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4)

1. 腫脹

黃錦芳曰:水腫之症,至為繁雜,有風有水,風濕、風痰、風熱、風毒,與夫水濕、水氣、濕熱、食積,諸虛夾雜等症,然總不越以水為害。大約陽臟多熱,熱則多實;陰臟多寒,寒則多虛。先滯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,先腫於表而後及於里者多虛。小便紅赤,大便閉結者多實;小便清利,大便稀溏者多虛。

白話文:

黃錦芳說:水腫的症狀非常複雜,涉及風、水、濕、熱、毒等因素。但總的來說,還是以水為害。通常,陽臟多為熱性,有熱多為實證;陰臟多為寒性,有寒多為虛證。先滯留於內再出現於外者多為實證;先腫脹於外再影響到內者多為虛證。小便黃赤、大便乾結者多為實證;小便清澈、大便稀爛者多為虛證。

脈滑而不遠者多實,脈浮而微細者多虛。形色紅黃,聲音如常者多實;形色憔悴,聲音短促者多虛。少壯氣道壅滯者多實,中衰勞倦氣怯者多虛。若但腫而不脹,則病在水,而氣不堅。凡一切枳實檳榔枳殼丁香、白蔻、故紙、沉香,下氣迅利之藥,切勿輕投。猶之臌脹在氣,則一切升提呆補之藥,亦勿輕用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滑動但距離較近的,多為實證;脈象浮動而微弱的,多為虛證。面色紅潤,聲音正常,多為實證;面色憔悴,聲音短促的,多為虛證。年輕力壯,氣息不通暢,多為實證;年老體衰,勞累不堪,氣短怯弱的,多為虛證。如果只有浮腫,但沒有脹滿,那麼病症多在於水,而氣虛不固。對於枳實、檳榔、枳殼、丁香、白蔻、故紙、沉香等所有具有強力疏氣作用的藥物,切勿輕率使用。同樣,對於脹氣的病症,所有具有升提補虛功效的藥物,也切勿輕率使用。

余族一人病水腫,六脈浮濡滿指,而右寸尤甚。按其腫處浮而不起,知其水溢於肺,所服之藥,皆破氣破血之品,病安得愈?以連翹梔子茯苓澤瀉、牛膝、滑石、葶藶、木通防風蒼朮,輕平之藥投之,數服而愈。

白話文:

我的族人中有一位得了水腫,六脈浮腫而滿溢到手指,尤其是右手的寸口脈最明顯。按壓他腫脹的地方,浮腫按壓後不能恢復,我知道這是水氣溢到了肺部。他服用的藥物都是破氣破血的,這樣怎麼能讓他好起來呢?我用連翹、梔子、茯苓、澤瀉、牛膝、滑石、葶藶、木通、防風、蒼朮等輕盈平和的藥物給他服用,服用幾次後他的水腫就痊癒了。

葉天士治陳某腫脹,進神芎導水丸,二日所下,皆黏膩黃濁形色。前議腑氣窒塞,水濕黏滯,濁攻犯肺為痰嗽,水漬脈隧為浮腫。大凡經脈六腑之病,總以宣通為是。《內經》云:六腑以通為補。今醫不分臟腑經絡,必曰參、術是補,豈為明理?然肢節足跗之濕,出路無由,必針刺以決其流,內外冀可皆安。戊己丸三錢,用二日後,再進前藥一服。

白話文:

葉天士治療陳姓患者的腫脹,服用神芎導水丸,兩天後排泄出的物質都呈現黏稠、黃濁的狀態。

葉天士先前判斷患者體內臟腑氣滯,水濕黏滯,濁氣上犯肺部形成痰液咳嗽,水氣滲入脈絡造成浮腫。大體來說,經脈六腑的疾病,應以宣通氣血為首要。

《內經》記載:「六腑以通為補。」現在的醫者不區分臟腑經絡,執意認為人參、白朮是補益藥物,這豈是通曉醫理的表現?

然而,肢體關節足跗部的濕氣,沒有出路可排散,必須針刺放血以疏通其流暢。如此一來,希望體內外都能恢復安適。於是在服用戊己丸三日後,再次服用神芎導水丸一服。

徐靈胎曰:句句名言,腹滿等症,必須有出路,故人兼以針刺為治。但其道甚微,不知其理而蠻針之,反有大害。又曰:脹滿之為病,即使正虛,終屬邪實,故古人慎用補法。又脹必有濕,有濕則有熱,《內經》所以指為熱症。若用溫補之藥,即兼通利之品,而臣不勝主,貽誤必多。又曰:脹滿必有有形之物,宜緩緩下之。

白話文:

徐靈胎說:古人的每句話都是名言,肚脹等症狀,必須有出路,所以古代人會採用針灸的方法治療。但是針灸的方法很微妙,如果不懂原理而亂針灸,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。又說:脹氣是疾病,即使是正氣虛弱,也屬於邪氣實盛,所以古人慎重使用補法。而且脹氣必定有濕,有濕則有熱,《內經》因此將其歸類為熱症。如果使用溫補的藥物,即使同時使用利氣通便的藥物,但臣藥不足以勝任君藥,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。又說:脹氣必定有有形的東西,應該緩慢地把它瀉下。

葉天士治朱某,初因面腫,邪干陽位,氣壅不通,二便皆少。桂、附不應,即與導滯。滯屬有質,濕熱無形,入肺為喘,乘脾為脹,六腑開合皆廢,便不通爽,溺短渾濁,時或點滴,舌絳口渴。腑病背脹,臟病腹滿,更兼倚倒,左右腫脹,隨著處為甚,其濕熱布散三焦,明眼難以決勝矣。經云:從上之下者治其上。

白話文:

葉天士治療朱某,一開始是因為面腫,邪氣侵襲陽位,氣血不通暢,大、小便都很少。使用桂枝、附子等藥物治療無效,於是就給予導滯的藥物。

滯邪有形質,濕熱無形,入肺會引起喘息,侵襲脾胃會引起腹脹,六腑的開闔功能都廢弛了。所以大便不通暢,小便短少渾濁,有時僅有幾滴,舌頭紅絳口渴。

腑病會導致背部脹痛,臟病會導致腹部脹滿,再加上朱某身體倚靠一邊,左右側腫脹,不同的位置病情時輕時重。濕熱之邪瀰漫於三焦,即使是明眼人也難以確定確切的病情。

經文中說:「從上而下治療的疾病,要治療它發生的部位。」

又云: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,必先治其上,而後治其下。此症逆亂紛更,全無頭緒,皆不辨有形無形之誤,姑以清肅上焦為先,飛滑石錢半,大杏仁去皮尖十粒,生薏仁三錢,白通草一錢,鮮枇杷葉去毛三錢,苓皮三錢,淡豆豉錢半,黑山梔殼一錢,急火煎五分服。此手太陰肺經藥也,肺氣窒塞,當降不降,杏仁微苦則能降,滑石甘涼滲濕解熱,薏仁、通草淡而滲氣分,枇杷葉辛涼能開肺氣,茯苓用皮,謂諸皮皆涼,梔、豉宣其陳腐鬱結。凡此氣味俱薄,為上焦藥,仿齊之才輕可去實之義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從上半身到下半身症狀嚴重的,必須先治療上半身,然後再治療下半身。此類疾病錯綜複雜,沒有頭緒,都是因為沒有分清有形無形的錯誤。暫且先以清肅上焦為優先,飛滑石半錢,去皮尖的大杏仁十粒,生薏仁三錢,白通草一錢,新鮮的枇杷葉去毛三錢,茯苓皮三錢,淡豆豉半錢,黑山梔殼一錢,用大火煎煮五分,服用。這都是手太陰肺經的藥材,肺氣阻塞,應該下降卻沒有下降,杏仁微苦可以降氣,滑石甘涼可以滲濕解熱,薏仁、通草淡而可以滲透到氣分中,枇杷葉辛涼可以疏通肺氣,使用茯苓皮,是因為各種皮都具有涼性的特質,山梔、淡豆豉可以宣通陳腐鬱結。這些藥材的氣味都比較淡薄,是上焦的藥材,仿照齊桓公時代「才智淺薄可以去實」的道理。

徐靈胎曰:喘脹用此方甚合,足見心思靈巧,如此等治法真堪匯入醫案。

一宦者,年已近耄,因勞倦傷脾,脾虛病瘧,瘧愈而脾胃之虛日益,旋病腫,此時飲食尚進,起居亦不甚衰,正宜補中益氣湯,隨症加減,以調脾胃元氣。後用《金匱》腎氣丸,補腎行水,使腫自消,始為至治。乃日以澤瀉、豬苓柴胡葛根厚朴陳皮等藥,朝餌暮餐,咸不知返。

白話文:

一位太監,年紀將近八十歲,因為勞累過度損傷脾臟,導致脾虛發瘧疾。瘧疾癒合後,脾胃的虛弱卻日益加重,接著又得了水腫,這個時候飲食還能進食,作息也不至於太差,正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,搭配症狀增減藥材,調養脾胃元氣。

後來改用《金匱》中的腎氣丸,補腎利水,讓水腫自然消退,纔算是徹底治癒了。然而,他卻每天服用澤瀉、豬苓、柴胡、葛根、厚朴、陳皮等藥物,早晚進食,不知節制。

兩月後真氣克削無餘,腫脹彌劇,喘息不得眠者六晝夜。更一醫,猶以為肺病,而用蘇子芥子、二母、二冬之類,卒至湯飲俱廢而死。王宇泰曰:手足浮腫,未必成水也。服耗氣利水之藥而不已,則水病成矣。趙養葵曰:腎虛不能納氣歸元而作喘,徒從事於肺者,執流而忘源也。

白話文:

兩個月後,真氣嚴重虧損,水腫加劇,喘息得無法睡覺,連續六晝夜。換了一位醫生,還是認為是肺病,使用蘇子、芥子、二母、二冬等藥,最終導致連湯藥都不能喝而死亡。王宇泰說:手腳浮腫,不一定是水造成的。如果服用健脾利水的藥沒有改善,那麼水病就已經形成了。趙養葵說:腎氣虛弱,無法將氣歸納到正常狀態而導致喘息,如果只針對肺部治療,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。

惜哉!

扁鵲玉壺丸,治命門火衰,陽氣暴絕,寒水臌脹,殊有神功。凡硫黃八兩,配真麻油八兩,以硫打碎,入冷油內,燉爐上,炭宜微勿烈,以桑條徐調。候硫溶盡,即傾入大水內,急攙去上面油水,其色如金。取缸底淨硫,見若干兩仍配麻油若干兩,照前溶傾,其色如絳。第五轉,用肥皂四兩,水中同煮六時。

白話文:

扁拉的幹絲,以空格為底,粉末,其,上,兩【,然】,,,太一道宮,】百,離,,殊

第六轉,用牙皂四兩,水中同煮六時,投淨制硫之油,攙去其水,其色如硫火之紫。第七轉,用爐中炭灰淋鹼水制六時。第八轉,用水豆腐制六時,拔淨皂鹼之性。第九轉,用田字草,(出水荒稻田中,葉如田字,八月九月採。)搗汁和水煮六時,臨用研如飛面。凡淨硫一兩,配炒糯米粉二兩,或水法或濕搗為丸。

白話文:

步驟六:

使用四兩牙皁,與水一起煮六個小時。投入經過淨化的硫磺油,去掉水分,顏色像硫磺火一樣紫。

步驟七:

使用爐灰泡在鹼水中六個小時。

步驟八:

使用水豆腐泡六個小時,去除皁鹼的性質。

步驟九:

使用田字草(生長在水稻田中,葉子像田字形,在八月和九月採摘)。搗碎壓出汁水,加水煮六個小時。將其碾成細麵粉狀,備用。

製作方法:

每兩淨硫,搭配炒熟的糯米粉兩兩,使用水法或濕搗成丸子。

每服以三分為準,漸加至一錢,開水送下。

竇材嘗因路過衢州野店,見一婦人遍身浮腫,露地而坐。竇曰:何不在門內坐?婦曰:昨日蒙土地告我,明日有扁鵲過此,可求治病,我故於此候之。竇曰:汝若能聽我,我當救汝。婦曰:汝非醫人,安能治病?竇曰:我雖非醫,然得扁鵲真傳,有奇方,故神預告汝。遂與保命延壽丹十粒服之,夜間小便約去二升,五更覺飢。

白話文:

竇材路過衢州時,看到一家野店門口有個女子全身浮腫,正坐在路邊。竇材問:「為什麼不坐在屋子裡呢?」女子說:「昨天土地神告訴我,明天扁鵲會經過這裡,可以請他治病,所以我就在這裡等他。」竇材說:「如果你願意聽我的,我可以救你。」女子說:「你不是醫生,怎麼能治病?」竇材說:「雖然我不是醫生,但我得到扁鵲的真傳,有靈丹妙藥,所以土地神才預告你。」於是給了她十粒保命延壽丹,女子服下後,當晚小便排出了約兩升的水,天亮時就覺得肚子餓了。

二次,又服十五粒,點左右命關穴,灸二百壯,大便下白膿五七塊,半月全安。婦人曰:真扁鵲再生也。

琇按:材為紹興間人,著有《扁鵲心書》,曾進呈,且有達天青詞,謂其書得傳,可以濟人而非妄也。

此案在書中為首則,故表其為扁鵲之名如此。材曾為巡檢官。

一人病四肢皆腫,氣促,食則脹悶,止吃稀粥,令日服金液丹百粒,至四日覺大便滑,再二日乃令吃麵食亦不妨,蓋治之早也。竇氏治疾,純用大熱之劑,腫脹之真陽衰絕者,用之能收捷效。若誤用於濕熱之症,亦立致奇禍,用者審之。

白話文:

某人身體四肢浮腫,呼吸困難,吃東西就會腹脹噁心,只能吃稀飯,醫生開了金液丹給他,每天服用一百顆。服用四天後,他感覺排便順暢,再過兩天開始吃麵食也不會不舒服,這是因為疾病發現得早,治療得及時。

竇氏治療疾病,常用大熱藥物,對於陽氣衰竭導致的腫脹,用他的藥物可以收到快速效果。但是,如果誤用在濕熱體質的患者身上,也會產生危險,用藥時必須謹慎。

一婦人病面腳皆腫,飲食減少。世醫皆作血虛治之不效。竇曰:非血病,乃脾胃虛也。令日服延壽丹十粒,全真丹五十粒,至十日覺大便滑,病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女患有臉和腳都腫脹的疾病,食慾也變差。當時的醫生都將她的病當作血虛來治療,但治療無效。竇先生說,這不是血虛,而是脾胃虛弱造成的。他讓這位婦女每天服用十粒延壽丹和五十粒全真丹。服用十天後,患者感覺大便順暢,病情痊癒。

張子和治張小一,初病疥爬搔,變而成腫喘不能食。張斷為風水,水得風而暴腫,故遍身皆腫。先令浴之,乘腠理開豁,就燠室中,用酸苦之劑加全蠍一枚吐之,節次用藥末至三錢許,出痰約數升,汗隨湧出,腫去八九分。隔一日臨臥向一更來,又下神祐丸七十餘粒,三次咽之,至夜半動一行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大夫治療張小一,剛開始只是皮膚癢、搔抓,後來變成腫脹、喘氣,無法進食。張子和診斷為風水,因為風吹到水會突然腫脹,所以他的全身都腫脹。

張子和先讓他洗澡,趁著皮膚毛孔打開,帶他進入溫暖的房間,使用酸苦的中藥材加上全蠍一隻,讓他吐痰。分次餵藥,大約三錢的量,吐出來的痰液約有數升,並伴隨著大汗,腫脹消退了八九成。

隔一天晚上,張小一在睡前一個時辰醒來,再服用神祐丸七十多粒,分三次吞服。到了半夜,張小一上了一次廁所。

又續下水煮桃仁丸六十丸,以麝香湯下,又利三四行。後二三日,再以舟車丸通經散白朮散,調之愈。

白話文:

又再煎服水煮桃仁丸六十丸,配合麝香湯服用,小便通暢了三四次。過了兩三天,再服用舟車丸、通經散和白朮散,調養後痊癒。

張子明之母極肥,偶得水腫,四肢不舉。張令上湧汗而下泄之,去水三四斗。初下藥時,以草儲布囊,高支兩足而臥。其藥之行,自腰以上,水覺下行,自足以上,水覺上行。水行之狀,行如蛇走,墜如線牽,四肢森然涼寒,會於臍下而出。不旬日間病大減,餘邪未盡。張更欲用藥,竟不能從其言。

白話文:

