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八 (28)
卷十八 (28)
1. 脅痛
矯枉者必過其正,然哉!文田按:王氏駁正魏說,真可謂平允通達。致令數百年人皆畏之如虎,俾舉世陰虛火盛之病,至死而不敢一嘗。迨已瀕危,始進三數錢許,已無及矣,哀哉!
朱丹溪治楊淳三哥,舊有腎疾,上引乳邊及右脅痛,多痰,有時膈上痞塞,大便必秘,平時少汗,脈弦甚,與保和、溫中各二十丸,研桃仁、郁李仁,吞之而愈。(《綱目》。)
陳三農治一人,右脅痛引背,口乾舌燥,上身發熱,腰以下俱冷,右關尺不起。此血虛氣無所附,宜用溫藥行動其氣,使氣有所歸,水升火自降矣。用乾薑、肉桂各五分,當歸一錢,吳茱萸半分,鹽水煎服,上身熱退,下體溫暖,陽氣漸回。但食難消化,些元氣未復耳。理脾為主,養血次之,胃氣一轉,諸病自愈。
用參、苓、歸、術各一錢,薑、桂各五分,神麯六分,陳皮四分,炙甘草三分,漸愈。
一人遇勞與飢則脅痛,用八珍加牛膝、木瓜、山藥、石斛、苡仁、棗仁、柏子仁、桃仁,數服頓愈。一人同此,醫投平肝藥,痛甚而殞。謹錄之,以為世戒。
一人痛引腰脅,脈弦數有力,知肝火鬱結也,投龍薈丸五十粒,頓愈。(《大還》。)
立齋治一男子,脾胃不和。服香燥行氣之劑,飲食少思,兩脅脹悶;服行氣破血之劑,致飲食不入,右脅脹痛,喜手按之。(虛症可知。)曰:乃肝木克脾土,而脾土不能生肺金也。用滋化源之藥四劑,諸症頓退。又曰:火令在邇,當再補脾土,以養肺金。不信,後復作,吐膿而歿。
王肯堂治雲中泰文山,掌教平湖,因勞患兩脅滿痛,清晨並飢時尤甚。書來求方,知其肝虛,當母子兼補。令用黃芩、白朮、當歸、熟地、川芎、山萸、山藥、柏子仁之類,佐以防風、細辛各少許,薑、棗煎服,不數劑而愈。王客長安時,聞魏昆溟吏部之變,因投謁忍飢,歸而脅痛,無他苦也。粗工以青皮、枳殼之類雜投之,遂致糾纏不痊,可不監哉!
朱丹溪治壽四郎,右脅痛,小便赤少,脈少弦不數。此內有久積痰飲,因為外感風寒所遏,不能宣散,所以作痛。以龍薈丸三十五粒,細嚼姜皮,以熱湯下,服後脅痛已安,小便尚赤少。再與白朮三錢,陳皮、白芍各二錢,木通一錢半,條芩一錢,甘草五分,姜三片,煎熱飲之。
方提領年五十六,因飲酒後受怒氣,於左脅下與臍平作痛,自此以後漸成小塊,或起或不起,起則痛,痛止則伏,面黃口乾無力,食少,吃物便噯,服行氣藥轉惡風寒。脈之,左大於右,弦澀而長,大率左手重取則全弦。此熱散太多,以致胃氣大傷,陰血下衰。且與和胃湯,以補胃氣,滋養陰血,並下保和丸,助其運化。
俟胃稍實,陰血稍充,卻用消塊和胃。人參三錢,白朮錢半,陳皮一錢,白芍、歸身各五分,乾葛三分,紅花豆大,炙草二錢,作一帖,下保和丸二十五粒龍薈丸十五。
白話文:
脅痛
古代醫家治療脅痛的方法和觀點各異,有的強調病因辨證,有的注重藥物配伍。有些病例的治療效果顯著,有的則因治療不當而加重病情,甚至危及生命,值得後世借鑒。
王氏醫家對魏氏醫家的觀點提出了修正,被後世廣泛認可。但由於過度謹慎,許多人即使陰虛火盛,也不敢輕易嘗試治療,往往延誤病情,等到病情危重才求醫,卻已回天乏術。
朱丹溪治療一位患有腎疾、乳房及右脅疼痛、痰多、呃逆、便秘、少汗、脈弦的病人,使用保和丸、溫中丸及桃仁、郁李仁等藥物,取得了療效。
陳三農治療一位右脅痛引背、口乾舌燥、上身發熱、下身冰冷、右關脈弱的病人,認為是血虛氣弱導致,使用溫經散寒的藥物治療,使陽氣回升,之後再調理脾胃、養血。
有些脅痛與勞累和飢餓有關,使用八珍湯加強補益藥物治療有效。但也有類似病例因使用平肝藥物而病情加重,甚至死亡,說明用藥需謹慎。
一些脅痛是肝火鬱結所致,使用龍薈丸等藥物可迅速見效。
立齋治療一位脾胃不和的病人,因使用香燥行氣或破血行氣的藥物,病情加重。後改用滋補脾土的藥物,病情好轉,但因未能持續調理脾土,最終病情複發,吐膿而亡。
王肯堂治療一位因勞累導致兩脅滿痛的病人,使用滋陰補肝的藥物治療有效。而另一人因脅痛而就醫,卻因醫師用藥不當,導致病情加重。
朱丹溪治療一位右脅痛、小便赤少、脈象特殊的病人,認為是痰飲內積、外感風寒所致,使用龍薈丸及利水消腫的藥物,取得療效。
一位年五十六歲的病人,因飲酒後受怒,導致左脅下疼痛,形成小塊,伴有面黃口乾、食少、噯氣等症狀。醫師認為是熱邪傷胃,陰血虧損,使用和胃、補益陰血的藥物,病情有所好轉,後續再進行消塊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