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)

1.

張子和治遂平李官人妻,咽中如物塞,食不下,中滿,他醫治之不效。診其脈曰:此痰膈也。《內經》曰三陽結為膈。王啟玄又曰格陽,雲陽盛之極,故食格拒而不入。先以通經散越其一半,後以舟車丸下之,凡三次食已下。又以瓜蒂散再越之,健啖如昔日矣。

白話文:

張和子治療遂平李官人的妻子,她的喉嚨好像有東西堵塞,無法進食,胸悶腹脹。其他醫生治療無效。張和子診脈後說:這是痰氣阻滯。古醫書《內經》記載,三條陽經連結在一起會形成膈膜。王啟玄也說過,阻隔陽氣,因為陽氣過盛,所以食物被阻擋在胸腔,無法進食。張和子先用通經散疏通,之後用舟車丸瀉下痰氣,三次之後,食物就能吞嚥了。又用瓜蒂散繼續疏通,病人很快就能恢復正常飲食。

王思中治鹽院某行部,至常州,病膈症不起。諸太醫麏集,皆技窮。王至曰:此是關而非膈,可治也。乃以半夏曲一兩為君,製劑與服,不半月動履如常。(《吳江縣誌》。)

白話文:

明朝的王思中到了常州,治療鹽運使的部屬某人的膈症,卻不見起色。許多太醫都聚集而來,但都束手無策。王思中到了後說:「這不是膈症,是可以治療的。」於是使用半夏曲一兩為主藥,製成藥方給病人服用,不到半個月,那人就能像普通人一樣走路了。(出自《吳江縣誌》。)

章良玉老年得關格症,醫藥不效,殊無起色。偶道人過門索食,其子食之。頃曰:汝家何事奔皇乃爾?語之故,且延視之。道人曰:勿慮,而翁今日可不死矣,令人從我去。其子即偕至三山門外小茅庵中,道人出囊中藥草一束,悉以付之曰:此通腸接骨草也,四月發芽百日枯,多生於觀音山,早向陽,晚受陰,狀似益母,梗方而凹,綠葉如芸,採得汁一盞,便活一人。此則去年所收乾者,可將若干放砂罐內,用一大盂水煎。

白話文:

章良玉年老得了關格病(一種關節疼痛的疾病),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,病情毫無起色。偶然間,一位道士經過他家門口討要食物,他的兒子便給了道士吃的。道士吃完後問道:「你們家發生了什麼事情,這麼焦急?」章良玉的兒子便將父親的病情告訴了道士,並邀請道士前去診治。道士說:「不用擔心,你父親今天不會死了。」然後讓章良玉的兒子跟著他離開。他們來到三山門外的一座小茅屋,道士從袋子裡拿出了一束藥草,全部交給章良玉的兒子說:「這是通腸接骨草,四月發芽,一百天後枯萎,多生長在觀音山的陽坡,早上曬太陽,晚上受陰涼,樣子像益母草,莖方而凹,綠葉如芸。採集它的汁水一碗,就可以救活一個人。這是去年乾燥後剩下的,你可以用砂鍋煎煮,加一大碗水。」

歸如法治以進,父服三碗,果神效。及走謝,已行矣。此草尚有半,又轉以活上河一徐姓者。考本草無所謂通腸接骨草也。(《續金陵瑣事》。此條似屬可刪,但世間實有治噎,草藥用之如神。今形狀悉具,可以按形而索。倘遇識者,誠活人至寶也,故存之。至草藥多隨口起名,必欲執本草以求之拘矣。

白話文:

一位貧窮的老人家得了食管堵塞的疾病,吃什麼就吐什麼,胸口還刺痛。有人叫他取韭菜汁,加入少許鹽和梅滷汁,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喝,逐漸增加喝的量。(這一條是真正的食管堵塞,治療的方法也很好。)他突然吐出了好幾升黏稠的口水,然後就好了。這和仲景治療胸悶氣短時使用薤白的方法一樣,都是取用辛溫的性質,可以散開胃和食道裡的痰液、食物和瘀血。

薛立齋治一婦人,患膈症,胸膈痞悶,以此屬脾經血虛,遂用四君、芎、歸,調補脾氣尋愈。又因怒兼兩脅痞悶,頭目不清,月經旬余未竭,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治之復瘥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醫師治療一位女性患者,患有膈症,胸部和膈肌感到沉悶不適。醫師認為這是脾經血虛所致,於是使用四君子湯、川芎和當歸來調理補益脾氣,患者逐漸康復。

後來患者因生氣導致兩側脅部沉悶不適,頭腦不清,月經連續十多天未停止。醫師在加味逍遙散中加入鉤藤來治療,患者再次康復。

一婦人患膈病,胸膈作痛,面青目札,小便頻數,或時寒熱。此肝氣滯而血凝,先用失笑散,二服痛止,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。

白話文:

女人心事煩惱眾多,難以盡述。

陳三農治一老人,患膈氣,飲食不下,大便乾燥,六脈浮大而硬,用烏藥四分,小茴香一錢,研末,肉湯調下二錢,飲食即進。三服後用烏藥三分,陳皮、蘇梗、杏仁各五分,苡仁錢半,煎服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中醫陳三農治療一位患有膈氣的老人,老人症狀如下:無法進食,大便乾燥,六脈浮腫且硬。陳三農使用烏藥四分,小茴香一錢,研磨成粉末,用肉湯送服二錢,老人隨即可以進食。服用三劑後,改用烏藥三分,陳皮、蘇梗、杏仁各五分,苡仁半錢,煎服後老人病癒。

一中年婦患梅核氣,用二陳加芎、歸、梔、連、枳實、烏藥、栝蔞、旋覆花香附桔梗,十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名中年女性患有梅核氣。醫生開了含有以下中藥的藥方:二陳、芎歸、梔連、枳實、烏藥、栝蔞、旋覆花、香附、桔梗。服用十幾劑後,她的病情痊癒。

山氏患咽喉噎塞如梅核,時時噯氣,足冷如冰,用散結化痰湯十數劑罔效。細思之,此陰火也。三陰至項而還,陰虛火炎,故噯氣咽塞足冷耳。用滋陰清膈飲,數劑諸症悉愈。

白話文:

山氏患有咽喉阻塞像梅子核一樣,時常打嗝,雙腳冰冷如冰。服用散結化痰湯十幾劑都沒有效果。仔細思考之後,發現這是陰虛火旺造成的。三條陰經(手少陰、足厥陰、足少陰)到脖子後又循環回來,陰虛就會導致火氣旺盛,所以會打嗝、咽喉阻塞、雙腳冰冷。使用滋陰清膈飲,服用幾劑後,各種症狀都痊癒了。

一士膈噎嘔吐,或與清火,或與疏通,或與化痰散郁之藥,半載愈甚。陳曰:氣口無力,兩尺遲緩,脾腎交虛之候也。脾虛則升降失職而痰起中焦,腎虛則真火衰微食難運化。與白朮五錢炒焦色,半夏二錢,炮姜二錢,沉香一錢,二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先生得了噎嗝嘔吐的毛病,有人給他開了清火、疏通、化痰散瘀的藥,半年下來病情反而加重了。陳老先生說:這個人的呼吸無力,雙腳脈搏遲緩,這是脾腎虛弱的表現。脾虛導致升降失調,痰液聚積在中焦;腎虛導致真火衰弱,食物消化運化困難。陳老先生給他開了炒焦的白朮五錢、半夏二錢、炮姜二錢、沉香一錢的藥,連續服用兩劑後,病情痊癒。

孫文垣治張溪亭乃眷,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臠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鼻塞頭暈,耳常啾啾不安,汗出如雨,心驚膽怯,不敢出門,稍見風則遍身疼,(火盛而鬱者,多畏風畏寒。)小腹時痛,小水淋澀而疼。(皆鬱火為患。)脈兩尺皆短,兩關滑大,右關尤摶指。孫曰:此梅核症也。