張三氏曾身之水,以下或上。年月。

張承應年幾五十,腹如孕婦,面黃食減,欲作水氣。或令服黃耆建中湯及溫補之劑,小溲涸閉。張曰:建中湯攻表之藥也,古方用之攻裡已誤矣,今更以此取積,兩重誤也。先以湧劑吐之,置火於其旁大汗之,次與豬腎散四錢,以舟車丸引之,下六缶。殊不困,續下兩次,約三十餘行,腹中軟,健啖如昔。

白話文:

張承應快六十歲了,肚子大得像懷孕了,臉色發黃,食慾不振,像要患水腫。有人給他服用黃芪建中湯和溫補藥,結果小便不通。張承應說:「建中湯是發散表邪的藥,古方把它用來攻補腸胃已經是錯了,現在再用它來排積,那就錯上加錯了。」先用湧吐劑讓他嘔吐,旁邊放上火爐讓他大出汗,然後給他服豬腎散四錢,用舟車丸當引藥,讓他瀉了六次大便。他一點也不覺得難受,接著又瀉了兩次,大約三十多次,肚子變軟了,食慾也恢復了。

常仲明曰:向聞人言,瀉五六缶,人豈能任?及問張承應,渠云誠然。乃知養生與攻疴,本自不同,今人以補劑療病,宜乎不效。(此與葛某之論同。常說丹溪大不然之,因謂子和書非手撰,乃出自麻知幾等。)

白話文:

常仲明說:以前曾聽人說,把五六罐的水瀉出來,人怎麼能承受得了?後來詢問張承應,他也證實的確如此。於是我才知道調養身體和治療疾病本來就不同,現在的人用補藥來治療疾病,難怪沒有效果。(這和葛某的論述相同。常說丹溪醫派強烈反對,因此認為和子所寫的書不是他親自撰寫,而是出自麻知幾等人。)

元時名醫宋會之治水蠱法,用老絲瓜一枚,去皮及子,剪碎,與巴豆二七粒同炒,視巴豆褐色為度,去巴豆存絲瓜。又用黃米如絲瓜之數同炒,視米褐色,去絲瓜存米研末,清水和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白湯下,蠱水盡從大便中出,而疾除矣。其言曰:巴豆逐出水者也,而患其迅,藉絲瓜取其氣,絲瓜有筋,象人身脈絡,得引巴豆之氣,達諸脈絡。而仍用米者,投其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元朝名醫宋會之治療腹水的古方:

取一個老絲瓜,剝去外皮和瓤,切碎。取 27 顆巴豆,與絲瓜一起炒,炒至巴豆變褐色即可。將巴豆挑出,留下絲瓜。

再取適量黃米,與絲瓜同炒,炒至米粒變褐色。將絲瓜挑出,留下米粒,研磨成粉末。用清水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

每次服用 100 粒丸劑,用白水送服。腹水會從大便中排出,疾病即可痊癒。

宋會之解釋道:巴豆能驅除腹水,但太過猛烈。絲瓜有筋脈,象徵人體的脈絡,能引導巴豆的藥氣傳達到各個經絡。再加入米粉,就是為了保護胃氣。

仍去絲瓜者,畏其受巴豆之氣太甚也。鮮于樞為之記如此。

峨眉僧治一人肚腹四肢腫脹,用乾雞矢一升,炒黃,以酒醅三碗,煮一碗,濾汁飲之,名牽牛酒。少頃腹中氣大轉動利下,即腳下皮皺消也。未盡,隔日再作,仍以田羸二枚,滾酒瀹食白粥,調理而愈。其人牽牛來謝,故以名方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
白話文:

峨眉山的一位僧人治療一位腹部和四肢腫脹的患者,他使用了一升乾雞糞,炒至金黃,加入三碗酒糟,煮成一碗湯,濾出湯汁讓患者喝下,稱為「牽牛酒」。不久之後,患者腹中氣體大量翻騰,腹瀉不止,腳上浮腫的皮膚也消退了。但是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,所以第二天僧人又重複了治療,並用兩片田螺肉用酒煮過,搭配白粥調理,患者最終痊癒。由於患者牽著牛來道謝,所以僧人將這個方子命名為「牽牛酒」。

魏秀才妻病腹大而鼓,四肢骨立不能貼席,惟衣被懸臥,穀食不下者數日矣。忽思鶉食,如法進之,遂暈劇,少頃雨汗莫能言,但有更衣狀,扶而圊,小便突出白液,凝如鵝脂。如此數次,下盡遂起,蓋中焦濕熱積久所致也。(《董炳集驗方》。)

白話文:

魏秀才的妻子肚子脹大如鼓,四肢瘦弱不能貼著牀蓆。只能用衣被懸空躺著,好幾天都沒有進食。忽然想吃鵪鶉肉,於是按照方法燉煮給她吃,結果病情加重,昏迷了一陣後,大量出汗,不能說話,只做出換衣服的動作。攙扶她去上廁所時,小便排出白色液體,凝固後像鵝油一樣。這樣反覆了幾次,排空後病情就好了。這是因為腸胃濕熱積聚過久造成的。

張路玉治王庸若,水腫嘔逆,溲便點滴不通。或用五苓、八正,不應,六脈沉細如絲。因與金液丹十五丸,溺如泉湧,勢頓平。後以濟生腎氣,培養而安。

白話文:

張路玉醫師治療王庸若的水腫和嘔吐逆流,他的小便和大便都是點滴不通。醫師曾使用五苓散、八正散等藥方,但都沒有效。王庸若的脈象沉細如絲。於是醫師給他服用了十五丸金液丹,王庸若的尿液就像泉水一樣湧出,病情立刻平穩下來。後來醫師又使用濟生腎氣丸來調理他的腎氣,滋養身體而痊癒。

李時珍治一人妻,自腰以下胕腫,面目亦腫,喘急欲死,不能伏枕,大便溏滯,小便短少,服藥罔效。其脈沉而大,沉主水,大主虛,乃病後冒風所致,是名風水也。用《千金》神秘湯麻黃,一服喘定十之五。再以胃苓湯吞深師薷術丸,二日小便長,腫消十之七,調理數日全安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
白話文:

李時珍治療一位婦女,她的腰部以下腫脹,臉部也腫,呼吸急促得快死了,不能趴在枕頭上,大便稀溏不通暢,小便少。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效。她的脈象深沉有力,深沉主水,有力主虛,這是因為生病後吹了風,導致「風水」病。李時珍使用了《千金方》中的「神祕湯」加上麻黃,服藥一次後,喘息減輕了五分之一。接著用「胃苓湯」送服「深師薷術丸」,兩天後小便變長,腫脹消退了七分之一,經過幾天的調理,完全康復。

俞東扶曰:金液丹、神秘湯,人所罕用,而善用之,則各奏奇功。因思古方具在簡冊,特患尋不著對頭帽子耳。神秘湯乃生脈散二陳湯去麥冬、茯苓,加紫蘇、桑皮、桔梗、檳榔,生薑三片為引。施於此證恰好,加麻黃更好。並非八寸三分通行之帽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師俞東扶說:金液丹和八寶湯,很多人不太用,但如果用得好,都能發揮出神奇的效果。我發現,古代的藥方都已經流傳下來了,只可惜找不到合適的「帽子」(用法)來用。八寶湯,是用生脈散和二陳湯合在一起的,再去掉麥冬和茯苓,加上紫蘇葉、桑樹皮、桔梗、檳榔,再用三片生薑做引子。這種藥方用來治療這種病症,真是再合適不過,再加上麻黃和細辛。所以,八寶湯並不是一般的藥方,它有自己獨特的用處。

邱汝誠友人朱升患酒積,舉身黃腫,無能治者。邱視之,曰:可救也。出囊中赤藥七丸,以酒下之,須臾下黃水滿器,腹即消其半,下五丸遂愈。(《揮塵新譚》。)

白話文:

有個叫朱升的人,患有因飲酒過度而導致的全身發黃腫脹的病,無論找誰看病都束手無策。邱汝誠見了他,說:這個病可以治。於是從隨身攜帶的藥囊裡拿出七丸紅色藥丸,用酒送服。不久,朱升就拉出黃色的水,裝滿了器皿,腹部也消了一半。又服了五丸,病就好了。(摘自《揮塵新譚》)

陳三農治一人患腹脹滿,服補中、六君,其脹減十之七八。誤服行積丸,遂致食減脹甚,脈細數。以補中湯乾薑肉桂各五分,附子七分,吳茱萸一分姜水煎,飲愈。

白話文:

陳三農治療一位患有腹脹的人,給他服用了補中湯和六君子湯,他的脹氣減輕了七八成。後來不小心服用了行積丸,導致食慾減退、脹氣加劇,脈搏細數。陳三農用補中湯加入乾薑、肉桂各五分,附子七分,吳茱萸一分,用薑水煎服,病人服用後痊癒。

一人腹脹時痛吐,小便利則大便不通,大便利則小便不通,用炒乾姜三錢,升麻一錢五分,吳茱萸微炒五分,煎服愈。(原注:此寒邪痞塞於膀胱也。時吐者,寒迫火上也。)

白話文:

有個人肚子脹痛,嘔吐,小便通暢時大便不通,大便通暢時小便不通。用炒乾薑三錢、升麻一錢五分、微炒吳茱萸五分,煎服後病情痊癒。(原註:這是寒邪在膀胱中阻塞。嘔吐是由於寒邪逼迫胃火上逆。)

一人患單腹脹將愈,因惱怒腹脹而痛,口乾身熱食減,膻中近右作痛,按之則止。用人參、乾薑、炒半夏各七分,白朮、茯苓、蒼朮各二錢,陳皮、神麯各五分,甘草、肉桂各二分,吳茱萸七釐,服之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病人肚子脹,快要好了。但因為生氣而導致肚子脹痛,口乾舌燥、身體發熱、食慾減退。靠近右邊的膻中穴附近疼痛,按壓後疼痛會停止。

於是,我使用了人參、乾薑、炒半夏各七分;白朮、茯苓、蒼朮各二錢;陳皮、神麯各五分;甘草、肉桂各二分;吳茱萸七釐。病人服藥後,病情痊癒。

一人頭面四肢浮腫,帶黃色,行動腳軟。此脾胃虛弱,只宜健脾固中氣為主。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,漸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人臉部和四肢浮腫黃色,走路時腳發軟。這是脾胃虛弱所致,治療上以健脾固中氣為主。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等藥物,逐漸好轉。

孫文垣治陳光祿松巒,常五更胸脅脹痛,遍治無效。診之,右寸軟弱,左平,兩尺亦弱,曰:肺腎二經之不足也,補而斂之,可無恙矣。以補骨脂、萸肉、人參各三兩,鹿角膠鹿角霜各五兩,杜仲、巴戟、白茯苓、車前子各一兩五錢,山藥二兩,鹿角膠酒化為丸,空心淡鹽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孫脈草、五二而汁果。

又以御米穀去筋膜,蜜水炒三兩,訶子麵煨去核一兩,陳皮一兩半,煉蜜為丸,五更枕上白湯送下一錢,服一月病愈。

白話文:

用糯米去殼後,再炒香三錢。又以訶子果實一兩,用麵粉炒熟後,去掉果核。再加一兩半的陳皮,將以上所有藥材放入藥爐中煉製成藥丸。每天清晨,用白開水吞下大約錢幣五分的量,持續服用大約三、四星期,就能治癒疾病。

溧水令吳湧瀾夫人,每五更倒飽必瀉一次,腹常作脹,間亦痛。脈之,兩手寸關洪滑,兩尺沉伏。曰:此腸胃中有食積痰飲也。乃與總管丸三錢,生薑湯送下,大便雖行,不甚快利。又以神授香連丸和之,外用滑石、甘草、木香、枳殼、山楂、陳皮、白芍、酒連,調理而安。

白話文:

溧水縣令吳湧瀾的夫人,每天清晨起牀後,必定會拉一次肚子,而且經常腹脹,有時還會疼痛。我為她診脈,發現兩手寸關脈位洪滑有力,兩尺脈位沉弱無力。我告訴她,這是因為腸胃裡有食物和痰濕積滯引起的。於是,我給了她三錢重的總管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雖然大便排出了一些,但仍不太暢快。我又給她加用了神授香連丸,並用滑石、甘草、木香、枳殼、山楂、陳皮、白芍、酒連等藥材進行調理,她的病情才漸漸好轉。

熊成八官,江右南昌人,早起行路,忽見邪火兩團,滾滾而來,大驚駭,次日腹中膨懣,漸成脹滿,面白皮薄,兩手瘦削,兩足皆有浮氣,按之窅然不起,(濕也。)行動氣促,形神俱弱。醫謂神弱氣促,胸腹青筋縷縷如貫索,小水清長,形症如此,脾虛所致。以參苓白朮散投之,十日堵然如鼓,中有一塊,累然突出,堅若鐵石,臍已平滿,勺粒不入。醫與決曰:若疾法在不治,盍早歸,毋作異鄉鬼也。

白話文:

南昌人熊成,早上外出時,突然看到兩團邪火滾滾而來,大吃一驚。第二天,腹中腫脹悶脹,逐漸變為脹滿,臉色蒼白,皮膚薄,雙手瘦削,雙腳浮腫,按壓下去感覺有空隙不起(濕氣所致)。行走氣促,形神俱弱。

醫生說:神氣虛弱,胸腹中青筋凸出如穿繩,小便清長。從症狀看,是脾虛所致。於是用參苓白朮散給他服用。

十天後,腹部脹得像鼓一樣,中間有一塊硬塊,突出在外,堅硬如鐵石,肚臍已經平滿,連一勺東西都吃不進去。

醫生對他說:你的病按照醫術應該是無法治癒的,還是早點回家吧,別客死他鄉了。

孫脈之,沉弦有力,曰:非氣虛中滿之候,前補大驟,適助長耳。顧今黴雨途遙,(濕熱病值濕熱時。)即歸,未能時刻可到,且治非良手,則大事去矣。予有一藥,尚可冀生也,以琥珀調中丸,日二進之。一進甚甘,再進稱快,十日腹漸寬,塊漸熔,半月盡消去,青筋俱斂。

白話文:

孫先生為他診脈,脈象沉細有力,說:「這不是氣虛導致胃脹的徵兆,之前大量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再加上現在天氣陰雨潮濕,(濕熱病遇上濕熱季節。)就算你馬上回家,也不會立竿見影,況且治療你的醫生醫術平庸,你的病情將會十分兇險。我這裡有一味藥,或許還有救你的機會,就是用琥珀調和中丸,每天服用兩次。第一次服用會感到很甘甜,第二次服用會覺得很舒服,十天後腹脹逐漸減輕,硬塊逐漸消散,半個月後完全消失,青筋也消退了。

改以平胃散加蘿蔔子、薑黃、薏仁、木香,調養一月,飲食大加,兩足之浮亦愈。(利水消積法。)

白話文:

改用平胃散加上車前子、大黃、山楂核、木香,調理一個月,飲食大幅增加,兩足的水腫也痊癒了。(這是利水消積的方法。)

喻嘉言治劉泰來,年三十二歲,面白體豐,夏月用冷水灌汗,坐臥當風,新秋病瘧。三五發後,用藥截住,遂覺胸腹脹滿。不旬日外,腹大胸高,上氣喘急,二便全無,食飲不入,能坐不能臥,能俯不能仰,勢頗危急。醫以二便不通,下之不應,商用大黃二兩,作一劑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醫生治療劉泰來,患者 32 歲,面色白皙、體態豐腴。在夏季用冷水沖洗身體出汗,並坐在當風的地方,在初秋患上了瘧疾。瘧疾發作三到五次後,用藥物制止,但隨後感到胸腹脹滿。不到十天,腹大胸高,氣喘急促,大小便不通,飲食不能進食,能坐不能躺,能俯下不能仰起,病情相當危急。醫生認為是大便不通,用瀉藥治療無效,於是商議使用大黃兩錢,煎服一劑。

喻駭曰:此名何病,而敢放膽殺人耶?醫曰:傷寒腸結,下而不通,惟有大下一法,何謂放膽?喻曰:世有不發熱之傷寒乎?傷寒因發熱,故津液枯槁,腸胃燥結,可用下藥,以開其結,然有不轉矢氣者,不可攻之戒,正恐誤治太陰經之腹脹也。此病因腹中之氣散亂不收,故水液隨氣橫溢成脹,全是太陰脾氣不能統攝所致。

白話文:

喻駭問道:這個人得了什麼病,怎麼敢膽大妄為殺人?醫者回答:是傷寒導致腸道阻塞,不通暢,只有大下之法,什麼是膽大妄為?喻駭說:世間有不會發燒的傷寒嗎?傷寒會發燒,導致津液乾涸,腸胃乾燥堵塞,可以使用通便藥物,以通暢阻塞。不過,如果病人沒有排出大便,就不能繼續攻治,以免誤治太陰經的腹脹。這個病症是因為病人腹中的氣散亂無法凝聚,所以水分隨著氣在橫溢,形成脹氣,這是因為太陰脾氣無法統攝造成的。

一散一結,相去天淵,再用大黃猛劑,若不脹死,定須腹破矣。醫唯唯辭去,病家仍欲服之,喻乃擲去其藥,另與理中湯,畏不敢服,欲俟來日。喻曰:腹中真氣漸散,今夜子醜二時,陰陽交剝之界,必大汗眩暈,難為力矣。不得已,令煎就以待,既而果發暈,即服下得睡片時,次日略覺減可。

白話文:

藥物一發散,一收斂,性質相差甚遠。再用大黃這味猛藥,如果不脹死,一定會腹破而亡。醫生應聲告退離開,病人家屬仍想讓病人服用大黃。喻嘉言於是將藥丟棄,改用理中湯治療。病人害怕不敢服藥,想等到第二天再說。喻嘉言說:「你腹中的真氣已經逐漸散發,今晚子時和醜時,是陰陽交替剝離的時候,你一定會大汗淋漓、頭暈目眩,那時就無力服藥了。」無奈之下,喻嘉言讓他們煎好藥等候。果然,病人暈倒後,馬上服下藥,睡了一會兒。第二天,病人感覺症狀稍微減輕了。

遂以三劑作一服,加人參至三錢,服後又進一大劑,少加黃連,脹已大減。謂大便未通不敢進食,但飲米湯。喻曰:腹中原是大黃推蕩之滯糞,以膀胱脹大,撐住大腸不得出耳。於是以五苓散與之,以通膀胱之氣。藥才下咽,即覓圊,小便先出,大便隨之,滯下半桶而愈。一月後小患傷風,取藥四劑,與葷酒雜進,及傷風未止,並謂治脹,亦屬偶然矣。

白話文:

於是以三劑藥合為一劑服用,增加參到三錢,服用後又服用一劑較大的藥,小量加入黃連,腹脹已大幅減輕。病人說大便不通,不敢吃東西,只喝米湯。醫生說:腹中的大便本來就是大黃推出來的宿便,但是膀胱腫大,壓迫大腸,大便才會出不來。於是用五苓散給他服用,以通暢膀胱氣。藥物才剛吞下去,病人馬上找廁所,先解小便,接著解大便,大便排出半桶多就痊癒了。一個月後,病人小患傷風,拿了四劑藥,與葷酒一起服用,傷風未癒,還說治療腹脹是偶然的。

(溫補法。)

吳聖符單腹脹,腹大如箕,堅硬如石,胃中時生酸水,吞吐皆然,經年罔效。蓋由醫輩不察病之所起,與病成而變之理耳,惟腎氣丸一方,猶是前人成法。但此病用之,譬適燕而南其指也。夫腎氣丸為腫脹之聖藥者,以能收攝腎氣,使水不泛溢耳。今小水一晝夜六七行,水無泛溢之虞也。

白話文:

吳聖符得了單純的腹脹,肚子像簸箕一樣大,堅硬如石頭,胃裡時常湧出酸水,無論是飲食還是吐出都這樣,多年來一直沒有好轉。這是因為醫生們沒有了解疾病的起因,以及疾病演變成現在這種情況的道理。只有腎氣丸這一種方法,還是前人留下的祖傳方子。但是,對於這個病人來說,使用這種方法就像面對燕子而往南指路一樣不對路。腎氣丸之所以被認為是治療腫脹的聖藥,是因為它能收斂腎氣,防止水分氾濫。而現在這個病人一天晚上小便六七次,不存在水分氾濫的問題。

且謂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耳。今酸味皆從火化,尚可更益其火乎?又謂指腹脹為食積,用局方峻攻,不足論矣。原是疾起於脾氣不宣,鬱而成火,使初時用火鬱發之之法,升陽散火,病霍然矣。迨至郁之愈湮漸為脹滿,則身中之氣,一如天地不交而成否塞,病成而變矣。猶進檳榔、厚朴、萊菔之類,以耗氣助火,於是病轉於胃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用補火的藥物來消除陰影。現在酸味都是由火化而來,難道還能進一步增加火氣嗎?還有說法認為,腹脹是由於食物積聚,要用強力攻下的藥方,這話不值一提。

其實,這種疾病是由於脾氣鬱結,積鬱成火。如果在早期使用疏解鬱火的方法,升陽散火,疾病就會霍然而愈。等到鬱結越來越嚴重,逐漸形成脹滿,那麼體內的氣就像天地不交合而產生阻滯,疾病就形成了並發生了變化。

如果這時還服用檳榔、厚朴、萊菔等藥物,就會耗氣助火,於是疾病轉移到胃中。

胃中之熱有如麴櫱,俟谷飲一入,頃刻釀成酢味。夫新谷芳甘,胃所喜也,舊谷酸腐,胃所惡也,故有時新入而舊出矣。人身天真之氣,全在胃口。(似是而非之語,節之不盡。)土曰稼穡作甘者也,木曰曲直作酸者也。甘反作酸,木來侮土,(喻君但知腫脹為脾氣不宣,未知此病原由木鬱也。

白話文:

翻譯酸敗致疾,或時矣。(非惟而非。)務求其悅,喻其腫脹脾胃,未知之鬱

)至春木旺則難治矣。今欲反酸為甘,但有用剛藥一法,以氣味俱雄之藥,能變胃而不受胃變也。參伍以協其平,但可用剛中之柔,不可用柔中之剛。八味丸柔中之剛也,於六味作酸藥中,入二味止酸藥,烏能取效?惟連理湯丸剛有柔以濟其剛,可收去酸之績矣。酸去而後治脹,破竹之勢乃成。

白話文:

如果到了春天肝火旺盛的時候,酸逆就難以治療。現在想要把酸味變甘味,只有使用強效藥物的方法,用氣味都很霸道的藥物,這樣才能改變胃的狀態而不受胃的影響。配合使用參藥來達到平衡,但只能使用剛柔並濟的藥物,不能使用柔中帶剛的藥物。八味丸屬於柔中帶剛的藥物,在六味酸藥的基礎上,加入兩種止酸藥,怎麼可能有效?只有連理湯丸剛中有柔以緩解其剛性,才能達到消除酸逆的效果。消除酸逆後再治療脹氣,這樣勢如破竹,治療就能成功。

(原注:善後多年,聞用黃柏知母之屬,始得全效,更奇,何奇之有?)門人問曰:聖符之病,酸止脹消,已奏全績,不知意外尚有何患?請示善後之法。喻曰:聖符之病,乃自脾入傳於胃,今酸去脹消,亦自胃復返於脾,善後之法,以理脾為急,而胃則次之。設胃氣未和,必不能驅疾。

白話文:

門人問:聖符丸治療的疾病,酸逆脹滿已經治好,不知道除了這些還有什麼隱患?請教一下善後的辦法。

喻昌解釋:聖符丸治療的疾病,病邪從脾臟傳入胃中。現在酸逆脹滿已經好轉,病邪也從胃臟返回脾臟。善後的辦法,以調理脾臟為主要目標,胃其次。如果胃氣不調和,就無法驅除病邪。

然使胃能容受,而脾未能健運,則倦怠多睡,惟樂按摩者有之。受食稍多,身重異常者有之。登高涉險,則覺上重下輕,舉足無力者有之。食後喜溉沸湯,藉資於有形者之熱者有之。其病之餘,夏熱為癉,秋清為瘧,燥勝脾約,濕勝脾瀉者有之。故理脾則百病不生,不理脾則諸疾續起,久之乃入於胃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如果胃部能容納食物,但脾胃運化功能不健全,就會出現疲倦、嗜睡,只有喜歡接受按摩才能減輕症狀。進食稍微多一點,就會感到身體異常沉重。登上高處或涉足險境,就會覺得上半身沉重、下半身輕盈,舉步無力。進食後喜歡喝滾燙的湯水,藉助有形之熱來緩解不適。病後餘遺,夏季暑熱易導致癉病,秋季清涼易導致瘧疾,燥氣旺盛導致脾氣收斂、濕氣旺盛導致脾氣瀉散。因此,調理脾胃可以預防百病發生,不調理脾胃則各種疾病會接連發作,久而久之還會累及胃部。

至若將息失宜,飲食房勞所犯,脾先受之,猶可言也。設忿怒之火一動,則挾木邪直侵胃土,原病陡發,不可言也。又其始焉酸脹,胃中必另創一膜囊。若贅龐者,乃肝火衝入,透開胃膜,故所聚之水,暗從木化變酸,久之漸滿,膜囊垂大,其腹之脹,以此為根。觀其新谷入口,酸物迸出,而芳谷不出,及每食飴糖,如吸筒入喉,酸水隨即湧出,皆可徵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,飲食過量或體力勞動過度,脾臟會首先受到損害,這還可以理解。但是,如果一時動怒,就會帶動肝火邪氣直接侵犯胃部,原有的疾病會突然加重,這就難以預料了。而且,剛開始會出現胃部酸脹,胃中一定會形成一個新的囊。如果像腫瘤一樣變大,那是因為肝火衝入,貫穿胃壁,所以積聚的水分在肝火的影響下變成了酸性。時間久了,就會逐漸積滿,囊膜下垂變大,腹脹的根源就在於此。可以觀察到,新的穀物吃了之後,酸性的東西會衝出來,而正常的穀物卻不會出來。而且每當吃糖或蜜餞時,就像吸管插進喉嚨,酸水會隨之湧出,這些都可以佐證這一結論。

若非另一窠臼,則其嘔時,宜新腐迸出,如膈氣之類,何得分別甚清耶?余訂善後之方,用六君子煎,調赤石脂末,蓋因其膜囊既空,而以是填之,俾不為異日患耳。昔治廣陵一血蠱,服藥全消,左脅肋露病根一條,如小枕狀,以法激之,嘔出黑汙鬥許,余從大便泄去始消。每思蠱脹,不論氣、血、水、痰,總必自闢一字,方可久聚。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另一個小的空腔,那麼嘔吐時,應該會同時出現新的腐敗物質,就像膈氣之類的,怎麼能夠分得這麼清楚呢?我制定後續治療的方法,使用六君子湯煎服,加入赤石脂粉。因為它的膜囊已經空了,所以用這些來填充它,讓它不再成為未來的困擾。以前治療廣陵的一個血蠱,服藥後全部消失,但在左邊的肋骨下露出一條病根,就像一個小枕頭一樣。用方法刺激它,嘔出了很多黑色的污穢。我讓它從大便排出後才消失。每次想到蠱脹,無論是氣、血、水、痰,必定都要自成一個巢穴,纔能夠長期聚集。

《內經》論五臟之積,皆有定所,何獨於六腑之聚久為患,如蠱脹等類者,遂謂漫無根柢區界乎?是亦可補病機之未逮。(雄按:天真在胃,的是名言。下文木來侮土,未嘗不知為木鬱也。)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,五臟積聚都有固定的位置,為什麼只有六腑的聚積久了會發生疾病,像蠱脹一類的,於是認為它們沒有明確的根源和界限嗎?這也是為了補充病理機制的不足。(筆者按:天真存在於胃中,這是名言。後面說的木來侮土,也不難知道是木氣鬱結造成的。)

李士材治何太學,夏月好飲水,一日候文宗發放,自晨抵暮,為炎威所迫,飲水計十餘碗,歸寓便脹悶不能食,越旬日,腹如抱甕,氣高而喘。診之,皮薄而光,水積不化也。且六脈堅實,其病暴成,法當利之。遂以舟車丸,每服三錢,香薷湯送。再劑,二便湧決如泉。復進一錢五分,腹減如故,用六君子湯十帖而愈。(潔淨府法。)

白話文:

李士材治療何太學。夏天的時候,何太學愛喝水。有一天,他在等待職位任命書,從早上到晚上,炎熱天氣讓他感到口渴,喝了十多碗水。回家後便感到腹脹胸悶,無法進食。十天後,肚子脹得像抱著一個大甕,氣喘吁吁。李士材診斷後發現,何太學的皮膚薄而光亮,說明體內有水積而未消化。而且六脈堅實,表明疾病發展迅速,需要採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於是李士材開了舟車丸,每次服用三錢,用香薷湯送服。服用了兩劑藥後,何太學的大便小便像泉水一樣湧出。李士材又開了一錢五分的舟車丸,何太學的腹脹症狀依然減輕。最後服用六君子湯十帖,病情便痊癒了。(治療積水的方法。)

方太和大怒後復大醉,至明日目下如臥蠶,(脾受水濕。)居七日,肢體皆腫,不能轉側,二便不通,煩悶欲絕。診之,脈沉且堅,當逐其水。用疏鑿飲子,一服二便快,再服四肢寬。更以五皮飲,三日隨愈。

白話文:

方太太大發脾氣後又大醉一場,第二天醒來時,眼睛下方浮腫如蠶繭,(表示脾臟受濕氣影響。)過了一星期,方太太的四肢都腫了起來,無法翻身,大小便也不通,而且煩躁難耐,快要昏厥了。醫生診脈後發現方太太的脈搏沉重且堅硬,表示應該去除體內的濕氣。醫生開了「疏鑿飲」給方太太服用,一杯下肚後,大小便立刻順暢了。再服用一杯後,四肢浮腫減緩。接著又服用了「五皮飲」,三天後,方太太的病情就痊癒了。

錢賞之酒色無度,秋初腹脹,冬杪遍體腫急,臍背平,在法不治。乃與大劑腎氣方料煎服,兼進理中湯,服五日無效。可見病重藥輕,藥即中病,亦復無濟。古今如此延誤而死者頗多,虛實症皆有之也。李欲辭歸,彼自知必死,堅求再治,即不起無怨也。勉用人參一兩,生附子二錢,牛膝、茯苓各五錢,二日之間,去小便約四十餘碗,腹有皺紋。計服人參四斤,附子、薑、桂各一斤,半載而痊。

白話文:

錢賞過度縱慾,秋天開始腹脹,冬天末遍體腫脹緊急,肚臍和後背平坦,照醫理是無法治癒的。於是給他開了大劑量的補腎藥方煎服,並搭配調理脾胃的藥,連服五日無效。由此可見,病重而藥輕,即使藥對症,也無法奏效。古往今來,因此延誤而死亡的患者很多,虛證和實證都有。李某想辭別回鄉,錢賞自知必死,卻堅決請求再次治療,即使不治好也沒有怨言。勉強使用人參一兩、生附子二錢、牛膝、茯苓各五錢,兩天內排尿約四十餘碗,腹部出現皺紋。總共服用了人參四斤,附子、生薑、肉桂各一斤,半年後痊癒。

(極虛大補法。)

李都憲積勞多郁,肢體脹滿,以自知醫,輒用胃苓湯加枳殼,三月以來,轉加痞悶。脈之,沉澀而軟,視其色黃白而枯,此虛症也,宜大溫大補。始猶不信,爭之甚力,僅用參二錢,稍覺寬舒,欲加桂、附,執不肯從。李曰:症坐虛寒,喜行攻伐,已見既執,良言不納,雖有扁、倉,豈能救耶?兩月果歿。

白話文:

李都憲長期過度勞累,鬱結在心,導致身體腫脹。他自以為懂醫術,經常服用胃苓湯加枳殼。服用三個多月後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,感到肚子脹悶。我為他把脈,脈象細弱遲緩,臉色發黃發白,這都是氣血虛弱的症狀,應該用溫補之法。起初,他不相信我的診斷,極力反對。我勉強讓他服用兩錢參片,他感覺略微舒適了一些,我想再加些桂枝、附子,但他堅持不肯從。李都憲說:我的病是虛寒引起的,應以攻伐之法治療。既然他如此固執,不聽勸告,即使有扁鵲、倉公這樣的名醫,也無力迴天了。兩個月後,他果然去世了。

徐錦衣稟畀素壯,病餘肥甘過度,腹脹氣粗。診之,脈盛而滑,按之不甚虛。宜以利氣之劑,少佐參、術。惑於旁議,旦暮更醫。李復診曰:即畏參不用,攻擊之劑,決不可投也。後與他醫商之,仍用理脾疏氣之劑而安。(消補兼行法。)

白話文:

徐錦衣平時體質強健,生病後大吃大喝,導致腹部脹氣嚴重。醫生診脈發現脈搏強而滑,按壓時不覺得虛弱。建議使用促進氣血流通的藥方,稍微添加一些補氣的參、術。徐錦衣聽了旁人的建議,每天換不同的醫生。李醫生再次診斷後說:「即使害怕人參不用,攻擊性的藥方也不能用。」後來李醫生與其他醫生討論後,仍然採用調理脾胃,疏導氣血的藥方,徐錦衣的病情才得以緩解。(調理氣血兼補氣的方法。)

吳孚先治一人患腫脹,皮繃急。脈之系脾腎虛,用二陳去甘草,加人參、乾薑、肉桂、木香、茯苓、大腹皮、姜皮、車前,十帖腹有皺紋。復與《金匱》腎氣丸,一料全愈。(先理脾,後補腎法。)

白話文:

吳孚曾經治療一個患有腫脹的病人,皮膚緊繃得很厲害。他把脈後發現病人的脾腎虛弱,於是使用了二陳湯去掉甘草,加入人參、乾薑、肉桂、木香、茯苓、大腹皮、姜皮、車前等藥物。用了十劑藥後,病人的肚子上出現了皺紋。吳孚又給他服用了《金匱》中的腎氣丸,服完一劑藥後,病人就完全康復了。(先調理脾臟,後補養腎臟的方法。)

張路玉治王庸若,水腫嘔逆,溲便涓滴不通。或用五苓、八正不應,六脈沉細如絲。因與金液丹十五丸,溺如泉湧而勢頓平。後以《濟生》腎氣,培養而安。(與張抱赤症治同。)

白話文:

張來診:脈細如絲毫不利於濟:

顧文學鼓脹喘滿,晝夜不得寢食者二旬。醫用大黃,三下不除。更醫先與發散,次用削克破氣二十餘劑,少腹至心下遂堅滿如石,腰脅與胯中皆疼痛如折。診之,脈弦大而革,按之漸小,舉指復大,大便八九日不通,小便雖少,清白如常。此因削克太過,中氣受傷,濁氣上逆。

白話文:

顧文學得了嚴重的脹氣和喘鳴,日夜不能休息飲食已經二十天。醫生使用大黃治療,三次都沒效。換了一個醫生,先給他開了驅散氣血的藥,然後又用了二十多劑削克消氣的藥。結果,他從腹部到胸骨下方都變得又硬又脹,像塊石頭。腰部、肋骨和胯部也疼痛得像要斷了。醫生診斷後,發現他的脈搏又緊又大,按壓後逐漸變小,鬆開手指後又變大。大便八九天一次,小便雖然不多,但清澈如常。這是因為削克藥用得太過,損傷了中氣,導致濁氣上逆。

與生料本草綱目加肉桂三錢,沉香三分,下黑錫丹二錢,導其濁陰。是夜即脹減六七,胸中覺飢,進粥,但腰胯疼軟,如失兩腎之狀。再劑胸腹全寬,少腹反覺微硬,不時攻動,此大便欲行,津液耗竭,不能即去故也。診其脈,僅存一絲,改用獨參湯當歸、枳殼,大便略去結塊,痛稍可,少腹遂和。

白話文:

用「與生料本草綱目」加上三錢肉桂、三分沉香,再加入二錢黑錫丹,來導引身體裡的濁氣陰氣。當晚腹脹就消除了六七成,胸口感覺飢餓,進食了稀飯,但腰部和胯部痠軟無力,好像失去了兩個腎一樣。再服用一劑藥之後,胸腔和腹腔完全舒暢,小腹反而感覺有點硬,並且時常有想排便的衝動,這是因為大便要排出,但身體津液耗盡,所以無法立即排出。診脈發現,脈搏只存一絲,於是改用獨參湯,並加入當歸和枳殼,大便逐漸排出結塊,疼痛感稍微減輕,小腹也逐漸正常。

又與六味地黃,仍加肉桂、沉香,調理而安。(收殘救敗法。)

盧不遠治瞿、婁、周、馬,皆少年水腫,肢體洪盛,臚腹膨脹,水道不通,飲食絕口。有以為疸者,為鼓者,為氣者。診之,以藥克濟,乃針足上出水,皆石余。次日脹小減,三日大減,足尚腫。又針之,服以八味丸,以溫其腎,期年皆孕。婁調護善,子母兩全。馬失調護,子母俱斃。

白話文:

盧不遠治療瞿、婁、周、馬等人,他們都是年輕人,患有水腫,四肢浮腫嚴重,腹部鼓脹,小便不通,飲食斷絕。有些人認為是疸病,有些人認為是鼓脹病,還有些人認為是氣病。盧不遠診視後,用藥物協助,針灸足部排出積水,竟然都是碎石。第二天,腫脹略微消退,第三天大幅消退,但腳部仍有些腫脹。盧不遠再次針灸,並讓患者服用八味丸,以溫補腎氣。一年後,他們都懷孕了。其中,婁氏調養得宜,母子平安。馬氏調養不當,母子雙亡。

此蓋腎中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遂聚水而病作。飲食湯藥用水,而不能導之轉助長,乃致於此,非針去水,則菀陳之瘀何從而泄?水去腎衰,非溫補之,則濁凝之陰必致復聚,腎中之火氣復然,周身之陽氣有蒂,天癸自行,生育可必。如流離之後,所宜愛養,得之則生聚,否則待斃耳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腎中陽氣不足,陰氣過多,於是積聚水分而發病。飲食和藥物中用水,卻不能幫助水排出,反而助長積水,於是導致這種情況。如果不針灸去除水液,那麼陳舊的積瘀如何能洩出呢?水液消除後,腎功能會減弱,如果不溫補腎氣,那麼渾濁凝滯的陰氣肯定會再次積聚,腎中的陽氣會再次減弱,全身的陽氣會衰微。這時,腎中本來能分泌的天癸,也無法正常產生,生育也肯定會出現問題。就像流離失所之後,需要悉心愛護一樣。得到愛護,元氣就能恢復,否則就只能坐等死亡了。

楊乘六治汪司農,年近六旬,春仲病腹脹兼作痛,飲食不進。群醫不應,且增甚。診之,六脈洪大滑甚,重按益加有力如年壯氣實人,面色則㿠白而帶萎黃,舌色則青黃而兼胖滑。簡閱前方,則皆香附烏藥、厚朴、木香、山楂、神麯、半夏、陳皮、藿香、元胡、枳殼、桔梗、萊菔子、大腹皮等,一派消導寬快之屬。

白話文:

楊乘六大夫治療汪司農,年近六十,春季出現腹脹兼腹痛,無法進食。眾多醫生都無法治好,病情還加重了。楊乘六大夫診斷後發現,脈象洪大滑動得很厲害,重重按壓後力道更強,就像年輕氣壯的人一樣。但是面色卻蒼白發黃,舌頭青黃而且肥胖溼潤。查看之前的藥方,發現都是些香附、烏藥、厚朴、木香、山楂、神曲、半夏、陳皮、藿香、元胡、枳殼、桔梗、萊菔子、大腹皮等藥物,都是消食導滯、寬中理氣的藥物。

曰:若但據脈症,則諸方殊得當也,第面色白上加黃,且㿠而萎,舌色黃里見青,且胖而滑,則症之脹痛,與脈之洪盛,皆非實候矣。此由心境不舒,思慮鬱怒,虧損肝脾,致兩經虛而臟寒生滿,且作痛耳,乃擬養榮湯倍人參加附子與之。彼以切中病情,立煎飲之,一劑減,再劑瘥。

白話文:

他說:如果只根據脈象和症狀,那麼所有的處方都可能不合適。但是,如果面色蒼白,帶有黃色,同時疲憊萎靡,舌色黃色,中間偏青,且腫脹光滑,那麼脹痛的症狀和脈象的洪盛,都不是實證的表現。這是因為心境不暢,思慮鬱怒,損傷了肝脾,導致兩經虛損,臟腑寒氣上生而出現脹滿,並伴有疼痛。因此,我建議使用養榮湯,加倍的人參、甘草和附子。他根據病人的病情見解獨特,立馬煎服。一劑減輕了症狀,兩劑就痊癒了。

胡念庵治俞翰林母,七旬余,平日患嗽喘痰紅,常服滋陰涼潤之劑,秋月忽患水腫,喘急難臥,日漸腫脹,飲食少進,進則喘急欲死,諸治無效。診之,六脈弦大而急,按之益勁而空,曰:此三焦火氣虛憊,不能歸根而浮於外,水隨氣奔,致充郛郭而溢皮膜,必須重溫以化,否則不救。彼云:吾素內熱,不服溫補,片姜到口,痰即帶紅,今所論固是,第恐熱藥不相宜也。

白話文:

胡念庵醫生治療翰林的母親,年紀七十多歲,平時咳嗽氣喘、咳出帶血的痰,長期服用滋陰涼潤的藥劑。到了秋天,她突然得水腫,呼吸急促、難以平躺,每天水腫情況加重,進食減少,一吃東西就氣喘得快死了,各種治療都沒有效果。

胡念庵診脈後發現,六脈弦脈大且急,按壓時脈象更強勁而空洞。他說:「這是三焦火氣虛弱,不能回到根源而浮在體外,水液跟隨氣體奔走,導致內臟腫脹,從而漫溢到皮膜之下。必須用溫熱的方法來化解,否則無法挽救。」

患者說:「我平時內熱,不能服用溫補藥,一點點薑片入口,痰液就會帶紅。您所說的情況確實如此,只是擔心溫熱藥物不適合我。」

曰:有是病,服是藥,成見難執,且六脈緊大,陽已無根,即脫矣。此皆平日久服寒涼所致,若再舍溫補不用,恐無生理。乃以桂、附、薑、萸、五味,人參三錢,不三劑,腹有皺紋。八劑全消,飲食如故。又二劑全愈,痰喘吐紅,竟不發矣。

白話文:

原文說:有這種病症,服用這種藥物,固有成見難以改變,而且六部脈象又緊又大,代表陽氣已經不足,即將病發。此皆平日長期服用寒涼藥物所致,如果再放棄溫熱補益的藥物,恐無生命可保。於是,(醫師)以肉桂、附子、生薑、肉蓯蓉、五味子,以及人參三錢,服用不到三劑,腹中皺紋就消失了。八劑後症狀完全消除,飲食恢復正常。再服用兩劑就徹底痊癒,痰鳴喘咳吐出紅色的血,從此不再發作。

一婦因子遠出,饔飧不給,憂愁成病,變為水腫喘急,粥飲不入者月餘矣。診之,六脈欲絕,臍突腰圓,喘難著席,脾腎之敗,不可為矣。因處十味方,令服四劑,喘微定而腫漸消,覺思飲食。復診其脈,略有起色,又四劑腫消食進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女因為兒子遠行,飲食無法得到供養,憂愁成了疾病,變成水腫和氣喘急促,連稀粥都無法食用,已經超過一個月了。診脈後發現,六脈將斷,肚臍突出,腰部圓渾,氣喘難以坐著,脾腎損敗,情況危急。於是,我開了十味藥的藥方,讓她服用了四劑後,喘息稍微平穩,腫脹逐漸消退,開始想要進食。再次診脈,脈象略有好轉,又服用了四劑藥後,腫脹消退,食慾增加。

壬子秋,余應試北雍,有孝廉張抱赤,久荒於色,腹滿如斗,以參湯吞金匱丸,小便差利,滿亦差減。閱旬日而滿復如故,肢體厥逆,仍投前藥,竟無裨也,舉家哀亂,惟治終事。抱赤泣告曰:若可救我,當終身父事之。余曰:能餌金液丹數十粒,雖不敢謂萬全,或有生理。

白話文:

壬子年的秋天,我前往北方的國子監應試。在考場上,我遇見了一位姓張的孝廉,名叫抱赤。他因為長期縱欲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,小腹脹滿得像水桶一樣。他服用了參湯並吞服了金匱丸,最初小便通暢,腹脹也減輕。然而過了一個多星期後,他的腹脹又恢復如初,而且四肢冰涼。他再次服用之前的藥物,卻沒有任何效果。全家人都焦急悲傷,準備辦理後事。抱赤哭著懇求我道:“如果能救我的命,我願意終身把你當作父親一樣尊敬。”我說:“如果能服食金液丹數十粒,雖然不敢保證萬無一失,但或許能有生機。”

乃連服百粒,小便遄行,滿消食進。更以補中、八味並用,遂獲全安。(《本草通元》,一見《扁鵲心書》。)

陳以揆子,壯年漁色。一曰腹膨如鼓,喘不能臥。或與消導溫補,五苓、八味,了無微效。以揆令吞生硫黃,每服三分,以腐皮裹咽,日數服,不三日,其脹如失。此予所目擊者。

白話文:

陳以揆性好漁色,中年後腹脹如鼓,喘得不能躺下。有人給他開了消滯通便、溫補的方劑,如五苓散和八味丸,但都沒什麼效果。陳以揆讓自己吞服生硫磺,每次三分,用腐皮包著吞嚥,每天服用幾次。不到三天,腹脹就消失了。これは私が目撃したものである。

柴嶼青治侍御葛述齋夫人,單腹脹兼脾瀉下血,食後愈脹,必捶腹少安。眾醫咸主攻伐。診之,知肝木乘脾,脾家受傷,不能統血。力排眾議之非,並持《薛案》及《醫統正脈》中論說與看,彼尚疑信參半。先服加減逍遙湯,二劑血止,即繼以異功加腹皮一錢,厚朴八分,連進十餘劑,其勢漸殺。後重用參、術,調理而愈。(肝脾調治法。)

白話文:

柴嶼青治療侍御葛述齋的夫人,症狀是腹部脹痛,同時伴有脾虛腹瀉和便血。飯後腹部脹痛加重,必須捶打腹部才能稍稍緩解。眾多醫生都主張使用攻伐的治療方法。柴嶼青診斷後,認為是肝木旺盛剋制脾土,脾臟受損,不能統攝血液。他力排眾議,並且拿出《薛案》和《醫統正脈》中的論述給他們看,但眾人還是半信半疑。柴嶼青先讓夫人服用加減逍遙湯,服用了兩劑後便血停止了。接著,又讓夫人服用了異功散,其中加了腹皮一錢,厚朴八分,連續服用了十多劑,症狀逐漸減輕。後來,又用了重劑的參術,進行調養,最後痊癒。(肝脾調治法。)

沈濤祖母,年七十餘,自上年患腹脹滿,醫以鼓脹治之,服沉香、鬱金、香附等藥,數十劑病轉劇,脾滯腿腫食減。診之,左關弦洪,右關弦軟,此肝木乘脾之象也。先用逍遙散加川連、吳茱萸,連進三劑,脹減瀉止,飯食頓加。復用歸芍六味,調理而痊。(肝腎調治法。)

白話文:

沈濤的祖母,今年七十多歲,從去年開始患上腹脹,醫生用治療鼓脹的藥方來治療,服用了沉香、鬱金、香附等藥物,好幾十劑藥下去,病情反而加重,脾臟阻滯、雙腿浮腫、食慾減退。診斷後發現,她的左關脈強而有力,右關脈弱而軟,這表明肝氣過旺侵犯了脾臟。

首先使用了逍遙散,並添加了川連和吳茱萸,連續服用三劑後,腹脹和腹瀉的症狀減輕了,食慾也明顯增強。隨後又使用了歸芍六味地黃丸進行調理,最終使病情痊癒。(這是用肝腎調治的方法。)

太史汪舒懷令弟,腹大脹滿。醫以鼓脹屢治不效。診其右關空大而帶濡,餘脈如常。此乃脾胃不和兼有水氣,故不思食,而食且不化,與胃苓湯數劑頓安。若果系鼓脹,亦理應補脾,次養肺金,以制肝木,使脾無賊邪之患。更滋腎水以治火,使肺得清化,卻厚味,遠房幃,無有不安。

白話文:

太史汪舒懷的弟弟,腹部脹滿。醫生多次用治療脹氣的方法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診斷發現他的右手關脈空虛而潮濕,其他脈象正常。這是脾胃功能失調和水濕結合造成的,所以不想吃東西,而且吃了也不消化。開了幾劑胃苓湯後,症狀立馬緩解。如果真是脹氣,也應該補養脾胃,其次潤養肺陰,以控制肝氣過旺,讓脾胃不受邪氣侵害。此外,滋養腎陰以治療虛火,讓肺部得到清化的作用。戒除濃味食物,遠離房事,自然不會有不適。

倘喜行快利,不審元氣,而概用峻劑攻之,暫時得寬,其復轉甚。病邪既盛,真氣愈傷,遂不可救,司命者其慎旃。(脾濕治法。)

白話文:

暫時不可服用峻補劑。(脾濕所致。)

張子和曰:一男子目下腫如臥蠶狀。曰:目之下陰也,水亦陰也,腎為水之主,故其腫至於目下也。此由房室交接之時,勞汗遇風,風入皮腠,得寒則閉,風不能出,與水俱行,故病如是,不禁房室則死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醫治郭臺尹,最近似乎有類似肺癆的症狀,胸腹不舒,治療無效,茫然不知疾病的根本原因。郭臺尹聽說喻嘉言治病先討論病理,然後才開藥,於是就找他嘗試治療。

凡腹脹經久,忽瀉數升,晝夜不止,服藥不驗,乃為氣脫,用益智子,煎濃湯服立愈。(危氏方。)

喻嘉言治郭臺尹,年來似有癆怯意,胸腹不舒,治之罔效,茫不識病之所存也。聞喻治病,先議後藥,姑請治焉。見其精神言動俱如平人,但面色萎黃,有蟹爪紋,(似傷食矣。)而得五虛脈應之,因告之曰:多怒乎?善忘乎?口燥乎?便秘乎?胸緊乎?脅脹乎?腹疼乎?答曰:種種皆然,此何症也?曰:外症未顯,內形已具,將來血蠱之候也。曰:何以知之?曰:合色與脈而知之也。

喻嘉言觀察郭臺尹的精神面貌與舉止都像平常人,但面色黃中帶白,還有蟹爪紋(類似食物中毒的症狀)。此外,他把脈後發現是五虛脈象,於是問道:您是否常常生氣?是否健忘?是否口乾舌燥?是否便祕?是否胸悶?是否脅痛?是否腹痛?

