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九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3)

1. 腹痛

用蔥豉熨法,復投二劑,二便大去而安。

陳良甫治家提幹內人,病心腹脹痛,眾投木香、檳榔、大腹、白芍、薑、桂之類,病益甚。診之,六脈弦緊而和,不似病脈,但診之兩手如火,以此知其熱也。眾問治法。曰:大凡心腹刺痛,不可便作虛冷治之。或曰:非冷而何?熱即生風,冷即生氣是也。曰:不然,《難經》云虛則癢,實則痛。

又仲景曰:腹痛者,桂枝加芍藥湯;痛甚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家云:荊布素來質弱。曰:有可辨處,遇痛時使一婢按之,若痛止是虛寒症也。若按之轉甚,手不可近,叫喚異常,日此實熱無可疑者,當用大柴胡湯治之。眾皆不許,乃與責狀而投之,八服愈。(《良方》。)

朱丹溪治一婦,上腹大痛,連及兩肋,以香附末湯調而安。

羅謙甫治副使覃郎中,年四十九歲,至正丙寅春病臍腹冷痛,完穀不化,足胻寒而逆,皮膚不仁,精神困弱。診其脈沉細而微,遂投以大熱甘辛之劑,及灸氣海百壯,三里二穴各三七壯,陽輔各二七壯。三日後,以蔥熨灸,瘡皆不發。復灸前穴,依前壯數,亦不發。十日後,瘡亦更不作膿,瘡口皆干。

癸丑歲,予隨朝承應,冬屯於卓多地面,學針於竇子聲先生。因論穴,竇曰:凡用針者,氣不至而不效,灸之亦不發。大抵本氣空虛,不能作膿,失其所養故也。(雄按:此是名言,更加不慎,邪氣加之,病必不退。)異日因語針科呼教授,亦以為然。戊辰春,副使除益州府判,到任未幾,時患風疾,半身麻木,自汗惡風,妄喜笑,又多健忘,語言微澀,醫以續命湯復發其汗,津液重渴,其症愈甚。因求醫,還家日久,神氣昏憒,形容羸瘦,飲食無味,便溺遺矢,扶而後起。

屢易醫藥,皆不能效。因思《內經》云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今因此病,而知子聲先生之言矣。或曰:副使肥甘足於口,輕暖足於體,使令足於前,所言無不如意,君言失其所養何也?予曰:汝言所以養之,正所以害之。務快於心,精神耗散,血氣空虛,因致此疾。

《靈樞》云:人年十歲,五臟始定,血氣始通,其氣在下,故好走;二十歲,血氣始盛,肌肉方長,故好趨;三十歲,五臟大定,肌肉堅,血氣盛滿,故好步;四十歲,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,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華容頹落,發頗斑白,平盛不搖,故好坐;五十歲,肝氣始衰,肝葉始薄,膽汁始減,目始不明;六十歲,心氣始衰,苦憂悲,血氣懈惰,故好臥;七十歲,脾氣始衰,皮膚已枯,八十歲,肺氣衰,魂魄散離,故言善誤;九十歲,腎氣焦,臟枯經脈空虛;百歲,五臟俱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蓋精神有限,嗜欲無窮,輕喪性命,一失難復,其覃氏之謂歟。

白話文:

腹痛

用蔥和豉的熱敷療法,再服用兩劑藥,大小便通暢後病情就痊癒了。

陳良甫醫治他家裡管事的太太,病人患有心腹脹痛,很多人用木香、檳榔、大腹皮、白芍藥、生薑、桂枝等藥物治療,病情卻越來越嚴重。陳良甫診斷後發現,病人六脈弦緊卻平和,不像病脈,但診脈時發現病人雙手像火一樣熱,因此知道她是熱證。大家都問他治療方法,他說:一般來說,心腹刺痛,不能馬上用寒涼的藥物治療。有人說:如果不是寒涼的藥物,還能用什麼呢?他說:熱則生風,寒則生氣,這是不對的。《難經》說:「虛則癢,實則痛」。

