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八 (7)
卷十八 (7)
1. 咽喉
此方治濕瘟疫癘之邪,瀰漫熏蒸,神明昏亂,及霍亂吐瀉,痧脹腹痛,水土不服,嵐瘴中惡等症,兼解諸毒。薛一瓢云:比蘇合丸而無熱,較至寶丹而不涼,兼太乙丹之解毒,備二方之開閉,洵仙品也。(雄按:今世上所行太乙丹,藥品龐雜燥熱,惟風餐露宿,藜藿寒濕為病者,服之頗宜。
若一概施之,誤人匪淺。)
楊乘六治房氏子,年近三十,病咳嗽,午後稍安。醫作傷風,連進芎、蘇、十神等劑,咽喉腫,痰涎上湧。更醫則以為喉痹也,猛用芩、連苦寒之劑,熱益甚,喉益閉,氣喘如鋸,不寐不食,危症悉具。脈之,輕按滿指,兩尺更覺有力,面油紅,甚舌枯黑,其唇焦燥生皮,其氣自臍下衝上。
此腎水不足,六味症也,乃不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反用風燥以劫其陰,煽其火,致痰湧咽閉,復用苦寒以傷之,病劇而危,又何怪乎?遂與都氣飲,一劑喘息定而熟睡,醒則腫痛,痰涎已減,飲食漸加。繼用六味合生脈,歸脾加白芍間服,月餘咳嗽亦愈。
吳氏婦兩目赤腫,上連太陽,下及肩胛,雜用荊、防、辛、芷之屬,赤障如膜,目痛轉盛,口燥唇乾,喉中如煙火上衝,窒塞不通利。重以苦寒之劑,生冷之物,遂至咽喉腫閉,點水難吞,勢甚急。脈之,兩尺浮而軟,兩寸洪而旺,兩關緊而細,舌見紫色,上加微黃而胖。
診間聞一嫗云:昨日尚吃大柿數枚,今水不能下咽,縱有仙丹,奈喉嚨作壩何?得此數語,益悉腫閉之故。為想一進藥之法,即令老嫗取磚一塊,投火煅熱,夾布數層熨於氣海,(妙法可師。)頃之覺滿腹溫和,試以米湯,可咽矣。遂與附子養榮湯,服後即睡至晚,腫閉如失。
蓋此本由肝脾虛火上衝,妄用發散,火得風而愈熾,重以苦寒生冷,致下焦益寒,火不能下歸,壅逼於上而為腫閉,故溫補一劑而愈。
馮楚瞻治何太學,咽喉口舌腐爛而不疼,胸膈脹閉,不寐不食。脈之,左寸關弦洪搏指,右寸關沉微欲脫。乃平時勞心惱怒,以致內傷身熱。醫誤發散,乃見紅點,認為麻疹,更用疏解清托,遂困倦益甚。頰內腫硬,疑為疹毒,更用清涼解毒,於是脹悶不堪,疼痛欲絕。蓋勞傷發熱,原系中氣不足,誤發散而榮氣逆行,乃為斑點,復誤清解,致陰火上浮,齒頰為腫。
又謂疹毒,益進寒涼清解,脾胃愈虛,元氣愈損,於是咽嗌腐潰成穴而不疼,如物失天日照臨,易為腐壞,名為陰爛。非若陽火衝擊,為腫為痛也。以熟地一兩二錢,炒白朮、麥冬二錢,五味八分,製附子一錢五分,二劑脹減睡安。改用人參三錢,棗仁二錢,熟地四錢,當歸一錢五分,牛膝、麥冬各二錢,五味六分,肉桂八分,薑、棗煎,二劑神爽思食,咽喉始痛。此陽和已轉,如凍解而水活,故知疼也。
白話文:
咽喉
這個方子治療濕邪瘟疫引起的昏迷、霍亂嘔吐腹瀉、痧脹腹痛、水土不服、瘴氣等症,還能解毒。薛一瓢說:它比蘇合丸溫和,比至寶丹不寒涼,兼具太乙丹的解毒功效,集兩方之長,真是仙丹妙藥。(雄按:現在市面上流傳的太乙丹,藥品成分複雜且燥熱,只有風餐露宿、受寒濕之邪侵襲的人服用才比較合適。如果一概而論地使用,很容易誤人。)
