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八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八 (11)

1. 咽喉

云間吳上舍,年逾五十,咽喉腫痛。或針出血,神思雖清,尺脈洪數而無倫次,按之微細如無。曰:有形而痛,陽之類也。當峻補其陰,今反傷陰血,必死。已而果歿。蓋此症乃腎氣虧損,無根之火為上患,惟加減八味丸料煎服,使火歸源,庶幾可救。

馬元儀治任採之,咽痛三年不愈。診其脈,虛中兼澀,此因勞郁傷中氣。偏虛者,火偏盛也。火性上炎,必傷及肺。肺既不受脾中生生之氣,反為壯火所熏灼,其津液虧損,不能下灌靈根可知。則下焦陰火,不能蟄藏,並可知矣。壯火虛火,兩合為虐,故延久不愈。治法當先解鬱熱於上,次納浮火於下,病雖久,可愈矣。

用紫菀、乾葛、杏仁、蘇子、前胡、桔梗、甘草,兩劑而脈已透。再用人參、石斛、炙草、半夏曲、橘紅、黃連、肉桂等,四劑而咽痛頓除。再以人參七味丸,治之全愈。

沈氏婦體豐而多勞郁,時覺喉癢,如蟲行皮中,經五六載不愈,兩脈浮虛而沉澀,此陽明氣血不榮,火動生風之候也。陽明之脈,起於鼻交頞中,下循鼻外,挾口環唇,循頰車上耳前。其支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入缺盆。今者血虛風熾,是諸脈不為血養,而為風所淫矣。

風勝則干,風行則動。然治法不當治風,而當治血,蓋血足而風自息也。用生地黃、制首烏、天冬為君,以滋陽明之血;秦艽、白蒺藜、甘菊為臣,以清陽明之風;佐以盧根汁、蔗漿甘寒氣味,以滋燥養陰,調理二月而愈。

周子固治趙鶴皇妻,病咽乾,水漿不能下,眾醫盡愕。周叩以平生所最嗜獨鸂鶒,即命烹飪進之。授以七箸,入口無所苦,已而食進,病如失。(《丸靈山房集》。)

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,許人甄權以新撰《明堂》示予,時有刺史成君綽,忽腮頷腫大如升,喉中閉塞,水粒不下,三日矣。予屈權救之,針其右手次指之端,如食頃,氣息即通,明日飲啖如故。(《千金翼》。按:《銅人》云:少商穴在手大指端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

今成君綽腮頷腫大如升,甄權針之立愈,病狀少異,功效實同。李云刺指端,《銅人》云大指端,未知孰是。果針少商,當在大指端也。姑兩存之,以俟識者。《資生經》。)

鄭惟康主簿,嘗苦喉閉,雖水亦不能下咽,灸三里穴而愈。(《醫說續編》。)

吳內翰《備急方》云:余常苦咽喉腫痛,用白殭蠶直者,不拘多少,炒為末,以生薑自然汁,調服一錢匕,甚效。葛彥恢提舉閩中,曾患喉痹,五八主簿用此方,治之即安。一方調下二錢未通,半時許,再服立通,吐出頑痰。別將大黃一塊,慢火炮熱,打撲盡灰,如一米厚切片,以兩指大一片,口含汁咽之,一食頃再換一片。

或患人語不得,及自咽不下,即扶起靠斜仰坐,令人呷藥在口,以筆管注入鼻中,男左女右。藥訖隨即扶令正坐,須臾吐痰涎,不即扶起,恐自鼻中出也。吐了含咽大黃如前。(《百乙方》。)

白話文:

咽喉

吳地一位姓上舍的年過五十的人,患了咽喉腫痛。有人用針灸放血治療,雖然神志清醒,但寸脈洪數且紊亂,按壓時脈象微弱,幾乎感覺不到。醫生判斷:有形體疼痛,屬於陽邪,應該大力補益陰氣。現在卻反而損傷了陰血,病人必死無疑。不久,病人果然去世了。這個病例的原因是腎氣虧損,虛火上炎所致。只有服用加減八味丸,才能使虛火歸於腎臟,或許才能挽救。

