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八 (20)
卷十八 (20)
1. 心胃痛
吳鶴洲如夫人,病胃脘痛。醫者認為蟲者,認為火者,又有認為痰、為氣、為食、為虛、為寒者,百治不效。孫診之,兩手大而無力,皆六至。曰:肝脾相勝之症耳。(胃脘何以云脾?)以白芍為君,惡熱而痛加黃柏,此法則萬全矣。白芍四錢,一半生一半炒,伐肝補脾為君;甘草二錢,一半炙一半生,緩肝養脾為臣;山楂為佐;黑山梔、五靈脂各一錢,止痛為使。三帖而愈。
吳仰元患胃脘痛則徹於背,以手重按之少止,痛時冷汗如雨,脈澀。孫曰:此氣虛而痛也。(脈澀乃血虛,此獨言氣虛。)以小建中湯加御米殼而愈。(仍是肝病。)
李士材治宋敬夫,心腹大痛,傴僂不能抑,自服行氣和血藥罔效。其脈左滑而急,其氣不能以息,偶一咳,攢眉欲絕,為疝無疑。以生薑飲粥,用小茴香、川楝子、青木香、吳茱萸、木通、延胡索、歸身、青皮,一服而痛減,五日而安。(《醫通》。)
李長蘅吳門舟次,忽發胃脘痛,用順氣化食之藥勿效。李診之曰:脈沉而遲,客寒犯胃也。以參蘇飲加草豆蔻三錢,煎熟,加生薑自然汁半碗,一服而減,兩服而痊。
一人將應試,八月初五心口痛甚,致不能飲食。李診之,寸口澀而軟。與大劑歸脾湯加人參三錢,官桂一錢。彼云痛而驟補,實所不敢,得毋與場期礙乎?李曰:第能信而服之,可以無礙。若投破氣之藥,其礙也必矣。遂服之不逾時而痛減,更進一劑,連飲獨參湯,場事獲竣。
高鼓峰治一婦人胃痛,勺水不入,寒熱往來。或從火治,用芩、連、梔、柏,或從寒治,用薑、桂、茱萸,輾轉月餘,形體羸瘦,六脈弦數,幾於斃矣。高曰:此肝痛也,非胃脘也。其病起於鬱結生火,陰血受傷,肝腎枯乾,燥迫成痛,(色欲之人,尤多此病。)醫復投以苦寒辛熱之劑,胃脘重傷,其能瘳乎?急以滋腎生肝飲與之,一晝夜盡三大劑,五鼓熟寐,次日痛定。再用加味歸脾湯加麥冬、五味,十餘劑而愈。
按:此病外間多用四磨、五香、六郁、逍遙,新病亦效,久服則殺人矣。又用肉桂亦效,以木得桂而枯也。屢發屢服,則肝血燥竭,少壯者多成勞,衰弱者多發厥而死,不可不知。
呂東莊治吳維師內,患胃脘痛,叫號幾絕,體中忽熱忽寒,止覺有氣逆左脅而上,嘔吐酸水,飲食俱出。或疑停滯,或疑感邪,或疑寒凝,或疑痰積。脈之弦數,重按則濡,蓋火鬱肝血燥耳。與以當歸、白芍、地黃、柴胡、棗仁、山藥、山萸、丹皮、山梔、茯苓、澤瀉頓安。惟胃口猶覺稍劣,用加味歸脾及滋肝補腎丸而愈。
高呂二案,持論略同,而俱用滋水生肝飲。子早年亦嘗用此,卻不甚應,乃自創一方,名一貫煎,用北沙參、麥冬、地黃、當歸、杞子、川楝,六味出入加減,投之應如桴鼓。口苦燥者,加酒連尤捷。可統治脅痛、吞酸、吐酸、疝瘕一切肝病。
白話文:
心胃痛
吳鶴洲的夫人患有胃脘痛,許多醫生用各種方法治療,包括治蟲、治火、治痰、治氣、治食積、治虛、治寒等,但都無效。孫醫生診斷後發現,病人兩手腫大無力,脈搏皆為六至,診斷為肝脾失調的症狀。(胃脘痛為何說是脾的問題呢?)於是以白芍藥為主藥,因病人怕熱且疼痛加重,又加了黃柏,這樣就萬無一失了。處方:白芍藥四錢(一半生用,一半炒用),以瀉肝補脾為主藥;甘草二錢(一半炙用,一半生用),以緩解肝氣、滋補脾胃為輔藥;山楂為佐藥;黑山梔子、五靈脂各一錢,以止痛為使藥。服藥三帖後痊癒。
