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九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11)

1. 前陰

朱丹溪治吳江王氏子,年三十歲,忽陰挺長腫而痛,脈數而沉實,用朴硝荊芥湯浸洗,又用三一承氣湯大下之,愈。(《本草綱目》。)

姚蒙字以正,巡撫鄒來學嘗使視脈,蒙既敘病源,因曰:公根器別有一竅出汗水。來學大驚曰:此隱疾何由知?蒙曰:以脈得之。左關滑而緩,肝第四葉有漏洞下相通。來學改容謝。(雄按:左關候肝是矣,何以滑緩主漏洞而斷其在某葉?此皆史乘誇美之詞,何必選耶?)

薛立齋治一婦人,陰中腫悶,小便澀滯,兩脅作痛,內熱晡熱,月經不調,時或寒熱。此因肝脾鬱怒,元氣下陷,濕熱壅滯。朝用歸脾湯加柴胡、升麻解鬱結,補脾氣,升元氣;夕用加味逍遙清肝火,生肝血,除濕熱。各數劑,諸症悉愈。又用四君、芍、歸、丹皮調補肝脾,而經水如期。

一婦人陰中寒冷、小便黃澀,內熱外寒,口苦脅脹。此因肝經濕熱,用龍膽湯祛利濕熱,用加味逍遙散調補氣血而安。

一婦人所患同前,更寒熱嘔吐,兩眼腫痛,先用小柴胡加山梔,一劑寒熱嘔吐頓止。次用龍膽瀉肝湯,一劑腫痛頓消。

一婦人陰中寒冷,小便寒清,腹中亦冷,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下元虛寒,治以八味丸,月餘飲食漸加,大便漸實,又月餘諸症悉愈。

一婦人陰腫下墜,悶痛出水,胸腹不利,小便頻數,內熱晡熱,口苦耳鳴。此肝脾火症,用小柴胡、車前、膽草、苓、朮、升麻,二劑少愈。又用加味逍遙散加升麻,數帖漸愈。乃以加味歸脾加升麻、柴胡,並補中益氣湯加山梔,數劑頓愈。仍用加味逍遙散、加味歸脾,二藥調理全愈。

一婦人患前症熱痛,或用寒涼敗毒藥,飲食不入,時欲作嘔,小便重墜。此脾胃復損,元氣下陷,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,二劑重墜頓愈。又加茯苓、半夏,二十餘劑而愈。乃以歸脾湯少加柴胡、升麻,並用六味地黃丸而康。

孫文垣治一婦,當暑月小便不利而痛,玉戶腫,又便血發熱,左脈弦數,右寸短弱。此肺氣不足,肝火大熾。蓋肝為血海,又主疏泄二便,玉戶為肝經所絡之地,治當疏決肝經壅滯,脾氣暢則新血得以歸經,熱解則小水可以通,而腫亦可消矣。以滑石三錢,桃仁、當歸、白芍各一錢,柴胡、黃連、人參各八分,川芎六分,甘草、桂枝、白芷各三分,四劑而瘳。

馬鳳林內子有隱疾,每月汛行,子戶傍輒生一腫毒,脹而不痛。過三五日以銀簪燒紅針破,出白膿盞許而消,不必膏藥,亦無疤痕。初用針刺,近則以指掐之,膿即出,但汛行即發,上下左右無定所,第不離子戶。於今八年,內外科歷治不效,且致不孕。孫曰:此中焦濕痰,隨經水下流,壅於子戶也。

經下而痰凝,則化為膿。本來非毒,故不痛。(怪病之謂痰。)用白螺螄殼火煅存性為君,南星、半夏為臣,柴胡、甘草為佐,曲糊為丸,令早晚服之,未終劑而汛行不腫,次年(俞東扶曰:孫公穎悟,殊不可及。原非毒,故不痛。亦格致名言。)即孕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治療一位三十歲的吳江王氏子弟,其陰部突然腫脹疼痛,脈象數而沉實,便用朴硝荊芥湯浸洗患處,又用三一承氣湯使其大便通暢,病症痊癒。