白話文:

孫文垣診治張溪亭的眷屬,她喉嚨裡有硬塊像烤好的肉,吞不下去,吐不出來,鼻子塞住,頭暈,耳朵經常不舒服,汗出如雨,心驚膽怯,不敢出門,稍微吹到風全身就疼痛。(火氣旺盛而鬱結的人,大多怕風怕冷。)小腹時常疼痛,小便淋漓澀痛。(都是鬱火作祟。)脈象兩寸脈都比較短促,兩關脈滑而大,右關脈尤為強勁。孫文垣說:這是梅核氣。

以半夏四兩,厚朴一錢,蘇葉一錢,茯苓一錢三分,姜三片,水煎食後服。每用此湯調理多效。

白話文:

用半夏四兩、厚朴一錢、蘇葉一錢、茯苓一錢三分、姜三片,加水煎煮,服下藥液後食用。每使用此湯調理都十分有效。

按:梅核症,乃鬱怒憂思,七情大傷,乃成此病。案中所敘,無非木燥火炎之候,乃以燥克之劑成功,合前陳三農案大同小異,或當時病人質厚故耳。(香燥之劑暫能開氣,故即愈,但久則必復,特案中不肯敘及耳,非緣病人質厚也。)

白話文:

翻譯:

梅核氣症是由於情緒抑鬱、憤怒、憂思,七情過度受傷而導致的疾病。文中所描述的,無非是肝氣鬱結、肝火旺盛的情況。採用燥性剋制濕性的藥物取得了成功,與前面陳三農的案例基本相同,只是病人的體質可能比較強壯。

(香燥藥物只能暫時疏通氣機,所以才會立即見效。但是時間一長,肯定會復發。只是文中沒有敘述這一點,並不是因為病人的體質強壯。)

臧少庚年五十,每飲食胸膈不順利,覺喉中哽哽,宛轉難下,大便燥結內熱,肌肉漸瘦,醫與五香連翹湯、五膈病膈不效。孫脈之,其色蒼黑,兩目炯炯不眊,(可治。)惟氣促骨立,其脈左弦大右滑大。曰:據脈乃謀而不決,氣鬱成火,脾志不舒,致成痰涎,因而血少便燥,內熱肌消。

白話文:

年過半百的臧少庚,每次飲食後胸悶不順,喉嚨有異物感,難以下嚥。大便乾結,內熱,體重漸輕。就醫服用五香連翹湯、五膈病膈丸等藥方,但未見效。

孫姓中醫為他把脈,發現他面色蒼黑,兩眼炯炯有神,認為(有治癒的可能性)。但臧少庚呼吸急促,身形消瘦,脈象顯示:左手脈弦而有力,右手脈滑而有力。

孫中醫說:根據脈象,患者心思猶豫不定,導致氣鬱,化火生痰,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所以大便乾結,內熱消瘦。

張雞峰有言,膈乃神思間病。即是推之,當減思慮,斷色欲,薄滋味,絕妄想,俾神思清淨,然後服藥有功。以桂府滑石六兩,甘草一兩,真北白芥子、蘿蔔子、射干連翹各一兩半,辰砂五錢,以竹茹四兩煎湯,打饅頭糊為丸,綠豆大,每食後及夜用燈心湯送下一錢,一日三服,終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張雞峯說,膈疾是精神情緒相關的疾病。因此推論,應減少思慮,戒除色慾,清淡飲食,消除妄想,讓精神思緒清靜,才能讓服藥有效果。

藥方是:滑石(六兩)、甘草(一兩)、北白芥子(一兩半)、蘿蔔子(一兩半)、射干(一兩半)、連翹(一兩半)、辰砂(五錢),用竹茹(四兩)煎煮作湯,加入饅頭糊製成丸劑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進食後和晚上,用燈芯煎煮的湯劑送服一錢,一天服三次,服用完一個療程即可痊癒。

易思蘭治一人患膈滿。其症胸膈胃脘飽悶,臍下空虛如飢不可忍,腰腿痠痛,坐立戰搖,大便燥結,每日雖進清粥一二鍾,食下嘔酸吐水,醋心,眾作膈治,二年不效。診得左右寸關俱沉大有力,兩尺自浮至沉,三候俱緊,按之無力,有搖擺之狀。此氣膈病也,須開導其上,滋補其下,兼而行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易思蘭醫師治療一位患有隔氣的人。症狀為胸膈胃脘飽脹,臍下空虛有如飢餓難耐,腰腿痠痛,坐立不安,大便乾燥,每天雖然喝一點清粥,但吃下後會嘔出酸水,感覺心酸,雖然嘗試過各種治療隔氣的方法,但兩年來都沒有效果。檢查脈象後發現左右寸、關脈沉大有力,兩尺脈由浮脈轉為沉脈,三候皆緊,按壓無力,並有搖擺的現象。這是氣滯在隔所致的疾病,治療時必須同時疏通上部並滋補下部。

遂以暢胃舒中湯投之。制之香附、蒼朮、貝母各八分,蘇梗、連翹各五分,撫芎六分,神麯、沙參各一錢,桔梗四分,南木香半分,大劑煎,徐徐呷之,每日空心服八味丸百粒。服二日,噯氣連聲,後亦出濁氣,五日可以坐立,啖飯二碗。服至二七,動履如常。

白話文:

於是使用暢胃舒中湯給他治療。方劑:香附、蒼朮、貝母各八分,蘇梗、連翹各五分,撫芎六分,神麯、沙參各一錢,桔梗四分,南木香半分。使用大劑量煎煮,讓他慢慢啜飲,每天空腹服用百顆八味丸。服用兩天後,開始連續打嗝,接著也排出濁氣,五天後可以坐立,可以吃兩碗飯。服用到二七天,可以像平常一樣走路。

喻嘉言治倪慶病膈氣,十四日粒米不入口,始吐清水,次吐綠水,次吐黑水,次吐臭水,呼吸將絕,醫已歇手。喻適診之,許以可救,渠家不信。喻曰:盡今日晝夜先服理中湯六劑,不令其絕,來早轉方,一劑全安。渠家曰:今已滴水不食,安能服藥六劑?曰:但得此等甘溫入口,必喜而再服也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治療倪慶的膈氣病,十四天顆粒未進,開始吐出清水,接著吐出綠水,再吐出黑水,最後吐出臭水,呼吸幾乎停止,醫生已經放棄治療。喻嘉言恰好診察,承諾可以救治,倪家不信。喻嘉言說:今天白天和晚上先服下六劑理中湯,不讓病情加重,明天早上再更換藥方,一劑即可完全康復。倪家說:現在連水都不喝了,怎麼能服下六劑藥?喻嘉言說:只要服用這些甘溫的藥液入口,必定會感到舒服而願意再服。

渠諸子或庠或弁,頗識理析,僉曰:既有妙方,何不即投?必先與理中,此何意也?曰:《金匱》云,病人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吾於此病分別用之者有二道,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,臭水為腸中之水,此水且去,則胃中之津液,久已不存,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。

白話文:

一羣人中有的人穿著官服,有的人戴著帽子,都略懂一些醫學知識。他們說:「既然有特效藥方,為什麼不馬上用?一定要先找出病因,這是什麼道理?」

回答:「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病人噫氣不止的,可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我治療這種病時,會分兩種情況:一種是胃底積水導致的,就像黑色的水;另一種是腸道積水導致的,就像臭水。這些積液如果不先去除,胃中津液早已不足,不能再用半夏來燥胃了。」

一者以將絕之氣,止存一絲,以代赭墜之,恐其立斷,先用理中,然後代赭得以建奇奏績,一時之深心,即同千古之已試也。及簡仲景方,見方中只用炮姜,而不用幹姜,又謂乾薑比半夏更燥,而不敢用。曰今所噫者,下焦之氣也,所嘔者,腸中之水也。陰乘陽位,加以日久不食,諸多蛔蟲,必上居膈間,非乾薑之辣,則蛔不下轉,而上氣亦不必下轉,妙處正在此,君曷可泥哉?服之果再索藥,三劑後能言,云內氣稍接。但恐太急,俟天明再服,後日轉方為妥。

白話文:

一種方法是使用將要斷絕的氣,只留下一絲,用代赭石來讓它沉降。但擔心氣會立即斷絕,因此先使用理中湯,然後代赭石才能發揮奇效。這個臨時的良方,就如同千古以來經過驗證的方法。

但是簡仲景的方劑中,只用了炮姜,沒用乾薑。而且他認為乾薑比半夏更燥熱,所以不敢使用。

他說現在所呃出的氣體,是下焦的氣;所嘔出的水,是腸中的水。寒氣侵犯熱氣的位置,加上長期不進食,有很多蛔蟲,一定會跑到膈膜之間。如果不是乾薑的辛辣,蛔蟲就無法下行,上行的氣體也不必下行,妙處就在於此。難道你不可以偏執嗎?

