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八 (22)
卷十八 (22)
1. 心胃痛
一老嫗急胃痛,已六日,諸辛燥藥歷試無驗。診得左關弦急,而右寸更甚。其痛一來即不可當,少選方定,口乾面時赤,知肝氣有餘而成火也。乃以越鞠加吳茱萸、炒黃連、薑汁、炒梔子,二劑頓愈。
一婦胃脘痛,凡一月,右關寸俱弦而滑,乃飲食不節所致。投滾痰丸一服,下痰及宿食三碗許。節食數日,調理而愈。
一嫗胃痛久,諸藥不應。六脈微小,按之痛稍定,知中氣虛而火鬱為患也。投理中湯,一服隨愈。
一中年人因鬱悒,心下作痛,一塊不移,日漸羸瘦,與桃仁承氣湯一服,下黑物並痰碗許,永不再發。
一人中脘大痛,脈弦而滑,右為甚,乃食鬱也。二陳、平胃加山楂、草豆蔻、木香、砂仁,一服頓愈。
一人中脘至小腹痛不可忍,已十三日,香燥歷試,且不得臥,臥則痛頂胸上,每痛急則脈不見。詢之,因入房後過食肉食而致,遂以為陰症,而投薑、附。因思其飲食自倍,中氣損矣。況在房室之後、宜宿物不能運化,又加燥劑太多,消耗津液,致成燥矢鬱滯不通,所以不得臥而痛也。古云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遂以枳實導滯丸三錢,去黑矢碗許,小腹痛減矣。又與黃連、枳實、栝蔞、麥芽、厚朴、山楂、萊菔子,二服痛復移於小腹。乃更與潤腸丸二服,更衣痛除。第軟倦不支,投補中益氣湯,調理半月而愈。
王叔權曰:荊婦舊侍疾,累日不食,因得心脾痛。發則攻心腹,後心痛亦應之,至不可忍,則與兒女別。以藥飲之,疼反甚。若灸,則遍身不勝灸矣。不免令兒女各以火針微刺之,不拘心腹,須臾痛定,即欲起矣。神哉!
王叔權舊患心脾痛,發則痛不可忍,急用瓦片置炭火中,燒令通紅,取出投米醋中灑出,以紙二三重裹之,置於痛處,稍止,冷即再易。耆舊所傳也。後閱《千金》一有云:凡心腹冷痛,熬鹽一升熨,或熬蠶砂燒磚石蒸熨,取其溫里暖中,或蒸土亦大佳,始知予家所用,蓋出《千金方》也。他日心疼甚,急灸中脘數壯,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,至灸處即散,此灸之功也。
《本事方》載王思和論心忪,非心忪也。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絡胸膈及兩乳間。虛而有痰,則動更甚,須臾發一陣,是其症也。審若是,又灸虛里矣,但不若中脘為要穴云。
《左傳》巫臣以夏姬之故怨子反,曰:余必使汝疲於奔命以死。於是子反一歲七奔命,遂遇心疾而卒,則又因用心而成疾矣。平居當養其心,使之和平,疾自不作。其次則當服鎮心丹之類,以補養之可也。若疾將作而針灸,抑亦可以為次矣。(《資生經》。)
一婦人患胸中痞急,不得喘息,按之則痛,脈數且澀,此胸痹也。因與小陷胸湯,二劑而愈。
一人年二十三歲,膈有一點相引痛,吸氣皮覺急,此有汙血也。滑石一兩,桃仁五錢,黃連五錢,枳殼一兩,甘草炙二錢,為末,每一錢半,以蘿蔔自然汁煎熟飲之,一日五六服即愈。
白話文:
心胃痛
一位老太太急性胃痛,已經六天,各種辛辣燥熱的藥都試過了沒效果。診斷發現左關脈弦急,右寸脈更甚。她的疼痛一發作就難以忍受,過一會兒才緩解,口乾舌燥,臉色時而發紅,知道是肝氣過盛化火所致。於是用越鞠湯加吳茱萸、炒黃連、薑汁、炒梔子,兩劑就痊癒了。