姚蒙診治鄒來學,診脈後說明病情,指出其生殖器附近另有一處排汗的竅穴。鄒來學大驚,詢問如何得知此隱疾,姚蒙回答是從脈象得知,因為左關脈滑而緩,說明肝臟第四葉有破損,與此處相通。鄒來學改容謝罪。

薛立齋治療一位婦女,其陰部腫脹悶痛,小便澀滯,兩脅疼痛,內熱午後加重,月經不調,時而寒熱。診斷為肝脾鬱怒,元氣下陷,濕熱壅滯。白天服用歸脾湯加柴胡、升麻以解鬱結,補益脾氣,升舉元氣;晚上服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,滋養肝血,去除濕熱。服藥數劑後,諸症皆癒,之後又用四君子湯、白芍、當歸、丹皮調理肝脾,使其月經恢復正常。

一位婦女陰部寒冷,小便黃澀,內熱外寒,口苦脅脹,因肝經濕熱,用龍膽瀉肝湯祛除濕熱,並用加味逍遙散調補氣血。

一位婦女症狀與前例相同,但還伴有寒熱嘔吐,兩眼腫痛,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,一劑便止住了寒熱嘔吐。接著用龍膽瀉肝湯一劑,腫痛便消。

一位婦女陰部寒冷,小便清冷,腹部也冷,食慾不振,大便不成形,下元虛寒,服用八味丸治療,一個月後食慾漸增,大便漸成形,又過一個月,諸症痊癒。

一位婦女陰部腫脹下墜,悶痛並有分泌物,胸腹不適,小便頻數,內熱午後加重,口苦耳鳴。這是肝脾火盛的症狀,先用小柴胡湯、車前子、黃連、茯苓、蒼朮、升麻,服藥兩劑後症狀略微減輕。之後又用加味逍遙散加升麻,服藥數帖後漸漸痊癒。最後用加味歸脾湯加升麻、柴胡,以及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子,數劑後病症痊癒。仍然服用加味逍遙散、加味歸脾湯調理,徹底痊癒。

一位婦女患有上述症狀,伴有熱痛,曾服用寒涼敗毒藥,導致飲食不進,時欲嘔吐,小便墜痛。這是脾胃受損,元氣下陷,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,兩劑後墜痛即癒。之後又加茯苓、半夏,服藥二十多劑痊癒。最後用歸脾湯少加柴胡、升麻,並服用六味地黃丸而康復。

孫文垣治療一位婦女,盛夏時節小便不利且疼痛,陰部腫脹,並伴有便血發熱,左脈弦數,右寸脈短弱。診斷為肺氣不足,肝火熾盛。因為肝臟是血庫,主疏泄大小二便,陰部是肝經循行的部位,治療應當疏通肝經的壅滯,脾氣暢順則新血可以歸經,熱解則小便可以通暢,腫脹也可以消退。處方:滑石三錢,桃仁、當歸、白芍各一錢,柴胡、黃連、人參各八分,川芎六分,甘草、桂枝、白芷各三分,四劑而癒。

馬鳳林的妻子患有隱疾,每月月經來潮時,陰部附近會長一個腫毒,脹而不痛。三五天后用燒紅的銀針挑破,排出約一盞的膿液後消退,不必敷藥,也不留疤痕。最初用針刺,後來改用手指掐破,膿液即出,但每次月經來潮都會發作,部位不定,但都在陰部附近。持續八年,中西醫治療無效,且導致不孕。孫氏診斷為中焦濕痰,隨著經水下流,壅滯於陰部。

經水來潮時痰液凝結,化為膿液。本非毒邪,故不痛。(怪病之謂痰。)用煅燒過的螺螄殼為君藥,南星、半夏為臣藥,柴胡、甘草為佐藥,製成丸劑,令其早晚服用,藥未服完,月經來潮時腫毒便不再出現,第二年便懷孕了。(俞東扶評論:孫公穎悟,殊不可及。原非毒,故不痛。亦格致名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