服用之後,果然再次要藥物,三劑後就能說話,說內氣稍微接上了。但擔心太急,等到天亮再服藥,後天轉方比較妥當。

次早旁議交沮,後三劑不肯服矣。乃持前藥一盞,勉令服之。曰:立地轉方,頃刻見效何如?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,調代赭石末二匙與之。才入口,病者曰:好藥,吾氣已轉入丹田矣。二劑胸腹頓爽,已有起色。因觸冷氣復嘔,與前藥立止。思粥,令食半盞,飢甚竟食二盞,少頃已食六盞。

白話文:

第二天,其他人議論紛紛,不同意我的看法。後面的三劑藥丸已經服完。我拿著之前的藥膏,勉勵他服用。我說:你站著不動,瞬間就能看到效果,怎麼樣?我用旋覆花一味煎湯,加入代赭石末兩匙,給他服用。剛入口,病人說:好藥,我的氣已經轉入丹田了。第二劑藥後,胸腹頓時輕鬆,已經好轉。因為接觸了冷氣又嘔吐,我給了他之前的藥,嘔吐立刻停止。他想喝粥,我讓他喝半碗,因為太餓了,他吃了兩碗,沒多久就吃了六碗。

復嘔,與前藥立止。又因動怒,以物擊婢復嘔,與前藥立止。以後不復嘔,但精神困倦之極,服補藥二十劑,丸藥一斤,將息二月,始能出門,方悔從前少服理中二劑耳。

白話文:

又再次嘔吐,服用了之前開的藥後立即停止了。後來,因為動怒而打了一個女僕,又開始嘔吐,服下了之前開的藥後立即停止了。之後都沒有再嘔吐,但是精神非常疲憊睏倦。服用了20劑補藥,一斤丸藥,慢慢調養了一段時間,才終於可以出門。這才後悔當初沒有多服用幾次理中湯。

李士材治張邑宰婦,憂悶之餘得食輒噎,胸中隱隱作痛。診之,脈緊且滑,曰:痰在上脘,用二陳加薑汁、竹瀝。或曰:半夏不燥乎?曰:濕痰中滿,非此不治。遂用四劑,病尚不減。改大半夏湯,服四帖,胸痛乃止。又四帖,而噎亦減,服二十劑而安。若泥半夏為燥,而以他藥代之,豈能愈乎?惟痰不盛,形不肥者,不宜與服也。(凡用半夏者,宜審之。)

白話文:

李士材醫治縣官夫人的病:她憂愁抑鬱,進食後總會噎住,胸中隱隱作痛。李士材診脈,脈象緊而滑,於是說:「痰液停留在上脘(膈以上至喉嚨之間的部位),需要服用二陳湯加生薑汁和竹瀝。」有人問:「半夏不是容易引起燥熱嗎?」李士材回答:「她的濕痰充滿胸中,不使用半夏無法治療。」於是用了四劑,病情沒有好轉。李士材改用大半夏湯,服用四帖後,胸痛才緩解。再服用四帖,噎食的情況也減輕了。最後服用二十劑後,病情痊癒。如果固執地認為半夏會引起燥熱,而用其他藥物代替,怎麼能治癒疾病呢?只有痰液不旺盛,體型不肥胖的人,纔不適合服用半夏。(凡是用到半夏的藥方,都應該仔細審慎。)

方春和年近五旬,多欲善怒,患噎三月,日進粉飲一鍾,腐漿半鍾,且吐其半,六脈細軟,此虛寒之候也。用理中湯加人乳、薑汁、白蜜、半夏,一劑便減,十劑而進糜粥。更以十全大補加竹瀝、薑汁,四十帖諸症皆愈。

白話文:

方春和年近五十,個性急躁易怒。得了食道阻塞已經三個月,每天只吃一碗稀飯和半碗豆漿,而且還吐出一半。他的脈搏細弱,這是身體虛寒的徵兆。

醫生用理中湯加入人乳、薑汁、蜂蜜和半夏,服了一劑症狀就減輕了。十劑後,他開始能進食粥。醫生又給他開了十全大補湯,加入竹瀝和薑汁,連續服用四十次貼藥,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。

一人膈噎不通,渣質之物不能下咽,惟以人乳醇酒數杯,吐沫不已。李曰:口吐白沫,法在不治,脈猶未敗,姑冀萬一。用人參黃耆當歸、白朮、陳皮、桃仁牛乳、白蜜、薑汁,連進十劑,白沫漸少。倍用參、術,三月全安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患者得了膈肌噎塞不通的病,食物渣滓無法下嚥,只能不斷嘔吐人乳酒後吐出的白色泡沫。李醫生說:口吐白沫,一般不予治療,但他的脈搏還未衰竭,姑且一試。於是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陳皮、桃仁、牛乳、白蜜、薑汁,連續服用十劑,白色泡沫逐漸減少。再將人參和白朮的劑量加倍,三個月後患者完全康復。

一人二十三歲,以鼓盆之戚,悲哀過度,不能食飯。又十餘日,粥亦不能食,隨食隨吐,二便閉塞,自謂必死。診之,脈按有力,非死症也。以酒蒸大黃加桃仁、當歸、砂仁、陳皮,蜜丸與服,凡五服下燥矢乾血甚多,病若失矣,數日之間,能食倍常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人,二十三歲,因為喪親悲傷過度,導致食不下咽。過了十多天,連粥都無法進食,一吃就吐,大小便不通,自認必死無疑。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有力,不是死症。於是用酒蒸製大黃、桃仁、當歸、砂仁、陳皮,混和蜂蜜製成丸劑讓他服用。他一共服用了五次,排出大量的乾燥糞便和瘀血,病情大幅改善,幾天後恢復食慾,食量比平常多了一倍。

張孟端夫人,憂憤交乘,食下輒噎,胸中隱隱痛。陽脈滑而陰脈搏,痰血互凝之象。以悲哀加歸尾、桃仁、鬱金五靈脂,四劑未效。因思人參與五靈脂同用,善於浚血,即以前劑入人參三錢,倍用五靈脂,再劑血從大便而出,十劑噎止,彌月而愈。(人參與五靈脂並用,非明於奇變者不可。)

白話文:

張孟端的妻子,因為憂愁和憤怒交加,吃東西常常噎住,胸中隱隱作痛。她的陽脈滑動而陰脈搏動,這是痰血互相凝結的徵象。醫生用悲哀散加上歸尾、桃仁、鬱金、五靈脂治療,四劑藥之後沒有效果。於是醫生想到人參和五靈脂一起使用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。於是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三錢人參,把五靈脂的用量加倍。第二劑藥後,血便從大便中排出,十劑藥後,噎住的症狀停止,一個月後痊癒。(人參和五靈脂一起使用,不是明白事物的奇特變化的人不能做到。)