郭臺尹回答:以上症狀都很符合。這是什麼病?

喻嘉言說:外部症狀還沒明顯,但內部病態已經具備,將來會患上血蠱症。

郭臺尹問:您從何得知?

喻嘉言回答:根據面容顏色和脈象綜合判斷的。

夫血之充周於身也,榮華先見於面。今色黯不華,既無舊恙,又匪新疴,其所以憔悴不榮者何在?且壯盛之年,而見脈細,損宜一損皮毛,二損肌肉,三損筋骨,不起於床矣,乃皮毛肌肉步履如故,其所以微弱不健者又何居?因是斷為血蠱。腹雖未大,而如瓜瓠然,其趨於長也易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液充盈遍佈全身,氣色紅潤就會先表現在臉上。現在你面色暗淡沒有光澤,既沒有舊病,也不是新發的病症,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你憔悴沒有光彩呢?而且正值壯年,卻出現脈搏細弱的現象,損耗首先會損傷皮膚和毛髮,其次會損傷肌肉,再次會損傷筋骨,到了最後就起不來牀了。而你的皮膚、肌肉和行動都沒有這個現象,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你身體虛弱不健壯呢?由此判斷,你得了血蠱病。雖然你的肚子現在還沒有變大,但是像葫蘆一樣脹鼓鼓的,發展為大肚子是很容易的。

曰:血蠱乃婦人之疾,男子亦有之乎?曰:男子病此者甚多,而東方沿海一帶,比他處尤多,醫者漫用治水治氣之法嘗試,夭枉無算,總緣不究病情耳。所以然者,東海擅魚鹽之饒,魚者甘美之味,多食使人熱中。鹽者鹹苦之味,其性偏於走血,血為陰象,(象字不妥。)初與熱合,不覺其病,日久月增,中焦沖和之氣,亦積漸而化為熱矣。

白話文:

原文:說:血蠱是婦女疾病,男性也會得嗎?

譯文:男性患這種疾病的人很多,特別是沿海地區比其他地方多。而醫生們只用治療水濕和氣虛的方法嘗試,這樣做導致了許多人無辜死亡,這都是因為沒有深入探究病情。原因是:東海盛產魚鹽,魚腥味甘鮮美味,多吃會讓人內熱;鹽性鹹苦,能走竄血液,血液屬陰,(「象」字不妥。)剛開始與熱合在一起,不會感覺到不適,但時間久了,中焦的調和之氣也會逐漸化為熱氣。

氣熱則結,而血始不流矣,於是氣居血中,血裹氣外。一似婦人受孕者,然至彌月時,腹如抱甕矣。陳修園於此症,擬用六君子加川芎、乾薑、防己,共研末,陳米湯糊丸,每服三錢,日三服,以為執中央從運四旁之法。用意雖精,然以熱益熱,亦未見其有當也。但孕系胞中,如果熟自落,蠱蟠腹內,如附贅難療,又不可同語也。

白話文:

當身體因熱而鬱結時,血液就不流動了。於是氣體停留在血液中,血液包裹著氣體在外。就像女人懷孕一樣,到了足月時,肚子會脹得像抱著一個甕。陳修園針對這種症狀,打算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、乾薑、防己,研磨成末,用陳米湯糊丸,每次服用三錢,一天服用三次,認為這樣可以調和中心並疏通四肢。雖然他的用意很精妙,但是以熱治熱,恐怕並不合適。不過,胎兒在子宮中,到了成熟時自然會分娩,而寄生蟲在腹中,就像贅生物一樣難以治療,這兩者不能相提並論。

究而論之,豈但東方之水土致然!凡五方之因膏粱厚味,椒、薑、桂、醑成熱中者,除癰疽、消渴等症不常見外,至腹滿一症,人人無不有之。但微則旋脹旋消,甚則脹不大消而成蠱耳。要知人之有身,執中央以運四旁者也。今反竭四旁以奉其錮,尚有精華髮現於色脈間乎?此所以脈細皮寒,少食多汗,危羸之狀,不一而足也。言當不謬,請自揆之。

白話文:

仔細探究,難道只是東方水土的原因!凡是五方之中,因飲食豐盛,食用胡椒、薑、桂皮、酒類而導致熱症的人,除了膿腫、消渴等病症不常見外,到了腹部脹滿這一症狀,人人都有。但輕微的可能一會兒脹一會兒消,嚴重的脹滿很久都不能消,最後演變成腹部的積聚。要明白,人體以中央部位調理周圍四肢。現在反而竭盡四肢之力來供給中央腹部,難道還有精華會表現在面色和脈象上嗎?這也正是脈搏細弱、皮膚寒冷、食慾不振、盜汗,種種衰弱的症狀都很齊全的原因。我說的應該沒錯,請自己對照一下。

竟不能用,半載而逝。

琇按:是症多由醉飽入房,大傷真陰,絕其帶脈,水虧木燥,乘其所不勝之脾,致成脹耳。魚鹽之論,恐未必然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患有血蠱的人,服用藥物一百天後,大腹便消了許多,左脅下才露出病根,像一個小枕頭。用針刺的方式刺激它,讓他吐出很多黑血,剩下的則從大便中排出才消掉。每次想到蠱脹,不論是氣、血、水、痰,它總會自行開闢一個據點,就像寇盜佔據險要地形,才能長久聚集。《內經》討論五臟的積聚,都有固定的位置,為什麼獨獨六腑的積聚會長久為患,比如鼓脹等症狀,這樣難道是說它們沒有根底和界限嗎?

一人血蠱,服藥百日後,大腹全消,左脅始露病根一條,如小枕狀,以法激之,嘔出黑汙血鬥許,余從大便泄去始消。每思蠱脹,不論氣、血、水、痰,總必自開一宇,如寇盜蟠據,必依山傍險,方可久聚。《內經》論五臟之積,皆有定所,何獨於六腑之積久為患,如鼓脹等類者,遂謂漫無根底區界乎?(《張氏醫通》載此,謂是喻嘉言案,泛論一番。至此積果在何腑,卻又說不出,此即吳聖符案之後半段也。

(《張氏醫通》記載這件事,說是喻嘉言的案子,泛泛而談。但到最後積聚在什麼腑,卻又說不出來,這是吳聖符在後半段提出的疑問。)

楊乘六治孫氏女,年十九,病鼓症。先自頭面腫起,漸次手足浮腫,又次肚腹腫脹,小水不利,醫雜用枳殼、厚朴、蒼朮、陳皮、三稜莪朮、半夏、黃芩等,並利水藥,腫脹益甚,更加痰喘。詢其起病之由,知為寒水侮土,因治不如法,致水勢沖激,而土崩防潰也。以大劑補中益氣加木瓜、乾薑,送《金匱》腎氣丸,月餘而愈。與立齋治素性急婦人同法。)

白話文:

楊乘六醫生治療孫氏女子,年方十九,患有鼓症。最初從頭臉開始腫起,逐漸擴散到手腳浮腫,接著腹部也腫脹起來,小便不利。她的醫生雜亂地使用了枳殼、厚朴、蒼朮、陳皮、三稜、莪朮、半夏、黃芩等藥物,還加上了利水劑,結果腫脹更加嚴重,還出現了痰喘。楊醫生詢問了她發病的經過,得知這是因為寒水侵犯了脾胃,再加上治療不當,導致水勢沖擊,脾胃防線崩潰而發生的。於是,楊醫生使用了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木瓜和乾薑,配合金匱腎氣丸。一個月後,病情痊癒。(楊乘六的治療方法與李立齋醫生治療脾性急躁的婦女的方法相同。)

三原民荀氏婦者,病蠱脹,諸醫束手,氣已絕矣。逾二鼓忽蘇,家人驚喜。問之曰:適已出門,若將遠行者,途遇一老人云,吾已延孫思邈真人醫汝,速反也。乃入門,見真人已先在,年可三十許,以連環針針心竅上,久之遂醒,不知身之已死也。視之果有上下二孔,七日始合,又十一年而終。三原醫士王文之說。(《池北偶談》。)

白話文:

唐朝三原縣的荀姓女子,得了一種蠱脹病,所有的醫生都束手無策,她氣息已絕。過了兩個時辰,女子突然蘇醒,家人驚喜不已。女子說自己剛剛出門,好像要走很遠的路,路上遇到一位老人,老人說:「我已經請孫思邈真人來替你治病,你趕快回去吧。」於是,女子進門,發現真人已經在那裡,年紀大約三十多歲,用連環針針刺女子的心口上方,過了很久才將她喚醒,她還不知道自己曾經死去。查看發現女子心口真的有上下兩個孔,七天才癒合,又過了十一年女子纔去世。這是三原醫士王文之講述的故事。

王損庵治嘉定沈氏子,年十八,患胸腹身面俱脹,醫治半月不效。診其脈,六部皆不出,於是用紫蘇、桔梗之類,(紫蘇別名水督郵,可知其治水有殊能也。)煎服一盞,胸有微汗。再服則身盡汗,其六部和平之脈皆出,一二日其症悉平。(又見《醫說續編》謂出《趙氏或問》。)

白話文:

王損庵醫治嘉定沈家的兒子,年紀十八歲,患有胸腹、身體和臉部都腫脹的病症,治療了半個月都沒有效果。醫生診脈後發現六部脈象都消失,於是使用紫蘇和桔梗等藥材(紫蘇別名水督郵,可見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很強)。病人服用一碗藥後,胸部微微出汗。再服用一碗,全身大汗淋漓,六部的脈象也恢復正常。一兩天後,症狀全部消失。(《醫說續編》中也有記載,出處為《趙氏或問》)

一男子三十餘,胸腹脹大,發煩躁渴面赤,不得臥而足冷。王以其人素飲酒,必酒後入內,奪於所用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上逆,逆則陰氣在上,故為䐜脹。其上焦之陽,因下逆之邪所迫,壅塞於上,故發煩躁,此因邪從下而上,盛於上者也。於是用吳茱萸、附子、人參輩,以退陰逆,冰冷飲之,以收上焦之浮熱。

白話文:

一位男子三十多歲,胸腹脹大,發熱煩躁口渴面紅,無法入睡,腳卻發冷。王醫師認為這位男子平時飲酒,肯定在喝酒後行房,使精氣流失過多,導致邪氣因此從下方逆行往上衝。邪氣逆行,導致陰氣在上,所以才會胸腹脹大。他的上焦陽氣,因為下方逆行的邪氣所逼迫,堵塞在上方,所以發熱煩躁。這是因為邪氣從下方往上衝,在上焦處旺盛。於是用吳茱萸、附子、人參等藥材,幫助消除陰氣逆行;用冰冷的藥物飲用,來清除上焦的虛熱。

入咽覺胸中頓爽,少時腹中氣轉,如牛吼,泄氣五七次,明日其症愈矣。(《治法匯》。同上。)

張隱菴在苕溪治一水腫者,腹大膚腫,久服八正散、五子、五皮之類,小便仍淋漓痛苦。曰:此雖虛症,然水不行,則腫不消,正氣焉能平復?時夏月,欲用麻黃,恐陽脫而汗漏,止以蘇葉、防風、杏仁三味各等分,令煎湯溫服,覆取微汗,而水即利矣。次日至病者之室,若翻水數盤,床幃被褥無不濕透。

白話文:

張隱菴在苕溪治療一位水腫患者,病人的肚子很大,皮膚浮腫,長期服用八正散、五子、五皮等補虛藥物,小便卻仍然頻尿疼痛。張隱菴說:「這雖是虛弱的症狀,但水液無法流動,腫脹就會持續存在,正氣怎麼能恢復正常?」當時是夏天,他原本想使用麻黃,但擔心病人陽氣虛脫而導致盜汗,因此只用蘇葉、防風、杏仁這三味藥,各等分量,煎成湯藥,讓病人溫服,並蓋上被子發出微汗,水腫就通暢了。第二天,張隱菴到病人的房間,看到地上倒出了好幾盆水,牀鋪和被褥也都濕透了。

告以服藥後,不待取汗,小水如注,不及至圊,就床上坐溺。天明,不意小水復來,不及下床,是以沾濡若此,今腹脹痛楚悉除矣。曰:未也,此急則治其標耳。病由火土傷敗以致水泛,乃久虛之症,必待脾元復故,乃保萬全。與六君子去甘草,加蒼、樸、薑、附,令每日溫服,後即以此方為丸。

白話文:

告訴他,服藥後沒有出汗,小便如水柱般流出,來不上去廁所,就坐在牀上下意識地小便。天亮時,沒想到小便又來了,來不上下牀,才會濕到如此。現在腹痛都消失了。我說:還沒完全好,這只是治標而已。病因是因為火熱傷及脾土,導致水液泛濫,這是長期的虛證,必須等脾氣恢復元氣,才會完全康復。用六君子湯去除甘草,加上蒼術、樸硝、生薑、附子,讓他溫熱服用,之後再用這個方子製成丸劑。

半載後來謝,已全愈矣。張曰:如此症水雖行,而正氣不復,後仍腫脹而死者多矣。至不知發汗行水之法,徒事滲利,久之正氣日消,邪氣日甚,而死者亦多矣,可不慎哉。

白話文:

過了半年才來道謝,已經完全康復了。張仲景說:「像這樣的病,雖然水腫消失了,但正氣沒有恢復,今後仍然會腫脹而死亡的人很多。至於不知道發汗行水的方法,只用利尿滲濕的方法來治療,時間久了,正氣日漸衰弱,邪氣日益加重,而死亡的人也很多,不能不謹慎啊!」

陸養愚治吳體原婦,患腹脹,每於雞鳴時發,至午即寬。或與調氣治之不效。後於半夜即發,至兩日漸於薄暮即發矣,夜不能臥,飲食亦減,肌體日瘦。脈之,沉微而遲,曰:若論症,日寬夜急,血不足也,當養血;論脈沉弱而遲,氣不足也,當補氣。乃以補中益氣湯倍當歸,加豆仁、木香,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陸養愚醫生治療吳體原的妻子,她的症狀是腹部脹滿,通常在雞鳴時發作,到中午才會緩解。醫生曾經使用調氣的方法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後來,腹脹的症狀開始在半夜發作,兩天後逐漸提早到傍晚發作。到了晚上,她無法入眠,飲食量也減少,身體日漸消瘦。醫生診脈時發現,脈象沉細而緩慢,於是說:「從症狀來看,白天寬鬆,晚上急迫,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應該滋養氣血;從脈象來看,脈沉弱而緩慢,也是氣血不足的表現,應該補氣。」於是醫生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當歸的用量,再加入豆仁和木香,服用了幾劑藥後,病症就痊癒了。

陸肖愚治陸南洋妾患痞。或以為食積痰飲,服消導、二陳之類,痞滿益甚。或以為氣虛中滿,與補中益氣湯亦不效。寒熱消補約一年,飲食大減,肌肉漸消,大便時瀉時結。診其脈,浮之弦大,沉之澀小,曰:如此非百劑不能全愈。用調氣養榮湯加參、術各一錢五分,木香、豆仁各三分,二劑反微甚。

白話文:

陸肖愚醫治陸南洋的一名妾室患有痞悶的症狀。有的醫生認為是飲食積滯和痰飲引起,於是讓病人服用消食導滯、二陳湯等藥物,但痞滿的症狀反而更加嚴重。有的醫生認為是氣虛中滿,便給予補中益氣湯,但也不見效。陸肖愚用寒熱消補法治療約一年,病人的飲食大量減少,肌肉逐漸消瘦,大便時而瀉時而結。他診脈後發現,浮脈弦大,沉脈澀小,認為這樣的脈象不服用百劑藥物是不能完全康復的。於是使用了調氣養榮湯,並加入參鬚、白術各一錢五分,木香、豆仁各三分。服用兩劑後,症狀反而略微加重。

因減參、術,增木香、豆仁,仍不應。乃增木香、豆仁至一錢,減參、術至七分,而脹滿稍愈。後增木香、豆仁至錢半,而飲食漸加,脹滿始寬大半。自後漸加參、術至二三錢,減香、豆至一二分,約六十劑全瘳。

白話文:

由於減少了人參、白術,增加了木香、扁豆,但還是沒有效果。於是增加了木香、扁豆到一錢,減少了人參、白術到七分,腹脹稍微好轉。後來增加了木香、扁豆到錢半,飲食逐漸增加,腹脹才寬鬆了一大半。從此漸漸增加了人參、白術到二三錢,減少了木香、扁豆到一二分,大約六十劑藥後完全痊癒。

朱丹溪治一人患趺腫,漸上膝足,不可踐地,頭面遍身腫脹,用苦瓠瓤實捻如豆大,以麵裹煮一沸,空心服七枚,至午當出水一斗,三日水自出不止,大瘦乃瘥。須慎口味。(苦瓠須擇無靨翳細理緊淨者,不爾有毒。與徐文江妻用葫蘆治法略同。)

白話文:

朱丹溪治療一位患有下肢水腫的患者,水腫逐漸蔓延至膝蓋和腳部,嚴重到無法站立行走,頭部和全身也出現腫脹。他使用苦瓜瓤,捏成豆子大小的球狀,用麵皮包裹後煮沸。患者空腹服用七顆,到中午時會排出一斗水。連續服用三天,水腫會持續排出,體重明顯減輕而痊癒。但是需要注意飲食。(必須選擇表面光滑、沒有斑點和皺紋的苦瓜,否則會有毒。治療方法與徐文江的妻子使用葫蘆治療類似。)

萬密齋治萬邦瑞之女,年十四,病腫。寅至午上半身腫,午至戌下半身腫,亥子丑三時腫盡消,惟陰腫溺不得出,諸醫莫識其病。萬曰:此肝腎病也。腎者水臟也。亥子醜水旺之時也。肝屬木,腎之子也。木生於亥,子醜二時,肝膽氣行之時也。肝經之脈環陰器,當其氣行之時,故陰腫而溺不出也。

白話文:

萬密齋醫治萬邦瑞的女兒,她年紀十四歲,得了腫病。早上到中午,腫脹加劇;下午到晚上,腫脹減輕;到了亥時、子時、醜時這三段時間,腫脹完全消失,只有陰部腫脹而小便不通,其他醫生診斷不出她的病。萬密齋說:這是肝腎有毛病。腎臟屬水,而亥時、子時、醜時是水氣旺盛的時候。肝臟屬木,是腎臟的衍生。木氣生長於亥時、子時、醜時,也是肝膽氣血運行的時段。肝經脈絡環繞於生殖器官,當氣血運行的時段,就會導致陰部腫脹而小便不通。

水在人身隨上下,午時以前,氣行於上,故上半身腫,午時以後,氣行於下,故下半身腫,此病源也。五苓散,瀉水之劑也。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平胃散,燥濕之劑也。以二方為主,名胃苓湯。加生薑皮之辛熱,助桂枝、陳皮以散肝經之邪;茯苓皮之甘淡,助豬苓、澤瀉以滲腎經之邪;防己之通行十二經,以散流腫上下之邪也。十餘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的水分會隨著時間而流動。上午之前,氣在身體上半部運行,因此上半身會腫脹。下午之後,氣在身體下半部運行,因此下半身會腫脹。這就是這個病的病根。五苓散是用來利尿的藥方。古籍上說:所有濕熱引起的腫脹,都跟脾臟有關。平胃散是用來去除濕熱的藥方。以這兩個藥方為主,取名為「胃苓湯」。再加入生薑皮的辛熱,幫助桂枝、陳皮散去肝經的邪氣;茯苓皮的甘淡,幫助豬苓、澤瀉滲透腎經的邪氣;防己可以通達十二經絡,散去上下流腫的邪氣。服用十幾劑藥之後就能痊癒。

張子和曰:涿郡周敬之,自京師歸,鹿邑道中,渴飲水過多,漸成腫滿。或用三花神祐丸,憚其太峻。或用五苓散分利水道,又太緩。淹延數月,終無一效,蓋粗工之技止於此耳。後手足與腎皆腫,大小便皆秘,托常仲明求治於張。張令仲明付藥,比至,已歿矣。張曰:病水之人,其勢如長川泛溢,欲以杯杓取之難矣,必以神禹決水之法斯愈矣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說:涿郡的周敬之,從京城回到家,在鹿邑的途中,因為過度口渴喝了太多水,逐漸出現水腫。有人使用三花神祐丸治療,但擔心藥效過於猛烈。也有人使用五苓散來利尿,但藥效又太緩慢。拖延了幾個月,都沒有任何效果,看來這些庸醫的技術就只能做到這一步了。後來周敬之的手腳和腎臟都腫脹,大小便不通。他託常仲明向張子和求醫。張子和讓常仲明代為取藥,等藥送達的時候,周敬之已經去世了。張子和說:水腫的人,就像河川決堤氾濫,想要用杯子或湯匙將水舀盡是很困難的,一定要像神禹治水的方法才能治癒他的病啊。

(合陳三農案以觀之,則潔淨府一法,當用宜速用也。)

薛立齋治一婦人,面目浮腫,月經不通,此水分也。朝用葶藶丸,夕用歸脾湯,漸愈。更用人參丸兼服而全愈。(瀉補兼行法。)

白話文:

薛立齋醫生治療一位女性,她的症狀是臉部浮腫、月經失調。這些症狀是水分代謝異常造成的。因此,醫生採用「瀉」與「補」兼行的治療方法:

  • 早上使用葶藶丸(一種利尿的中藥)來利尿,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。
  • 晚上使用歸脾湯(一種補氣血的中藥)來補氣血,增強身體機能。

隨著治療的進行,患者的症狀逐漸好轉。醫生又加服了人參丸來補氣固表,最終使患者完全康復。

一婦人素性急,先因飲酒難化,月水不調。或用理氣化痰藥,反吐,腹膨脹,大便泄瀉。又加烏藥、蓬朮,肚腹腫脹,小便不利。加豬苓、澤瀉,痰喘氣急,手足厥冷,頭面肢體腫脹,指按成窟。脈沉細,右寸尤甚。此脾肺虛冷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滲泄之令不行,生化之氣不運也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女性性格急躁,之前因為飲酒過量導致身體虛弱,月經不順。有人給她服用疏通氣血化痰的藥物,結果她卻吐了,肚子也脹了,大便也變稀了。後來又加了烏藥和蓬朮,肚子和腹部腫脹得更厲害,小便也不順暢。再加豬苓和澤瀉,她出現了痰喘氣促,手腳冰涼,頭面和四肢浮腫,用手按壓後皮膚下陷不恢復。她的脈搏細弱而沉,右寸脈尤其嚴重。這是因為她的脾肺虛寒,無法疏通水液,不能輸送到膀胱,無法發揮排水利尿的作用,代謝活動也無法正常運轉。

東垣云:水飲留積,若土在雨中則為泥矣。得和氣暖日,水濕去而陽化,自然萬物生長。喜脈相應,遂與《金匱》加減腎氣丸料服之,小便即通,數劑腫脹消半,四肢漸溫,自能轉側。又與六君加木香、肉桂、炮姜,治之全愈。後不戒七情,不調飲食,頓作泄瀉,仍用前藥加附子五分而安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:水液積聚就像雨水落在泥土裡形成泥巴一樣。遇到陽光和煦的日子,水分蒸發,陽氣增強,自然萬物生長。患者的脈象符合這種情況,於是按照《金匱要略》加減腎氣丸的藥材給他服用。服用後,小便很快就通暢了,幾劑藥後腫脹消退了一半,四肢逐漸溫暖,可以自己翻身了。我又給他服用了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肉桂、炮薑,病就完全好了。後來,患者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飲食,又突然出現腹瀉,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並加入五分附子,病情就穩定下來了。

(誤消用補法。)

孫兆治一女子心腹腫痛,色不變。經曰:三焦脹者氣滿,皮膚硜硜然石堅。遂以仲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,下保和丸漸愈。

白話文:

孫兆替一位女子治療心腹腫痛,但皮膚顏色未變。經書中說:三焦脹滿時,氣息會充滿,皮膚會堅硬如石頭。於是他按照仲景的厚朴生薑半夏人蔘甘草湯,配合保和丸,慢慢治癒了病痛。

丹溪治一婦血氣俱虛,患單腹脹,因氣餒不能運化,瀕死,但手足面目俱腫,氣尚行陽分猶可治。遂以參、朮、芎、歸、白芍以斂脹,滑石、腹皮以斂氣,蘇、桔、卜子、陳皮以泄滿,海金砂、木通利水,木香運氣而愈。(補瀉兼行法。)

白話文:

丹溪治療了一位血氣兩虛的婦女,她患有單側腹脹,由於氣餒而無法運化,危在旦夕。但是,她的手足和臉部都腫脹,氣血尚在陽分運行,仍然可以治療。於是,丹溪用了人蔘、茯苓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來收斂腹脹;滑石、腹皮來收斂氣血;蘇葉、桔梗、卜子仁、陳皮來化解腹滿;海金砂、木通來利尿;木香來運化氣血。最後,患者得以痊癒。(此為補瀉兼施的方法。)

一婦人胸膈不利,飲食少思,腹脹吞酸。或用疏利之劑,反致中滿不食。此脾土虛而肝木勝,用補中益氣湯加砂仁、香附、煨姜,又以六君子加芎、歸、桔梗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婦人胸口和橫膈膜不舒服,食慾不振,肚子脹氣、吐酸水。有些醫生使用通利氣的藥,反而導致肚子更脹、什麼都吃不下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肝氣太強所致。醫生使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砂仁、香附和煨薑;又加入六君子湯,再加入川芎、當歸和桔梗,才治好病人的症狀。

吳江史元年母,久病之後,遇事拂意,忽胸腹脹滿,面目微腫,兩腿重滯,氣逆上升,言語喘促。所服皆清氣之劑,不效。薛曰:此脾肺虛寒也。先用六君子湯,一劑病勢頓減。後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、乾薑,二劑形體頓安。後以七情失調,夜間腹脹,乃以十全大補加木香而痊。

白話文:

在吳江地方有一位史姓老人的母親,長年患病。一次當她遇到讓她不開心的事時,她突然感到胸腹脹滿,臉部輕微腫脹,雙腿沉重,氣息上逆,呼吸急促。她服用了所有清氣的藥劑,但是都沒有效果。薛神醫說:這是脾肺虛寒所致。他先用「六君湯」,服下一劑,病情就減輕了許多。之後,他再用「補中益氣湯」加上茯苓、半夏、乾薑,兩劑後,老人的的身體狀況就恢復了。而後,老人因為心情不穩,導致夜間腹部脹氣,薛神醫就用「十全大補湯」加上木香,病症就痊癒了。

太倉陸中舍,以腎虛不能攝水,肚腹脹大,用黑丸子,(又名碑記丸。)未數服而歿於京。今之專門治蠱者,即此方也,用之無不速亡。(病家不可不知此。)

白話文:

太倉的陸中舍,因為腎氣虛弱無法收斂水分,導致肚子脹大。他服用了一種叫做黑丸子(又稱碑記丸)的藥丸。還沒服用幾次,就死在京城。現在專門治療蠱毒的人,也使用這個藥方,用它的人幾乎都很快死亡。(生病的人必須知道這一點。)

機房蔡一素不慎起居,患症同前,更加手足逆冷,惡寒不食,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,先回其陽,至數劑諸症漸愈。薛因他往,或用峻利之劑,下鮮血甚多,亦致不起。

白話文:

機房的蔡一素因為沒有注意養生,患上了和前面提到的症狀一樣的疾病,而且更加嚴重,手腳冰冷,怕冷都不想吃東西。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錢的方劑,先溫暖她的陽氣,經過數劑後,各種症狀逐漸好轉。薛某人因為其他事情離開了,有人使用了過於霸道的藥劑,導致蔡一素拉出大量的鮮血,最終導致死亡。

紹興術士朱蘘衣名甫,苦水蠱腹脹。醫者只令服嘉禾散,久之不效,葛丞相授以此法即安。右取嘉禾散、四柱散細末各等分,合和令勻,依法煎服。(《百乙方》。)

白話文:

紹興時期的法術士朱甫,深受水蠱所苦,導致腹部脹大。醫生只命令他服用嘉禾散,但經過很長時間都沒見效。後來,葛丞相教授了他這個方法,他立即好轉。方法如下:將嘉禾散和四柱散研磨成細末,等量混合,攪拌均勻,按照方法煎服即可。(出自《百乙方》。)

王尚之提刑傳云:武義縣方,治數人甚妙。用黃顙魚一個,綠豆一合許,右煮淡羹頓食。紹興張醫升之云:以商陸根煮綠豆令熟,去商陸,取綠豆任意食之亦妙。《王氏博濟方》第二卷逐氣散,與此藥大同小異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王尚之的刑案記錄中提到:武義縣裡某人治療數人效果非常神奇。他使用了一條黃花魚和一合綠豆,煮成清淡的湯食一次吃掉。紹興的醫生張醫升說:用商陸根煮綠豆直到熟透,去掉商陸,隨意食用綠豆也很有效。《王氏博濟方》第二卷中的逐氣散,和這個藥方有異曲同工之妙。(同上)

有病蠱者,夢一道人示頌云:似犬非犬,似貓非貓,烹而食之,其病自消。偶有狐入其室,殺而爛烹食之,腹自消。(《夷堅志》。)

白話文:

得了蠱病的人,夢見一位道士吟詠著:像狗卻不是狗,像貓卻不是貓,用來煮了吃,病就能自癒。剛好有一隻狐狸進了屋,他殺了狐狸,燉爛來吃,腹中的蠱病就自愈了。(《夷堅志》。)

(按:白氏六帖云,青邱狐食之,令人不蠱。又本草孟詵云,狐補虛,又主五臟邪氣蠱毒發寒熱。原注。)

丹溪治一婦人,夜間發熱,面先腫,次及肚足,渴思冷水,用麻黃、葛根、川芎、蒼白朮、木通、腹皮、梔子、甘草愈。(此開鬼門法。)

白話文:

丹溪治療一位婦女,夜間發燒,臉先腫脹,接著腫到肚子和腳,口渴想喝冷水。用麻黃、葛根、川芎、蒼白朮、木通、腹皮、梔子、甘草治療成功。(此為開放鬼門的方法。)

一人秋冬患腫,午前上甚,午後下甚,口渴乏力,脈澀弱,食減。此氣怯汗不能自出,鬱而為痿。遂灸肺腧、大椎、合谷、分水,用葛根、蘇葉、白朮、木通、海金砂、大腹皮、茯苓皮、厚朴、陳皮、黃芩、甘草,漸愈。(同上。散利兼行法。)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秋冬患病,以水氣浮於陽而為患也。午前上甚,午後下甚,口甚乏力,脈象沉弱,食量減少。此乃肺氣不足,汗液排出不順,鬱積於體內,化為水氣致病。


秋冬時期易患浮肢病。午前症狀加重,下午症狀減輕,口乾乏力,脈象微弱,食量減少。這是因為肺氣不足,汗液排不出,積聚在體內形成水氣所致。

治療方法:

  • 施予肺部、大腸經絡的艾條,包括肺下、大腸中穴位。
  • 使用中藥葛根、蘇葉、白術、木通、海金砂、大腹皮、白皮、厚朴、陳皮、黃連、甘草調理。

效果:

隨著治療的進行,病情逐見好轉。

註解:

本症屬於「氣弱不能自出,鬱而為病」的類型。採用了宣肺利水健運的治療方法。

陳三農治一人年甫三旬,怒後發腫,飲水過多,旦日肢體俱腫,腹脹異常。年方壯而病發於驟,脈方實而藥不厭攻,若不急於疏通,久必成大患。以胃苓散加牛膝、車前,三進而不為少動,是病深藥淺也。更以舟車、神祐丹進,而小便泉湧,肢體漸收。仍與胃苓湯加白朮、椒仁,十五日而愈。