吳仰元患有胃脘痛,疼痛會延伸到背部,用手重壓才能稍微緩解,疼痛時會冒冷汗,脈搏澀滯。孫醫生診斷為氣虛導致的疼痛。(脈搏澀滯是血虛的表現,為何只說氣虛呢?)於是用小建中湯加炒米殼治療,很快就痊癒了。(這也是肝臟疾病。)
李士材醫生治療宋敬夫,病人患有心腹劇痛,彎腰駝背,無法挺直,自己服用行氣活血的藥物無效。病人脈象左側滑數有力,呼吸急促,稍微咳嗽就會皺眉痛苦,幾乎要昏厥過去,診斷為疝氣。醫生用生薑粥,並配合小茴香、川楝子、青木香、吳茱萸、木通、延胡索、當歸尾、青皮等藥物,一劑藥後疼痛減輕,五天后痊癒。(出自《醫通》)
李長蘅醫生在吳門舟次時,突然發作胃脘痛,服用疏肝理氣、消食的藥物無效。李醫生診斷後發現脈象沉而遲,判斷是外邪客犯胃部所致。於是使用參蘇飲加草豆蔻三錢,煎好後加入生薑汁半碗,一劑藥後疼痛減輕,兩劑藥後痊癒。
一位即將參加考試的人,在八月初五感到心口疼痛劇烈,無法進食。李醫生診斷後發現脈象寸口澀而軟,於是開了大劑量的歸脾湯,加人參三錢,官桂一錢。病人擔心服用溫補藥物會影響考試,李醫生說:只要你相信並服用,就不會有影響。如果服用破氣的藥物,那考試肯定會受影響。病人服用後不久疼痛減輕,再服用一劑,之後又服用獨參湯,順利完成了考試。
高鼓峰醫生治療一位婦人,患有胃痛,一點水都喝不進去,寒熱往來交替出現。之前其他醫生,有的從火邪治療,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等藥物;有的從寒邪治療,使用生薑、桂枝、吳茱萸等藥物,治療一個多月,病人身體消瘦,脈象弦數,幾乎要死了。高醫生診斷為肝痛而非胃痛,認為病情源於肝氣鬱結化火,陰血受損,肝腎精血虧虛,燥熱迫痛所致。(好色的人更容易患此病。)其他醫生又用苦寒辛熱的藥物,加重了胃的損傷,怎麼能好呢?於是高醫生用滋陰養肝的藥物治療,一天一夜服用三劑,五更時分病人睡熟了,第二天疼痛停止。之後再服用加味歸脾湯,並加麥冬、五味子等藥物,十幾劑後痊癒。
說明:這種疾病,民間多用四磨湯、五香散、六鬱湯、逍遙散等治療,新發的疾病也會有效果,但長期服用就會傷人。用肉桂也有效,因為木頭遇桂皮就會枯萎。如果反覆發作反覆服用,就會導致肝血乾燥枯竭,年輕人容易導致勞損,體弱的人容易發生厥症而死,一定要注意。
呂東莊醫生治療吳維師,患有胃脘痛,疼痛難忍,身體忽冷忽熱,感覺氣體逆衝左脅往上走,嘔吐酸水,飲食都吐出來。有人懷疑是停滯,有人懷疑是外邪,有人懷疑是寒凝,有人懷疑是痰積。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弦數,重按則濡弱,判斷為肝火鬱結,肝血乾燥。於是使用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、柴胡、酸棗仁、山藥、山茱萸、丹皮、山梔子、茯苓、澤瀉等藥物,病人頓時感覺好轉。只是胃口稍差,於是服用加味歸脾湯和滋肝補腎丸後痊癒。
高醫生和呂醫生的兩個病例,治療方法大致相同,都使用了滋陰養肝的藥物。我年輕時也曾用過這種方法,但效果不太好,於是我自己創造了一個方劑,叫做一貫煎,使用北沙參、麥冬、熟地黃、當歸、枸杞子、川楝子六味藥,根據病情加減使用,療效如桴鼓應聲。如果病人出現口苦乾燥的症狀,加酒制黃連效果更好。這個方劑可以治療脅痛、吞酸、吐酸、疝氣等一切肝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