金元之之內,患噎膈,胸腹奇痛,經阻,醫認瘀血。察其脈細為氣衰,沉為寒痼,況自下及上,處處皆痛,明非血矣。用參、耆、白朮、木香、薑、桂,煎成和醇酒進之,甫入口便快,服理中湯半月而瘥。(以上二案,醫通妙入。)

白話文:

在金元時代,有一位患者得了噎膈,胸腹劇痛,經絡阻塞,醫生認為是瘀血所致。但仔細診脈後發現脈象細弱,這是氣虛的表現,脈象沉滯,這是寒氣凝結已久的緣故。況且從下到上,處處都痛,顯然不是瘀血。於是用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木香、生薑、桂枝煎煮後,加入醇厚的酒中給患者服用。患者入口後就感到舒暢,服用理中湯半個月後就痊癒了。(以上兩個案例,醫生妙手回春,醫術高超。)

張路玉治朱彥真酒膈,嘔逆不食,每日惟痛飲熱酒一二觥,少頃即作酸嘔出,膈間大痛,雜治經年不效。良由平昔好飲熱酒所致,即丹溪所謂好飲熱酒,死血留胃口之候。授以人參散方,用人參一兩,煎成加麝香半分,(雄按:麝兼能敗酒。)冰片三釐,三劑便能進食,蓋片麝善散胃口之痰與瘀血耳。

白話文:

張路玉替朱彥真治療因酗酒導致的膈肌疼痛,嘔吐不止,吃不下東西,每天只能喝熱酒一兩杯,不久就會酸性嘔吐,膈肌劇痛,經過各種治療多年都沒有效果。究其原因,是因為平時嗜飲熱酒,就像丹溪所說的,嗜飲熱酒會導致死血停留在胃口。於是,張路玉給朱彥真服用人參散方,使用人參一兩,煎煮後加入麝香半錢(麝香兼具解酒作用),冰片三釐,三劑藥後朱彥真便能進食,這是因為麝香和冰片能化解胃口中的痰和瘀血。

十劑後改服柏子仁湯,半月而安。二方出自云岐,人多未知,每以予為尚異,何可為之辨耶?

白話文:

十天後改用柏子仁湯,半個月後病就好了。這兩個方子都來自《雲岐》這本書,很多人不知道,每次都認為我是特立獨行,我怎麼能為此辯解呢?

沈錫蕃平昔大便燥結,近患噎膈,不能安穀者月餘。雖素稟豐腴,近來面色皎白,大非往昔,時方穀雨,正此症危殆之際。診得六脈沉澀,按久則衰,幸舉指則應。為疏六君子湯,下一味狗寶作散調服。甫十劑,嘔止食進。再十劑,穀肉漸安。更十劑,起居如故,惟大便尚艱,以六味丸去澤瀉加芎、歸、首烏作湯,月餘便溺自如,秋深更服八味丸而安。大抵噎膈之人,體肥痰逆者可治,枯瘠津衰者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沈錫蕃平日大便乾結,最近患有食道阻塞,一個多月來不能進食。雖然他以前體格豐腴,但最近面色蒼白,與以前大不相同。眼看穀雨時節到來,正是這種疾病危險的時刻。診斷時發現他的六脈沉滯不通暢,按壓久了脈象就變弱,但鬆手後又恢復。給他開了疏通氣機的「六君子湯」,並加入一味「狗寶散」調理服下。喝了十劑藥後,嘔吐停止,能進食了。再喝十劑後,食慾漸漸恢復。又喝了十劑,起身活動和以前一樣了,只是大便還有些困難。於是用「六味丸」,去掉澤瀉,加入川芎、當歸、首烏,做成湯劑讓他喝,一個多月後大便排泄正常,秋季更深入服用了「八味丸」後,病情完全好了。總的來說,患有食道阻塞的人,如果體質肥胖痰濕較多,是可以治療的;如果身體瘦弱津液不足,則難以治療。

同道王公峻患此,稟氣病氣,與沈氏相類,誤信方士,專力委之,致不起。顧人月亦患此,自謂脹急不當用參,日服仙人對坐草而斃。瘦人亦間有可療者,秦伯源患此,形神枯槁,神志抑鬱,且湯藥無資,予門人鄒恆友,令其用啄木鳥入麝熬膏,時嗅其氣以通結,內服逍遙散加香、砂以散郁,不數劑頓瘳。後陳君亦用此法而愈。

白話文:

同門王公峻得了這種病,氣血兩虛,症狀與沈氏相似。他誤信了方士,完全依賴他,導致病情惡化,無法康復。另一人顧月也得了這種病,他自認為脹滿急促不應該用人參,每天服用仙人對坐草,最後死亡。瘦人偶爾也有可以治癒的,秦伯源得了這種病,形體和精神都十分憔悴,神志壓抑,而且沒有湯藥的資質。我讓我的學生鄒恆友給了他一些啄木鳥熬製成的膏藥,時不時聞聞它的氣味來疏通淤結,內服逍遙散配上香附和砂仁來化解鬱結,沒吃幾劑就康復了。後來陳君也用了同樣的方法治癒了這種病。

又一農人噎膈不食,時嘔清涎如赤豆沙水,此屬血瘀可知,誤用消克破氣藥,致絕粒不食。用桂苓飲加當歸、桃仁、丹皮、牛膝,用熬枯黑糖和蟲漿調服,下溏黑如汙泥者甚多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一位農夫因噎食,無法進食,時常嘔吐出像紅豆沙水的清色涎液。這種情況顯然屬於血瘀。他誤服了消解、破氣的藥物,導致完全無法進食。使用桂枝茯苓丸加上當歸、桃仁、丹皮、牛膝,用熬成黑色的糖漿和蟲漿調配服用。排出的糞便又黑又稀,像污泥一樣,量很多。

俞東扶曰:石頑治病,喜用古方而雜以新藥,能生後學智慧。如此數條,雖皆昔賢成法,無甚精義,亦足以廣識見。然《金匱》只有反胃湯藥,不載噎膈情形,豈真正膈症?雖醫中之聖,亦無法以治之耶。

白話文:

俞東扶表示:治療頑固疾病時,他喜歡使用古方,但也會加入一些新的藥物,這樣可以啟發後學思考。以上這些古方,雖然都是前人既定的方法,但並非什麼精妙的理論,不過可以見識廣闊。但是《金匱要略》中只有針對噁心嘔吐的方劑,沒有記載噎嗝的症狀,難道這是真的膈症嗎?難道連醫學聖人扁鵲都無法治療嗎?

張路玉曰:王御九仲君,因驚恐受病,時方晚膳,即兀兀欲吐而不得出,遂絕粒不食,而起居自如。向後醇酒膏粱,略無阻礙,惟穀氣毫不可犯,犯之輒吐。醫不知為何病,補瀉雜陳,牛黃、狗寶、虎肚貓胞,總無一驗。數月來,濕面亦得相安。延及八月,偶遇一人,謂言此病非藥可除,令用生鵝血乘熱飲之,一服便安。

白話文:

張路玉說:王先生是御史九仲的公公,因為受到驚嚇而發病。當時已經是夜深了,他就氣喘吁吁想吐東西出來,但吐不出來,於是絕食,但是日常起居都很正常。後來他又喝了油膩的酒,也沒有什麼影響,氣喘吁吁的狀況也沒有一點點,只要喝下去就會吐出來。醫生不知道是什麼病,就給他補氣又補血,開了很多種藥,包括牛黃、狗寶、虎肚、貓胞,但都完全沒有效果。幾個月過去了,他的臉色也還能好一些。到了八月,他偶爾遇到一個人,告訴他說這種病不是用藥可以治好的,讓他在血還熱呼呼的時候生生喝下去,喝一次就會好了。

