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之琇

《續名醫類案》~ 卷十七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七 (24)

1.

文潞公方,治牙齒風熱上攻腫痛。獨活、地黃各三錢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煎,和滓溫服,臥時再用。(本草。)

薛立齋治毛宗伯齒痛,胃脈無力,用補中益氣加生地、丹皮,治之而愈。

楊考功齒動作渴,屬脾胃虛弱,陰火熾甚,用補中益氣加炒黑黃柏,四劑,又服加減八味丸,諸症頓愈。

王侍御齒搖齦露,喜冷飲食,此胃經濕熱。先用承氣湯以退其火,又用清胃散以調理而齒固,繼用六味丸以補腎而痊。

一男子晡熱內熱,牙痛齦潰,常取小蟲,此足三陰虛火,足陽明經濕熱。先用桃仁承氣湯二劑,又用六味丸而愈。

茯苓、石膏、龍骨各一兩,寒水石二兩半,白芷半兩,石燕子大者一枚,小者一雙,末之,早晚揩牙。繁峙王文漢卿得此方於鱗撫折守,折守得於國初洛陽帥李成。折年逾九十,牙齒都不疏豁,亦無風蟲。王公今九十,食肉尚能齒決之。信此方之神也。(《續夷堅志》。)

薛立齋治一婦人,因怒齒痛,寒熱作嘔,用清胃等藥益甚,此肝火傷胃,寒藥復傷故也。用六君子加白芍、柴胡、山梔而愈。

一婦人發熱齒痛,日晡益甚,月水不調。此脾經血虛,用逍遙散加升麻尋愈。後因怒復痛,仍以前藥加川芎而痊。

一婦人胃中嘈辣,甚則熱痛,後患齒動,此胃中痰火也。用二陳加芩、連,下越鞠丸而瘳。

一婦人因怒牙痛,寒熱。此肝火侮脾土,用小柴胡加芎、歸、苓、朮、山梔而疼痛止,用加味逍遙散而寒熱退。

一婦人每產後,齒齦動搖皆痛,逾月乃止,此氣血虛動也。後復懷妊臨月,與十全大補湯二劑,令產後煎服,其齒不動如故。

廷尉張中梁齒動搖,用安腎丸。考功楊仲玉齒動,用補中益氣湯。侍御王濟川齒搖齦露,用承氣湯。文選鄭伯興齒腦痛,用羌活附子湯。顏金憲齒痛,用涼膈散。郭職方過飲,用清胃散。黨吏部風熱,用犀角升麻湯。朱工部血氣虛,用十全大補湯。沈大尹頭腦齒痛頭重,手足厥冷,此風寒入腦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並愈。

一男子齒痛,脈數實而便秘,用防風通聖散即愈。

一男子齒痛,胃脈數而有力,以清胃散加石膏、荊、防,二劑而痊。

一男子齒痛甚,胃脈數實,以承氣湯一劑即止。

一男子齒痛,脈浮無力,以補中益氣湯加黃連、生地、石膏,治之不復作。

一老人齒痛,午後即發,至晚尤甚,胃脈數而實,以涼膈散加荊、防、石膏。

王教授云:有老婦人舊患牙疼,人教將兩手大指交叉,以大指頭盡處為穴,灸七壯,永不疼。恐是外關穴也,穴本手少陽,去腕後二寸陷中。泉州一梢子妻,舊亦苦牙疼,人為灸手外踝穴近前些子,遂永不疼。但不知《千金》所謂足外踝耶?手外踝耶?識者當辨之。(《百乙方》。)

白話文:

[齒]

古代醫方記載的牙齒疾病治療方法:

  1. **治牙齒風熱上攻腫痛:**用獨活、生地黃等藥煎服,睡前再服一次。

  2. **治牙齒疼痛伴胃脈無力:**用補中益氣湯加生地黃、丹皮治療。

  3. **治牙齒疼痛伴口渴,脾胃虛弱,陰火旺盛:**用補中益氣湯加炒黑黃柏,配合加減八味丸治療。

  4. **治牙齒鬆動、牙齦萎縮、喜冷飲,胃經濕熱:**先用承氣湯瀉火,再用清胃散調理,最後用六味丸補腎。

  5. **治牙齒疼痛、牙齦潰瘍、伴有內熱,並從牙齦中取出小蟲:**先用桃仁承氣湯,再用六味丸治療。

  6. **治牙齒疾病預防方:**用茯苓、石膏、龍骨、寒水石、白芷、石燕子研磨成粉,早晚刷牙。此方據說能有效預防牙齒問題,即使年過九十,牙齒依然健康。

  7. **治因怒氣導致的牙齒疼痛、寒熱、嘔吐:**因寒涼藥物加重病情,改用六君子湯加白芍、柴胡、山梔子治療。

  8. **治牙齒疼痛伴發熱,日暮加重,月經不調:**用逍遙散加升麻治療,再次發病則加川芎。

  9. **治胃中灼熱疼痛,繼而牙齒鬆動:**用二陳湯加黃芩、黃連,再服用越鞠丸治療。

  10. **治因怒氣導致的牙齒疼痛、寒熱:**用小柴胡湯加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蒼朮、山梔子止痛,再用加味逍遙散退熱。

  11. **治產後牙齦鬆動疼痛:**產後服用十全大補湯能預防此症。

  12. 多位官員牙齒疾病治療案例: 不同的牙齒疾病,分別使用了安腎丸、補中益氣湯、承氣湯、羌活附子湯、涼膈散、清胃散、犀角升麻湯、十全大補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等不同藥方治療。

  13. **治便秘伴牙齒疼痛:**用防風通聖散治療。

  14. **治胃脈有力伴牙齒疼痛:**用清胃散加石膏、荊芥、防風治療。

  15. **治胃脈數實伴牙齒劇烈疼痛:**用承氣湯治療。

  16. **治胃脈虛弱伴牙齒疼痛:**用補中益氣湯加黃連、生地黃、石膏治療。

  17. **治午後加重牙齒疼痛:**用涼膈散加荊芥、防風、石膏治療。

  18. 灸法治療牙痛: 將兩手大拇指交叉,灸大拇指末端穴位(疑似外關穴)或腳踝附近穴位,可有效緩解牙痛。 但穴位位置尚需考證。