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九 (18)
卷十九 (18)
1. 鶴膝風
亦有體虛之人,秋夏露臥,為冷氣所襲,寒熱伏結,多成此症。不能轉動,乍寒乍熱而無汗,按之痛應骨者是也。若經久下消,極陰生陽,寒化為熱而潰也。若被賊風所傷,患處不甚熱,而灑淅惡寒,不時汗出,熨之痛止,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治之。若失治,為彎弓曲偏枯,硬如石,謂之石疽。
若熱暖積日不潰,肉色紫赤,皮肉俱爛,名綬疽。其始末皆宜服前湯,欲其驅散寒邪以補虛托裡也。
一人患鶴膝風五年,敷藥三日即愈。王心涵傳乳香、沒藥各一錢五分,地骨皮三錢,無名異五錢,麝香一分,各為末,車前草搗汁入老酒少許,調敷患處。(《廣筆記》。)
立齋治一男子左膝腫大,三月不潰。謂體虛之人,風邪襲於骨節,使氣滯而不行,故膝愈大而腿愈細,名曰鶴膝風,遂以大防風湯三十餘劑而消。張上舍亦患此,伏枕半載,流膿三月。彼云:初服大防風湯去附子一錢,服三十餘劑少愈,乃去附子五錢。服至三十餘劑將愈,乃去附子。更以三十餘劑而愈。蓋桂、附當用而不用,則無力也。
王汝道膝腿腫,筋骨痛,服十宣散不應。脈沉細,以五積散二劑而痛止。更以十宣散去桔梗,加牛膝、杜仲,三十餘劑膿潰而愈。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。
白話文:
體質虛弱的人,秋天或夏天露宿,受寒邪侵襲,寒熱之邪鬱結,容易導致鶴膝風。症狀是關節不能轉動,忽冷忽熱且無汗,按壓疼痛並深入骨骼。若病情久拖不治,陰虛生陽,寒邪化熱而潰爛。如果被風邪侵襲,患處不會很熱,但會覺得冷颼颼、惡寒,時而冒汗,熱敷後疼痛減輕,需要服用大防風湯和外敷火龍膏治療。若延誤治療,關節會彎曲變形、枯萎,堅硬如石,稱為石疽。
如果熱邪積聚多日不潰爛,皮膚顏色紫紅,皮膚和肌肉都腐爛,則稱為綬疽。無論哪種情況,都應該服用大防風湯,驅散寒邪,補益虛損。
曾有一人患鶴膝風五年,敷藥三日即痊癒。方法是取乳香、沒藥各一錢五分,地骨皮三錢,生地黃五錢,麝香一分,研磨成粉末,再以車前草搗碎取汁,加入少量老酒調勻,敷於患處。(出自《廣筆記》)
立齋醫生曾治療一位男子,左膝腫大三月不潰。他認為是體質虛弱的人,風邪侵襲骨骼關節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因此膝蓋腫大而腿部消瘦,這就是鶴膝風。他用大防風湯三十多劑後,腫痛消退。張上舍也患此病,臥床半年,流膿三月。他一開始服用大防風湯,減去附子一錢,服用三十多劑後略有好轉,又減去附子五錢,服用三十多劑將要痊癒,最後去除附子,再服用三十多劑才完全痊癒。這說明桂枝、附子等藥物,必須適量使用,否則會缺乏療效。
王汝道膝蓋和腿部腫痛,筋骨疼痛,服用十宣散無效。脈象沉細,服用五積散兩劑後疼痛停止。之後再服用十宣散,去除桔梗,加入牛膝、杜仲,服用三十多劑後膿液排出而痊癒。這屬於寒邪引起的腫痛,是八風(外邪)侵襲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