此雖未見方書,(生鵝血能化堅癖,見江案心脾痛門。)揆之於理,諒無妨礙。一陽之夜,遂宰一鵝取血熱飲,下咽汩汩有聲,忍之再三,少頃嘔出瘀血升許,中有血塊數枚,是夜小試稀糜竟不吐。其後漸能用飯從少至多,不藉湯藥而安。(此即血膈症。)

白話文:

雖然沒有看到醫書上記載,(生鵝血能化解堅結的頑疾,見江案的心脾痛一節。)但從道理上來看,應該沒有問題。一個陽氣旺盛的夜晚,我宰了一隻鵝,取牠的血熱熱地喝下去,只覺得喉嚨裡咕嚕作響,忍了一次又一次,過了一會兒吐出了烏黑的血有滿滿一大碗,其中還有幾塊血塊。那晚我試著吃了稀粥,居然沒有吐。之後逐漸可以吃東西,從少到多,不用藥物治療就痊癒了。(這就是血膈的症狀。)

馬元儀治王客,六旬外患關格,上不得食,下不得便,口燥胸滿已一月。診其兩脈俱虛而澀。此因脾胃之氣,鬱而不宣,郁久成火,消鑠津液,升降失常,上下不交而成痞塞。治法宜宣通肺郁,則清肅下行,而燥火可除;滋養胃源,則精液四布,而升降自如矣。用紫菀五分,蔞仁五錢,枳殼、桔梗、杏仁、蘇子、半夏曲、鬱金,二劑兩脈起,四劑胸滿釋。後去鬱金,加生首烏五錢,四劑大便通,脈和。

白話文:

馬元儀治療王客,他六十多歲了,患上食道閉塞,不能進食,也不能排便,口乾舌燥,胸悶已有一個月。診脈發現他的兩條脈象又虛弱又澀。這是因為脾胃之氣鬱結不通暢,鬱結時間長了化為火氣,耗盡津液,氣血升降失常,上下不暢,導致閉塞。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肺部鬱氣,讓清氣下行,乾燥火氣就能消除;滋養胃部根源,讓津液四散,氣血升降就能恢復正常。使用紫菀五分,蔞仁五錢,枳殼、桔梗、杏仁、蘇子、半夏曲、鬱金,兩劑後脈象好轉,四劑後胸悶解除。後來去掉了鬱金,加了何首烏五錢,四劑後大便通暢,脈象平和。

惟進飲不納穀,蓋肺金鬱結之氣乍舒,而胃土沖和之氣未復也。令服人參倉廩湯,一月而食進。再服加味歸脾膏,二月全愈。

白話文:

病患只願意喝東西而不吃食物,這是因為肺金鬱結之氣剛舒展,而胃土應該調和之氣尚未恢復。於是給他服用人參倉廩湯,一個月後他開始進食。再服用加味歸脾膏,兩個月後完全康復。

朱丹溪治一人,飲熱酒食物,梗塞胸痛,蓋有死血而然。白朮、貝母、麥芽、香附一兩,栝蔞仁、杏仁、丹皮、生甘草、乾葛、山梔、黃芩紅花蓽澄茄,右或丸或散,任意服之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曾經治療過一位病人,因為喝了熱酒吃了熱食,導致胸痛梗塞,這是因為體內有淤血造成的。因此,他使用以下藥材:

  • 白朮一兩
  • 貝母一兩
  • 麥芽一兩
  • 香附一兩
  • 栝蔞仁
  • 杏仁
  • 丹皮
  • 生甘草
  • 乾葛
  • 山梔
  • 黃芩
  • 紅花
  • 蓽澄茄

可以把這些藥材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,服用方式不限。

黃濡富傾郡,年逾艾,病胸膈不寬。俗醫或以降火而劑涼寒,病滋甚。又或以過傷而劑辛熱,病益深,而形神如故。(膈病皆如是。)橋曰:脈兩寸益澀,余皆弦數而躁,兩尺特甚,病由陰火炎上,感怒傷肝,此血膈也,法當不治。黃不懌,乃謝橋。逾月即嘔血如橋言,醫麇治無效,後吐敗血如腐肝乃卒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黃濡富是郡中的首富,年過花甲,得了胸悶氣短的毛病。庸醫有的說是上火,於是開了寒涼的藥,結果病情加重。有的說是過於勞累,於是開了辛熱的藥,病情更嚴重,但是精神狀態一切正常。(胸膈病症大都如此。)橋先生說:寸脈兩側感到特別澀,其他部位的脈搏都弦數而急促,尺脈兩側尤其嚴重,這種病是由於陰火上炎,動怒後傷了肝臟,這就是血膈,按照醫學法則,是無藥可治的。黃濡富不相信,於是辭別了橋先生。一個多月後他就開始嘔血,正如橋先生所說,庸醫怎麼治療都不見效,後來嘔吐出爛肝一樣的敗血而死去。(同前引書。)

蔣鑾年六十,體故厚,飲食起居如常,惟胸膈稍稍不寬,直自以為痰火耳,久治無效。橋診之曰:寸口脈澀,非痰火也,此為血膈,頃之必有死氣出焉。勿謂無傷,法當不治。聞者大駭,然疑信半之。又曰:公病之來且速,亟問良醫,如稍遲,將咎橋發之晚也。其後嘔紫血塊如指大者數十百枚,嘔後竟胸膈頗寬。

白話文:

蔣鑾年過六旬,身體一向肥厚,飲食起居正常,只有胸中隔膜感到稍稍不適,一向自認為是痰火所致,久治無效。橋仲山為他診斷說:「寸口脈搏澀滯,不是痰火引起的,而是血膈,不久就會有血塊排出。不要輕視這個病,依據病情來看,病是治不好的。」聽的人都大吃一驚,但一半相信,一半懷疑。橋仲山又說:「您的病來勢快,趕快找好醫生,如果稍有耽擱,出了事可別怪我提醒晚了。」後來,蔣鑾嘔吐出紫色的血塊,像手指頭那麼大,有幾十塊、上百塊,嘔吐後胸膈果然寬敞多了。

橋曰:不然,此肝傷而不藏血,血隨氣逆行,宿血去而新血繼之,緩治則緩死,速攻則速死。後更數醫,月餘死。

白話文:

扁鵲說:不對,這是肝臟受傷而無法儲存血液,血液跟著氣逆流,舊血排出而新血跟著出現。如果治療慢,就會慢慢死去,如果治療快,就會快速死去。後來又換了幾個醫生,一個多月後就死了。

魏玉橫曰:陳二尹溶上,家吳門,年近五旬,平日准頰微赤,體略肥,日喜火酒數杯。昔在都與余甚相得,近授廬陵丞,乘便過訪。因答候,見服膏子藥,問何恙。曰:近頗眩暈,由痰飲所致耳,請脈之。乃笑曰:君近亦能醫乎?曰:第略曉。診得兩寸搏指,左關弦尺弱,六部略數,此陰不足陽有餘,症屬燥火,非痰飲也。

白話文:

魏玉橫說:陳二尹溶上,家在吳門,將近五十歲,平時顴骨微赤,身體略胖,每天喜歡喝幾杯燒酒。以前在京城與我非常要好,最近被任命為廬陵丞,路過便來探望我。詢問他的近況時,我看到他正在服用膏子藥,便問他得了什麼病。他說:最近經常頭暈,大概是痰飲引起的,請你幫我號脈。我笑著說:你現在也會看病了嗎?他說:只是略知一二。我診脈後發現他的兩寸脈搏有力,左關脈弦而尺脈弱,六部脈略數,這是陰虛陽盛,屬於燥熱的症狀,不是痰飲引起的。

語之故,但唯唯。索其方則二陳、白朮、香附、遠志、益智、菖蒲,諸辛燥芳香之品。告以藥非對症,久服恐生他變,亦唯唯。別去已五月,抵任至九月忽歸寓湖上,則已病也。延往,告以才到官即頭汗出,眩暈益甚,食漸減,每飯入停膈中難下,良久仍吐出,後只進粥,粥又不受,乃進面,面亦不受。兩月來惟日啖饅頭一枚,必自晨細嚥至暮,略急則嘔矣。