還有張仲景說:腹痛用桂枝加芍藥湯;痛得很厲害的,用桂枝加大黃湯。有人說:覃家太太素來體質虛弱。陳良甫說:這可以辨別,在疼痛的時候讓丫鬟按壓腹部,如果疼痛減輕,那就是虛寒症;如果按壓後疼痛加劇,而且不能靠近,病人還大叫,那就肯定是實熱,應該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大家都不同意,陳良甫就寫了保證書,然後給病人用了大柴胡湯,八劑藥就治好了。(出自《良方》)

朱丹溪治療一位婦女,上腹部劇烈疼痛,並蔓延到兩肋,用香附末加湯藥調服,病情就痊癒了。

羅謙甫治療副使覃郎中,四十九歲,在至正丙寅年春天患病,症狀是臍腹冷痛,食物消化不良,腳冰冷且發涼,皮膚感覺遲鈍,精神萎靡不振。診脈發現脈象沉細微弱,於是給他服用溫熱辛甘的藥物,並在氣海穴灸一百壯,在足三里穴灸每穴三十七壯,在陽輔穴灸每穴二十七壯。三天後,用蔥熱敷灸瘡,但瘡都未形成。又再次在之前的穴位灸,壯數相同,瘡還是沒有形成。十天後,瘡也沒有化膿,瘡口都乾燥了。

癸丑年,我隨朝中官員出差,冬天駐紮在卓多地區,跟隨竇子聲先生學習針灸。談到穴位時,竇先生說:凡是用針灸的,如果氣機不到達病位就不會有效果,灸瘡也形成不了。大多是因本體元氣虛弱,不能化膿,失去了其生機的滋養。 (雄按:這句話是至理名言,更加不能輕忽,邪氣加重,病情一定不會好轉。)有一天,我跟針灸科的呼教授談到此事,他也認為是這樣。戊辰年春天,副使被調到益州府做判官,上任不久就患了風疾,半身麻木,自汗怕風,無故喜笑,健忘,說話有點遲鈍,醫生用續命湯讓他發汗,結果津液大量流失,口渴,病情更加嚴重。於是求醫,回家後很久,精神萎靡,形容消瘦,吃不下東西,大小便失禁,需要人扶才能起來。

換了很多醫生和藥物,都無效。我想到《內經》說:「陽氣如同天和太陽,失去它就會折損壽命,顯不出活力。」現在因為這個病,我才明白竇子聲先生的話。有人說:副使吃喝不愁,穿著暖和,官運亨通,一切順心如意,你說他失去滋養是什麼意思?我說:你說的那種滋養,恰恰是傷害他的原因。他只圖心裏快活,精神耗散,血氣虛弱,所以才導致這種疾病。

《靈樞》說:人十歲,五臟開始確定,血氣開始通暢,氣在下,所以喜歡跑;二十歲,血氣開始旺盛,肌肉開始生長,所以喜歡跑;三十歲,五臟完全確定,肌肉堅實,血氣充盈,所以喜歡步行;四十歲,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都非常旺盛而平穩,肌膚開始鬆弛,容貌開始衰老,頭髮開始斑白,身體狀況穩定,所以喜歡坐;五十歲,肝氣開始衰弱,肝臟開始萎縮,膽汁開始減少,眼睛開始看不清楚;六十歲,心氣開始衰弱,容易憂愁悲傷,血氣衰弱,所以喜歡躺臥;七十歲,脾氣開始衰弱,皮膚已經乾燥;八十歲,肺氣衰弱,魂魄開始離散,所以說話容易出錯;九十歲,腎氣衰竭,臟腑枯竭,經脈空虛;一百歲,五臟都衰弱,精神氣血都消失了,只剩下軀殼而終。總之,人的精神是有限的,而慾望是無窮的,輕易喪失生命,一旦失去就難以恢復,覃郎中就是這樣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