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九 (22)
卷十九 (22)
1. 腳氣
亦有內傷飲食,脾胃之氣有虧,不能上升,則下注為腳氣者,宜用東垣開結導引丸,開導引水,運化脾氣。如脾虛濕氣壅遏,通致面目發腫,或痛者,宜用導滯通經湯,以疏導之。
一婦人患腿兼足脛彎攣痛,服發散藥愈甚,尺脈弦緊,此肝腎虛弱,風濕內侵也。以獨活寄生湯治之,痛止,更以神應養真丹而弗攣矣。
王執中舊有腳氣疾,遇春則足稍腫,夏中尤甚,至冬漸消。偶夏間依《素問注》所說,三里穴之所在,以溫針微刺之,翌日腫消,其神效有如此者。繆刺且爾,況於灸乎?有此疾者,不可不知。(《千金》謂腳氣宜針、灸、藥三者並用。史載之謂不許其灸。《指迷方》云:若覺悶熱,不得灸之。)
凡灸腳氣,三里、絕骨為要,而以愛護為第一。王舊有此疾,不履濕則數歲不作,若履濕則頻作。自後嘗忌履濕,凡有水濕,不敢著鞋踐之,或立潤地亦不敢久,須頻移足而後無患,此亦愛護之第二義也。有達官久患腳氣,多服八味丸愈。亦以腳氣衝心,惟此藥能治。
有人舊患腳弱,且瘦削,後灸三里、絕骨,而腳如故。益知王君針灸圖所謂絕骨治腳疾神效,信然也。同官以腳腫灸承山一穴,瘡即干,一穴數月不愈,不曉所謂,亦將攝失宜耶?是未可知也。
王執中母氏常久病,夏中腳忽腫,舊傳夏不理足,不敢著艾。謾以針置火中令熱,於三里穴刺之微見血,凡數次其腫如去。執中素患腳痛腫,見此奇效,亦以火針刺之,翌日腫亦消,後常灸。凡治此當先三里,而後之陽蹺等穴也。
王執中患腳氣,趾縫爛,每以茶末摻之愈。他日復腫而爛,用茶末不效,漸腫至腳背上。以為腳氣使然,竊憂之,策仗而後敢行。偶賣藥僧者見之云:可取床薦下塵摻之。如其言而愈。此物不值一錢,而能愈可憂之疾,其可忽哉。
一人筋動於足大趾,漸漸上來至大腿,近腰結了。奉養且厚,因酒食作此,是熱傷血。四物湯加酒黃芩、紅花、蒼朮、南星愈。(宜是丹溪。)
忠州太守陳逢厚傳云:渠前知坊州回署中取涼食瓜,至秋忽然右腰腿痛,連及膝脛,曲折不能適,經月右腳艱於舉動,凡治腰腳藥服之無效。兒子云安刊曹偶在商然助教處,得養腎散方服之,才一服,移刻舉身麻痹,不數刻間,腳遂屈伸,再一服即康寧。又坊州監酒某,年幾四十,虛損,兩腳不能行步,試與此藥,初進二錢,大腿麻木,遂能起立。再服二錢,大小趾𧿹皆麻,迤邐可能行,三服馳走如舊。
太室居士得此方,幹道己丑歲在鄂州都幕府曰:宋判院審言久病,腳膝緩弱,不能行步。傳之數日來謝,此疾經年,無藥不服,得方次日即合,二服見效,五服良愈,今有力能拜起矣。後數日又云:因浴遍身去薄皮如糊,肌骨遂瑩,其效如神。其方用全蠍半兩,天麻三錢,蒼朮一兩去黑皮,草烏頭二錢去皮、腳,生用,黑附子二錢炮,去皮臍,上為細末,拌勻。如腎氣,豆淋酒調一大錢,豆用黑大豆,能除去腳筋骨疼痛,其效如神。
白話文:
腳氣
古代醫書記載的腳氣(即現代醫學中可能涵蓋多種疾病,如周圍神經病變、下肢淋巴水腫等)治療方法,主要著重於脾胃功能、肝腎虛弱以及風濕等因素的調理。
有些腳氣是因內傷或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,需要服用具有開導脾胃功效的藥物,促進氣血運行。如果脾虛濕盛,導致面部腫脹疼痛,則需要服用疏導濕氣的藥物。
也有一些腳氣,是因為肝腎不足,風濕入侵所致,表現為腿足彎曲疼痛。這需要服用溫補肝腎,祛風除濕的藥物。
針灸療法也是治療腳氣的重要方法,三里穴和絕骨穴是主要的穴位。針灸的療效顯著,但需注意手法和穴位選擇,且需避免在悶熱時進行灸療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避免潮濕環境也很重要。
一些藥物,例如八味丸,對於某些類型的腳氣也有療效,尤其是腳氣衝心者。
個別案例中,茶末或床薦下塵等看似不起眼的方法,也能有效治療腳氣,反映出古代醫學中一些經驗療法。
此外,還有一些腳氣的案例,其病因與熱傷血相關,需要服用清熱涼血的藥物。
最後,記載了一種治療腰腿痛及腳疾的有效藥方,其主要成分包括全蠍、天麻、蒼朮、草烏頭、黑附子等,具有溫補腎陽,祛風除濕的功效,療效顯著。 此藥方需謹慎使用,因其中包含一些毒性較強的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