白話文:

當時他只知道應聲說好。我索要他的藥方,上頭列有二陳湯、白朮、香附、遠志、益智、菖蒲等辛燥芳香之藥。我告訴他這些藥不對症,久服恐生別的毛病,他仍舊只是唯唯諾諾。過了五個月,他赴任後到九月突然回老家,這時他已經病了。我受邀前往診視,他說剛到任時就開始頭冒汗、眩暈更嚴重,食慾逐漸減退,每餐吃進的食物都停在胸膈間難以下嚥,過很久才吐出來,後來只進粥,但粥也不受納,便改進麵條,麵條也不受納。兩個月以來,他每天只吃一個饅頭,從早上慢慢咀嚼到傍晚,稍微吃快點就會嘔吐。

大便十餘日始一行,堅黑如彈丸。更醫數人,服藥數十劑,用參亦數兩。欲撿方相示,曰無庸,知所用必皆前膏子方中諸品耳。乃果然。此病由燥火,又誤服香燥之藥,劫其津液,致兩陽明枯槁。今已成關格,幸大便未如羊矢,則下焦之陰猶未告竭,急飲潤劑,猶可為也。遂與生熟地天冬肉蓯蓉北沙參、當歸、牛膝等四劑,大便略潤,可飲粥一甌矣。

白話文:

大便十幾天一次,堅硬發黑像彈珠。看過了幾個醫生,喝了幾十劑藥,還用了幾兩人參。要看醫生的藥方,他說不用,我知道這些藥肯定都是以前開的膏方中的藥材。果然如此。這個病是燥火引起的,又誤服了性溫燥熱的藥物,耗損了津液,導致兩條陽明經氣血枯萎。現在已經形成便祕,幸好大便還不像羊糞一樣,說明下焦的陰液還沒有耗盡,緊急服用滋潤的湯藥,還有救。於是給他開了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肉蓯蓉、北沙參、當歸、牛膝等四種藥,服用了四劑後,大便稍有軟化,可以喝一碗粥了。

又四帖粥漸加,乃用麻黃拌飯,進一甌無礙。再四帖大便調,飲食如舊。則以前方加減,令服百帖,及還蘇只服其半。後三年病復作,急至杭求診,就前方加減,令服五十帖,遂至今無恙。(藜按:此門所採俱非真噎症。徐靈胎曰:噎症之成無術可療,故昔賢成案皆以反胃嘔吐等症當之,並無治真噎食之案。

白話文:

又喝了四碗粥後逐漸減輕,然後用麻黃拌飯,吃一碗也沒問題。再喝四碗粥,大便通暢,飲食恢復正常。於是將之前的藥方加減,讓患者服用一百帖,後來病情好轉時只服了一半。三年後病情復發,急忙到杭州求診,在之前的藥方上加減,讓患者服用五十帖,之後就一直沒再發作。(注:此門所收錄的案例都不是真正的食道阻塞症。徐靈胎說:食道阻塞症的發生沒有辦法治療,所以以前的醫家案例都是用反胃嘔吐等症狀代替,並沒有治療真正的食道阻塞症的案例。)

近日京師傳一方,用未生毛小鼠,陰陽瓦焙乾研末,水酒沖服,每投輒效。可見昔人不治之症,原有可治之方,其方亦即在耳目之前。特患慮不及,故遂莫能措手耳。)

白話文:

近來京師流傳一個方子,使用未長毛的小鼠和陰陽瓦片研成細末,用酒水送服,每次服用都有效果。由此可見,古人認為無法治療的疾病,其實有可治的方法,這些方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只是擔心考慮不周,所以無法及時應對而已。

余孝廉香圃母夫人,年七十七,膈間不調已二年矣。春盡食愈減,至仲秋漸嘔不能食。或作脾胃虛寒,與二陳、二朮、補骨脂吳茱萸、薑、桂諸辛香燥熱,幾數十劑,遂至湯飲不下。勉進一盞,則嘔必倍之,所出皆黃涎而挾腥氣,已絕意醫藥。勉召診,兩手俱無脈,足冷漸過膝,手亦過肘,舌白胎而地則紫,惟神氣頗清,起居尚能自主,斷為老年三陰血少,相火上逆之症。

白話文:

一位名叫香圃的孝廉秀才的母親,今年七十七歲了,胸腹間不適已經兩年了。春天過後,食慾越來越差,到了仲秋漸漸連飯都吃不了,還開始嘔吐。有人認為是脾胃虛寒,給她服用二陳湯、二朮湯、補骨脂、吳茱萸、薑、桂等溫辛燥熱的藥物,共計數十劑,結果導致她連湯藥都喝不下去。勉強灌下一杯,就會嘔吐得更多,嘔吐物都是黃色的黏液,還伴有腥臭味,她因此絕望地放棄了治療。後來,在親友的勸說下才勉強找我診脈。檢查後發現,她的兩手都摸不到脈搏,雙足發冷,漸漸冷到膝蓋以上,雙手也冷到肘部以上,舌體表面白而舌根處發紫,只有精神氣色還算清爽,還能自己起牀走動。我診斷她患有老年三陰血虛、相火上逆之症。

四肢冷者,誤藥而熱盛作厥也;兩手無脈者,榮氣衰不能戴衛上朝寸口也;舌苔白而地紫者,肝火上乘肺金不下降也。與生地、杞子、沙參、麥冬、蔞仁、牛膝、米仁、川楝。或問眾作寒治,而君謂火,何以驗之?曰:第詢病人小便可也,既而日點滴而已。

白話文:

四肢發冷,是因為服用了錯誤的藥物,導致體內熱氣太盛,進而出現厥冷的症狀。兩手沒有脈搏,是因為體內的氣血衰弱,無法將衛氣運送到寸口。舌苔發白而舌底發紫,是因為肝火上行,抑制了肺金的下降。

(治療方法是)使用地黃、枸杞子、沙參、麥冬、蔞仁、牛膝、米仁、川楝等藥物。有人問我,大家都在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厥冷,而你卻說是用來治療火熱,根據是什麼?我說:只需詢問病人小便的情況即可,小便僅有少量點滴而已。

又問昔人謂下有熱則為關,上有寒則為格,君但主熱,得無偏乎?曰:若然,則前方薑、桂何以不效,乃進藥遂不嘔?數劑後,忽掌心手背綻出青筋累累,蓋肝主筋,木得養而驟舒也。入川連三分,四肢漸暖,小便漸長,青筋亦隱。再加熟地五七錢,十餘劑全愈。後指端生一癤,問故,曰:其辛香燥熱之所釀乎?然,得此無患矣。

白話文:

有人曾經說過,如果感到身體下方有熱,這是關格證候;如果感到身體上方有寒,這是格關證候。你只注重身體的熱證,這樣是不是有失偏頗?

