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8)

1.

孫兆、杜壬同診仁宗最寵貴妃。一日食次,忽仆倒,遍身卒冷。急奏上。上乃急召孫、杜。既至,奏曰:不妨,此乃氣厥爾,少頃吐即覆蘇也。御坐良久,果吐而蘇。上問因何以得知?二人並奏曰:此貴妃方因憂怨氣上逆,與食相併,故如此。吐即氣透,故復甦也。上問妃有何事如此?妃對曰:陛下無嗣,臣妾不能為陛下生皇嗣,所以自怨,氣忽上逆,至驚動聖駕。上曰:朕亦自責,乃勞汝致病耶。

因嘉獎孫、杜之能,良久曰:二卿今之非良醫也耶?(《醫學綱目》。)

於敖青衣為崔侍御所得,忽暴死。梁革曰:此非死,乃屍厥也。刺心及臍下數處,衣以單衣,臥床上,縛其手足,置微火於床下,稍蘇,以蔥粥灌之,青衣遂活。(徐應秋云:凡病屍厥,呼之不應,脈伏者死,脈反大者死。)

竇材治一人,因大惱悲傷得病,晝則安靜,夜則煩悶,不進飲食,左手無脈,右手沉細。世醫以死症論之,竇曰:此腎厥病也,因寒氣客肝腎二經。灸中脘五十壯,關元五百壯,每日服金液丹、四神丹。至七日,左手脈生,少頃,大便下青白膿數升許,全安。此由真氣大衰,非藥能治,惟艾火灸之。

(原注:此症非灸法不愈,非丹藥不效。二者,人多不能行,醫人僅用泛常藥以治,其何能生?)

一婦人,產後發昏,兩目澀,面上發麻,牙關緊急,兩手拘攣,竇曰:此胃氣閉也。(亦由肝氣上逆,胃氣結而成厥。)胃脈挾口環唇,出於齒縫,故見此症。令灸中脘五十壯,即日愈。(原注:若產後血厥,倉公白微湯。)

一婦人,時時死去,已二日矣。凡醫作風治之,不效。竇與灸中脘五十壯而愈。(此即屍厥。)

張子和治一人,痰厥不知人,牙關緊急。諸藥不能下,候死而已。張見之,問侍病者曰:口中曾有涎否?曰:有。遂先以防風、藜蘆煎湯,調瓜蒂末灌之。口中不能下,乃取長蛤甲,磨去刃,以紙裹其尖,灌於右鼻竅中,嘓然下咽有聲,復灌其左竅亦然,曰:可治矣。良久,涎不出,遂以砒石一錢,又投之鼻中,忽偃然仰面,似覺有痛,斯須作噦,吐膠涎數升,頗腥。砒石尋常勿用,以其病大,非此莫能用動,然無瓜蒂,亦不可便用,宜消息之。

大凡中風痰塞,往往止斷為風,專求風藥,靈寶、至寶,誤人多矣。故劉河間治風,舍風不論,先論二火也。

常仲明之妻,每遇冬寒,兩手熱痛。張曰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當夏時,散越而不痛,及乎秋冬,收斂則痛。以三花神祐丸大下之,熱遂去。(此熱氣厥也。)

張叟,年六十餘,病熱厥頭痛,以其用湧藥,時已一月間矣。加之以火,其人先利,年高身困,出門見日而僕,不知人。家人驚惶,欲揉撲之。張曰:大不可擾。續與西瓜、涼水、蜜雪,少頃而蘇。蓋病大年高,湧泄則脈易亂;身體內有炎火,外有太陽,是以跌僕。若更擾之,便不救矣。

白話文:

孫兆和杜壬同時診治仁宗最寵愛的貴妃。一天,貴妃用膳後突然倒地,全身冰冷。皇上急忙召見孫、杜二人。二人診治後說:無礙,這是氣厥,過一會兒嘔吐出來就會恢復。皇上在旁等候許久,貴妃果然嘔吐後甦醒。皇上詢問二人是如何診斷的,二人奏道:貴妃因憂慮怨恨導致氣血逆衝,與飲食相併,所以才會這樣。嘔吐後氣血暢通,所以就恢復了。皇上詢問貴妃為何如此憂慮,貴妃回答:陛下沒有子嗣,臣妾不能為陛下生下皇子,所以自怨自艾,氣血突然逆衝,驚動了聖駕。皇上說:朕也自責,竟勞累你致病。

皇上因此嘉獎孫、杜二人的醫術,感慨良久:二位卿家,如今還有比你們更好的醫生嗎?

