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九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23)

1. 腳氣

藥氣所至,麻痹少時,須臾疾隨藥氣頓愈。

金山長老於張顯學甘露寺齋會上說此方,渠舊患腳氣,曾於天台一僧處傳方,用木瓜、蒸艾,服之漸安。從來往金山,日日登陟,腳更輕快。又一堂眾處得此方,合服頗覺輕健勝前。

方云:破故紙,炒;舶上茴香,酒浸一宿,炒;葫蘆巴,炒;牛膝酒浸一宿;肉蓯蓉,酒浸一宿;川續斷,揀淨生用;杜仲,去粗皮,薑汁製一晝夜,炒令絲斷黃色用,各四兩,同為細末。上用艾四兩,去枝梗稱,以大木瓜四個,切作合子,去盡瓤,以艾實之,用麻線扎定,蒸三次,爛研,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溫酒鹽湯食後服。

申屠府判傳,腳氣流注,四肢手指腫痛,不可屈伸,四物湯去地黃,加附子,入姜煎服如常法,遇疾作時,服之必愈。

是齋云:腳氣上攻,流注四肢,結成腫核不散,赤熱焮痛,及治一切腫痛,用甘遂為細末,以水調敷腫處,又濃煎甘草一服,服之其腫痛即散。二物本相反,須兩人買,各處安頓,切不可相和。清流廳子韓詠苦此,一服病去七八,再服而愈。云得之牛馬牙人,醫者之意,正取其相反。

故以甘遂敷其外,而以甘草引於內,所以取效,如磁石引針之義也。(並《集成》。)

立齋治余舉人第及,年二十,腿膝腫痛,不能伸屈,服托裡藥反甚,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、木瓜、柴胡、紫蘇、蒼朮、黃柏而愈。

黃錦芳治李某腳氣,痛不可以著手,燒熱異常,且陰囊燥裂,癢不可當,左手脈極弦極數,右手稍遜,飲食如故,但不時懸飢,夜則煩躁不寧,二便不甚疏通。此內火發動,而外為風邪所郁也。不可用辛燥追風逐濕之藥,宜大瀉肝膽,則腳痛自定。用瀉青湯投之,取其內有膽草等瀉厥陰之火,防風除外受之風,大黃除腸胃內閉之熱,一服而減,再服便通而愈。令服六味丸,滋陰以善其後。

雷作楫臟體素寒,兼又嗜酒,以致少陰真火藉酒上游,而腳底反無火護,一遇寒襲,即不能點地。乾隆甲申春,因腳筋掣痛,或令服老貫草,致腳痛不能動。黃視之,其腳冷而暖,要用熱手緊按方定,飲食不入,時吐冷涎,取薑汁炒半夏,重加桂、附、仙茅、乳香、沒藥、杜仲、續斷等藥,大劑煎服而愈。

王洪緒治鶴膝方,用新鮮白芷,酒煎成膏,每日以陳酒送服,再取三錢塗患處,至消乃止。或內服陽和湯,外以白芥子為粉,酒釀調塗亦自消。

白話文:

腳氣

古代醫家治療腳氣的方法很多,各有其法。

一種療法是使用木瓜、艾葉等藥材。金山長老曾患腳氣,在天台一位僧人處得到方子,用木瓜蒸艾後服用,病情逐漸好轉。後來又得到另一個方子,效果也很好,該方使用破故紙、舶上茴香、葫蘆巴、牛膝、肉蓯蓉、川續斷、杜仲等藥材,研磨成粉末,與艾葉、木瓜製成藥丸服用。

另一種治療腳氣的方法,是針對腳氣流注,四肢手指腫痛的症狀,使用四物湯去地黃,加附子、生薑煎服。

還有一種療法,是針對腳氣上攻,流注四肢,形成腫塊的症狀,使用甘遂外敷,甘草內服,兩藥相反,需由兩人分別購買和使用,不可混合。

另有案例,治療腿膝腫痛的患者,先服用托裡藥卻加重病情,後改用人參敗毒散加檳榔、木瓜、柴胡、紫蘇、蒼朮、黃柏等藥才痊癒。

某位醫生治療腳氣伴有陰囊燥裂、疼痛等症狀的患者,判斷為內火外風,因此使用瀉青湯瀉肝膽之火,再服用六味丸滋陰。

一位體質素寒,又嗜酒的患者,因腳筋掣痛,服用老貫草後病情加重,後改用薑汁炒半夏,並加入桂枝、附子、仙茅、乳香、沒藥、杜仲、續斷等藥,大劑煎服才痊癒。

還有一種療法是用新鮮白芷酒煎成膏,內服並外敷患處,或者內服陽和湯,外敷白芥子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