對此,醫生回答說: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我之前給予的薑和桂附的藥物怎麼會沒有效果,而且你服藥後也沒有嘔吐?經過幾劑藥物之後,你的手心和手背出現了青筋,這是因為肝臟主筋,而你服用的藥物滋養了肝臟,導致筋脈疏通而顯現。後來加入川連三分,你的四肢開始溫暖,小便也漸漸增多,青筋也逐漸消失。再加入熟地五到七錢,服用十幾劑之後,你的病情就完全好了。

後來你的手指長了一個癤,我問你這是怎麼回事,你說這是因為之前服用的辛香燥熱的藥物所導致的。不過不用擔心,現在你的身體已經康復了。

吾宗德吾翁年七十五,多鬱而喜飲,夏間時嘔隨愈,初秋感寒復作,服辛燥少愈。季秋復感寒遂大作,凡食即嘔,日嘔涎沫數盆,湯飲不下者幾十日,前醫一以二陳、薑、桂,轉服轉劇,計所嘔不下擔石矣。脈之洪大搏指,面額作赭石色。經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又素性速,故食入即嘔也。

白話文:

我的祖師德吾翁,今年七十二歲,性情憂鬱且好喝酒。夏季時曾有嘔吐,漸漸好轉。初秋時受了寒意,嘔吐又復發,服用辛熱的藥物稍有好轉。季秋時再次受寒,嘔吐加劇,凡是進食就嘔吐,吐出液體好幾盆。只喝湯水也維持了幾十天。之前的醫生一味的使用二陳湯、生薑、肉桂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。估計嘔吐量已經超過一擔石。把脈時感覺脈搏洪大,有力且跳動。醫書上說:各種逆氣上沖的病症,都屬於火。加上祖師德吾翁本性急躁,所以一進食就嘔吐。

與重劑杞、地、沙參、麥冬、米仁,入川連三四分,一劑知,二劑減。問荸薺可食否?曰:可。頓食斤許又減,遂不服藥。半月後復作輕,令以前方重加熟地而痊。或問老人陽氣衰微,君常與黃連,得毋過乎?曰:老人陽虛,出自何說?乃默然。

白話文:

我開了許多補氣血的藥給他,包括杞子、生地、沙參、麥冬、米仁,再加上川連(黃連)三四分,一劑他就感受到效果,第二劑就減輕了。他問荸薺能不能吃?我說可以。他頓時吃了約一斤左右,症狀又減輕了,於是就沒再繼續吃藥。半個月後,症狀又輕微發作,所以我讓他在原本的方劑中加入熟地,最後痊癒。有人問我,老年人的陽氣已經衰弱了,為何你還常常給他們黃連,這樣會不會太過?我說,老年人陽氣虛弱的說法從何而來?那人沉默不語。

胡氏婦年五十來,常患脅痛有塊,時當心而痛,甚則嘔,其子醫以二陳加左金、鬱金、香附,初稍愈,後不應。一老醫與丁香肉桂延胡索、小茴香之類,初亦應,再發再與,則嘔增劇。延診則已數日不食,將成膈矣。幸大便不秘且溏,小便則短澀,口苦而燥,脈左關又弦小而數,兩寸鼓,與生地、杞子、沙參、麥冬、酒連,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姓胡的婦人,年過五十,一直有肋部疼痛和腫塊,有時會心悸疼痛,嚴重時還會嘔吐。她的兒子找醫生用二陳湯加左金、鬱金、香附來治療,一開始症狀稍微好轉,但後來沒有效果了。另一位老中醫給她開了丁香、肉桂、延胡索、小茴香等藥物,一開始也有效,但病情復發後再用,嘔吐反而更嚴重了。

請我去看診時,她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,快形成隔症了。幸好她的大便不是很便祕,而且較為稀軟,但小便卻短澀,口苦口乾,脈象在左手關脈部位又弦細而快速,兩寸脈部位有力。我用生地黃、枸杞子、沙參、麥冬、酒一起治療,吃了幾劑藥後就痊癒了。

方天壺翁年近七十,患心脅痛,一老醫與二陳加人參、薑、附,經年累月,遂致食不入,滿口似糜非糜,晝夜不眠,惟聞鼓吹謳歌之聲則稍寐。延診,六脈已無胃氣,曰:此血膈也,始於肝火躁急,致多暴怒,血隨氣上,逆於脘中,會陽剛之藥,劫其津液,令大絡枯澀,血遂凝而不下,胃中熱而有瘀,故不納食,故喜聞歌吹也。今真陰已竭,陽氣獨留,不可為矣。

白話文:

方天壺翁年近七十歲,患有心脅痛,有一位老中醫給他服用了含有陳皮、陳半夏,以及人參、薑、附子的藥方。經過長期服用,方天壺翁漸漸食不下嚥,滿口似乎有糜爛物,晝夜不眠,只有在聽見鼓樂和歌曲時才能稍稍入睡。請來名醫診斷,發現六脈已無胃中的陽氣,於是說:這是血膈症,起初是因為肝火過旺,導致暴怒頻繁,血液跟隨氣往上衝,停留在胃部。再服用陽氣過盛的藥物,就會消耗津液,致使經脈枯澀,血液凝固無法下流,胃中因熱而瘀滯,所以食不下嚥。而他喜歡聽歌吹是因為這樣能刺激陽氣,振奮精神。如今他的陰氣已枯竭,只有陽氣獨存,已經無藥可救了。

勉索方,與熟地一兩,杞子五錢,沙參三錢,麥冬二錢,每飲一劑,則甜睡二三時,與聞吹唱同。於膈病則無與也,其後嘔出血數甌而歿。

白話文:

勉索方,加入熟地黃一兩、枸杞子五錢、沙參三錢、麥冬二錢。每次服用一劑後,便能香甜入睡二三小時,與聽吹奏唱歌的效果相同。對於橫膈膜疾病則不適用,後來嘔吐數口而亡。

許君廣川,年四十六。性樂洪飲,膏粱炙爆。左脅痛痞,時侵胃絡。肝腎已傷,宜滋水木。南京醫者,其識頗俗。二陳、五香,六君、六郁。香砂、左金,逍遙、越鞠。出入加減,惟此數方。治之半載,不見其良。予與令坦,相得始彰。語以是症,血膈須防。既而秋仲,飲食漸妨。

白話文:

許姓男子,廣川人,四十六歲。他很愛喝酒,飲食豐盛且大魚大肉。左腹疼痛積滯,有時會影響胃經。肝腎已經受損,適宜滋補肝腎。南京的醫生,他們的醫識很粗淺。總是使用二陳湯、五香散、六君丸、六鬱湯、香砂六君子湯、左金丸、逍遙散、越鞠丸等方劑。加減用藥,也只限於這些方劑。治療了半年時間,不見好轉。我與令坦醫生互相切磋,才弄清了病情。告訴他,這是血膈症,需要做好預防。後來到了秋天,許君飲食開始受到影響。

因念余說,厥理孔長。相延診視,與藥勿嘗。歲忽云暮,嘔血如瓤。再延診之,擬養陰之劑,僉以為謬。及春詣蘇,求治於繆。繆與之方,芝麻、黑豆。絳繪、桑葉,希延其壽。豈知膏肓,其績莫奏。關格遂成,湯飲不受。長此告終,芒種時候。(雄按:此仿痹門施沛然治許贊勿例,竟是一篇祭文。

白話文:

據《本草綱目拾遺》記載:石打穿,別名龍芽草,生長在山上。立夏時節發芽並蔓延地面,葉面上有細小的絨毛,莖高一至二尺。清晨露水形成時開花成串,花朵細小呈黃色。根部有白色的芽,尖端圓潤如龍牙,根上覆蓋著白毛,頂端開出黃花,因此得名金頂龍牙。

一名鐵胡蜂,以其老根黑色,形似之也。又一種紫頂龍芽,莖有白毛,葉有微毛,寒露時抽莖,開紫花成穗,俱二月發苗,葉倒生貼地,九月枯,七月採。趙學敏曰:予親植此草於家園,見小暑後抽臺,屆大暑即著花吐蕊,抽條成穗,儼如馬鞭草之穗。其花黃而攢簇條上,始悟馬鞭草花紫,故有紫頂龍牙之名。

白話文:

鐵胡蜂,它的老根發黑,外形像胡蜂。

另一種是紫頂龍芽,莖上有白毛,葉子有細小的絨毛。寒露時節發芽,開出成穗的紫色小花。這兩種植物都在二月長出芽來,葉片倒生貼在地面上,九月枯萎,在七月採收。

趙學敏說:我親自在家園種植這種草,看到小暑過後發出花莖,到了大暑時就開花吐蕊,抽出花穗,就像馬鞭草的花穗一樣。它的花是黃色的,成簇地長在花莖上。我才明白,馬鞭草的花是紫色的,所以纔有紫頂龍芽這個名字。

