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3)

1.

後用健脾清火養血消痰之劑,調理而安。

鄭顯夫,年六十餘,因大怒,遂昏僕,四肢不用。余以怒則火起於肝,以致手足厥陰二經之氣閉而不行,故神昏無知。怒甚則傷其筋絡,弛縱不收,故手足不用。急以連、柏瀉其上逆之火,香附降其肝氣,一二日神智漸清。後以調氣血、壯筋骨之劑補之,數日而安。(《藥要或問》、《醫說續編》。)

朱丹溪治呂宗信,有積塊,足冷至膝。用大承氣湯加減下之,其塊厥皆愈。(積塊易知,足冷為實熱之厥,人或未知。入厥門。)

吳洋治里人病,歸自浙,四肢厥冷,六脈若無,屍寢旬余,水漿不入,眾醫以為死矣。洋至曰:此熱厥也。乃就浴室貯盤水,水皆新汲,架板片,臥病人於其上,以青布羃四體,挹水沃之,即以水蘸病者唇,病者欲得水甚,遂盡其量而飲之,乃瘥。(《太函集》。)

吳橋過章祁,有人遮道告曰:汪一洋,年五十餘,溲血後發熱,畢召諸醫。或以為傷寒,劑以發散;或以為痢後虛損,劑以補中。久之,譫語昏迷,四肢厥冷,蓋不食者旬日矣。其家絕望以待盡,願一診之。吳曰:此熱厥也,吾能活之。予以石膏黃連湯,一服而蘇。再而間,五服而愈。(同上。)

魏玉橫曰:鮑淥飲妹病厥,昏不知人,目閉鼻煽,年壽環口皆青,手足時時抽掣,自夜分至巳牌,湯水不入。脈之,大小無倫次,謂此肺金大虛,肝火上逆,火極似風之候,唯獨參湯可愈,他藥不必受也。參已煎,或沮之,遂不敢與。一醫用菖蒲、遠志以開心氣,茯神、棗仁以安神,麥冬、貝母以清痰,辰砂、鐵鏽水以鎮墜。奈藥從左灌入,即從右流出,絕不下咽,群視束手。

時已過晡,再視之,則面額間漸變黑色,令急灌參湯猶可活。乃以茶匙注之,至六七匙,喉間汩然有聲,已下咽矣。察其牙關漸開,再以米飲一盞和參湯灌下,遂目開身動,面額青黑之氣豁然消去。徐飲薄粥一甌,起坐而愈。後嘗復厥,但不甚,唯與地黃、沙參、麥冬、杞子即瘥。

顧氏女,年十六,臁有瘡,三陰之病其素也。以歲暮勞於女工,脅痛發,咳嗽吐痰。一醫與廣、牛、荊、防、香、砂、枳、桔等三四劑,覺中脘有物如拳上頂,食不能下。又一老醫,謂此痰也,其盛盈斗,必須去乃已。其方與前方同,增蒼朮、厚朴、竹瀝、薑汁,服二劑,病益劇。

延治,開歲之二日也。比至,則日死矣,無庸診也。詢死幾時?曰:天黎明,忽目閉口張,挺臥僵直,呼喚不應,湯水不入。詢其胸腹如何?其母按之,曰:猶暖。遂入診,已無脈,面死白殺青,牙齦迸紫血,亦已凝冱。令曳其四肢,尚軟。謂本屬元虛,勞役而病,誤行燥散,傷其肺金,致肝木挾痰食上逆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記載的厥證病例,多為因怒氣、勞累、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氣血運行失調,出現神志不清、四肢厥冷等症狀。治療方法各有不同,有的用瀉火、理氣的方法,有的用溫補的方法,有的則需根據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。

一個六十多歲的鄭姓男子因大怒而昏倒,四肢癱瘓。醫生判斷是怒氣傷肝,導致厥陰經氣血運行不暢,於是先用瀉火藥物,再用調理氣血、壯筋骨的藥物,很快就痊癒了。

朱丹溪治療一位呂姓病人,病人有腹部積塊,足部冰冷至膝蓋。朱丹溪用大承氣湯加減治療,積塊和厥冷都痊癒了。這說明足部冰冷可能是實熱引起的厥證。

吳洋醫生治療一位從浙江回來的人,此人四肢厥冷,脈搏微弱,昏迷十多天,不吃不喝,大家都認為他死了。吳洋診斷為熱厥,用溫水擦拭全身,並給他喝水,病人就痊癒了。

吳橋醫生治療一位汪姓男子,此人因血尿後發熱,多位醫生治療無效,最終出現譫語、昏迷、四肢厥冷等症狀。吳橋診斷為熱厥,用石膏黃連湯治療,很快就痊癒了。

魏玉橫醫生治療一位鮑姓女子的厥證,病人昏迷不醒,嘴唇發青,四肢抽搐,拒絕飲食,脈象紊亂。魏玉橫判斷是肺金大虛,肝火上逆,認為只有人參湯才能治療,但病人拒絕服用。其他醫生用其他藥物治療也無效。後來,魏玉橫用茶匙一點點灌入人參湯,病人終於服用,並逐漸恢復。

一位十六歲的顧姓女子因勞累而病,誤服燥熱藥物後病情加重,最終死亡。醫生判斷是元氣不足,勞累成疾,又誤服燥散藥物,傷及肺金,肝木挾痰食上逆,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