一位婦女胃脘痛,已經一個月,右關脈和寸脈都弦而滑,這是飲食不節造成的。給她服用滾痰丸一劑,瀉下痰液和宿食三碗左右。節食幾天,調理後痊癒。
一位老太太胃痛很久,各種藥都沒效。六脈都微弱,按壓後疼痛稍微減輕,知道是中氣虛弱,鬱火內盛造成的。給她服用理中湯一劑,馬上就好了。
一位中年人因為鬱悶,心下疼痛,疼痛部位固定不動,日漸消瘦,給他服用桃仁承氣湯一劑,瀉下黑色物質和痰液一碗左右,以後再也沒有發作。
一個人中脘部劇烈疼痛,脈象弦而滑,右側更甚,這是飲食積滯造成的。用二陳湯、平胃散加山楂、草豆蔻、木香、砂仁,一劑就痊癒了。
一個人中脘到小腹疼痛難忍,已經十三天,各種辛辣燥熱的藥都試過了,而且不能躺臥,躺下就痛到胸部,每次疼痛發作時脈象都摸不到。詢問得知,是因為房事後過度食用肉食造成的,於是認為是陰虛症,用薑、附子治療。但考慮到他飲食過量,中氣受損;況且房事後,宿物不能運化,又加了太多燥熱的藥物,消耗了津液,導致燥熱、瘀滯不通,所以不能躺臥而疼痛。古話說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於是給他服用枳實導滯丸三錢,瀉下黑色大便一碗左右,小腹疼痛減輕了。又給他服用黃連、枳實、栝蔞、麥芽、厚朴、山楂、萊菔子,服用兩劑後疼痛又轉移到小腹。於是再次給他服用潤腸丸兩劑,疼痛消除。但仍然軟弱無力,於是給他服用補中益氣湯,調理半個月痊癒。
王叔權說:荊州一位婦女長期侍奉病人,連日不食,因此得了心脾疼痛。發作時會痛擊心腹部,後來心痛也同時出現,疼痛難以忍受時,會和兒女告別。給她服用藥物,疼痛反而加重。如果用艾灸,則全身都承受不了艾灸。不得已讓她的兒女用火針輕輕刺幾下,不拘泥於心腹部,一會兒疼痛就消失了,馬上就想起來走動了。真是神奇!
王叔權以前患有心脾疼痛,發作時疼痛難以忍受,就用瓦片放在炭火中燒紅,取出放入米醋中灑出,用兩三層紙包好,放在疼痛的地方,疼痛稍微減輕,冷了就再換一個。這是前輩傳下來的方法。後來讀到《千金方》,其中記載:凡心腹冷痛,用熬過的鹽一升熨燙,或者用熬過的蠶砂燒熱磚石蒸熨,取其溫暖內臟,或者用蒸過的土也很有效,才知道我家用的方法,原來是出自《千金方》。有一天心痛得很厲害,就急忙在中脘穴艾灸幾壯,感覺小腹兩側有寒氣從下往上走,到達艾灸處就散掉了,這就是艾灸的功效。
《本事方》記載王思和論述心痛,並不是真正的“心痛”,而是胃的大絡脈,名曰虛里,絡於胸膈和兩乳之間。虛里有痰,則疼痛更甚,一會兒發作一陣,這就是它的症狀。如果確診是這樣,也可以灸虛里穴,但不如中脘穴重要。
《左傳》記載巫臣因為夏姬的緣故怨恨子反,說:我一定讓你疲於奔命而死。於是子反一年內七次奔命,結果患上心疾而死,這又是因用心過度而致病的例子。平常應當保養心神,使之平和,疾病自然不會發生。其次可以服用鎮心丹之類的藥物,以補養心神。如果疾病將要發生,針灸也是可以作為輔助治療的。(出自《資生經》)
一位婦女患有胸中痞悶急迫,不能喘息,按壓則疼痛,脈象數而澀,這是胸痹。給她服用小陷胸湯,兩劑就痊癒了。
一位23歲的年輕人,膈膜有一個點牽引疼痛,吸氣時感覺皮膚緊繃,這是瘀血造成的。用滑石一兩,桃仁五錢,黃連五錢,枳殼一兩,炙甘草二錢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半,用蘿蔔汁煎煮服用,一天服用五到六次,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