馬元儀治療任採的咽喉疼痛,三年未愈。診脈發現脈象虛弱兼夾澀滯,這是由於勞累和鬱悶損傷了中氣造成的。虛證偏盛,火邪偏盛。火性向上蔓延,必然傷及肺臟。肺臟因得不到脾臟輸送的生化之氣,反而被旺盛的火邪灼傷,津液虧損,不能滋潤腎臟,因此下焦陰火不能潛藏,可見一斑。虛火和實火同時作祟,所以病久不愈。治療方法應該先疏解上焦鬱熱,然後將浮火引導至下焦,即使病程很長,也是可以治癒的。

他使用了紫菀、乾葛、杏仁、蘇子、前胡、桔梗、甘草,兩劑藥後脈象就通暢了。接著又使用人參、石斛、炙甘草、半夏曲、橘紅、黃連、肉桂等藥物,四劑藥後咽喉疼痛就消失了。然後再用人參七味丸調養,最終痊癒。

沈氏婦女體型豐滿,又經常勞累鬱悶,時常感覺喉嚨發癢,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行一樣,已經持續五六載未愈。兩側脈象浮弱而沉澀,這是陽明經氣血不暢,火邪動而生風的表現。陽明經脈從鼻翼與額頭交界處開始,向下沿鼻外側,繞過口角,沿頰車至耳前。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向下到人迎穴,沿喉嚨進入鎖骨上窩。現在是血虛風盛,這些經脈沒有得到血液的滋養,反而被風邪侵襲。

風邪盛則乾燥,風邪動則疼痛。但是治療方法不是針對風邪,而是應該治療血虛,因為血足則風自息。治療用生地黃、制首烏、天冬滋養陽明經的血氣;秦艽、白蒺藜、甘菊清泄陽明經的風邪;再佐以蘆根汁、蔗漿等甘寒之品,滋潤乾燥,養陰潤燥。經過兩個月的治療,病癒。

周子固治療趙鶴皇的妻子,病人咽喉乾燥,水漿不能下嚥,眾多醫生都束手無策。周子固詢問病人平時最喜歡吃什麼,得知是鸂鶒,於是就命人烹飪鸂鶒給她吃。給她七筷子,入口沒有任何不適,之後食慾恢復,病就好了。(出自《丸靈山房集》)

李襲興在武德年間出鎮潞州,許氏甄權給他看新寫的《明堂》,當時潞州刺史成君綽,突然腮頷腫大如拳頭,喉嚨堵塞,水米難咽,已經三天了。李襲興請甄權救治,甄權在患者右手次指尖處針灸,大約一頓飯的時間,氣息就通暢了,第二天就能正常飲食了。(出自《千金翼》。注:《銅人經》記載:少商穴在手大拇指端內側,距指甲角如韭葉寬。)

現在成君綽腮頷腫大如拳頭,甄權針灸後立即痊癒,病症略有不同,但療效相同。李襲興說刺指尖,《銅人經》說大拇指端,不知哪個正確。如果針刺少商穴,應該在大拇指端。暫且都保留下來,等待有識之士來分辨。(出自《資生經》)

鄭惟康主簿,曾經患喉嚨閉塞,連水都咽不下去,灸三里穴而痊癒。(出自《醫說續編》)

吳內翰《備急方》記載:我經常患咽喉腫痛,用直的白殭蠶,數量不拘,炒成粉末,用生薑汁調服一錢,效果很好。葛彥恢在福建做提舉時,曾經患喉痹,五八主簿用這個方子,很快就好了。有一個病人服用兩錢後不通,半個小時後再服用,立刻就通了,吐出了粘稠的痰。另用大黃一塊,慢火炮製,打成粉末,厚約一毫米切片,用兩指寬的一片,含在口中,咽下汁液,一頓飯的時間後再換一片。(出自《百乙方》)

如果病人說話困難,自己也咽不下東西,就扶他靠著斜坐,讓別人把藥含在口中,用筆管從鼻孔灌入,男性從左鼻孔,女性從右鼻孔。灌藥後立即扶他坐正,一會兒就會吐出痰涎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,以免藥物從鼻孔流出。吐完後再含咽大黃如前。(出自《百乙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