楊乘六治療房氏之子,將近三十歲,咳嗽,下午症狀略微緩解。醫生診斷為傷風,連續服用芎藭、蘇葉、十神等藥物後,咽喉腫痛,痰液湧上。換了個醫生,診斷為喉痹,大量使用黃芩、黃連等苦寒藥物,結果病情加重,咽喉更加閉塞,呼吸困難,徹夜難眠,不思飲食,危症盡顯。把脈後發現,輕按脈象充盈,寸口脈更加有力,面色紅潤,舌頭乾枯發黑,嘴唇乾燥脫皮,氣息從下腹部衝向上方。
這是腎水不足,六味地黃丸主治的病症。沒有補益腎水以制約陽氣,反而使用風燥藥物耗損陰氣,助長火勢,導致痰液湧出、咽喉閉塞。又使用苦寒藥物加重病情,使病情危急,這有什麼奇怪的呢?於是給他服用都氣飲,一劑藥下去,呼吸平穩,安然入睡。醒來後,腫痛減輕,痰液減少,飲食漸增。然後繼續服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,間或服用歸脾湯加白芍藥,一個多月後咳嗽痊癒。
吳氏婦女雙眼紅腫,腫脹向上蔓延到太陽穴,向下延伸到肩胛骨,服用荊芥、防風、辛夷、芷草等藥物後,眼睛像蒙了一層膜一樣,疼痛加劇,口乾舌燥,喉嚨感覺像有煙火往上衝,呼吸困難。又使用了苦寒藥物和生冷食物,結果咽喉腫脹閉塞,連水都難以下嚥,病情危急。把脈後發現,寸口脈浮軟,關口脈洪盛,尺脈緊細,舌頭呈現紫色,上面略帶黃色且腫大。
診斷過程中,一位老婦人說:昨天吃了好幾個大柿子,現在水都咽不下去,就算有仙丹妙藥,喉嚨堵住了,又能怎麼辦呢?聽到這句話,更加了解了腫脹閉塞的原因。為了尋找快速見效的辦法,讓老婦人取一塊磚頭,放在火上燒熱,用布包好幾層敷在氣海穴(妙法可參考學習)。一會兒感覺腹部溫暖,嘗試喝米湯,可以下嚥了。於是給她服用附子養榮湯,服藥後睡到晚上,腫脹閉塞的情況消失了。
這原本是肝脾虛火上衝所致,錯誤地使用了發散藥物,火邪遇到風邪更盛,又服用苦寒生冷之物,導致下焦更加寒冷,火邪不能下降,壅塞在上而引起腫脹閉塞,所以溫補一劑藥就痊癒了。
馮楚瞻治療何太學,咽喉口舌潰爛但不疼痛,胸膈脹滿閉塞,無法入睡,不思飲食。把脈後發現,左寸關脈弦洪有力,右寸關脈沉微欲絕。原來是平時勞心惱怒,導致內傷發熱。醫生誤用發散藥物,看到紅點就認為是麻疹,又使用疏解清熱的藥物,結果病情更加嚴重。頰內腫硬,懷疑是疹毒,又使用清涼解毒藥物,結果脹悶難受,疼痛難忍。其實勞傷發熱,是中氣不足引起的,誤用發散藥物導致衛氣逆行,出現斑點,又誤用清解藥物,導致陰火上浮,導致齒頰腫脹。
又認為是疹毒,繼續使用寒涼清解藥物,脾胃更加虛弱,元氣更加損傷,於是咽喉潰爛成洞但不疼痛,如同失去陽光照射,容易腐壞,叫做陰爛。不像陽火衝擊那樣腫痛。於是使用熟地黃一兩二錢,炒白朮、麥冬各二錢,五味子八分,炮製附子一錢五分,兩劑藥後,脹滿減輕,可以安睡。然後改用人參三錢,酸棗仁二錢,熟地黃四錢,當歸一錢五分,牛膝、麥冬各二錢,五味子六分,肉桂八分,生薑、大棗煎服,兩劑藥後精神爽朗,想吃東西,咽喉開始疼痛。這是陽氣恢復,如同冰雪融化,所以感覺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