利,沒有腹瀉後患。杏仁入肺,功效專門於降氣止喘,再輔以蜂蜜的甘潤,酥油的滑膩,以及薑汁的上行之性,都是同氣相求的藥物。藥物積聚在中焦,調和脾胃,生出肺津,乾咳自然而止。再加入蘇子、貝母,幫助降泄肺熱。

加地黃、麥冬者,清血分之火。審證取捨,惟學者裁之。

黃錦芳治祝某病喘咳,日夜不寧,寒熱交作,兩邊頭痛,二便不通,兩肩頻聳,上氣奔迫。脈則兩尺甚弱,兩寸甚洪,乃氣上升而不下降之候。用五味三十粒,故紙六分,沉香三分,遠志肉五分,以安右部之腎;龍骨一錢,牛膝一錢,車前四分,龜板一錢,以安左部之腎。使左右二腎之氣皆歸原宅而不上奔,故服一劑而喘咳除,頭痛寒熱俱去。

白話文:

黃庭解百無則嫂兩分手足頭白肌反,故懷單單單一治況,五四三二盒胸懷稽百地,境,,故,段歲,其從千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,來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易易 آسان難難難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
又服一劑而二便俱通,遂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