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九 (2)
卷十九 (2)
1. 腹痛
不然,用小建中湯何嘗有此等加減法耶?)服後,氣稍順。然後用蔥二斤,煎湯浴洗腰腹,即將熟蔥擦摩,使氣通透。(鬱滯外治法。)洗畢即安臥少頃,其夜大便通,先下皆黑硬結塊,後皆清水。此積滯行而正氣虛也,以建中湯加山楂、茯苓、澤瀉、柴胡、香附、姜連,調理而痊。
李士材治一婦人,鬱怒之餘,胸腹脹痛,先服消痰順氣化食之劑不效,更以人參補之亦不效。診之,六脈弦而數。此內有鬱熱,為寒涼飲食壅之而痛,用黃連三錢,梔子一錢五分,橘紅、白豆蔻各二錢,鉤藤、木香各八分,官桂二錢,加薑汁半鍾,三劑痛止,四劑復加乾薑、人參而霍然。
焦太史當臍切痛,作食氣療之無效。李診之曰:當臍者,少陰腎之部位也。況脈沉而弱,與氣食何干?非徒無益,反害真元。以八味丸料煎飲,不十日而痊。
胡京卿少腹作痛,連於兩脅,服疏肝之劑,一月以來,日甚一日。李診之,左關尺俱沉遲,治以理中湯加吳茱萸。
柴嶼青治廣撫諱蘇昌,將赴瀋陽京兆任時,伊嫂腹疼吐酸,日夜轉側呼號。已治木,求一診以決之。其脈微緊,受寒所致,並非危症,何用驚惶若此?蘇云:昨服藥稍定。以方就政,並屬定方。柴見前方系附子理中湯,頗合是症,遂不另立。
王海藏治姬提領,因疾服涼劑,數日遂病臍腹下大痛,幾至於死,與薑、附等劑雖稍蘇,痛不已。隨於本方內倍白芍,服之愈。(《綱目》。)
陸肖愚治尤少溪,年近六十,性急多怒,因食冷粽四枚,遂患腹痛,並脅亦痛。醫用平胃散加枳實、黃連不效。彼亦知其家潤字丸方,以五錢分三服,令一日內服之,大便已瀉,而痛乃未止。謂通則不痛,今通而仍痛,藥力淺而積未盡也。再以五錢,令一日服之,大便數十行皆清水,而痛反增劇,號叫不已,飲食不進,面色青紫,勢危極。陸脈之,弦細沉弱,右關弦而有力,曰:虛中有實,消則元氣即脫,補則腹痛尚劇。
因用理中湯料五錢,配枳實五錢,一日二劑,始下堅積缶許,是夜痛大減。明日減枳實之半,又二劑而腹痛全愈。第脅間尚微痛,去枳實加青皮、吳茱萸,數劑而痊。後以調氣養榮湯理之。
張三錫治一人,腹痛而瀉,口乾,面時赤,乃食積也,與木香檳榔丸,一服去硬物愈。
一酒客每日腹痛瀉黃沫,知積熱也,投芩、連、厚朴、炒梔子、木通、澤瀉、赤苓,二劑少可。復以酒蒸大黃為丸,酒下二錢,凡三服,遂不發。
一婦人小腹塊痛,醫作陰治,投熱劑不應。又有作燥矢治者,硝黃潤腸丸等藥,屢用不減。詢之,七日前作寒起遂腹痛。左三部皆弦小無力,右寸關俱弦滑,必起於外感內傷。挾氣下早,故食滯不下,每疼則下黃水,止作無時。下傷氣液,故作渴。遂以炒白芍藥、茯苓保脾,木香、青皮疏氣,炒山楂清塊中之火,當歸潤燥,陳皮、甘草和中。小水不利,加澤瀉、升麻、車前,二劑黃水雖少,痛塊不減。
白話文:
腹痛