敖青衣因病暴亡,被崔侍御發現。梁革說:這不是死亡,是屍厥。於是針刺心臟和肚臍下幾個部位,給他蓋上單衣,平臥在床上,綁住他的手腳,在床下放微火,青衣漸漸甦醒,再用蔥粥灌服,青衣終於活了過來。(徐應秋說:凡是患屍厥的病人,呼喚不應,脈搏消失的是死了,脈搏反倒變大的也是死了。)

竇材治療一人,因極度悲傷而生病,白天安靜,晚上煩躁不安,不吃不喝,左手脈搏全無,右手脈搏沉細。當時的醫生都認為是絕症,竇材卻說:這是腎厥,是寒氣侵犯肝腎二經所致。於是灸中脘穴五十壯,關元穴五百壯,每日服用金液丹、四神丹。七天后,左手脈搏恢復,不久,排出青白色膿液數升,病人痊癒。這是因為真氣大衰,藥物難以奏效,只有艾灸才能治療。

(原文注:此病不用灸法治不好,不用丹藥也不行。但兩種方法,很多人都不會,醫生只用普通的藥物治療,怎能治好呢?)

一位婦女,產後昏迷,雙目乾澀,面部麻木,牙關緊閉,雙手拘攣。竇材說:這是胃氣閉塞。(也是因為肝氣上逆,胃氣阻塞而形成的厥證。)胃經循行經過口唇,從牙縫而出,所以出現這種症狀。於是灸中中脘穴五十壯,當天就痊癒了。(原文注:如果是產後血厥,可用倉公白微湯。)

一位婦女,時常昏迷,已經持續兩天了。其他的醫生用各種方法治療,都不見效。竇材用艾灸中脘穴五十壯便治癒了。(這是屍厥。)

張子和治療一人,痰厥昏迷,牙關緊閉。各種藥物都無法服用,眼看就要死了。張子和診治後,詢問侍奉病人的人:口中是否有唾液?侍者回答:有。張子和先用防風、藜蘆煎湯,調和瓜蒂末灌服。口中無法吞咽,於是取長蛤殼,磨去鋒利的邊緣,用紙裹住尖端,從右鼻孔灌入,聽到明顯的吞咽聲,然後再從左鼻孔灌入,也聽到吞咽聲,說:可以治好了。過了一會兒,唾液不再流出,於是用砒石一錢,也從鼻孔灌入,病人突然仰面,好像感覺到疼痛,過了一會兒開始嘔吐,吐出膠狀唾液數升,氣味很腥。砒石一般情況下不要使用,因為病情嚴重,只有這個才能起作用,但沒有瓜蒂,也不宜立即使用,需要根據情況調整用量。

一般來說,中風痰塞,往往只認為是風證,專用治療風證的藥物,如靈寶丹、至寶丹,誤治的人很多。所以劉河間治療風證,不單純論風,而是先論兩種火。

常仲明的妻子,每逢冬天寒冷,雙手熱痛。張仲景說:四肢是諸陽之本。夏天時,氣血舒暢,就不痛;到了秋冬,氣血收斂,就疼痛。於是用三花神祐丸大劑量瀉下,熱痛就消除了。(這是熱氣厥。)

張叟,六十多歲,患熱厥頭痛,已經服用瀉下藥物一個月了。又加重了火氣,病人先是大便通暢,因年老體虛,出門見到陽光就昏倒,不認識人了。家人驚慌失措,想揉搓拍打他。張仲景說:絕對不能擾動他。接著給他服用西瓜、涼水、蜂蜜,一會兒就甦醒了。因為病人年老體虛,瀉下藥物會使脈象紊亂;體內有熱邪,體外有太陽,所以昏倒。如果再擾動他,就救不過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