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十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 (6)

1. 淋濁

或曰:既有陽無陰,補陰猶恐不及,尚堪純陽之藥,重竭其陰乎?曰:真陽以水為宅,水足則凝然不動,水竭則不安其位,甚而飛揚屑越,孰能把握之哉?此時陰未回而陽已絕矣。宜急攝虛陽,先歸窟宅,然後補陰以配陽,此必然之次序也。煎大劑白通湯與服,便得濃睡,諸症漸已。

次服人參七味湯,使陰陽兩平而愈。

蕭萬輿治一健卒,年甫三旬,素善飲,喜啖辛香,病濁竅痛,以二陳湯加芩、連、膽草、赤芍、車前,二劑即止。如實症,本不難治,若概施補,必變生他症。

漳庠林震伯,素善飲,因修途勞頓,飢飽失時,覆冒暍,病白濁,經年不瘥。察前治,非辛熱即涼瀉,或滋補壅塞。遂至小腹脹悶,或氣喘拒食,六脈滑數無力。此中宮虛熱,津液下陷,膀胱氣化不能分泌。以歸脾湯去木香,加炒山梔、半夏、車前、黃連,七劑而濁止便清,神思清爽矣。

施笠澤治公謨病小便黃,醫欲用淡滲之劑。施曰:《靈樞》不云乎?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但當服異功散加黃柏一二分可也。醫曰:黃柏一二分,遂足清利小便耶?曰:子不觀之漉酒者乎?濁醪數斗,投以黃柏少許,旋澄清徹底,豈一溲不足當之?眾皆大噱,用之果驗。

蔣仲芳治梁敬州,年六十餘,濁三年矣,淡滲、寒涼、溫補俱不效。診之,六脈俱微,惟左寸帶數。此因心火不降,致脾胃之氣不升,濁物因而下滲,法當養心升補,若用本病藥無益也。用丹參、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山萸、山藥、黃耆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、陳皮、薑、棗,煎服三劑,其濁倍至。詢其體健否?曰:如故。

曰:若便所出,盡為津液,其體必憊甚。今濁增而體健,知濁物積於其中,為藥所迫而出耳。清者既升,濁者自降,再服二劑,而病如失矣。投之果然。使無定見,再易一方,寧能愈乎?

張子和治酒監房善良之子,年十三,病沙石淋,已九年矣。初因瘡疹,餘毒不出,作便血。或告之,令服太白散稍止。後又因積熱未退,變成淋悶,每發則見鬼神,號則驚鄰。張曰:諸醫作腎與小腸病者,非也。《靈樞》言足厥陰肝經之病,遺溺閉癃。閉謂小便不行,癃謂淋瀝也。

此乙木之病也。本為所抑,火來乘之,故熱在脬中,下焦為之約,結成沙石,如湯瓶煎煉日久,熬成湯鹼。今夫羊豕之脬,吹氣令滿,常不能透,豈真有沙石,而能漏者邪?以此知前人所說,服五石散而致者,恐未盡然。經曰:木鬱則達之。先以瓜蒂散越之,次以八正散加湯、鹼等分,頓啜之,其沙石自化而下。

張氏兒,年十四,病約一年半矣。得之麥秋,發則小腸大痛,至握其陰跳躍旋轉,號呼不已,小溲數日不能下,下則成沙石,大便秘澀,肛門脫出一二寸,諸醫莫能治。張曰:今日治今日效,時日在辰巳間矣。以調胃承氣,僅一兩,加牽牛末三錢,汲河水煎之,令作三五度咽之。

白話文:

淋濁

有人說:既有陽氣而無陰氣,補益陰氣都嫌不夠,怎麼還能使用純陽的藥物,加重耗損陰氣呢?回答說:真正的陽氣以陰氣為依託,陰氣充足,陽氣就安定不動;陰氣枯竭,陽氣就失去了依託,甚至會飛揚散亂,誰又能掌握它呢?此時陰氣尚未回歸而陽氣已經衰竭了。應該趕緊收斂虛浮的陽氣,使其歸於其所在的位置,然後再補益陰氣來配合陽氣,這是必然的順序。煎一大劑白通湯服用,就能得到酣睡,各種症狀逐漸減輕。