某人腹痛,服用小建中湯加减方后,气稍顺。之后用葱煎汤洗浴腰腹,并用熟葱擦摩,使气通透。洗完后卧床片刻,当夜大便通畅,先是排出黑色坚硬的结块,之后是清水。这表明积滞已去,但正气虚弱,因此用建中汤加山楂、茯苓、泽泻、柴胡、香附、生姜、黄连来调理,最终痊愈。
李士材治疗一位妇女,因郁怒导致胸腹胀痛,先服用消痰顺气化食的药物无效,用人参补益也无效。诊脉弦数,判断为体内郁热,因寒凉饮食阻塞而疼痛,于是用黄连、栀子、橘红、白豆蔻、钩藤、木香、官桂,加生姜汁,三剂后疼痛止住,四剂后加干姜、人参,病症痊愈。
焦太史患脐周剧烈疼痛,服用理气消食的药物无效。李士材诊脉沉弱,认为疼痛与饮食积滞无关,反而损伤元气,于是用八味丸煎服,十天内痊愈。
胡京卿少腹疼痛,牵连两胁,服用疏肝的药物一个月,病情日益加重。李士材诊脉左关尺脉沉迟,用理中汤加吴茱萸治疗。
柴屿青治疗广抚苏昌的嫂子,其嫂子腹痛吐酸,日夜翻滚呼痛。已用过其他药物治疗,求柴屿青诊治。柴屿青诊脉微紧,判断为受寒所致,并非危症,认为不必惊慌。苏昌说服药后稍有好转。柴屿青看到之前的处方是附子理中汤,认为比较符合病情,便没有另立方剂。
王海藏治疗一位姬姓官员,因病服用凉药,几天后出现脐腹下剧烈疼痛,几乎危及生命,虽然用生姜、附子等药后稍有好转,但疼痛不止。于是加倍白芍药于原方,服用后痊愈。
陆肖愚治疗尤少溪,年近六十,性情急躁易怒,因食用四个冷粽子而腹痛,并伴有胁痛。医生用平胃散加枳实、黄连无效。尤少溪知道家润字丸方,服用五钱分三次,大便已泻,但疼痛未止。认为通则不痛,现已通畅但仍痛,说明药力不足,积滞未尽。于是再服用五钱,大便数十次皆为清水,疼痛反而加剧,呼叫不止,饮食不进,面色青紫,病情危急。陆肖愚诊脉弦细沉弱,右关弦而有力,判断为虚中有实,若泻下则元气将脱,若补益则腹痛加剧。
于是用理中汤五钱,配枳实五钱,一日两剂,排出坚硬的积块,当夜疼痛大大减轻。第二天减半枳实,再服两剂,腹痛痊愈。但胁间仍微痛,去枳实加青皮、吴茱萸,数剂后痊愈。之后用调气养荣汤调理。
张三锡治疗一人,腹痛泻痢,口干,面时而发红,判断为食积,用木香槟榔丸一剂,排出硬物后痊愈。
一位酒客每日腹痛泻下黄沫,判断为积热,用黄芩、黄连、厚朴、炒栀子、木通、泽泻、赤苓,两剂后稍有好转。又用酒蒸大黄为丸,酒服二钱,共服三剂,病症痊愈。
一位妇女小腹块状疼痛,医生用阴证的治疗方法,用温热药无效。也有医生用燥湿的方法治疗,使用硝石、黄连润肠丸等药,屡次使用也不见效。询问病史,七天前受寒后开始腹痛。左三部脉弦小无力,右寸关脉弦滑,判断为外感内伤。气机阻滞,导致食滞不降,每痛则泻下黄水,时发时止。下焦损伤气液,故口渴。于是用炒白芍药、茯苓健脾,木香、青皮疏气,炒山楂清块中之火,当归润燥,陈皮、甘草调和脾胃。小便不利,加泽泻、升麻、车前子,两剂后黄水虽少,但疼痛肿块未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