此則花黃,故名金頂龍牙,與地蜈蚣絕不相類。因此草亦有地蜈蚣之名,故有草竟疑為石見穿也。李氏《草秘》云:石見穿生竹林等處,葉少如艾,而花高尺許,治打傷撲損膈氣。則石見穿之葉如艾,又與石打穿深紋鋸齒之葉不侔矣。世又名曰鐵筅帚,山間多有之,綠莖而方,上有紫線紋,葉似紫頂龍芽,微有白毛,七月開小黃花,結實似筅帚形,能刺人手,故又名千條針。附方云:石打穿草,按月取草頭一個,如三月三個,四月四個,以月分為多寡之數。

白話文:

這種花黃色的植物,所以被稱為金頂龍牙,跟地蜈蚣完全不同。因為這種植物也被稱為地蜈蚣,所以有些人竟然誤以為它就是石見穿。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石見穿生長在竹林等地,葉子稀少像艾草,花有尺許高,可以治療外傷、跌打損傷和橫膈氣。由此可見,石見穿的葉子像艾草,與石打穿深紋鋸齒狀的葉子也不相同。民間又有將它稱為鐵筅帚,山間很多見,莖是綠色的且呈方形,上面有紫色的紋路,葉子像紫頂龍芽,略帶白毛,七月開黃色的花,結的果實形狀像筅帚,能夠刺傷人的手,所以又叫千條針。附方:石打穿草,每月採集草頭一株,如三月採三個,四月採四個,按照月份多少來採集。

搗汁同人乳、羊乳和勻,服神效。膈症,出蔣雲山傳方,又蔣儀《藥鏡拾遺》云:噎膈翻胃,從來醫者病者咸以為不治之症。余得此劑,十投九效,乃作歌以志之。歌曰:誰人識得石打穿,綠深紋,鋸齒邊。闊不盈寸長更倍,圓莖枝抱起相連。秋髮黃花細瓣五,結實扁小針刺攢。

白話文:

把藥材搗碎成汁,加入人奶或羊奶攪拌均勻服用,效果顯著。

對於噎嗝,出自蔣雲山的醫方,又見於蔣儀的《藥鏡拾遺》,書中寫道:噎膈反胃,歷來醫家和患者都認為是無法治癒的疾病。我得到這個方子,十次治療九次有效,於是寫了這首歌來紀念它:

誰知道這樣一塊石頭,

紋路清晰如綠絲線。

它的邊緣像鋸齒,

寬度不超過一寸,卻非常長。

圓形的莖,枝葉相連。

秋天裡它的花黃細小,有五瓣。

果實扁小,滿身尖刺。

宿根生本二尺許,子發春苗隨弟肩。大葉中間夾小葉,層層對比相新鮮。味苦辛平入腸肺,穿腸穿胃能攻堅。採掇莖葉搗汁用,蔗漿白酒使佐全。噎膈飲之痰立化,津液平復功最先。世眼愚蒙知者少,岐黃不識名浪傳。丹砂勾漏葛仙事,余愛養生著數言。按趙氏所引數說觀之,石筅帚之綠莖而方,與此道人所說方梗綠葉相似。

白話文:

這種植物的根莖會長到二尺左右,每當春季來臨,子株會從根莖附近萌發出來。它的葉片很大,中間夾雜著一些小葉,層層疊疊,非常新鮮美麗。這種植物的味道微苦,辛辣,性情平和,入腸肺經。它的汁液可以穿透腸胃,清除積塊。採集它的莖葉搗汁服用,配上蔗糖汁或白酒一起服用。對於噎膈和飲水引起的痰飲,服用後就能立即化解。它的汁液能調和體內津液,功用非常顯著。但是世人愚昧無知,知道這種植物的人很少,連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辨識它的名字,只是不斷傳播著它的別名。丹砂勾漏是葛仙翁的事情,我愛養生,所以寫下這幾句話。根據趙氏引用的幾種說法來看,石筅帚的莖是綠色的且呈方形,與這位道人所說的方莖綠葉相符。

但道人所指不言開何色花,亦不言莖有紫線紋。而趙氏所引但言方莖而不言有凹,與狀似益母,其是一是二,難以懸擬。然此間的有此等治膈之草,則確無可疑,存之以俟識者。

白話文:

不過道士所指出的特徵中,沒有提到花是什麼顏色,也沒有提到莖上是否有紫色的線狀紋路。而趙氏所引用的資料中,只提到莖是方形的,但沒有提到有凹陷,而且外形與益母草相似,這兩者是否為同一種植物,很難確定。不過,這附近確實有這種治療膈肌疾病的草藥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先記錄下來,等待有識之士辨識。

臌、膈同為極大之病,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。蓋臌者有物積中,其症屬實;膈者不能納物,其症屬虛。實者可治,虛者不可治,此其常也。臌為病,因腸胃衰弱,不能運化,或痰或血,或氣或食,凝結於中,以致臌亨脹滿。治之當先下其積聚,然後補養其中氣,則腸胃漸能克化矣。

白話文:

臌脹和膈氣,都是嚴重至極的疾病,但是臌脹可以治療,而膈氣不能治療。這是因為臌脹是由於體內滯留了東西,屬於實證;而膈氣則是不能容納東西,屬於虛證。實證是可以治療的,虛證是不能治療的,這是它們的通常情況。臌脹是因為腸胃功能虛弱,不能運化水液、痰液、血液、氣體或食物,這些東西堆積在體內,導致臌脹滿腹。治療臌脹,首先要排出積累的物質,然後再補養其中的氣,這樣腸胃的功能才能逐漸恢復正常。

《內經》有雞矢醴方,即治法也。後世治臌之方,亦多見效。惟臟氣已絕,臂細臍凸,手心及背平滿,青筋繞腹,種種齊見,齊見則不治。若膈症乃肝火犯胃,木來侮土,謂之賊邪,胃脘枯槁,不復用事。惟留一線細竅,又為痰涎瘀血閉塞,飲食不能下達。即勉強納食,仍復吐出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記載了「雞矢醴」的治療方法。後世治療腹水的方子大多效用不錯。但如果臟腑之氣已經耗盡,患者的手臂瘦細,肚臍凸出,手心和背部平滿,腹部青筋密佈,這些症狀同時出現,那就無法治療了。

如果膈症是肝火侵犯胃氣,屬木剋土,這種情況稱為「賊邪」。胃脘會枯竭,失去功能。雖然還留有一絲細小的孔道,但也被痰涎和瘀血阻塞,飲食無法下行。即使勉強進食,也會嘔吐出來。

蓋人生在飲食,經云: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。今食既不入,則五臟六腑皆竭矣。所以得此症者,能少納穀,則不出一年而死。全不納穀,則不出半年而死。凡春得病者死於秋,秋得病者死於春,蓋金木相剋之時也。又有卒然嘔吐,或嘔吐而時止時發,又或年當少壯,是名反胃,非膈也,此亦可治。

白話文:

人的生命依賴於飲食,經典上說:穀物進入胃中,由肺部傳遞給五臟六腑,從而獲得營養。現在如果飲食無法攝入,五臟六腑都會衰竭。因此患上這種症狀的人,如果還能稍微進食,則活不過一年。完全無法進食的,活不過半年。凡是在春天發病的,會死於秋天;在秋天發病的,會死於春天,因為金木相剋的時節容易發病。還有突然嘔吐,或嘔吐時有時止,或年紀輕壯的人出現這種情況,稱為反胃,不是膈膜問題,這也是可以治療的。

至於類臌之症,如浮腫水腫之類,或宜針灸,或宜泄瀉,病象各殊,治亦萬變。醫者亦宜廣求諸法,而隨意施用也。

白話文:

至於水腫類的疾病,比如浮腫水腫之類的,有的適合針灸,有的適合瀉下,不同病狀,治療方法也千差萬別。醫生也應該廣泛學習各種療法,根據情況隨機應變地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