接著服用人參七味湯,使陰陽平和而痊癒。

蕭萬輿治療一位壯年男子,年僅三十歲,平素嗜酒,喜歡吃辛辣香燥的食物,患有尿道疼痛的淋濁病,用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、膽草、赤芍藥、車前子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如果病情屬實,本不難治療,如果一概使用補益的藥物,必然會產生其他疾病。

漳州林震伯,平素嗜酒,因修路勞累,飲食不規律,又受寒受熱,患了白濁,多年不愈。觀察之前的治療,不是辛熱就是寒涼瀉下,或者滋補導致壅塞。於是小腹脹悶,或者氣喘拒食,六脈滑數無力。這是中焦虛熱,津液下陷,膀胱氣化功能失常,不能正常排泄。用歸脾湯去木香,加入炒山梔子、半夏、車前子、黃連,七劑藥後,白濁停止,小便清澈,精神清爽了。

施笠澤治療公謨小便黃,醫生想要用淡滲的藥物。施笠澤說:《靈樞》不是說嗎?中氣不足,小便和大便就會發生變化。只需服用異功散加黃柏一二分就可以了。醫生說:黃柏一二分,就能夠充分清利小便嗎?施笠澤說:你沒有見過濾酒的人嗎?濁酒數斗,加入少許黃柏,立刻就澄清乾淨了,豈是一個小便不能比擬的?眾人都大笑起來,使用後果然有效。

蔣仲芳治療梁敬州,年六十多歲,淋濁三年了,淡滲、寒涼、溫補的藥物都不見效。診脈,六脈都微弱,只有左寸脈稍數。這是因為心火不降,導致脾胃之氣不升,濁物因而下流,方法應該是養心升補,如果用治療本病的藥物沒有益處。用丹參、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山茱萸、山藥、黃耆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、陳皮、生薑、大棗,煎服三劑,淋濁反而加重了。詢問他身體是否健康?他說:和以前一樣。

蔣仲芳說:如果排出的都是津液,身體必然十分虛弱。現在淋濁加重而身體卻健康,知道濁物積聚在體內,是被藥物逼出來的而已。清氣上升了,濁氣自然下降,再服用兩劑,病就好了。用藥後果然如此。如果沒有確定的見解,再換一方藥,怎麼能治好呢?

張子和治療酒監房善良的兒子,十三歲,患沙石淋九年了。最初因為瘡疹,餘毒不消,出現便血。有人告訴他,讓他服用太白散,稍稍止住了。後來又因為積熱未退,變成小便淋痛,每次發作就看見鬼神,哭喊驚動鄰居。張子和說:很多醫生認為這是腎和小腸的病,不對。《靈樞》說足厥陰肝經的病,會有遺尿、閉尿、淋瀝。閉是指小便不通,癃是指小便淋瀝。

這是肝木的病。本來就受抑制,火來克制它,所以熱在膀胱裡,下焦因此收縮,結成沙石,就像用湯瓶煎煉很久,熬成鹼一樣。現在羊豬的膀胱,吹氣使其充盈,經常不能透氣,怎麼會有真的沙石,還能漏出來呢?由此可知前人所說的,服用五石散而導致的,恐怕未必盡然。經書上說:木氣鬱結就要疏通它。先用瓜蒂散使其排出,然後用八正散加湯、鹼各半,一次服下,沙石就會自行融化排出。

張氏的兒子,十四歲,病了一年半了。在麥秋季節發病,發作時小腸劇痛,甚至握住陰部跳躍旋轉,哭喊不止,幾天都不能小便,排尿時排出沙石,大便秘結,肛門脫出二寸,很多醫生都不能治癒。張子和說:今天治療今天見效,時間在辰巳之間了。用調胃承氣湯一兩,加牽牛子末三錢,用河水煎服,分三次五次咽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