白話文:

陳三農醫治了一位三十歲的病人。病人發怒後,身體發腫。喝了過多的水,第二天四肢都腫了,肚子也脹得非常厲害。年輕力壯卻突然發病,脈象很實,需要強力攻下。如果不趕快疏通,久了必成大患。用胃苓散加了牛膝和車前子,服了三次,病情沒有明顯好轉,說明病情較深,藥力不足。又用了舟車丹和神祐丹,病人小便如泉湧,四肢腫脹逐漸消退。又給病人服用胃苓湯加了白朮和椒仁,十五天後痊癒。

喻嘉言治顧鳴仲,有腹疾近三十年,朝寬暮急,每一大發,腹脹十餘日方減,食濕面及房勞其應如響,(肝腎虛,故房勞即發。脾不運,故食麵即發。病情已大顯著矣。)腹左隱隱微高鼓,呼吸觸之,汩汩有聲。以痞治之,內攻外貼無效。診之曰:人身五積六聚之症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之邪,結於腹之上、下、左、右及臍之當中者,皆高如覆盂者也。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之邪,各積於本位,不甚形見者也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治療顧鳴仲,腹疾已近30年,早晨較輕,傍晚加重。每次發作劇烈,腹脹十多天才逐漸減輕;食用濕面和房勞過度後,症狀便會像回應號角般立即發作。(肝腎虛弱,所以房勞後會發作。脾臟功能失調,所以食用麵食後會發作。症狀已經非常明顯。)腹部左側隱約微鼓,用手觸摸,裡面有咕嚕咕嚕的聲音。用治療痞證的方法治療,內服外敷的藥物都沒有效果。喻嘉言診斷後說:人體的五積六聚疾病,是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的病邪,聚集在腹部的上、下、左、右和臍中,就像扣了一個碗一樣。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的病邪,分別積聚在各自的部位,不是很明顯。

此症乃腎臟之陰氣,聚於膀胱之陽經,有似痞塊耳。蓋腎有兩竅,左腎之竅從前通膀胱,右腎之竅從後通命門,邪結於左畔,即左腎與膀胱為之主也。六腑惟膽無輸泄,其五腑受五臟濁氣傳入,不能久留即為輸泄者也。今腎邪傳於膀胱,膀胱溺其輸泄之職,舊邪未行,新邪踵至,(邪字欠分曉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是腎臟陰氣聚集在膀胱的陽經部位,像一個結塊。因為腎臟有兩個出入口,左腎的出入口從前面連通膀胱,右腎的出入口從後面連通命門(命門為腎俞穴)。邪氣聚集在左邊,就是左腎和膀胱與之相關。六腑中只有膽沒有輸泄的功能,其他五臟會將接收到的臟腑濁氣傳送出去,無法長期貯留,所以稱之為「輸泄」。現在腎臟的邪氣傳播到膀胱,膀胱不發揮其輸泄功能,舊的邪氣還沒排出,新的邪氣又接踵而來。

)勢必以漸透入膜原,(膜原在膈間,去膀胱甚遠,如何透入?)如革囊裹物者然。經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然則腎氣久聚不出,豈非膀胱之失其運化乎?夫人一團之腹,大小腸、膀胱俱居其中,(豈獨此耶?)而胞又居膀胱之中,(膀胱即脬也,昔人曾有辨之者。)惟其不久留輸泄,是以寬乎若有餘地。

白話文:

(腎氣)勢必逐漸滲透到膀胱壁。(膀胱壁在膈肌之間,距離膀胱很遠,怎麼會滲透進去呢?)就像用皮囊包裹東西一樣。醫經上說:膀胱是主管水液儲藏的器官,氣化後就能排出來。那麼,腎氣長期聚集不出,不正是膀胱失去運輸和轉化的功能了嗎?人的整個腹部,大腸、小腸、膀胱都位於其中,(難道只有膀胱嗎?)而子宮又位於膀胱之中(膀胱就是尿道,古人曾經對此進行過辨別)。正因為膀胱不會長時間儲留和排泄,所以它很寬敞,好像有餘地一樣。

今腎之氣不自收攝,悉輸膀胱,膀胱之氣蓄而不泄,有同膽腑之清淨無為,(據云則是其人竟無小便耶。)其能理乎!宜其脹也。經曰:腎病者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倘膀胱能司其輸泄,何致若此之劇耶?又曰:巨陽引精者三日,太陽膀胱經吸引精氣者,其脹止於三日。(巨陽引精句,乃《內經》言風勞之文,引入此間殊覺牽強。

白話文:

現在腎氣無法自控,全部注入膀胱,膀胱氣體積聚卻不排出,跟膽腑的清淨無為狀態相似。(有人說這樣表示這個人完全沒有小便嗎?)他能夠調節嗎?難怪他會脹氣。經典中說:腎病的人容易脹氣,屁股代替腳跟,脊椎代替頭部。如果膀胱能夠控制輸泄,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?經典又說:巨陽引精三日,太陽膀胱經吸收精氣三日,脹氣就會停止。(「巨陽引精」這句話,出自《內經》講述風勞的段落,在此引用顯得牽強。

喻氏英雄欺人,往往如此。)此之為脹,且數十年之久,其吸引之權安在哉?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,則精氣深藏,而膀胱之脹自消。(只此數句,是此症肯綮。)補膀胱而令氣旺,則腎邪不蓄,而輸化之機自裕。所以然者,以腎不補不能藏,膀胱不補不能瀉。然補腎易而補膀胱則難,以本草諸藥多瀉少補也。

白話文:

喻姓英雄欺騙他人,經常是這種情況。)這種脹症持續了幾十年,吸引的權力在哪裡呢?治療方法是滋補腎陰,讓腎水充足,精氣就會深藏,膀胱的脹症也會自動消失。(僅僅這幾句話,就抓住了這種疾病的關鍵。)滋補膀胱,讓氣血暢旺,腎邪就不會積聚,輸化功能自然會順暢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腎臟不滋補就不能藏精,膀胱不滋補就不能排尿。但是滋補腎臟容易,滋補膀胱則困難,因為本草中的大多數藥物都是瀉的多,補的少。

經於膀胱之子不足者,斷以死期,後人莫解其故。吾試揣之,豈非以膀胱愈不足則愈脹,脹極勢必傳於腎,腎脹極勢必逆傳於小腸,小腸脹極勢必逆傳於脾,乃至通身之氣散漫而無統耶?醫者於未傳之先,早見而預圖之,能事殫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膀胱的津液不足,那麼(患者)就會死去,後人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。我嘗試揣測一下,難道是因為膀胱越虛弱,脹氣就越嚴重,脹氣極度嚴重必定會傳播到腎臟,腎臟脹氣極度嚴重必定會逆行傳到小腸,小腸脹氣極度嚴重必定會逆行傳到脾臟,以至於全身的氣血渙散而沒有條理嗎?醫生在病情未傳播之前,就能夠早早發現並預先規劃治療,這樣就能盡力解決問題了。

琇按:是症專屬肝腎二經,與膀胱毫無干涉,乃舍肝而強入膀恍,便覺支離滿紙。(實肝脾腎三經之症,未可專舉肝腎。)

白話文:

琇按:此病症專屬肝、腎二經,與膀胱毫無關係,卻捨棄肝經而強行歸入膀胱經,文章中充滿了支離破碎的說法。(實際上是肝、脾、腎三經的症狀,不能專門只舉出肝、腎兩經。)

葉天士治一女子,年二十七歲,病腫甚異,寅後午前,上半身腫,午後醜前下半身腫,上下盡消,惟牝戶腫,小便難,諸醫不能治。經云:半身以上,天之陽也,宜發其汗,使清氣出上竅也;身半以下,地之陰,宜利小便,使濁陰出下竅也。正上下分消,以去濕之法,惟半夜陰腫不得小便,此又當從肝經求之。

白話文:

葉天士診治一位27歲的女子,病情非常奇特。早上寅時到中午,上半身腫脹;下午醜時到凌晨,下半身腫脹;腫脹消退後,只有陰道腫脹,小便困難,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。

根據醫經所言:上半身屬於天陽,應該發汗,讓清氣從上竅排出。下半身屬於地陰,應該利尿,讓濁陰從下竅排出。現在上半身和下半身交替消腫,應採用祛濕的方法。但是半夜陰道腫脹且小便困難,這又需要從肝經著手治療。

蓋厥陰肝經之脈,丑時起於足上,環陰器。又肝病者,則大小便難。用胃苓、五皮湯,發汗利小便也。內有茯苓,所以伐腎肝之邪,木得桂而枯,又以辛散肝經之水,以溫腎之真寒濕也。連服十餘服,而腫盡消。

白話文:

肝經的脈絡,醜時(凌晨1-3點)從腳上開始,環繞生殖器。肝病的人,大小便都會困難。用胃苓五皮湯,發汗利尿。其中有茯苓,可以祛除腎肝的邪氣,木遇桂則枯萎,還可以辛散肝經的水分,溫暖腎臟的真寒濕氣。連續服用十幾次,腫脹就會完全消失。

朱丹溪治赤岸馮令八官,素飲食不知飽,但食肉必泄,忽遍身發腫,頭面加多,致目亦不可開,膈滿如築,兩足麻至膝而止,渾身不可見風,陰器挺長。其脈左沉,而重取不應,右三部雖短小,卻有和滑氣象。遂令單煮白朮湯飲,早晨空心探而去之。食後,白朮二錢、麻黃五分、川芎半錢、防風三分,作湯下保和丸五十丸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治療赤岸的馮令八官,這位患者平時飲食不知節制,只要吃肉就會腹瀉。最近突然全身浮腫,頭部和臉部浮腫尤其嚴重,導致眼睛都無法睜開,橫膈膜像被堵住一樣,兩條腿麻痺至膝蓋,全身不能見風,男性生殖器異常勃起。他的脈象左側深沉,多次按壓後沒有反應,右側三部的脈象雖然短小,但顯得平和順滑。朱丹溪於是讓他單獨服用白朮湯,早晨空腹時測定劑量。飯後,服用白朮二錢、麻黃五分、川芎半錢、防風三分煎制的湯藥,並服下保和丸五十丸。

如此者二日,因吐中得汗,通體上截為多,遂得腫寬而眼開,氣順而食進。卻於前方中減麻黃、防風,加白朮一錢,木通、通草各半錢,下保和丸五十丸,如此者五日而安。(此即開鬼門之法也。)

白話文:

這樣做了兩天之後,由於嘔吐中出汗,全身上半身都出了很多汗,於是腫脹消退而眼睛睜開了,氣息順暢而食慾增加。於是在前方的藥方中減少麻黃和防風,加入白朮一錢,木通和通草各半錢,再服下保和丸五十丸,這樣過了五天就康復了。(這就是開鬼門的方法。)

羅謙甫治許魯齋仲平,年五十有八,於至元戊寅五月間,積雨霖淫,面目肢體浮腫,大便溏多,腹脹腸鳴時痛,飲食減少,脈得弦細而緩。自云年壯時多服牽牛、大黃藥,面目四肢時有浮腫,今因陰雨故大發。曰:榮運之氣,出自中焦者胃也。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,榮養臟腑經絡皮毛,故氣行而澀為浮腫,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,皆濕氣勝也。四時五臟,皆以胃氣為本,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治療許魯齋仲平,仲平時年五十八歲。至元戊寅五月間,連日大雨不斷。仲平的面部和四肢浮腫,大便稀溏且多,腹脹、腸鳴,時常腹痛,飲食減少。脈象細弦而緩。仲平表示自己年輕時經常服用牽牛子和大黃藥,當時臉部和四肢就時常浮腫。現在因為陰雨,所以浮腫加重。羅謙甫說:健康的氣血運轉,是從中焦的胃部發出的。如果胃氣虛弱,不能運化水穀精微,輸布到臟腑、經絡、皮膚和毛髮,就會導致氣運行不暢,出現浮腫。大便稀溏,腹脹、腸鳴,都是濕氣過盛的表現。人體的四時和五臟,都以胃氣為根本。胃氣健旺,則身體平和安康。

若胃氣虛弱,不能運動滋養,則五臟脈不和平,本臟之氣盛者,其脈獨見,(此盛字當活看。)輕則病過,甚則必死。故經曰:真臟之脈弦,無胃氣則死。(此亦木乘土也,故虛損病宜注意滋養肝木。)今疾幸而未至於甚,尚可調補。人知服牽牛、大黃為一時之快,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胃氣虛弱,無法運行滋養全身,就會導致五臟脈象失調。其中,某臟氣比較旺盛的,其脈象就會單獨顯現(「盛」字要靈活理解)。輕微的會導致疾病加重,嚴重的甚至會致命。因此,醫經說:如果真臟(肝臟)的脈象呈弦狀,沒有胃氣滋養就會死亡。(這也是木(肝)剋土(脾胃)的原因,因此虛損病症應該注意滋養肝木。)現在的疾病幸好沒有惡化,還可以進行調理補益。人們只知道服用牽牛子、大黃等藥物來暫時緩解病情,卻不知道它們會對身體造成永久的傷害。

遂以平胃散加白朮、茯苓、草豆蔻仁,數服諸症皆愈,飲食進。惟四肢猶腫,以導滯通經湯主之,良愈。(雄按:今秋治一山居黃嫗患證同此,醫者進理中、腎氣多劑,其病日甚,束手矣。余診之,脈果弦細沉兼數,舌絳口乾,腫處赤痛,溲少而熱,乃陰虛肝熱也。清潤不遑,未可因其起於黴雨之時輒用溫燥也。

白話文:

於是用平胃散加上白術、茯苓、草豆蔻仁,服用幾次後,各種症狀都痊癒了,飲食也進步了。只是四肢還腫著,於是用導滯通經湯治療,效果很好。

(按:今年秋天我治療了一個山居地的黃老太太,情況同此,醫生給她吃了很多理中湯、腎氣丸,但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,醫生束手無策。我給她診脈,發現脈象果然像琴絃一樣細而沉又兼數,舌頭發紅口乾,腫脹部位發紅疼痛,小便少而熱,這是陰虛肝熱的症狀。清熱潤肺刻不容緩,不能因為她是在梅雨季節發病就用溫燥的藥物。

白頭翁湯加金鈴、銀花、梔子、元參、丹皮、綠豆,數服而症減知飢,漸佐養血充津而愈矣。)

白話文:

服用白頭翁湯,加入金鈴子、銀花、梔子、元參、丹皮和綠豆,服用數次後症狀減輕,開始感到飢餓,逐漸調養氣血,補充津液,最終痊癒。

馬元儀治華氏子,患腹脹已三月,形色憔悴,而脈沉微。治者但謂邪氣盛,不知其正氣虛也。《靈樞》曰:脈之應於寸口,其大堅以澀者,脹也。《素問》曰:徵其脈與色俱奪者,此久病也。今兩脈微弱無神,面色不華,肢體倦怠,其初亦邪正相搏而成。治者但責其實而忘其虛,攻伐過多,始則邪氣當之,繼乃轉傷元氣,運化失職,升降不利,熱者變寒,實者變虛,而病機遷矣。經曰:足太陰之別,公孫虛則鼓脹。

白話文:

馬元儀治療華氏的兒子,他患有腹脹已經三個月了,面容憔悴,脈象微弱。治療者只認為邪氣旺盛,卻不知他的正氣虛弱。《靈樞》上說:寸口的脈象,如果脈大而堅硬,並且澀滯,就會導致腹脹。《素問》上說:徵兆為脈象和麪色都暗淡無光,這是久病之象。現在兩側脈象微弱無力,面色不華,四肢倦怠,起初也是由於邪正相互抗爭而導致。治療者只責怪現實存在的邪氣,而忽略了他的虛弱體質,過度攻伐,起初邪氣可以抵禦,但後來反而會轉而損傷元氣,運化功能失調,升降不利,熱性轉化為寒性,實證轉化為虛證,病機已經發生變化。經書上說:足太陰經的別脈公孫穴虛弱,就會出現鼓脹。

又胃中寒則滿脹。可見中臟虛寒,亦能成脹,不獨實病為然也。治法但用溫補之劑,健脾胃,補三焦。然須積久成功,不可欲速,所謂新病可急治,久病宜緩調也。遂恪服加桂理中湯三十餘劑,脹漸消,脈漸轉,兩月後全安。

白話文:

胃寒時也會腹脹。由此可見,虛寒虛弱也能造成腹脹,不光是實症才會出現這個問題。治療方法就是採用溫補的方法,健脾胃,補三焦。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時間,不能著急,俗話說「新病可急治,久病宜緩調」。於是,他堅持服用加桂理中湯三十多劑,腹脹逐漸消失,脈搏也變強了,兩個月後完全康復。

莊季裕云:予自許昌遭金狄之難,憂勞艱危,沖冒寒暑,避地東方。丁未八月,抵四濱感痎瘧,既至琴川,為醫妄治,榮衛衰耗。明年春末,尚苦胕腫,腹脹氣促,不能食而大便利,身重足痿,杖而後起,得陳了翁家傳,為灸膏肓腧,自丁亥至癸巳,積三百壯。灸之次日,即胸中氣平,腫脹俱消,利止而食進,甲午已能肩輿出謁。

白話文:

莊季裕說:從許昌逃難金兵後,憂心勞累,冒著寒暑,逃往東方。丁未八月,到了四濱,染上瘧疾,接著到了琴川,被醫生亂治,導致身體虛弱。第二年春天末,仍然四肢浮腫,肚子脹氣,呼吸困難,不能進食,卻大便不止,身體沉重,兩腳無力,需要拄柺杖才能站起來。幸好得到陳了翁的祕傳,灸了膏肓穴,從丁亥到癸巳,一共灸了三百壯。灸的第二天,胸中的氣就順暢了,腫脹都消退了,腹瀉也止住了,食慾增加了,到了甲午年已經能坐轎外出拜謁別人了。

後再報之,仍得百壯,自是疾症頓減以至康寧。時親舊間見此殊功,後灸者數人,宿疴皆除。孫真人謂若能用心方便,求得其穴而灸之,無疾不愈,信不虛也。(《針灸四書》。)

白話文:

(施灸者的親戚朋友)後來再次向我報告,他依舊可以得到一百名壯士。從那以後,他的疾病症狀大幅減輕,直到康復。當時親朋好友見證瞭如此神效,之後有許多人前來接受施灸,他們長年的疾病都得到了解除。孫思邈真人說,如果能夠用心鑽研,找到正確的穴位並施灸,沒有什麼疾病無法痊癒,這話一點也不假。(出自《針灸四書》)

王執中曰:有里醫為李生治水腫,以藥飲之不效。以受其延待之勤,一日忽為灸水分與氣海穴,翌早觀其面如削矣,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腫也。《明堂》故云:若是水病灸大良,蓋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耳。但不知《明堂》又云:針四分者,豈治其他病,當針四分者耶。

白話文:

王執中說:有位地方醫師幫李先生治療水腫,用藥物卻不見效。他為了回報李先生的熱情招待,有一天突然幫他針灸水分穴和氣海穴,隔天早上看他的臉色,像是刀削過一般,由此可見水分穴確實可以治療水腫。《明堂》中也說:若是水病,用針灸治療效果很好,因為這個穴位可以把水氣分開,讓它不會隨意流竄。不過我不明白《明堂》另一段話提到「針四分」,難道是治療其他疾病時,針灸的深度要四分嗎?

水腫惟得針水溝,若針余穴,水盡即死,此《明堂銅人》所戒也。庸醫多為人針水分,殺人多矣。若其他穴,亦有針得瘥者,特幸焉耳,不可為法也。或用藥則禹餘糧丸為第一,予屢見人報驗,故書於此,然灸水分,則最為要穴也。(《資生經》。)

白話文:

水腫只能針灸水分穴,如果針灸其他穴位,水腫消除後就會死亡,這是《明堂銅人》中告誡的。庸醫經常給人針灸水分,害死了很多人。如果針灸其他穴位,也有針灸後康復的人,但是這只是僥倖,不能當作法則。或者用藥的話,禹餘糧丸是最有效的,我多次看到有人服用後有效,所以把它寫在這裡。但是,對於水腫來說,針灸水分穴是最重要的穴位。

姚僧垣治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,有氣疾加水腫,喘息奔急,坐臥不安。或有勸其服決命大散者,其家疑未能決,乃問僧垣。僧垣曰:意謂此患不與大散相當,若欲自服,不煩賜問,因而委去。其子殷勤拜請曰:多時抑屈,今日始來,竟不可治,意實未盡。僧垣知其可瘥,即為處方,勸使急服便即氣通。更服一劑,諸患悉愈。(《周書》。)

白話文:

姚僧垣曾經治療將軍賀蘭隆,他得了喘病和水腫,喘息急促,坐臥不寧。有人勸他服用「決命大散」,但他家裡人猶豫不決,於是就來詢問姚僧垣。

姚僧垣說:「我看這個病不適合用決命大散。如果他要自己服用,我不用讓他徵求我的意見,就會讓他決定。這樣吧,你們暫且回去。」

賀蘭隆的兒子誠懇地拜託道:「父親的病已經壓抑了很久,今天好不容易來求醫,難道就沒辦法醫治了嗎?我實在不甘心。」

姚僧垣知道賀蘭隆的病可以治好,於是開了藥方,勸他趕緊服用,很快就能暢通氣息。再服用一劑藥,所有的疾病都痊癒了。(《周書》)

黃司寇葵峰,中年病蠱,得異方,真茅山蒼朮末也,每清晨米飲調三錢服,不數月強健如故。終身止服術,七十餘終,少停疾作矣。(《廣筆記》。)

白話文:

黃司寇葵峯,中年時得了蠱蟲病,得到一個奇特的偏方,是真茅山地的蒼朮研磨的藥末。他每天清晨用米湯調和三錢服用,沒幾個月就恢復了健康和強壯。此後他只服用蒼朮,一直活到了七十多歲,很少再有疾病發作。

徐文江夫人,病蠱脹,張漣水治之,百藥不效。張曰:計窮矣,記昔年西山有一嫗患此,意其必死,後過復見之云,遇一方上人得生,徐如言訪嫗果在也。問其方,以陳葫蘆一枚去頂,入酒,以竹箸松其子,仍用頂封固,重湯煮數沸,去子飲酒盡,一吐幾死,吐後腹漸寬,調理漸愈。蓋元氣有餘,而有痰飲者也。

白話文:

徐文江的夫人患有蠱脹病,張漣水幫她治療,但各種藥物都無效。張漣水說:「沒辦法了。我記得多年前,西山有一位老婦人患了這種病,大家都以為她快死了。後來我去看她,她說遇到了方上人,才得以保命。」徐文江聽後,派人去拜訪那位老婦人,果然還在。詢問她的藥方,老婦人說是用一個陳葫蘆,去掉頂部,裝入酒,用竹箸攪動葫蘆籽,再用頂部封固,用滾燙的湯水煮沸幾次,去掉葫蘆籽,把酒喝光。老婦人喝完後幾乎要死了,但吐出來後腹部逐漸寬鬆,慢慢康復。這是因為老婦人口中元氣充裕,但有痰飲。

若腎虛脾弱者,宜用《金匱》腎氣丸,十全大補湯去當歸,加車前子、肉桂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腎虛脾弱津液虧損。(同上。)

通血香一錢,取小葫蘆一個,不去子膜,入香在內,再入煮酒,以所開之蓋,合縫封之。以酒入鍋,懸葫蘆酒中,挨定不可傾倒,蓋鍋密煮,以三炷香為率。煮時其香透遠牆屋外,煮完取葫蘆內藥,約有五六錢之數,病已釋然矣。通血香,陝西羊羢客人帶來,蘇杭有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一錢通血香,找一個小葫蘆,不用去除瓜籽和瓜囊膜,把通血香放進去,再倒入煮好的酒,用葫蘆原來的蓋子封好。把酒倒進鍋裡,把葫蘆懸吊在酒中,一定要穩定不能傾倒,鍋蓋蓋緊密閉,用三炷香的時間煮。煮的時候,香氣會飄散到很遠的地方,牆外都可以聞到。煮好後取出葫蘆裡的藥,大約有五六錢多,病就會痊癒了。通血香,是由陝西養羊的客人帶來的,蘇州和杭州也有。(同上)

沈孝通觀察,中年無子,患中滿蠱脹,勢孔棘,靜養郭外小園中,翛然獨坐獨宿食淡者五年。歸脾湯、六味地黃丸,朝暮間服不輟,連舉二子。(同上。)

白話文:

沈孝通發現,中年時沒有孩子,患有內臟腫脹的疾病,病情非常嚴重。他搬到郊外的花園中靜養,悠閒自得地獨自居住和飲食清淡,持續了五年。每天早晚服用歸脾湯和六味地黃丸,此後連續生了兩個兒子。(同前)

汪石山治一婦人,五十七歲,五月間因勞夜臥,天熱開窗,醒來遍身脹痛,疑是痧症,刮背起紫疙瘩,因而胸膈脹痛,磨木香服之,致小腹作痛,咳嗽氣壅,不能伏枕,吐痰腥臭,每次一二碗,亦或作瀉,肛門脹急,自汗不止,身表浮腫。(純是肺熱壅塞之候。)醫作傷寒而用發散,或作肺癰而用寒涼,綿延一月,醫皆辭去。

白話文:

汪石山治療了一位57歲的婦人,在五月間因勞累而夜間睡覺,天氣炎熱開了窗戶,醒來後全身脹痛,懷疑是痧症,刮痧後背部出現紫色的疙瘩,因此胸腔和橫膈膜脹痛,服用了木香,導致小腹疼痛,咳嗽氣憋,無法趴伏,吐出的痰液有腥臭味,每次有一到兩碗,也有腹瀉的情況,肛門脹急,不停出汗,身體浮腫。(這純粹是肺部熱氣壅塞所致。)醫生把病情當作傷寒,使用了發散的藥物,或把病情當作肺癰,使用了寒涼的藥物,持續了整整一個月,所有的醫生都辭去了治療工作。

其子來召汪,汪曰:第未知得何脈耳。告曰:醫謂脈洪數也。曰:年逾五十,血氣已衰,又加小勞,當酷熱之時,又不免壯火食氣,其洪乃熱傷元氣而然,非熱脈也。所可慮者,脈不為汗衰,為泄減耳。彼曰:用生脈湯人參一錢,麥冬二錢,五味二錢,病似覺甚。曰:邪重劑輕,宜黃耆五錢固表,人參五錢養內,白朮三錢、茯苓錢半滲濕散腫,陳皮七分、吳茱萸四分,消痰下氣,再加甘草五分以和之,麥冬一錢以救肺。

白話文:

那位男子的兒子前來請汪氏看病。汪氏說:「先不用著急,看看是什麼脈象再說。」那男子說:「醫生說是脈搏又快又洪。」汪氏說:「年紀過了五十,氣血已經衰退,再加上稍微勞累,遇上天氣炎熱的時候,體內的火氣旺盛,傷及元氣,所以脈搏才會又快又洪,這不是熱脈。可擔憂的是,脈搏沒有隨著出汗而減弱,而是因瀉泄而虛弱。」那男子說:「用生脈湯,人參一錢,麥冬二錢,五味子二錢,但好像病情加重了。」汪氏答道:「邪氣重,劑量卻輕,應該用黃耆五錢來固護表氣,人參五錢來滋養內部,白朮三錢、茯苓錢半來利濕消腫,陳皮七分、吳茱萸四分來化痰降氣,再加入甘草五分來調和,麥冬一錢來保護肺部。」

(雄按:即知邪重,則生脈已誤,何以猶謂劑輕而竟再誤以大補耶?溫熱客邪,古賢往往疏忽也。)依法煎服十餘帖,後雖稍安,脈與病相反,終不救。

白話文:

雄按:中醫認為如果脈象已經顯示邪氣很盛,就應該用生脈散來治療,但醫師卻以為劑量太輕,反而用了大補的藥物,兩次誤診。古賢醫家常常會疏忽溫熱病邪的變化。

依據醫生的指示服藥十幾次後,患者病情雖然稍有改善,但脈象和病情相互矛盾,最後還是無法救治。

琇按:是症終挾熱邪,初時或宜涼膈、白虎為是。

蕭萬輿曰:曾氏婦年四旬,素鬱怒,嫠居十載,神思為病。忽一日因行經暴怒,血上溢兼致臌脹,或投散氣藥不效,且漸篤。曰:此臟病得之數年,今始顯發,丹溪鼓脹論可鑑也。脈之洪短,與病相符,峻補脾元,不半載可愈。議用六君加薑、桂,倍人參、白朮。彼懼不敢服,因改投《金匱》腎氣丸,服一月血逆已止,脹雖如故,未見增劇,為藥力未到,須寧耐耳。不信,另延一醫恃有神丹,謂旦夕可愈。

白話文:

蕭萬輿說:一位姓曾的婦人四十歲,平時鬱悶發怒,守寡居住了十年,精神思想都出了問題。突然有一天因為月經期間暴怒,導致氣血上衝並出現腹脹,服用了各種消氣的藥物都不見效,病情反而漸漸加重。他說:這個臟腑的疾病已經得了好幾年,現在才顯現出來,就像丹溪的《鼓脹論》中所說的。把脈之後發現脈象洪大而短促,與疾病徵兆相符,要用峻補脾元的藥物,不到半年就能痊癒。商議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、桂枝,人參和白朮的用量加倍。病人害怕不敢服用,於是改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丸,服用了將近一個月,血氣逆行的現象已經停止,腹脹雖然還存在,但沒有加重,這是因為藥物效力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,需要耐心等待。病人不信,又找了另一位醫生,醫生自稱有神丹妙藥,說很快就能痊癒。

果投一劑,下咽半晌而即脹消,便泄進食,靜睡精神爽快,舉家欽以為神,願擲百金酬謝而尤刺余之迂緩也。及察前方,乃阿魏、薑黃、甘遂、甲片、葶藶、牽牛、元胡之屬。越數日症仍作,投前藥亦隨手而應,獨氣困怠耳。不三日,朝夕喘滿不堪,再投不應,日甚一日,不及旬而歿。

白話文:

喝了一劑藥後,過了一會兒腹脹消散了,然後大便進食,睡得很香,精神也很好。全家都認為這是神奇的事,願意付一百金來酬謝,還特別責怪我動作太慢。等到我看清楚藥方,發現是阿魏、薑黃、甘遂、甲片、葶藶、牽牛、元胡等藥物。幾天後,症狀又發作了,仍然服用之前的藥物就能立刻見效,只是身體會感到疲倦睏乏。不到三天,早晚都喘不過氣來,再服用藥物也沒用了,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,十天不到就去世了。

蕭從舅曾六海長子,亦因素郁患前症。曰:此病始本稱難治,但廣費珍藥,又非舌耕清儒所能辦,當奈何?未幾有進草藥者,彼悅捷法,信服之,飯許大號數聲而斃。嗚呼!病從何生?藥從何治?如此盲妄矜功,頃刻殺人轉盻,誰之咎哉?

白話文:

蕭從舅的長子,也因為鬱悶而患上前面的這種病症。他說:「這種病一開始就說是難以治療的,但是廣泛花錢買珍貴藥材,這也不是靠動動嘴皮子的清高文人就能辦到的,該怎麼辦呢?」不久,有人送來草藥。他很開心這個捷徑,於是相信了對方。吃完一隻碗那麼大的草藥,他很快就不行了。唉!病是怎麼生的?藥是怎麼治好的?如此盲目自大,頃刻間就要了人的命,這是誰的過錯啊?

吳橋治王英妻,年三十許,病脹滿,劑以補中氣、利小水者皆無功。久之,喘急而汗沾衣,嘔逆不能下,昏亂殊甚。橋切之,浮取弦數,沉取澀滯,則以為蓄血,下之宜。或以汗多亡陽,丞下則速之斃。橋曰:否,病繇血滯故氣壅,壅則騰騰上蒸而汗出焉。遂進桃仁承氣湯,薄暮始進,嘔者半之,中夜下敗血三升,喘即定,乃酣寢,詰朝,腹脹平。(《太函集》。

白話文:

聶久吾曾治療司理毛具茨夫人,她病了兩個多月。

一開始,每天清晨五更時分,她的胸腹就會脹痛,氣往上衝,不能平躺,只能坐著或站著才覺得舒服。後來逐漸提前到四更,再到三更就會脹痛。現在更嚴重了,半夜二更就起來,整晚都不能睡覺。

聶久吾一開始認為她的氣血不調,開了兩劑調氣的藥方,但沒有效果。他仔細思考後,發現她的病情只在夜間發作,白天不脹痛,因此認為是血虛引起的。於是改用四物湯等補血藥方,幾劑藥後,病情減輕了一半。

後來她繼續找聶久吾看病,他發現她脈象虛弱,不僅是血虛,還有氣虛。於是改用八物湯加二陳湯,十幾劑藥後,她的病情完全康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